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了李陀老師的《對真正的社會主義者來說,社會主義是什么?》一文(以下簡稱“李陀文”),給筆者的感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推崇導師列寧的“新經濟政策”,并贊成走以“新經濟政策”為基礎的道路,推崇以新經濟政策為藍本的社會主義道路(比如南斯拉夫)。這實際是“補課論”,是變種的唯生產力論。
原文請見“人境網”
李陀文:
我們可以從“實驗”的角度重新思考列寧于1921年春宣布要進行“戰(zhàn)略退卻”,放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改行新經濟政策這一段歷史實踐的重大意義——它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的認識,而且為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列寧這些觀點,與有關“迂回地”實現社會主義過渡這一總主題的其他著述綜合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脈絡,內容非常豐富,也非常復雜。但就實踐層面而言,其中的關鍵可以集中到一點:社會主義建設不要夢想一個“完整的”社會主義能夠在某一時刻馬上得到實現。
......列寧就于1924年去世了。而后繼的斯大林主義,完全離開了列寧的思想和路線,不但自己編制了另外一個劇本,以至最后導演了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徹底失敗的悲劇,同時還給社會主義運動留下巨大的難題。
李陀老師將“新經濟政策”上升到了“社會主義運動......新方向”的高度,也就是說,這是一條社會主義道路。
因為斯大林終止了新經濟政策——走上了公有制、集體化的道路,李陀老師批判了斯大林,批判了斯大林主義(在此處應為公有制、集體化的道路——井岡山觀心注),并將蘇聯解體的原因也歸咎于斯大林主義。
那么,什么是新經濟政策呢?它是社會主義嗎?
筆者之前文章:《鄧選》學習(65)蘇聯“新經濟政策”姓社還是姓資?
新經濟政策絕對不是社會主義。
《列寧全集》第41卷《新經濟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員會的任務——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員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921年10月17日):
新經濟政策就是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轉而恢復資本主義。究竟到什么程度,我們不知道。同外國資本家簽訂租讓合同(誠然,已經簽訂的合同還很少,特別是同我們提出的建議相比),把企業(yè)租給私人資本家,這些都是直接恢復資本主義,是從新經濟政策的根上萌發(fā)出來的。
新經濟政策不是社會主義而將其說成是“社會主義運動......新方向”,這是什么呢?這是掛羊頭賣狗肉,是以新經濟政策為藍本的政策(比如南斯拉夫)的吹鼓手,是修正主義的腔調。
導師列寧是真正的實事求是的共產黨人,光明磊落、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勇于承認新經濟政策是“倒退”,是“退卻”,“是直接恢復資本主義”。
列寧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是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絕不掛羊頭賣狗肉。
李陀老師的“補課論”的觀點,一點也不新奇,無非是換了一套清純的外衣,本質上依然是唯生產力論。
所有的唯生產力論的補課論者,都是謊言家,他們異口同聲地認為新經濟政策發(fā)展得更快。這是修正主義者們的理論基礎,這里有兩個謊言:將新經濟政策貍貓換太子混淆為社會主義——也就是掛羊頭賣狗肉,另一個謊言就是新經濟政策發(fā)展更快。
統(tǒng)計數據很有意思。
從增長速度看,一目了然。
當然,有人會說,新中國前三十年的基數太低,發(fā)展速度說明不了任何問題。但是,新中國在短短不到30年時間就一躍而成為第五大工業(yè)國,期間超越了英國、法國。
在《<鄧選>學習 (三十六)改開前后發(fā)展速度對比(2) 兼答微博網友@孔孟馬列的丑惡評論》一文中的數據顯示,與改開前相比,改開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與世界發(fā)達國家的差距(人均GDP)加大了,而不是減小了。也就是說,在一定時間內,改開后發(fā)展增速比改開前發(fā)展增速降低了。
從圖中可以看到,中國人均GDP占法國人均GDP比例,改锎后,除1984年、1985年外,其他年份的人均GDP都低于1976年,直到20年后的1996年,才超越1976年。整整20年?。?/p>
中國人均GDP占意大利人均GDP比例,就更夸張了,人均GDP都低于1976年,直到24年后的2000年,才超越1976年。整整24年?。?/p>
中國占德國的人均GDP比例的數據與法國差不多,但是比法國還要晚一年,直到21年后的1997年,人均GDP所占比例才超過1976年。21年!
