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選自中國青年出版社1966年出版書籍《在廣闊的天地里鍛煉成長》。
編輯同志:
我原先是個在公社機關工作的青年干部,不久以前我響應黨的加強農業戰線的號召,自動申請回鄉參加農業生產。可是有的人見到我卻很驚奇地問:“怎么,你不干革命工作了?”我給他解釋,參加農業生產,也是干革命的。可是他搖搖頭說:“參加農業生產只不過是拿鋤頭把、跟牛屁股,算什么干革命?”編輯同志,你說參加農業生產是干革命嗎?
湖南 常德 李明仁
明仁同志:
看到你提出的問題,使我想起了甘祖昌將軍回鄉務農的事情。甘祖昌將軍的事情,你可能也是知道的。他是一個紅軍老戰士,一九二七年就入了伍,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解放以后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后勤部部長。他在戰爭中多次負傷,特別是后來腦子受到嚴重損傷,多用腦就頭痛,在機關里難以堅持工作。
他就想:我國的農業還相當落后,還需要千千萬萬共產黨員、革命干部和廣大農民長期艱苦奮斗,才能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自己頭部雖受重傷,但四肢健全,到農村去參加生產對革命更有好處。他向組織上再三提出了回鄉生產的請求,后來黨批準了他的請求。
一九五七年秋天,這位在革命軍隊戰斗了三十年的將軍,終于“解甲歸田”,帶領全家老小回到江西故鄉,參加了農業生產。
甘祖昌同志一踏上故鄉的土地,就下定決心:“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一定為建設一個幸福的農村貢獻自己的力量。”回鄉第二天,他就背起糞筐拾糞,幾個月積肥三萬多斤,他把這些肥料都送給了農業社。
為了合理安排生產,他忘記了自己的休息,跑幾十里遠的路程去做調查研究。他還帶頭搞試驗,改造紅壤土,使荒地長出莊稼;并且帶領群眾改造多水田,使低產田的產量大大提高。為了幫助社里發展生產,他還給了社里物質上的幫助,而他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所以,當地群眾都夸他“保持著老紅軍的本色”。
甘祖昌同志在革命部隊里工作了三十年,這當然是干革命了;那么,他回鄉參加農業生產以后,是不是還在干革命呢?我們說:還是在干革命!
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看一個人是不是革命,不是看他在什么崗位上,而是看他是不是真正為人民服務。革命工作是多種多樣的,有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等。革命工作有機關工作,也有基層工作。革命工作有脫產的,也有不脫產的。工作崗位的不同,是必要的社會分工所決定的。一個革命者,不管在什么崗位上,都要為人民服務,都是干革命。
能夠說,甘祖昌同志脫下了軍裝,拿起了鋤頭,就不是干革命嗎?當然不能。同樣的,現在有些在機關里工作的青年,響應黨的加強農業第一線的號召,自愿回鄉參加農業生產,也不能說他們不是干革命了。他們能自覺地服從黨的需要、國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上為建設社會主義而奮斗;他們能上能下,既能做干部,也能做一個普通勞動者。這正是具有革命自覺性的表現,怎能說不是干革命呢?
來信中談到,有的人認為“參加農業生產只不過是拿鋤頭把、跟牛屁股,算什么干革命呢?”確實,現在有些知識青年對這個問題還搞不清楚。
參加農業生產與革命究竟有什么關系呢?
