注:本文選自中國青年出版社1966年出版書籍《在廣闊的天地里鍛煉成長》。
編輯同志:
我們在三年前從學校畢業后,懷著滿腔熱情參加了農業生產。但近來,我們思想有些變化,向往著城市,后悔當初不該參加農業生產。因為過去和我們一道初中畢業的同學,如今都從技校或其他學校畢業了,有的被分配在城市工作,有的繼續進高等學校深造,他們都會有遠大前途。而我們成年累月地泥里來水里去,怎么能和他們相比呢!
江蘇無錫 孫敬瑞 孫炳海
敬瑞、炳海同志:
三年前,你們從學校畢業后,就熱情地參加了農業生產,而且一直在堅持著。這說明你們在改變農村面貌的斗爭中,已經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同時也使自己得到了一些可貴的鍛煉。
你們在來信中說,近來思想有些變化,后悔當初不該參加農業生產。這種思想問題的產生,的確是值得警惕的。下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前途問題是青年們所關心的一個問題,而每一個青年,自然都希望自己有個合乎理想的美好的前途。那么,什么樣的前途才算合乎理想,我們究竟應當怎樣看待前途問題呢?
我們知道,一個人對于前途問題的看法,是由他的人生觀、世界觀決定的。有著不同的人生觀、世界觀的人,對于前途就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在地主、資產階級看來,升官發財,不勞而獲,窮奢極欲,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大多數人痛苦的基礎之上,就是他們所謂的“美好”前途。有一些人,雖然不是地主、資本家,卻有著嚴重的資產階級思想,在他們看來,花費較少的勞動,獲得較高的名譽、地位和物質享受,過著安逸舒適的生活,等等,就是“理想”的前途。這種人追求的前途雖然和地主、資本家有所不同,但是核心也還是自私自利。
和上述看法完全相反,無產階級革命者從自己的階級地位、歷史使命出發,以革命的人生觀、世界觀為指導,總是自覺地把個人的前途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前途、廣大人民的前途聯系在一起。把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看成是千百萬人民群眾集體的事業。把個人的力量和集體力量匯合在一起,為爭取整個無產階級和全體勞動人民的解放而奮斗。
從這個根本觀點出發,革命的青年,必須把個人的前途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前途緊密聯系在一起。例如:在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三座大山壓在中國人民的頭上,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災禍遍地,勞動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大多數兒童和青年都不能入學。即使一少部分有機會讀書的青年,其中的多數也免不了畢業即失業的厄運。這時,青年只有積極參加民族民主革命斗爭,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爭得全民族的解放,爭得全體人民生存和民主、自由的權利,才能爭取到個人的前途。
現在,我國人民早已從舊社會解放出來了,我們的國家已進入了一個歷史上空前飛躍發展的新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各個戰線上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勞動人民已做了國家的主人,生活不斷改善,兒童和青年入學的人數大大增加,青年離開學校后就能投身到各個建設戰線上去。
這樣的事實,有力的證明:只要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前途、國家的前途是光輝燦爛的,青年的前途也必然是無限光明的。這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試想假如我們的國家不是今天這樣,而是依然被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統治著,我們作為勞動人民的子弟能夠進中學讀書嗎?能夠像今天這樣從中學畢業出來,站在為集體為祖國勞動的光榮崗位上討論什么是正確的前途嗎?顯然是不能的!
現在的青年,生長在社會主義時代,受著毛澤東思想的哺育,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但是無論是國家的或青年的美好前途,都不會自行到來的。毛主席教導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辟了一條到達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有些青年人以為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就應當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費氣力享受現成的幸福生活了,這是一種不實際的想法。”
現在當我在老一輩革命者締造的基業上,考慮前途問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想一想如何勤勤懇懇地進行勞動,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為我們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為全世界的革命事業盡可能多地貢獻出自己的力量。踏上農業勞動崗位的青年,就要考慮自己怎樣為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施展出自己的全部才能。
“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里才能永遠不干”,可見個人的前途,離不開集體的前途;同樣的,“涓涓之水,匯成江河”,國家和集體的前途,也不能離開大家的共同努力。勞動在農村的廣大青年,奮發圖強、積極生產和工作,農業生產就會更快地提高,農村的落后面貌就會更快地改觀,整個國民經濟也就會多快好省地發展。如此,我們的前途就會更加美好。
只要我們看清了個人的前途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前途的關系,也就會明白:一個人是在城市工作或是在農村工作,是當工程師或是當農民,總之,不論從事哪一種職業,擔負什么工作,都有遠大的前途,董加耕、趙耘、邢燕子、侯雋、張韌等知識青年,他們懂得了知識青年參加農業勞動的深遠意義,就毅然決然地到農村去;他們在農業戰線上認真改造自己,積極勞動和工作,受到群眾的愛戴和稱贊。誰又能說他們的前途不如繼續升學的青年前途遠大!
歸根結底,在我們的國家里,已經消滅了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制度,國家的前途是無限美好的,只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每個人都是有遠大前途的。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衣食之源。農村又是施展才能的廣闊天地。勞動在農業戰線上的知識青年,擔負著特殊的光榮使命,因此,前途也是無限遠大、無限光明的。
你們在來信中談到,參加農業勞動,成年累月泥里來水里去,不如繼續升學。我認為,所以會有這種看法,主要是由于受了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舊思想的影響。目前我們國家還存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這是幾千年來的階級社會造成的。我們要在將來實現共產主義,就要消滅這種差別。
為了逐步縮小和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黨和政府正在采取各種措施。大批知識青年下鄉上山,實現知識分子勞動化,并通過他們促進勞動群眾知識化,正是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每年繼續升入高等學校的青年,將來也要參加勞動,走同工農群眾結合在一塊、變成一體的道路。由此可見,知識青年當了農民,泥里來水里去,并不說明這就是沒有前途。我們要肯于放下知識分子的架子,和農民一道辛勤勞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奮斗到底。
《人民日報》一九五七年四月八日的社論《關于中小學畢業生參加農業生產問題》,曾這樣尖銳地指出:“難道全國從上到下,從領袖到群眾,這樣重視農村工作和農業經濟,都是在做著沒有前途的事業么?不,他們都是在做著具有偉大前途的事業。農村既然有前途,為什么下鄉學生沒有前途呢?在新社會里,每件有益于人民的事業都有前途,每個忠于人民利益的人也都有前途。中國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式農民,這就是下鄉種地的學生的前途,這個前途是光明的、偉大的,然而必須經過艱苦的努力和鍛煉,才可能達到。種地是要流汗的,是要吃苦的,它比口頭講勞動光榮困難得多,它給人民帶來的好處,卻比任何好話大得無法比擬。”《人民日報》這段話,很值得我們深思。
萬事開頭難,你們歷過了三年的鍛煉與考驗,應當更堅強。過去的困難和外來影響沒有使你們離開光榮的崗位,難道在經受過一定的鍛煉之后,會經不住考驗,在半路上停下來嗎?不會的,也是不應該的。相信你們經過不斷學習和鍛煉,在黨、團組織的教育幫助下,通過自我思想斗爭,一定會正確地對待和處理個人的前途問題,更加大踏步地前進!
王日東
1965年x月x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