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產地區,糧食畝產超過千斤后,能不能繼續大幅度增產?有人說:“增產到頂了”。真的是這樣嗎?吳縣越溪公社作出了響亮的回答:只要認真執行黨的路線,充分發揮人民公社的優越性,就能繼續大幅度增產。
這個公社的糧食畝產,在一九六八年就達到一千零四十八斤,到一九七二年躍到一千七百八十三斤,四年中每畝田增產了七百三十五斤,平均每年遞增一百八十四斤。
火車飛奔要有軌道,農業飛躍全靠路線
人民公社化以來,越溪公社不斷前進。一九六九年春,公社黨委根據黨的“九大”精神,提出了一個五年農業發展規劃,要求一九七三年糧食畝產達到一千六百斤。規劃一提出,立即引起了強烈反響。廣大干部和貧下中農熱烈擁護,少數人卻認為步子太大,難以實現。能不能多快好省地發展農業生產?一場群眾性的討論展開了。他們認真總結學大寨以來的經驗,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
一九六四年起,越溪公社開展了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狠抓了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斗爭,調動了干部群眾的革命積極性。生產大步前進,連續三年糧食畝產超過千斤。后來,受到反革命的修正主義路線的干擾,有些隊放松了階級斗爭和兩條道路斗爭,一度迷失方向,生產連續兩年停滯不前。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干部和群眾認識到,只要路線對,農業生產就能多快好省地發展。
公社黨委自覺地抓階級斗爭,抓路線斗爭。七大隊緊靠市鎮,階級斗爭和兩條道路斗爭尖銳,有的干部敵我不分,方向不明,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受到挫折,農業生產一度下降,是全公社有名的后進單位。
公社一位領導同志到這里蹲點,組織干部、貧下中農反復學習黨在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提高了大家的階級斗爭和兩條道路斗爭的覺悟。依靠群眾打擊了階級敵人的破壞活動,整頓了領導班子,剎住了資本主義的歪風邪氣。
革命帶動了生產,一九七〇年全大隊糧食畝產比一九六八年增長三百零三斤。去年糧食畝產達到一千七百四十斤。越溪公社的實踐證明:“火車飛奔要有軌道,農業飛躍全靠路線”。干部群眾路線覺悟的提高,推動了生產不斷飛躍。到一九七一年,全公社糧食畝產達到一千六百五十七斤,三年完成了五年的指標,一九七二年又飛躍到一千七百八十三斤。
放下包袱邁大步,不斷實踐闖新路
越溪公社不斷反對因循守舊思想和驕傲自滿情緒,推動了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不斷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水稻一季改兩季,是耕作制度上的一次大改革。一九七〇年雙季稻面積比上年增加一倍。越溪公社黨委清醒地認識到,雙季稻面積擴大了,不等于保守思想沒有了。為了樹立先進的榜樣,他們帶領四個大隊的干部、社員,在土質最差、從未種過雙季稻的湖田里,第一次試種了五百畝雙季稻。
雙季早稻秧苗插下后,二十多天還沒有發棵。有人吹冷風,有人干脆提出改種單季稻。怎么辦?公社黨委發現七大隊第四生產隊種的二十多畝雙季早稻,一片蔥綠,粗壯有力。他們從這里看到了雙季稻的希望。這個隊在每畝田里施了二十五擔豬灰和三十斤磷肥,加上精心管理,使稻苗茁壯成長。公社黨委立即在田頭召開現場會,介紹了他們的好經驗,用活生生的事實,進一步批判了保守思想。這一年,雙季早稻初次試種成功,畝產達到七百多斤。后季稻又繼續增產,畝產六百斤,雙季稻的畝產比單季稻增加五百多斤。
這個公社地勢低洼,三麥產量超過二百斤的年份很少。這里有一種說法:“三麥難過三百關”。三麥真的難過三百關?群眾的創造回答了這個問題。
第三大隊有一部分低洼田,歷來不種麥。一九六九年,他們試種了一百多畝麥子,畝產達到二百五十多斤,最高的田塊達三百多斤。一大隊第五生產隊,采取了多種增產措施,一九七一年畝產達到四百五十六斤。
群眾的實踐闖出了新路子,沖擊了舊思想。一九七二年,全公社三麥平均畝產超過四百斤。
發展副業促農業,兩條腿走路跑得快
水稻一季改兩季,一年要用兩年肥,缺少肥料怎么辦?勞力緊張,要發展機械化,資金怎么辦?新的矛盾擺在越溪公社黨委和干部、群眾的面前。
廣大貧下中農提出:“困難嚇不倒越溪人,缺肥料我們自己動手解決,要資金就發展集體副業”。
群眾的革命精神,使公社黨委受到很大啟發,下決心認真貫徹執行“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發動生產隊和社員大力發展養豬事業。一九七〇年全公社養豬一萬三千多頭,比一九六八年增長一倍。生豬增加,飼料跟不上。三大隊第六生產隊社員、共產黨員謝建國,試驗用水花生飼料喂豬成功,使集體養豬增加一倍多。
公社黨委推廣了這一經驗,提出了向太湖要飼料的戰斗口號。經過三年奮戰,在太湖邊上大力發展水生作物,建立了一條三十多里長的綠色翠帶。一九七二年,全公社生豬飼養量達到二萬五千多頭,又比一九七〇年翻了一番。平均每人兩頭,每畝田一點八頭。
越溪公社發揮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的優越性,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積極發展家禽、養魚、蠶桑、刺繡、編織、苗圃、蘑菇和河蚌育珠等副業生產。副業項目由十多項增加到四十多項,真是五業興旺。四年來副業總收入達三百多萬元,比一九六九年前的四年增加二倍左右,為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提供了大量資金。現在,全公社基本上實現了排灌、耕作、植保、脫粒、糧食加工的機電化和半機械化。
心想共產主義明天,腳踏實地干在今天
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鍛煉和批修整風運動的教育,越溪公社干部、黨員和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心想共產主義明天,腳踏實地干在今天”吃大苦,耐大勞,越干越有勁。
一九六九年,公社負責同志和幾個大隊支部書記到大寨參觀學習后,提出了重新安排越溪山河的號召。經過細致的調查研究,制定了重新安排越溪山河的五年規劃。
一九七〇年冬,一場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的人民戰爭打響了。五大隊十四、十八兩個生產隊有一-百二十畝田,七高八低,易澇易旱。公社書記顧虎生同志打起背包,前往蹲點。他同干部社員一起平整土地,搬掉了五十六條老田埂,開了三條排灌兩用溝,平整了一百二十畝土地,及時種上了麥子。一九七一年,這片土地的三麥畝產量增加了四倍。
二大隊第七生產隊有個“鐵姑娘”戰斗隊。她們在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戰斗中,起得早,睡得晚,挑得多,跑得快。在她們的帶動下,苦干二個冬春,全隊二百三十六畝耕地全部建成高產田。一九七二年糧食畝產比平整前的一九六九年增產近五百斤。這種事跡,到處可見,隊隊都有。
幾年來,越溪公社干部群眾,憑著一顆紅心兩只手,一條扁擔兩個肩,挑掉二千多個高土墩,搬掉了三千多條田岸,填平了二十九條廢河浜,修筑了一千一百多條排灌兩用溝,平整了八千多畝土地,把絕大部分農田建設成能灌能排、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田。同時,在公路、拖拉機路、渠道、河道兩旁和家前屋后,植樹一百三十多萬株。如今的越溪,土地平整田塊成方,溝渠成系交叉縱橫,拖拉機路穿過田野,綠色林帶錦上添花。
《人民日報》通訊員
(載一九七三年八月四日《人民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