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公社成立十五周年前夕,我們訪問了江西省樂平縣鎮橋人民公社。在這里的所見所聞,充分證實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英明論斷:“人民公社好”。鎮橋人民公社沿著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在斗爭中飛躍前進。
巨變
人民公社成立以來的十五年,是不平常的十五年,是翻天覆地的十五年!鎮橋人民公社自一九五八年九月成立之后,發生了多么激動人心的變化啊!
這十五年,農、林、牧、副、漁飛躍發展。去年和人民公社成立的前一年一九五七年相比,糧食總產量增長一點二倍,平均畝產由五百斤躍進到一千一百六十四斤;棉花總產量增長二點六倍,單產跨《綱要》;油料總產六十五萬斤,單產一百零五斤,增長百分之五十;生豬飼養量增長三倍,達到一畝水田一頭;多種經營項目,由不到十個發展到四十多個。隨著生產的發展,對國家的貢獻也越來越大。
這十五年,社隊工業蓬勃興起。人民公社成立以前,鎮橋只有一個小鐵鋪,幾個鐵匠,而且只管修理,不管制造。農民要買小農具,必須跑到二、三十里路外的樂平縣城。人民公社成立以后,社隊工業就在幾乎是一張白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了。公社和許多大隊先后辦起了農機、碾米、軋花、榨油、磨粉、磚瓦等五十七個廠。這些工廠,生產著農機農具和生活用品。
這十五年,集體公共積累不斷增加,社員的生活步步高升。全社一萬多個農戶,家家有余糧,半數以上人家有存款,存款金額達五十四萬元,并有一千二百多戶蓋了新瓦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戶點上了電燈。全社四百戶五保戶,在集體的照顧下生活有了保障,歡度著幸福的晚年。
人民公社化后,農村社會購買力也有很大提高。過去,鎮橋鎮只有一些小商店;如今,國營商店在這里設立了各種門市部,在各個大隊還設立了分店。一九七二年,全社商業部門營業總額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了三倍多。
人民公社化以后,農民物質生活大大提高了,文化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公社化前,這里僅有四所完小,二十六所村小,人學兒童不到三千人。公社成立后,辦起了一所高中,七十所初中,村村辦起了小學,入學青少年有九千二百多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百分之九十三點五,比人民公社化前增加了兩倍多。社員的文化娛樂生活也日益豐富。公社有一個電影隊,還有二十二個有線廣播站,各個生產隊和大部分院戶裝有喇叭,加上業余劇團經常演出,社員在勞動之余,既可聽廣播,也可以看電影。
過去,這里沒有醫院,只有兩個中醫。農民看點病,配點藥,常常要跑到樂平城去。人民公社化后,情況大不相同了:公社建立了一所有四十一名醫護人員、三十張病床的中心醫院,每個大隊都有衛生所,每個生產隊都有衛生員,實行了合作醫療,群眾醫療條件進一步改善,常見病和多發病大大減少,社員群眾的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源泉
鎮橋,為什么能在十五年內發生這樣巨大的變化呢?從訪問中,我們深深感到:沒有人民公社是辦不到的。在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的指引下,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公社,是使鎮橋發生歷史性突變的源泉。
鎮橋公社共有二十一個生產大隊,三百七十五個生產隊,五萬多人口,四萬三千四百九十二畝耕地,樂安河縱貫全社。河南面地勢高,過去只有一些小溝、小塘,一萬二千畝土地常常“三天不下雨,水車便出門,半月不下雨,車水無處尋”;而河北面地勢低洼,近三萬畝土地常常“連降三天雨,到處水汪汪,田里好撐船,床上好洗腳”。
在鎮橋要擺脫旱澇的威脅,就要在山區選塢筑庫,提高抗旱能力,在沿河地區修建圩堤,阻擋洪水。解放后,從土改、互助組、初級社到高級社,鎮橋人民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也曾修筑了一些小型水利,改變了一些生產條件,但易澇易旱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一九五四年,遇上大洪水,沿河地區的早稻幾乎顆粒無收。一九五七年,遇上干旱,全社所有的塘庫都干得底朝天,許多農作物因旱歉收。
正當大家迫切要求擺脫高級社的局限性,更大規模地組織起來發展生產的時候,偉大領袖毛主席向全國發出了“人民公社好”的偉大號召。在三面紅旗的光輝照耀下,鎮橋人民公社誕生了,大大地解放了生產力。
