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選》第二卷《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在這方面由于多年閉關自守,沒有經驗,我們確實付出了重大的代價。
《鄧選》第三卷《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
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
《鄧選》第三卷《我們的宏偉目標和根本政策》(一九八四年十月六日):
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
《鄧選》第三卷《在中央顧問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二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是對外開放的,不過那時只能是對蘇聯東歐開放。以后關起門來,成就也有一些,總的說來沒有多大發展。當然這有內外許多因素,包括我們的錯誤。
1957年4月25日開始舉辦的廣州“出口商品交易會”(即廣交會,持續到2023年仍然在舉辦)是觀察開放與否的一個窗口。
關鍵詞:與我國有貿易往來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已從1956年的六十八個增至1958年的九十四個(筆者注:1958年聯合國有83個會員國)。
我們先看看《人民日報》1958年10月17日的報道《祝秋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開幕》:
我國在建國之始就主張在互相尊重國家的主權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愿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建立和發展貿易關系,不論它的社會制度如何,也不論它同我國有無外交關系,這種主張也是與我國的和平外交政策一致的。……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以1950年為一百,1952年(完成恢復經濟時期)為一百五十六,1957年(完成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計劃時期)增至二百五十二。目前,各方面的情況正預示著今年我國的對外貿易將有更大的增長。我國不僅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貿易有了日益的鞏固與發展,與亞非各友好國家的貿易也在不斷的發展中,同西方不少國家的貿易也在逐年增長著。
與我國有貿易往來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已從1956年的六十八個增至1958年的九十四個。
(筆者注:1958年聯合國有83個會員國,這算閉關自守嗎?)
今年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正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蔓延,受著經濟危機風暴侵襲最甚的首先是在經濟上依附美國的某些國家,這些國家的生產呈現萎縮,失業人口不斷增加,這些國家中的工商界人士要求消除貿易歧視政策及要求與我國進行貿易的呼聲也越來越高。因此,在平等互利基礎上發展國際間的正常貿易往來,消除一切人為的貿易障礙,不僅是我國人民一貫的主張與愿望,而且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的迫切要求。
盡管日本岸信介政府違反愛好和平的日本人民的愿望,一手扼殺了戰后已初步恢復起來的中日貿易,以及某些國家的政府當局對我國采取敵視的態度,仍然死死抱住早已破產的對我國的“禁運”“封鎖”的反動政策;但是,這些不僅不能阻礙我國對外貿易及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恰恰相反,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政府和人民的貿易往來與友好合作,卻日益鞏固與發展了,我國的經濟建設獲得了巨大成就。可見帝國主義者和反動派是無法阻止世界和平力量的發展的。
出席開幕式酒會的有緬甸、印度尼西亞、伊拉克、柬埔寨、加拿大、西德、錫蘭、丹麥、英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與香港、澳門前來參加交易會的商人。
此處重點:“某些國家的政府當局對我國采取敵視的態度,仍然死死抱住早已破產的對我國的“禁運”“封鎖”的反動政策。”
這不是我們新中國要閉關自守,而是敵人封鎖我們。看不到這點,就是罔顧事實。
建國的第二年,1950年12月16日,美國宣布了對新中國的貿易禁運;1951年5月,聯合國大會在美國的操縱與指使下通過了對新中國實行禁運的法案。
因為美國及其仆從國對新中國的貿易、技術禁運,使得新中國這個幾千年的農業大國在工業化路途上步履蹣跚,充滿了艱辛。
▲ 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經濟貿易關系大事記(1949-1985)
有些人現在用想當然的非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看問題,美國禁運,為什么不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呢?
我們要知道,二戰結束后,歐洲滿目瘡痍,百廢待興。而美國作為二戰最大的受益國,綜合實力成為世界第一。美國因此成為了歐洲最大的金主,正是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才讓歐洲經濟快速恢復。在防務上,美國成為了歐洲的保護傘。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安全防務,歐洲都是美國的傀儡。
作為美帝國主義的仆從國,歐洲國家包括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英、法都沒有完全的獨立自主權,他們都要看美帝臉色,仰人鼻息。這與當今美國宣布制裁中國,其他仆從國不得不跟進是一個道理。
毛主席在1964年1月30日同法國議員代表團談話,可以感受到包括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法國也要受美帝制約——“戰略物資......美國不讓賣”。毛主席說:
歡迎你們。我們做個朋友,做個好朋友。你們不是共產黨,我也不是你們的黨;我們反對資本主義,你們也許反對共產主義。但是,還是可以合作。在我們之間有兩個根本的共同點:第一,反對大國欺侮我們。就是說,不許世界上有哪個大國在我們頭上拉屎拉尿。我講得很粗。不管資本主義大國也好,社會主義大國也好,誰要控制我們,反對我們,我們是不允許的。......第二,使兩國間在商業上、在文化上互相往來。希望你們把什么禁運戰略物資也反掉。現在賣給我們的只是些民用物資,戰略物資還不賣,美國不讓賣。我說,總有一天會突破這個缺口。如石油,因為是戰略物資,現在還不許你們拿此做生意。
▲ 《毛澤東外交文選》
正如今天的朝鮮,能說它是閉關自守嗎?那是全世界對它制裁,它想要引進技術,怎么引進?任何一個馬列主義者都不會認為朝鮮閉關自守。
即使帝國主義嚴密封鎖,“與我國有貿易往來關系的國家和地區,已從1956年的六十八個增至1958年的九十四個”。
這是閉關自守、閉關鎖國嗎?