再看看與英國的對比,直到2003年,人均GDP占比也為超過1976年。整整27年。
中國人均GDP占日本GDP占比,直到26年后的2002年才超過1976年占比。
過了19年以后,在1994年,中國人均GDP占美國比重才超越1976年。
中國人均GDP占韓國人均GDP比重的數據就更難看了,直到2003年也未超越1976年的比例。
新經濟政策的本質是什么呢?相當于兩次戰(zhàn)役之間的休整期,這個休整期不是永遠休整,而是要準備進行第二次戰(zhàn)役的。導師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也是一樣,也是短暫休整、恢復元氣,然后要繼續(xù)下一個戰(zhàn)役的。
列寧也確實這么做了。根據《列寧全集》之《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會文獻》(1922年3—4月):
退卻已經結束,現在的問題是重新部署力量。......我們有國家政權,我們有許多經濟手段;如果我們擊潰了資本主義,建立了同農民經濟的結合,那我們就會成為絕對不可戰(zhàn)勝的力量。那時,社會主義建設就不僅僅是作為滄海一粟的共產黨的事業(yè),而是全體勞動群眾的事業(yè)了;那時,普通農民就會看到,我們在幫助他;那時,他就會跟著我們走,雖然這種步子要慢百倍,卻穩(wěn)當可靠百萬倍。
《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
實際上,在新經濟政策實行一年以后,在黨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上,列寧就宣布退卻已經結束,并提出了一個口號:“準備向私人經營的資本進攻。”(《列寧全集》俄文第3版第27卷第218頁)
新經濟政策相當于留級(補課),面對高考,成績不夠,那就留級復讀。留級是為了高考,等成績提高后立刻高考,絕不是一直留級(補課)在高三。
故意混淆新經濟政策的人,從來也不告訴世人,列寧在退卻了一年后就提出了停止退卻,“準備向私人經營的資本進攻”——結束留級(補課),準備高考了。
正確的、必要的留級,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發(fā)生過。在土地革命時期,紅軍沒收土豪劣紳的土地,分給勞苦大眾。到了抗戰(zhàn)時期,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抵抗日本鬼子,“把地主階級也作為聯合的對象,把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改變?yōu)闇p租減息”,這也是倒退,這也是留級。這次留級,是為了壯大抗戰(zhàn)力量,為了更多、更快、更好地消滅敵人。
毛主席對于這次的退卻(留級),說過這樣的話:
這一決定是第一次公開承認資本主義生產并給予獎勵?,F在解決土地問題必須保存一部分封建性,不使地主跑到敵人方面去。實行這個政策,是破壞敵人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最好辦法。土地政策,研究了好幾個月了,是我黨以前未曾有過的決定。(《毛澤東年譜》1942年1月28日政治局會議)
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相當于高考了,所以停止了留級,又開始了新的土地政策,繼續(xù)沒收大地主土地,分給勞苦大眾。
正如斯大林所說,“一切要以時間、地點為轉移”。如果不分時間地點,不考慮具體情況,一直留級,那就是形而上學,甚至是反動的了。
李陀文:
1949年3月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國營經濟、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結構(經濟制度)設想,并認為:“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合作社經濟是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加上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加上個體經濟,加上國家和私人合作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就是人民共和國的幾種主要的經濟成分,這些就構成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tài)。”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全面提出社會主義體制中多種所有制可以并存并行的思想。(這個思想在近年改革開放的環(huán)境里,常常被經濟學界概括為“所有制的多元化”或“混合所有制”,這在理論上是不夠嚴謹的,還是取列寧的說法更準確)。
這段話更具有迷惑性。
他混淆了新民主主義時期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種混淆對于不了解歷史的人會有極大的欺騙性,讓人以為毛主席要發(fā)展私有經濟。從李陀老師熟讀馬列毛經典來看(李陀老師在文中對馬列經典以及歷史事件信手拈來),毫不客氣地講,這是別有用心的混淆。
在新民主主義時期,需要多種經濟形式并存,到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其中的一個任務就要消滅私有制經濟形式。
當時,有很多人提出“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也就是鞏固“多種經濟形勢并存”,也就是不去限制私有經濟。