由于公社政社合一,“一大二公”,工農兵學商扭成一股繩,在組織領導生產上也集中有力,因此,公社成立的第一個冬天,就按照規劃,在水口源修建共青水庫,組織了受益大隊的一千多個勞力上陣;鄰近大隊也根據自愿互利、等價交換的原則,派了一千多個強勞力來支援。
大家冒著嚴寒,筑壩開渠,只三個多月時間就修好了這座蓄水七百萬立方的水庫,使坑畔、新樂、徐家等六個大隊的一萬多畝“望天丘”變成了“飽水丘”。同時,中洲上的張家、蔣灣、邵家、翁家等大隊也團結戰斗,苦干一冬春,挖取土方二十多萬方,將原有一米多高的圩堤加高加大了兩倍,初步解除了洪水的威脅。
從這以后,全社各級黨組織和廣大貧下中農,又依靠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優越性,進一步安排了鎮橋的山山水水,先后興建了大、中、小型水庫工程二百二十八座,修起了六條高四米、寬四米、全長八十三華里的圩堤,開挖了一條四十多華里長的環山排洪渠道,和一條二十多華里長的排澇渠道,興建了兩座電力排澇站,和五十三座機電排灌站,建起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排灌水系。
初步實現了洪水能擋,內澇能排,干旱能抗,全社旱澇保收面積由解放初期的四百畝擴大到了三萬多畝,促進了農業生產的飛躍發展。今年,全社雖然遭受了歷史上罕見的嚴重水災,早稻仍然奪得了較好的收成,除留足種子、口糧外,夏糧預送任務已超額完成。
在訪問中,社員和我們談到鎮橋的水利變化時,有的社員高興地說:過去的老鎮橋,水車咿咿呀呀力量小,水旱四季愁;今日新鎮橋,庫渠連成網,抽水機站排成行,電鈕一扳,閘門一動,洪水河水聽使喚,呼之即來,斥之即去,看公社力量多么大??!
有的社員回顧了自己走過的道路,滿腔熱情地贊揚人民公社,興奮地說:小農經濟是獨木橋,一步一搖路難走;互助組是小木橋,日久天長不牢靠;合作社是石頭橋,雖然好,但汽車、火車跑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橋,互助組、合作社辦不到的事情全都能辦到,它引導農民走向共產主義的天堂。真是樹有根,水有源,人民公社就是鎮橋巨變的源泉。
動力
鎮橋人民公社在前進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不斷開展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斗爭,是他們勝利前進的動力。他們每前進一步,都要同錯誤路線和階級敵人斗。
我們訪問了農業學大寨先進單位——華家大隊。這個大隊一九七二年糧食總產比高級社增加了三倍多,單產達到一千七百多斤,棉花、油料、生豬也分別增長幾倍,全大隊公共積累達三十萬元,社員存款達十五萬元。
然而,這個大隊的變化是經歷了激烈斗爭的。大隊黨支部書記華松池同志告訴我們:
公社化的第二年,就顯示了人民公社的無比優越性,全大隊糧食生產由高級社時的六十萬斤猛增到八十萬斤。
但是,一九六〇年到一九六二年,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陰謀復辟資本主義,破壞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刮起了一股“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妖風,這股妖風吹到了華家,一小撮階級敵人竟然公開散布“吃糧靠集體,用錢靠自己,發財靠投機”的謬論。
當時,少數資本主義思想嚴重的人吵著要“包產到戶”,有的甚至不搞農業,專門搞投機副業,走棄農經商的邪路。結果,這幾年,集體經濟受到沖擊,全大隊糧食生產在八、九十萬斤上下徘徊不前,多種經營發展緩慢。
面對著這場嚴重的階級斗爭,華家大隊的貧下中農聽黨的話,照毛主席指引的方向走。他們憶舊社會苦,訴單干的害,大擺人民公社的優越性。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他們開展偉大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同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打擊了破壞人民公社的階級敵人,并幫助大家劃清正當副業和資本主義的界限,把大宗副業收歸集體,堅持以糧為綱發展多種經營,因而剎住了單干歪風。
一九六三年,全隊糧食總產便躍到一百一十萬斤,畝產超過了千斤,多種經營也得到全面發展,為人民公社寫下了新的篇章。
和華家大隊一樣,整個鎮橋公社都出現了新的飛躍,尤其是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和批修整風運動,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
