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選自中國青年出版社1966年出版書籍《在廣闊的天地里鍛煉成長》。
編輯同志:
黨號召我們下鄉上山去參加農業建設,我很想去,但又有點怕。我是一個女學生,從小就生活在城里,沒有干過體力勞動。去年學校組織我們到農村去參加秋收。干了一天,搞得我腰酸背痛,一宿都睡不好覺。像我這樣的人要長期地干艱苦的農業勞動,能吃得消嗎?
上海 羅敏珍
敏珍同志:
你說:“黨號召我們到農村去參加農業建設,我很想去,但又有點怕。”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很想去,這說明你對于黨的號召有一定的認識,對于改造和鍛煉自己成為革命的接班人有一定的要求,說明你是一個有志氣的青年;有點怕,這說明你對于參加農業生產勞動的意義認識還不夠,對于農業生產勞動的實際情況了解還不夠。這個問題是應該而且可以解決的。
一個沒有經歷過實際斗爭鍛煉的青年,特別是一個生長在城市里的青年,現在要離開自己的父母,投身到農業戰線去,有這樣或那樣的顧慮,有這樣或那樣的思想斗爭,這是難免的。問題是,要把自己鍛煉成為堅強的勞動者,成為無產階級的可靠的接班人,就必須正確地認識和對待這些問題,消除思想顧慮,堅定、勇敢地走上農業戰線。
我覺得,對農業勞動應當有兩種看法:
第一,對農村的艱苦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目前我們農村的生產還比較落后,體力勞動還比較繁重,農村的生活相對地說比城市也要差一些。對這方面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沒有這種思想準備,那就很難在農村站得住腳,即使暫時住了下來,也很難始終如一地堅持下去。從這個意義上說,下去以前寧肯把艱苦和困難想多一些,思想準備充分一些,這樣就可以更主動一些。如果三分艱苦,我們想到五分,那么遇到三分困難我們有了準備,遇到五分困難也可以堅持;相反,如果五分困難,卻只準備了三分,那么當遇到比我們想象得更嚴重的困難時,思想就容易動搖了。
第二,再大的困難,再艱苦的勞動都沒有什么可怕。困難是要人克服的,艱苦的勞動是人來干的。一切事情都是這樣,我們沒干時總感到嚴重得不得了,但是身臨其境后,也不過就是那么一回事。艱苦和困難只能嚇唬膽小鬼,敵人只能嚇唬軟骨頭。對于堅強的革命者來說,他們的任務就是戰勝艱苦,克服困難,消滅敵人。如果還沒身臨戰場,自己就先膽怯、畏縮起來,那怎么能成呢?
農業生產勞動比較艱苦,這是事實。但是一個革命青年能不能以艱苦或輕松來作為選擇工作的條件、確定自己的志向呢?顯然是不能的。
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的時候,只是有數的幾個人,而敵人的力量不知比我們大多少萬倍。革命的先行者們都懂得,革命必然是長期而艱苦的;可是他們卻偏偏要選擇革命這個既艱苦又危險的事業。
抗日戰爭時期,延安和抗日根據地的生活是十分艱苦、困難的,常常吃不上、穿不上;可是千千萬萬個有志的青年,卻偏偏丟掉自己的“舒服”的生活,從城市投身到革命圣地延安和敵后去。
抗美援朝的時候,在朝鮮戰場上,面對著世界上最兇惡的、最殘酷的美帝國主義,那里是槍林彈雨,天寒地凍,可是千千萬萬個革命青年卻高唱著“雄赳赴、氣昂昂”的歌聲,毫不猶豫地跨過鴨江,投入抗美援朝的偉大斗爭中去。
中國的革命青年就是有這樣一股勁頭,他干什么事業,首先問的并不是這種事業艱苦不艱苦,掙錢多和少;只要人民需要他干,革命需要他干,他就挺身而出;不僅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而且哪里艱苦就到哪里去。因為,一般來說,革命最需要的工作,往往就是最艱苦、最困難的工作。這就是我國有志氣的革命青年最優良的傳統。
我想,我們對農業生產勞動,就要采取這種態度。農業勞動比較艱苦。正因為它比較艱苦,才需要大量的人去從事這種事業。六億多人民要吃飯,需要農業生產供應糧食;農業生產落后,需要優秀的青年去改造。
