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理解政治與經濟的關系,讓我們將孔子所作的《尚書》第一章《堯典》作為其政治方案的代表。按照此書,整個政府分為九個部門。第一個部門管水土,是由首相管理的內務部;第二是農業部,第三是教育部,第四是司法部,第五是勞工部,第六是自然資源部,管理森林、動物和礦藏;第七是宗教部;第八是樂部,第九是通聯部,這是君主與人民間的媒介。這九個部中沒有一個是為皇帝個人服務的,這顯示了民主原則;也沒有一個是為了準備戰爭的,顯示了和平的原則。其中第一、二、五、六部負責管理經濟的運行。從《尚書》第二章來看,似乎商業的管理也屬于第一部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整個政府都是經濟發展的工具。的確,沒有經濟就沒有政治,政府主要是因經濟理由而存在。這說明,那不是一個軍國社會,而是一個工藝社會。
在《論語》中也有一章明確地說明了政治與經濟的關系。當孔子最好的弟子顏淵謙虛地問如何理國時,他實際上是問一統天下的帝國應如何治理。孔子回答說:
“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侫人。鄭聲淫,侫人殆。”【1】
這一節為歷代學者所稱道,但沒有人懂得其精義。它的真義同《大學》的最后一章相近,其主題是國家治理和均平天下,只有兩種方法能達到這一目的,即理財與尚賢。上述這一節正好包含了這兩個原則。遠侫人是尚賢原則的反面說法,而所有四個正面陳述都是有關經濟的原則。夏歷最合乎季節,采用它意味著在最佳時節作農活。殷輅最經濟耐用,乘坐它意味著使用經濟耐用的交通工具促進商業。周冕最漂亮,戴用它意味著提高工藝標準。歷法、車子和冠冕這三樣東西分別涉及農業、商業和工藝。這三句話主要與財富的生產而不是消費有關,而提及音樂的第四句則涉及消費。舜的韶樂和武王的武樂是古代最好的音樂,仿效它們意味著在最高雅的層面上提高生活水平。而遠離鄭聲只是為了防止縱欲。孔子給了顏淵六個規則,四個是正面的,兩個是反面的。但六條中有五條是經濟原則。事實上,無論是管理諸侯國還是管理大一統帝國,第一就是改革經濟生活,第二是任用賢者,這就是該節的精義,雖然孔子用了形象的比喻。除非我們理解了孔子說的是經濟生活,否則我們將如何解釋歷法、車子和冠冕與國家管理有什么關系呢?按照舊有的解釋,孔子的回答毫無意義。但按照我們的解釋,它說明政府主要關注的應是經濟生活。
孟子也承認經濟是政治的主要目的。當滕文公問他管理國家的適當方法時,他回答說:“民事不可緩也。”他說的“民事”是指人民的經濟生活。緊接著他解釋了恒產對于人民的重要性——就像他告訴齊宣王的一樣。他的結論是:改善人們經濟狀況要靠井田制。孟子的回答十分有意義。滕文公問的是國事,即政治,而孟子的回答是民事,即經濟。表面看來孟子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但實際上他是從根本上作了回答,因為人民的生計才是主要的國事。如果一個統治者能認真地關注此事,他就會管理好國家。簡而言之,經濟之外無政治,真正的政治就是經濟。
注釋:
【1】《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意為:用夏代的歷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禁絕鄭國的樂曲,疏遠能言善辯的人,鄭國的樂曲浮靡不正派,侫人太危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