毛主席對“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提出了批評,根據《毛澤東年譜》:
?。?953年)2月17日,同李雪峰、李先念、劉子厚、王任重談社會主義問題,并了解武漢市工業(yè)、手工業(yè)和公私合營情況。毛澤東說:有人說“要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還有人主張“四大自由”,我看都是不對的。新民主主義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過渡階段,要對私人工商業(yè)、手工業(yè)、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1954年)9月上旬審閱修改九月七日排印的《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草案的報告(修正稿)》(加寫和改寫的文字用著重號標明)。將報告稿的第一部分中關于是否能維持現狀不變的一段話,修改為:“我國是否還有什么別的道路可走呢?或許有人想到一條維持現狀的道路,即既不是資本主義的道路,也不是社會主義的道路,而是既有社會主義又有資本主義,將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態(tài)維持下去。這是否可能呢?大家知道,我國正處在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在我國,這個時期也叫做新民主主義時期,這個時期在經濟上的特點,就是既有社會主義又有資本主義。有一些人就希望永遠保存這種狀態(tài),最好不要改變。他們說:有了共同綱領就夠了,何必還要憲法呢?最近幾年,我們還常常聽見‘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這樣一種說法,這種說法就是反映了這種維持現狀的思想。”
毛主席的路線很清楚:
1、新民主主義時期(也就是李陀老師所說的新經濟政策),“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階段。在這個過渡階段,要對私人工商業(yè)、手工業(yè)、農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2、“‘要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我看都是不對的。”
正是基于此,新中國才展開了三大改造,才確定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并寫進了憲法:
“......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yè)化,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yè)、對手工業(yè)和對私營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而奮斗!......”
三大改造,就是將私有制改為公有制、集體所有制,逐步消滅私有制,而絕不是發(fā)展私有制。
三大改造完成后,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時期)正式宣告結束,進入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這么清晰沒有歧義的路線,李陀老師沒有說出來,只取其一段,舍棄另一段,這是典型地斷章取義,春秋筆法。
毛主席為什么要批評“鞏固新民主主義秩序”呢?
根據毛主席的侄子、毛澤民烈士之子毛遠新同志的回憶:
主席說:民主革命任務完成后,還要不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從合作化開始,黨內就有人反對。他們的思想仍舊停留在民主革命階段,以為奪取了政權,完成了土改,黨的革命任務就完成了,只剩下搞建設發(fā)展生產力了,不贊成搞社會主義革命。黨內的路線分歧就是從合作化開始的。
民主革命的勝利,不過是我們黨替代國民黨,領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實現了我們黨的初級綱領,沒什么了不得的。而土地改革,不過是由少數地主占有大塊土地的私有制,變成了多數農民分別占有小塊土地的私有制。歷史的經驗,用不了多久,土地等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必然會導致兩極分化,產生新的剝削階級,廣大工農勞動群眾又會變成被少數人剝削壓迫的對象。率先完成土改任務的山西、東北等老根據地,已經向中央報告出現了這類問題。為了大多數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改造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消滅階級壓迫和剝削,也就是說,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將來實現共產主義,才是我們黨從建黨那天起就立下的奮斗目標。
主席說:早在二十年代,蔣委員長就說過,社會主義那套馬克思主義的東西不適合中國的國情,發(fā)動了對共產黨人的大屠殺。如果完成民主革命任務后,不再搞社會主義革命了,那國共兩黨爭斗了幾十年,犧牲了那么多烈士,也不過和歷史上改朝換代一樣,只是換一撥人當權,換湯不換藥,最后還是少數人剝削壓迫大多數人。那樣的話,還是蔣委員長說對了,也屠殺對了,而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天起就是完全錯誤的。
