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老根據地山東省莒南縣大山腳下,有一個受到偉大領袖毛主席表彰過的農業先進單位——大山公社厲家寨大隊。
一九五七年十月九日,毛主席在《山東省莒南縣厲家寨大山農業社千方百計爭取豐收再豐收》的報告上批示:“愚公移山,改造中國,厲家寨是一個好例。”
十六年來,在毛主席的光輝批示指引下,厲家寨大隊的干部和群眾,發揚愚公移山精神,治山治水,堅持不懈,先后治理了十五個嶺頭,深翻整平五千畝耕地,修建了三十六座水庫、塘壩,開挖干渠四十二里,綠化荒山河灘一萬二千多畝,栽果樹三萬多棵,養魚二十多萬尾。一九七二年戰勝嚴重干旱,糧食畝產量達到一千零一十斤。今年小麥又獲得了豐收。
昔日貧瘠的窮山村,如今已經變成了農、林、牧、副、漁各業全面發展的魚米之多。
挖山不止寫新篇 千古窮山變良田
厲家寨大隊,三山環抱,五嶺起伏,兩河縱貫。解放以前,這里山是窮山,巨石林立;嶺是禿嶺,溝壑縱橫;水是惡水,常常泛濫成災;地是薄地,支離破碎。五千畝耕地,瓢一塊,碗一塊,歪歪斜斜地掛在山坡上,土層只有兩三寸厚,大部分又是半風化的片麻巖,群眾叫它“石碴子地”。這種地既不蓄水,又不保肥,耕作困難,好年景糧食畝產量也不過一百斤。每逢雨季,山洪暴發,土地被沖毀,莊稼被吞沒。
解放后,厲家寨的貧下中農,在黨的領導下,依靠組織起來的集體力量,開山填溝,劈嶺改河,填平溝洼,整修土地,年復一年,挖山不止。到一九五七年,就鑿平了十一個嶺頭,打成八十六眼井,填平三百多道溝和七十多個水汪,整修出一千六百畝梯田。就在這一年的十月九日,受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表揚。
厲家寨的貧下中農,懷著無比激動的心情說:毛主席表揚咱移山,咱要更把干勁添,前段成績作起點,繼續革命永向前。他們再一次制定了治山治水的宏偉規劃。在寒冷的冬天,土地凍得像鐵板,他們冒狂風,頂飛雪,早出晚歸,掀起了深翻和平整土地的高潮。全大隊的干部和社員苦干了三個冬春,又整修出梯田一千五百多畝。
不料,一九六〇年夏天,一場暴雨,山洪下瀉,把五百多畝梯田沖成溝溝壑壑,地堰也沖塌了。農民技術員厲守福,在下暴雨的時候,披上蓑衣,奔上山嶺,蹲在梯田邊,觀察梯田被沖的情況,終于找到了梯田被沖毀的原因:一是原來整的地,上平底不平;二是只注意整地,忽視了治水。山洪沒有出路,順山奔騰而下,部分滲入地下的水順著石坡流出,把梯田沖垮。
一九六〇年冬天,根據梯田被沖毀的原因,大隊黨總支提出“向高標準進軍”的戰斗口號,決定對山、水、林、田進行綜合治理,把土地整成上平底平的“三化(水平梯田化、綠化、水利化)”園田。這個任務一提出,有人就搖頭。可是廣大貧下中農堅定地說:重整梯田是農業生產的百年大計,為爭取農業豐收再豐收,就要繼續前進不歇肩。他們積極投入了建設“三化”園田的戰斗。
當時正是隆冬季節,寒風勁吹,大地冰封。但是,工地上卻熱氣騰騰。他們揮動鎬頭、鐵錘,破凍土,鑿頑石,拔掉了一個個石寨子。許多青年婦女也掄鎬、推車、扛石頭,和小伙子們一樣干。就這樣,他們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戰,硬是把四千六百畝耕地土層底下的石坡鑿平,整成了上平底也平的水平梯田。
為了控制山洪,大隊黨總支發動群眾根據水勢、流域,閘山溝,建水庫,筑塘壩,修谷坊,在山坡上挖魚鱗坑,逐段截水攔水,變急水為緩水。并且圍山開渠,迫使豎水橫流,把水輸送到自然河道里。
多年來,他們還封山育林,綠化荒山河灘一萬二千多畝,在梯田田邊栽植紫穗槐一百二十萬墩,使荒山無嶺變成綠樹成蔭。由于采取了山、水、林、田綜合治理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抗御了暴雨山洪。一九七一年的一天,,特大暴雨傾盆而下,不到一小時,降水一百八十二毫米。但梯田安然無恙,奔騰咆哮的山洪,按照人們的意志,流進了水庫和自然河道。
當代愚公定勝天 手牽清水進梯田
厲家寨這個地方,雖然在汛期山洪暴發,可是一遇大旱,就井水干枯,塘壩見底。為了把耕地建成能夠抗御旱、澇的高產穩產田,全大隊的社員,在大隊黨總支領導下,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積極興修水利。農民技術員厲守福帶領一些社員爬山下溝,走遍了三山五嶺兩道河,勘測地勢和水的流向。
