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第二卷是對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在這里,馬恩批評了德國著作家把英國和法國的某些共產主義思想和德國哲學前提混為一團的做法,澄清了這些著作家以德國的特別是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意識形態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文獻的思想所做的錯誤闡述。在這里,值得提醒我們注意的有兩點:一是,馬恩指出,“以消費為出發點的經濟學家是反動分子,他們忽視了競爭和大工業的革命方面。”因此,在研究經濟問題時,我們必須時時考慮到競爭和大工業的特點,才能避免理論上的偏差。二是,馬恩解釋了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的原理。所謂“按需分配”并不是一個人想要什么就能分配到什么,其含義是指:“共產主義的最重要的不同于一切反動的社會主義的原則之一就是下面這個以研究人的本性為基礎的實際信念,即人們的頭腦和智力的差別,根本不應引起胃和肉體需要的差別;由此可見,‘按能力計報酬’……變為‘按需分配’這樣一個原理,換句話說:活動上,勞動上的差別不會引起在占有和消費方面的任何不平等,任何特權。”因此,這個按需分配看起來就是一個大鍋飯,但是這個大鍋飯在生產力得到一定發展的情況下是完全可能的,因為這個大鍋飯主要是滿足“胃和肉體”的需要。而在這些需要得到保證之后,人們(不是少數人而是所有的人)都獲得了運用頭腦和智力甚至體力的自由,這對于人類的創新發展至關重要。實際上,當前一些不以活動上和勞動上的差別為標準來分配的東西,比如人人享有的某些津貼和消費券也可以看成是按需分配。
(本文節選自余斌老師《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的研讀筆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