國共兩黨的分歧,并不在于要不要發(fā)展生產力。任何階級的政黨上臺,都是要發(fā)展生產力的。兩黨的根本分歧就在于分別代表了不同階級的利益,是為中國大多數勞動人民謀利益,還是為少數有錢有勢的人謀利益。要為大多數人謀利益,就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在民主革命任務完成后,還要不要繼續(xù)革命,是國共兩黨斗爭的繼續(xù)。
主席說: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遠比民主革命任務更加艱巨更加困難,它不僅要改造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還要進行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革命,要觸動幾千年來人們頭腦中的私有觀念。真正的共產黨人,特別是黨的干部,包括你也包括我,要帶頭和自己頭腦中的私有觀念作斗爭,從而帶動和教育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改造思想,逐步與私有觀念進行決裂。同時,要批判黨內一小部分人,只講發(fā)展生產力,卻在維護少數人,特別是黨內當權派小集團和個人的利益,反對繼續(xù)革命的修正主義路線。社會主義革命,就是要斗私批修。
社會主義革命,我們黨也不過僅僅完成了所有制的改造,而在整個上層建筑,包括文化、教育等意識形態(tài)各領域,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個階級,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誰勝誰負的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反映到黨內,就是要不要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兩條不同路線的斗爭。如果共產黨不繼續(xù)革命,所有制改造取得的成果還會倒退回去,將出現新的地主資本家,黨內將出現新的官僚買辦資產階級利益集團,中國將重新淪為帝國主義的附庸,廣大勞動人民將從國家的主人,重新成為資本家和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剝削對象,成為有錢有勢的少數人的雇傭奴隸。
《毛澤東年譜》也證實了毛遠新同志所言不虛:
?。?962年)8月9日主持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中心小組會議毛澤東多次插話。他說:搞單干,兩年都不要,一年多就會出現階級分化,其中有共產黨的支部書記,貪污多占,討小老婆,放高利貸,買地;另一方面是貧苦農民破產,其中有四屬戶、五保戶,這恰恰是我們的社會基礎,是我們的依靠。你是站在三分之一的富裕農戶的立場上,還是站在三分之二的基本農民群眾的立場上?問題就是這樣擺在我們的面前。
兩條路線,歸根結底是代表了什么人的利益的問題。
李陀老師的2萬字長文,可以用鄧小平的三條金標準來衡量:
1、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
2、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
——《鄧選》第三卷《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起來》
3、但如果風氣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發(fā)展下去會形成貪污、盜竊、賄賂橫行的世界。
——《鄧選》第三卷《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的講話》
鄧小平最偉大的貢獻就在于他提出的這三條衡量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邪路的金標準、金尺子。
這三條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是識別真假社會主義、真假共產黨的照妖鏡。
我們要永遠銘記這三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
凡是符合此真理而作出的決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符合此真理而作出的指示,我們都始終不渝地遵循。
有一種暫時妥協叫倒退——新經濟政策,有一種復辟叫迂回——持續(xù)的倒退——留級。
再強調一遍,“補課論”的觀點,一點也不新奇,無非是換了一套修正主義靚麗的外衣,本質上依然是唯生產力論。
《斯大林全集》(第十三卷,第二百一十七頁):
這里有兩條道路:資本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向前走到社會主義的道路和向后退到資本主義的道路。
所謂第三條道路,其實就是第二條道路,就是回到資本主義去的道路。
“平衡”論就是企圖指出第三條道路。正因為它指望著第三條(不存在的)道路,所以它是空想的,反馬克思主義的。
無論如何粉飾,改了名的圣甲蟲依然是屎殼郎;無論如何粉飾,失足女依然是妓女,哪怕換了清純的外衣稱呼為“小姐”,也依然是妓女。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