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省烏蘭縣茶卡草原上,有一個在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下不斷勝利前進,使草原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的人民公社。這個公社就是由三百三十六戶蒙古、漢、回、藏、土五個民族社員組成的茶卡人民公社。
解放前的茶卡草原,是各族人民的一座“人間地獄”。那時候,在總面積為一百八十七萬畝的遼闊草原上,只有一萬多頭牲畜,其中百分之六十被八戶牧主和富牧所霸占,七十戶貧苦牧民只占有牲畜總頭數的百分之五。這些貧苦牧民在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壓榨下,成年累月過著“野菜當食糧,黃羊皮作衣裳”的悲慘生活。
解放后,各族人民翻身做了草原的主人,畜牧業生產有了初步發展。一九五八年成立人民公社后,五個民族的社員團結戰斗,充分發揮人民公社的優越性,進一步改變了茶卡草原的面貌。
現在,這個公社各類牲畜總頭數,已經由成立人民公社時的四萬多頭凈增到八萬多頭,加上歷年向國家出售和社員自食的,牲畜頭數比十五年前總共增加了約四倍。
十五年來,這個公社還向國家出售畜皮十一萬張,絨毛一百七十多萬斤。茶卡草原過去是單一的畜牧業經濟,人民公社成立后出現了以牧為主、農牧結合、全面發展的新局面。一九七二年,全公社糧食總產量達到一百四十八萬斤,比一九五八年增長了七倍多。十五年中農業生產收獲的糧食,除了社員食用并向畜牧業提供飼料糧一百多萬斤以外,還集體儲備糧食五十萬斤。
在人民公社集體經濟蓬勃發展的基礎上,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一九七二年,茶卡公社的總收入,比一九五八年增加了三倍以上。全公社現有公共積累五十六萬多元,社員都在銀行有存款。在昔日黃羊成群、野獸出沒的荒草灘上,人民公社新建了兩個定居點,修建了五千多平方米面積的社員住宅和學校、商店、衛生所、發電站、供水站等建筑物。
千百年來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的少數民族牧民,現在一部分住進了溫暖的房屋,家里有電燈照明,孩子們上了學校,生了病可以就近得到治療,生活條件有了極大的改善。
團結戰斗 建設草原
茶卡,是一個高寒干旱的草原。這里海拔三千多米,每年降水量只有二百多毫米,年蒸發量卻超過降水量的十倍以上。“山高雨雪少,天冷霜凍早,風吹石頭跑,旱年不長草。”這就是茶卡草原過去的一個寫照。
人民公社成立以前,這里的各族牧民眼望著草原上幾條溝溪里面的水白白地流走,卻無力攔蓄利用。倉吉溝有三股泉水,人們也只能看看它分散亂流,白白地滲漏到沙石灘里。
一九五八年,茶卡人民公社一成立,各族社員就決定修筑大壩,攔截流泉,引水灌溉草原。公社黨委進行了統一規劃,從各個受益的生產隊抽調一百多個勞動力開始施工。他們失敗了不氣餒,大壩被洪水沖毀,堅持再修。
各族社員豪情滿懷地說,有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指引,靠人民公社的優越性,我們緊密團結,堅持戰斗,一定能夠把水攔住。他們不斷總結經驗,連修五次,終于建起了一座堅固的大壩,鎖住了流泉,使它乖乖地按照人的意志為農牧業生產服務。
就像筑壩攔水一樣,十五年來,茶卡公社各族社員團結戰斗,在草原上修起了引水渠道四條、蓄水池七個以及其他水利工程,灌溉著兩萬畝缺水草場和四千多畝農田。一九六六年,茶卡草原發生了歷史上罕見的大旱。由于有了水利設施,這一年牲畜總頭數卻凈增了百分之十一點三。
茶卡公社的各族社員,不僅在興修水利上團結一致苦干不息,在進行草原其他各項建設中,也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許多過去單靠一個民族的社員辦不成的事情,現在依靠人民公社的集體力量把它實現了。
第一生產隊有一萬多只羊,計劃修建一座羊藥浴池。但是,這項工程的技術要求比較高,隊里的蒙古族和藏族牧民不懂這方面的技術。怎樣完成這個任務呢?