首先,參加農業生產就是革農村“一窮二白”的命。我們知道,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強國,不首先把這個基礎打好是不成的。農村又是目前我國經濟和文化基礎比較落后的地方,不用最大的力量改變它的“一窮二白”狀況,要根本改變我國經濟和文化的落后面貌,就是一句空話。所以,加強農業戰線,發展農業生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就成了擺在我國人民面前的最重要也最艱巨的革命任務。
大批知識青年下鄉上山,一些機關工作人員下放農村,都是去參加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是革農村落后面貌的命。看起來拿鋤頭把、跟牛屁股好像同革命沒有什么關系,實際上,下鄉上山參加農業生產,就是走向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地方,就是走上了革命和建設的一條主要戰線。黃加耕說得好:“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第一線。解放前,第一線是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現在的第一線,就是廣闊的農村。”
這里還要弄清一點:參加農業生產是不是僅僅拿鋤頭把、跟牛屁股呢?不是的。我們到農業生產第一線,是指參加農村的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三項偉大的革命運動。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要很好地開展這三大運動。在這三方面知識青年可做的事情是很多的。
知識青年應當同廣大農民首先是貧農下中農一道,堅決走社會主義道路,鞏固集體經濟,向資本主義勢力和傾向作斗爭,向地、富、反、壞分子作斗爭;應當同廣大農民首先是貧農下中農一道,努力搞好集體生產,向各種自然災害作斗爭,向農業現代化進軍;應當在提高自己思想覺悟和文化水平的同時,幫助農民提高文化水平和社會主義覺悟,積極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技術,向封建迷信、宗族觀念、買賣婚姻、包辦婚姻,以及各種不良的風俗習慣作斗爭……
所以,知識青年下鄉上山參加農業生產,不僅是革農業落后的命,還要革資本主義和一切封建殘余勢力的命。如果認為參加農業生產“只不過是拿鋤頭把、跟牛屁股”,那就未免理解得太狹險了。總之,在農村這個廣闊的天地里,知識青年是大有可為的,一切要從革命需要出發,對當前搞好生產“拿鋤頭把”、“跟牛屁股”的意義也決不可低估。
其次,知識青年參加農業生產,就是革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離的命。知識青年下鄉上山是一種破舊立新、移風易俗的革命行動。幾千年來,人類社會在剝削階級統治之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互對立,“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在我們的新社會,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對立的狀況不存在了。
黨的教育方針是要培養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可是,直到今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學而優則仕”這一類陳腐的剝削階級觀念,在人們的思想上還有很深的影響。
比如,認為體力勞動總要比腦力勞動低一等;讀了書只應該當干部、當專家;知識青年下鄉務農是“沒有出息”,是“屈才”,未免“可惜”等等。現在,一些先進的知識青年立志耕耘,要做一個既能腦力勞動又能體力勞動的、能文能武的新型知識分子,就是同這種根深蒂固的舊思想和習慣勢力決裂,就是樹立社會主義的新風尚。
正像《人民日報》一篇社論所指出的,這是革“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命,革“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命,革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離的命,革“學而優則仕”的命;是思想戰線上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
知識青年參加農業生產,還有更深遠的意義。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共產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有一個重要條件,就是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實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這當然是很長時期的任務。可是從現在起,就要為逐步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創造條件。
知識青年參加農業生產,就為實現知識分子勞動化、勞動人民知識化,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開辟了最廣闊的前途。下鄉上山的知識青年努力使自己勞動化,同時,幫助廣大農民知識化,這就是朝著逐步消滅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差別的方向前進。
而且,知識分子勞動化了,勞動人民知識化了,知識就不再是知識分子的專利品,就不容易產生高踞于勞動人民之上的特殊階層,有利于抵制資產階級的思想影響,防止修正主義的產生。
再次,知識青年參加農業生產,就是革自己的命。什么是革命?革命就是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要改造客觀世界,必須改造主觀世界。要革農村落后面貌的命,必須革自己的命。知識青年只有同廣大的農民群眾結合在一塊,才能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同農民群眾相結合的過程,就是知識青年自我改造的過程。
知識青年同農民結合,就是要在農村的階級斗爭、生產斗爭、科學實驗的偉大實踐中,改變自己非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逐步培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就是要醫治自己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毛病,養成密切聯系實際、聯系群眾的作風;就是要向貧農、下中農學習,學習他們愛憎分明的階級立場,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以及熱愛集體、勤勞勇敢、節儉樸素等優良品質,來克服知識分子身上的各種弱點。
從以上幾個方面來看,知識青年參加農業生產算不算干革命呢?答復是肯定的。現在有些人由于對革命的含義理解得很狹窄,也由于舊思想、舊習慣的影響,看不起“拿鋤頭把、跟牛屁股”的農民,他們就認為機關干部、知識青年下鄉務農不是干革命。
對這些人,我們可以耐心地向他們解釋,把道理說清楚。更重要的是用我們積極參加農村的階級斗爭、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的實際行動,用積極進行自我改造的實際行動,來提高他們的認識,改變他們的看法。這是最有說服力的。不知道你以為如何?
張 湛
1965年x月x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