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他們在干涸的大山河的一段沙石河床下面,發現了潛流。大隊黨總支決定挖溝建壩截潛流,把地下水逼出地面。階級敵人散布謠言,妄圖進行破壞。厲家寨的貧下中農同階級敵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堅定地說:人定勝天。我們就是要管天管地,管山管水,一定要拿下這項工程。
三百多人意氣風發地奔赴工地,破土動工。截潛流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清基,要把七米多深的沙子清掉,這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挖到兩米多深的時候,水呼呼地冒出來。沙,隨清隨塌。頭天清出來,第二天又全部淤滿。黨總支找來有經驗的老農,請他們獻計獻策。他們說:要把沙清掉,必須隨車水隨挖沙,日夜連著干,一氣呵成。
初春的水,依然寒冷透骨。共產黨員、共青團員都帶頭下水清沙。日日夜夜,一班接一班,連續作戰,終于清好了壩基,在地下建成一條攔河大壩,截住了潛流,造成一座“地下水庫”。接著,又修建了四里長的渠道,把山腳下的五百畝土地變成了水澆地。從此,地下潛流被人們牽出地面,開始為農業生產服務。
但是,山坡、嶺頂上的大部分梯田仍然澆不上水,怎么辦?厲家寨的廣大群眾,在毛主席關于“農業學大寨”的偉大號召鼓舞下,決心以大寨為榜樣,戰天斗地牽水上山。
一九六四年冬天,大隊黨總支書記厲日耐帶領一些老農,翻山越嶺,進行勘察,選定在大山河上游的龍潭大洼修一座水庫。這計劃一提出,有人表示懷疑,說:“‘龍潭’三面靠山,一面通大河,水不會插翅飛出來澆地。”
針對這一情況,黨總支組織群眾反復學習毛主席的有關教導,回顧厲家寨多年來在改造河山的過程中,兩種思想、兩條路線斗爭的情況,使大家進一步提高了覺悟。廣大貧下中農說:當代愚公定勝天,“龍王”不來我們牽。只要發揚挖山不止的精神,就能給水插上“翅膀”,讓它飛過三山五嶺,流進層層梯田。
在克服思想阻力之后,工程迅速動工了。厲日耐背上行李,帶領群眾開進了龍潭大洼。他們在這個大洼的三面山腳下,挖了一孔孔窯洞,吃住在工地。那時正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然而,人們天不亮就起床,常常干到深夜才收工。有時滿天飛雪,頂著雪干;雪下厚了,邊掃雪邊干;干部叫大家收工,誰也不肯離開工地。
現在的大隊黨總支副書記厲永森,那時是大隊團支部書記。他學習愚公移山的精神,那里困難那里干,那里艱險那里闖。他推車扛石頭,一連幾個月不歇肩。在他的帶動下,廣大青年專揀硬仗打。在建筑大壩的緊張階段,一些青年婦女自動組成了打夯隊。她們不會打過頭夯,就苦學苦練。手磨破了,胳膊震腫了,誰也不叫苦,終于學會了這項技術活。
全大隊的群眾就是這樣奮戰一冬春,一座容水一百二十萬方的“東風水庫”建成了。緊接著又修了十里長的干渠,給水插上“翅膀”,使“東風”水飛過山嶺深溝,流進了英雄嶺、魏家嶺、鳳凰嶺上的梯田。繼“東風水庫”之后,他們經過一個冬春的奮戰,又建成一座容水一百二十萬方的“反修水庫”,修配套干渠十里,擴大水澆地七百多畝。
一九六六年,糧食畝產量猛增到八百二十三斤,過了“長江”。
繼續革命永向前 爭取豐收再豐收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厲家寨人民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覺悟進一步提高,為革命繼續抓緊水利建設。
到一九七〇年,全大隊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實現了自流灌溉。但是,石屋頂、石人頂、小山頂、鳳凰頂和橫北梁等“四頂一梁”上的七百畝耕地,還年年受著干旱的威脅。