為了黨和人民的需要,我們絕不應該繞開艱苦和困難走路,而是要迎著艱苦和困難走路,戰勝艱苦和困難,用我們的雙手,去改造農業生產,創造一個新的局面。這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對我們青年一代所提出的戰斗要求,正像當年要求青年穿上軍衣,投入革命戰場一樣。我們要繼承我國青年的革命傳統,義不容辭地把這個光榮的擔子擔起來。
我們還應當看到,正因為農業勞動比較艱苦,一個革命的青年就更應當到艱苦的農業勞動中去鍛煉。勞動不但是創造財富、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個必要手段,勞動也是我們改造思想、保證永不變質的一個極端重要的條件。
青年知分子在參加勞動之前,往往看不起勞動人民,認為自己的知識是“自己奮斗”來的;只有參加生產勞動之后,才能夠懂得,工農群眾的勞動,是自己的衣食之源,知識之本;自己是靠勞動人民的養育才長大成人,學到了一些知識;自己絕不應該把這種知識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而應當用這種知識為勞動人民服務。
總之,只有在艱苦的勞動中,才能改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勞動人民打成一片,實現自己的革命化,改造自己的世界觀。
老實講,一個人不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不經過風吹雨打,終生離不開爹娘,離不開家門,是不會有什么出息的。我們的革命前輩們總是教導我們到艱苦的環境中去“闖”,這并不是不愛護我們,不關懷我們,不寄予我們以希望;恰恰相反,這正是他們對我們青年一代的無限熱愛和深切關懷,并且寄予我們以最殷切的希望。
如果我們青年一代,能夠按照他們的希望,經得起艱苦生活的考驗,在艱苦的斗爭中養成勞動的習慣,樹立階級觀點,那么,當他們把革命的接力棒交到我們這一代手中的時候,他們才會放心。
當然,一個人有了上面這些認識和思想準備,并不等于一下子到農村就可以順利地度過勞動這一關。從城市到鄉村,從很少參加勞動到擔負起繁重的勞動,這是生活內容、生活習慣的根本變化。這里有思想感情的適應,有生活習慣的適應,也有體力的適應問題。這要有一個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中國青年》雜志上發表過一篇《從嬌姑娘到邊疆建設者》的文章,作者魚姍玲是一個出身于資產階級家庭的知識青年,是一個體質瘦弱的“嬌姑娘”。她響應黨的號召,從上海來到新疆,是經過一番與自己、與家庭的激烈斗爭的。
她來到了新疆,還只是邁出了第一步。當她參加了勞動以后,又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開始砍草,砍幾下手就酸了;人家一天砍八十米,她一天只砍六十多米,心里很著急。后來,她懂得了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勞動也要一步一步地鍛煉的道理。
經過幾個月的堅持鍛煉,她終于變成了“臉色黑里透紅,身體又壯又結實”的姑娘,由感到勞動沉重變成感到勞動后心情舒暢、充滿了“甜蜜和幸褔”。可見,經過勞動鍛煉,習慣、感情可以改變,體力也可以改變。過去有些老同志就會告訴過我,腦子是用不壞的,相反,是越用越靈活。人的身體也是這樣,參加適當的勞動,只會使身體越來越強壯,從“吃不消”,到“吃得消”。
你準備到農業戰線去,我希望你勇敢地大膽地邁出這第一步,然后堅持地、一步步地走下去。我相信,你一定可以由一個比較瘦弱的姑娘,變成一個身強力壯、朝氣勃勃的革命青年。你所選擇的道路是正確的,你的前途是無限光明的!
非 光
1965年x月x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