正當鎮橋人民滿懷革命豪情沿著社會主義道路乘勝前進的時候,騙子妄圖改變黨的基本路線和政策,大肆叫嚷要“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割資本主義尾巴”,陰謀顛覆無產階級專政,復辟資本主義。全社廣大貧下中農和社員群眾,圍繞著執行什么路線、走什么道路的問題,繼續進行著激烈的斗爭。新樂大隊就是在這場激烈的斗爭中由后進變先進的。
前幾年,這個大隊在騙子反動謬論的影響下,有的人也主張搞“干干稀稀一鍋煮,高高低低一拉平”,挫傷了群眾積極性,農業生產上得很慢。大隊黨支部和貧下中農認真讀馬列的書和毛主席的書,深入批判騙子的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認真落實了黨的政策,堅持“三級所有,隊為基礎”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激發了干部和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飛躍發展。
一九七二年糧食總產從前幾年一百三、四十萬斤的基礎上躍到了二百一十八萬斤,單產達一千五百六十三斤,一躍跨進了全社的先進行列。鎮橋公社貧下中農和社員群眾,同全國軍民一道,摧毀了資產階級司令部,又粉碎了騙子復辟資本主義的反革命陰謀,擊敗了階級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撲,勝利地捍衛了毛主席革命路線,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使人民公社不斷鞏固壯大起來。
大干
“人民公社力量大,大干才能大變化”。這是鎮橋公社干部群眾的共同體會。楊坂大隊大干大變的事例給了我們深刻的印象。
在鎮橋公社,我們聽到許多大干大變的先進事跡,楊坂大隊是后來者居上的一個。六、七年前,這里是個山上樹少,倉中糧少,手中錢少的“五保隊”。如今,這里卻變成了另一個樣子:山上村頭竹木茂盛;層層梯田莊稼喜人;紅壤崗上建起了嶄新的校舍、商店、醫院、加工廠;每個生產隊都有果園、魚塘、倉庫、養豬場;田坂上拖拉機來回奔跑;加工廠里機器轟鳴。
近五年來,這個只有二百四十九戶的大隊共向國家交售商品糧二百四十八萬斤,皮棉二萬一千多斤,油脂四千九百多斤,生豬一千一百二十四頭,營造杉木八百多畝,封山育林一千多畝,栽毛竹五十多畝,栽各種果樹一百二十多畝,養魚十萬多尾,集體儲糧四十多萬斤,公共積累二十五萬多元。
這個大隊的干部對我們說:楊坂的變化是在鎮橋公社其他大隊洶涌澎湃的大干大變的浪頭沖擊下變起來的。
過去,這里的干部對人民公社為發展生產開辟了廣闊的道路認識不足,對群眾中蘊藏著極大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也認識不足,總認為楊坂山窮水惡,田多勞力少,“生成的葫蘆長成的相,落后面貌變不了樣”,缺乏改天換地的雄心壯志。
后來,他們在公社黨委的幫助下,認真總結經驗,學習大寨戰天斗地的英雄業績,并對照本社鼓足干勁學大寨的先進單位尋找差距。
事實使楊坂大隊的干部認識到:要改變楊坂的面貌,既要堅持抓階級斗爭、路線斗爭,還必須克服保守思想,使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優越性充分發揮出來,把群眾中蘊藏的社會主義積極性調動起來。
于是,他們發動群眾制訂了重新安排山水,發展全社經濟的長遠規劃,親自帶領群眾腳踏實地,大干苦干。全大隊二百多個勞力,在負擔一千七百多畝田地耕種任務的同時,每年都要搞農田基本建設三、四個月,一個勞力平均每年要挖土石方二百四十多方,常常三餐飯兩餐在外吃,雨雪天也堅持干。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戰,興修大小山塘水庫二十五座,開挖渠道三十多條,共完成土石方一百五十多萬方,一千五百七十多畝水田由單季稻改為雙季稻,綠化了所有荒山,發展了多種經營,從根本上改變了生產條件,促進了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楊坂大隊從后進變先進的過程是鎮橋公社大干大變的一個側影。從楊坂大隊的變化中,我們可以看到,鎮橋公社十五年的巨變是在毛主席革命路線的指引下,依靠人民公社的集體力量大干苦干干出來的。
十五年來,鎮橋公社飛躍發展了,但鎮橋的人們不滿足現狀,正在大干苦干,乘勝前進。展望前景,人們充滿了無限信心,鎮橋的明天一定會比今天更好,人民公社的道路必然越走越寬廣。我們為鎮橋今天的巨變而歡呼!也為鎮橋更加光輝燦爛的明天而歡呼!
樂平縣革委會報道組
鎮橋公社革委會報道組
樂平縣人民廣播站《江西日報》記者
(載一九七三年八月二十九日《江西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