即使不是馬列主義者,也是要講點良心的。
事實上,毛主席不止一次地反對固步自封,反對閉關自守,反對不向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學習的觀念。
1953年4月26日,毛澤東為中央起草《關于糾正“技術一邊倒”口號提法錯誤的指示》:
各中央局、分局,各省市委及宣傳部,并告中央各部委、中央人民政府各黨組,各報社:
......
技術問題和政治問題不同,并沒有階級和陣營的分別,技術本身是能夠同樣地為各個階級和各種制度服務的。在技術上并不存在不是倒向這邊就一定倒向那邊的問題。我們提倡學習蘇聯的先進科學和技術,是因為蘇聯的科學和技術在廣大范圍內已達到世界上最高的水平,是因為蘇聯的科學和技術的應用(例如廠礦和機器的設計)能夠充分顧及社會主義國家財政經濟的全面利益和工人的安全,同時也因為在世界上只有蘇聯和各人民民主國家才能無私地給我們以技術上的援助。
學習蘇聯的先進科學和技術,并不排斥可以吸收資本主義國家中技術上某些好的對我們有用的東西。而“技術一邊倒”的口號的片面性和它的不能服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好像表示我們完全拒絕這種必要性似的。
1962年9月24日上午,中共中央八屆十中全會經過長時間的預備,在北京懷仁堂正式舉行。
陳伯達談到國際上修正主義也要封鎖我們。毛澤東插話說:
“日本還賣給我們化肥,賣給我們特殊鋼,賣給我們農藥,還準備賣給我們生產維尼綸的世界第一流的設備。而社會主義國家不賣給我們。大概下個月他們的代表就要來了,叫高崎達之助,此人當過日本的貿易大臣。要利用他們的技術。列寧也利用,斯大林也利用,利用德國的技術、美國的技術。我們現在要走這條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尖端不給我們嘛。”
1964年5月12日下午,毛澤東在停靠濟南的專列上繼續聽取國家計劃委員會領導小組匯報關于第3個五年計劃的初步設想,毛澤東說:
工業上要從外國引進一些尖端技術。
1972年7月24日,毛澤東找周恩來、姬鵬飛、喬冠華和王殊談話。毛主席說:
“我們下一代要多找些人學外國語,把外國的好的東西學過來,壞的東西不要,好的東西批判地吸收。”
1973年6月22日,毛澤東在中南海游泳池書房會見了馬里共和國國家元首穆薩·特拉奧雷上校,賓主進行了親切友好的談話。毛澤東又說:
“無論怎么樣,這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是創造了文化,創造了科學,創造了工業。現在我們第三世界可以利用他們的科學、工業、文化(包括語言)的好的部分。”
最值得玩味的是,在新中國第二次大規模技術引進時,江青是圈閱同意了的(見下圖)。這完全顛覆了人們頭腦中被灌輸的、根深蒂固的——江青奉行“閉關鎖國”路線的印象。
據《“四三方案”:新中國第二次大規模技術設備引進》記載:
1972年1月16日,李先念、紀登奎、華國鋒聯名報送了陳錦華起草的國家計委《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建議向國外進口成套化纖、化肥裝備和部分有關的關鍵設備。化纖方面,擬從法國、日本進口4套裝置,約需2.7億美元。建成后每年可生產合成纖維24萬噸,約等于500萬噸棉花,可織布40億尺。化肥方面,進口兩套30萬噸大型合成氨廠設備,建在四川和大慶。
該報告隨即得到了毛主席和周總理的批準。
2月5日,毛主席圈閱批準。江青也圈閱同意。見下圖,紅色標記處即是江青圈閱。這與主流宣傳的“四人幫”閉關自守的形象反差太大。
▲ 《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圖片來源:陳錦華著《國事憶述》
到底是不是閉關自守,由讀者去判斷。
對了,關于四三方案,美帝智庫做了精準預測,他們肯定了新中國“四三方案”作用,預測了因為“四三方案”會帶來糧食的增產。
“一九七二年領導人作出了第三個偉大的決策,開始執行一項改進農業的長期規劃,以擺脫糧食和化肥的進口。一九七二年十一月至一九七四年五月間,北京簽訂了從日本、西歐和美國進口總值為五億美元的十三座大型尿素工廠成套設備的合同。有了這些工廠的產品,再加上迅速改進水利工程和增加其他品種的化肥的供應,就可以使農業產量在一九八○年達到一個新的高峰。到一九八○年,糧食的產量可能比一九七四年增加百分之三十,即使在歉收年份也不需要進口糧食和氮肥。”
——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編《對中國經濟的重新估計》
▲ 美國國會聯合經濟委員會編《對中國經濟的重新估計》
筆者之前寫的一篇《鄧選》學習(二十八)糧食產量是因為包產到戶提高的嗎 里面有糧食產量圖:
1974年糧食產量27525萬噸,1982年35450萬噸。1982年基本上比1974年提高了30%,與美帝智庫預測差距差了兩年,基本吻合。可以說,沒有四三方案就沒有后來的30糧食增產——下圖的糧食產量與化肥施用量呈緊密正相關。
(未完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