批修整風運動的開展,進一步激勵了厲家寨大隊廣大群眾改天換地的斗志。他們用厲家寨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下,從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以來所發生的巨大變化,狠批騙子對毛主席無產階級革命路線、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誣蔑和攻擊;用本大隊群策群力堅持治山治水所取得的巨大成果,狠批騙子鼓吹的“群眾落后論”。
深入地批修,使全大隊干部、社員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建設社會主義的革命干勁倍增。全大隊的群眾決心進一步發揚愚公移山精神,在葡萄山后建造一座電灌站,牽引“東風水庫”的水爬上嶺頂,使“四頂一梁"上的土地實現水利化。
他們在大隊黨總支領導下,斗志昂揚,說干就干,經過幾個月的艱苦勞動,這座電灌站便建成了。一條爬過二百二十六米高坡直達山頂的輸水管道,像一條巨龍伏臥在那里。
要把電灌站的水送到“四頂一梁”上的梯田里,還必須修一座三百五十米長的大渡槽。修渡槽需要八十二根鋼筋水泥柱子,要買鋼筋水泥,就要花一萬七千多元錢。為了節省資金,厲家寨大隊的群眾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決定就地取材,用石條代替鋼筋水泥柱子。
共產黨員龐德田帶領群眾到山上開山取石。最長的石條有十米多,他們研究出一種用幾十個鉆頭一齊開的辦法,硬是打出了八十二根石柱子。石條打好了,要運到一里多遠的建筑渡槽的地方。一根石條,重的近萬斤,輕的也有兩三千斤,人抬不行,怎么辦?他們就群策群力,把石條放在自制的“土轱轆馬”上,從山上運了下來。
就這樣,從批修整風運動展開以來,他們憑著集體力量和集體智慧,不僅修成了一座電灌站、一座大渡槽還先后又修成一座容水六十萬方的“新愚公水庫”和七里長的干渠等十六項較大的農田水利工程,并且削平了四個嶺頭,挖掉了十一條山梁,填平了十五條山溝。每年又堅持改進水利設施和加強水利工程配套,把一些容易滲水的土渠改建為石渠,把一些明渠改修為石砌暗渠,還重整梯田一千六百畝。
厲家寨大隊經過十幾年的治山治水,馴服了山洪,挖出了地下水,蓄起了地上水,集起了小股水。現在,全大隊水庫、塘壩總蓄水量達到四百萬方,農田自流灌溉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使這些山嶺地達到了“三化”園田的標準,做到了遇澇能排,遇旱能灌,高產穩產,持續增產。
去年春天,這里兩個多月沒有下雨,干旱給農業生產帶來嚴重威脅。但是,在厲家寨大隊,小麥從種到收,澆了五遍水;盛夏時節,酷旱無雨,他們又讓水庫里的水源源不斷地流進地里,秋莊稼一片青綠,看不到旱象。去年,厲家寨大隊的糧食畝產量和總產量都創造了歷史的最高水平。
農業的高產穩產,不但使厲家寨大隊對國家作出了越來越大的貢獻,而且促進了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集體經濟日益壯大。
近十六年來,全大隊共向國家交公糧、賣余糧四百七十萬斤,出售花生四百六十萬斤,干、鮮果一百六十八萬斤。現在,全大隊有儲備糧三十八萬斤,公共積累一百二十萬元。有農機修配廠、磚瓦窯廠和糧油加工廠等工廠。
這些隊辦工廠,每年都為農業生產提供大量資金,促進了農業機械化的進程。全大隊已經擁有汽車兩輛,拖拉機五臺,電動機三十多臺,柴油機五臺,汽油機兩臺;還有脫谷機、粉碎機、磨面機、榨油機、彈花機、揚場機和花生脫皮機等大批機械。
機械化的發展,解放了大批勞動力,為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創造了有利條件。現在,厲家寨大隊的干部和社員,正在深入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他們決心繼續發揚愚公移山精神,用更快的步伐,向社會主義生產建設更高的目標挺進。
新華社通訊員
新華社記者
(載一九七三年八月八日《人民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克言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