一九七一年春天,黨支部發動全隊的各族干部和社員一起討論這個問題。負責領導農業生產的漢族副隊長說,農業點上有的漢族社員過去在城市里搞過建筑,可以抽出來擔負砌石灌漿等技術工作;蒙古族和藏族牧民也主動地獻計獻策。大家決定當年就自己動手施工。
三月的茶卡草原,還是天寒地凍,生產隊的漢族干部帶著農業點上的十個漢族和回族社員,與牧業點上的蒙古族干部和牧民一起來到工地。他們不避艱苦,從十幾里外采來石頭,在滴水成冰的露天和泥抹灰。只花了二十多天時間,就建成了一座羊藥浴池。
十五年來,茶卡公社各族社員團結戰斗,在草原上總共建設了三個羊藥浴池、五十四處牲畜棚圈,使牲畜能夠抗御風雪,減少疫病,安全過冬度春,保證了畜牧業生產的持續發展。
科學養畜 改良綿羊
茶卡公社現有的牲畜中綿羊占六萬多只,其中產毛量高的改良綿羊達五萬八千多只。改良綿羊的大發展,是茶卡的各族社員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充分發揮人民公社的優越性所取得的一個成果。
過去,茶卡草原上的牧民飼養的都是土種蒙古羊。這種羊產毛量不高,毛質粗劣,經濟價值較低,不能滿足毛紡工業的需要,牧民收入也低。公社化前,國家運來新疆細毛羊種公羊,幫助這里的牧民進行綿羊改良工作。但是,那時牧業生產合作社在物質上和技術方面都不能適應大規模改良綿羊的要求。從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八年,一共只育成改良羊一千五百多只。
茶卡人民公社成立后,為改良綿羊開辟了廣闊的天地。公社用公積金向各生產隊購買了九百多只綿羊,集中全公社十多名貧下中牧優秀放牧員,建立了公社種畜場,針對改良羊羔成活率低等問題,進行科學實驗,摸索和總結改良綿羊的飼養放牧規律,為在全公社大規模地改良綿羊創造條件。
種畜場負責人、共產黨員巴巴(蒙古族),為了掌握一只母羊產羔前后的動態,他一夜起來五、六次仔細地觀察。改良羊蓋怕冷,他就把剛產下的羊羔抱在懷里取暖。經過巴巴和其他放牧員幾年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終于闖過了改良綿羊最大難關之一的羊羔成活關,創造出了“分群接育法”等一整套飼養管理改良綿羊的先進經驗,使羊羔成活率由原來的百分之三十左右提高到百分之九十。公社黨委運用這一典型經驗指導全面,一九六四年,便在全公社形成了一個改良綿羊的高潮。
隨著綿羊改良工作的全面展開,出現了新的矛盾。
進行綿羊雜交改良,人工授精配種,需要一定的科學知識,公社的技術力量跟不上。而當時由于受修正主義路線的影響,公社有的干部單純依賴上級派來技術人員,靠國家投資購買配種用的器材設備。結果,綿羊改良工作進展緩慢,投資也大,平均每育成一只改良綿羊要投資六元左右。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茶卡公社黨委帶領干部深入批判了修正主義路線,樹立了“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觀點,在綿羊改良工作中貫徹執行了毛主席一貫倡導的群眾路線。
他們在上級有關部門的幫助下,采取辦訓練班、師傅帶徒弟等多種形式,大力從各族貧下中牧里培養綿羊改良的技術人員。現在,全公社已經有不脫離生產的各族畜牧獸醫技術人員三十名,平均每個生產隊有五名,他們擔負起綿羊改良、畜疫防治的全部技術指導工作。
同時,茶卡公社還充分利用集體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自己動手建立了十五個綿羊配種點,購置了必要的配種用的器材設備,大大加快了綿羊改良工作的步伐。
如今全公社的改良綿羊已占綿羊總數的百分之八十六,平均每只改良羊的投資由過去的六元降低到了六角。改良后的半細毛綿羊,被譽為“茶卡草原之花”。它的產毛量比土種蒙古羊多兩倍以上,平均每只羊的產毛價值比土種蒙古羊提高了四倍多。
農牧結合 全面發展
畜牧業生產不斷增長,特別是綿羊改良工作的迅速進展,光靠天然草場放牧已經不適應了,必須種植飼料作物和飼草,實行以牧為主,農牧結合;而人民公社的巨大優越性又為這樣做提供了條件。
茶卡草原上的各族社員,從一九五六年就開始開荒種地,當時的八個生產合作社,平均每社只有十九戶,顧了牧業,顧不上農業。主要由蒙古族牧民組成的七個畜牧業生產合作社,有充足的耕畜和肥料,土地平坦,接近水源;但蒙古族牧民卻不懂農業生產技術。由漢、回、土族組織的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雖然有種莊稼的經驗,但土地不好,耕畜和肥料都不足。因此,也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茶卡人民公社成立的第一年,公社黨委就領導各生產隊全面規劃了畜牧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倡導各族社員在生產技術上互相學習,取長補短。蒙古族牧民頭一次拿起鐵鍬開荒和套牛犁地時,漢、回等族社員便手把手地教他們怎樣用鍬,怎樣套牛扶犁。
年復一年,許多蒙古族牧民不但學會了種青稞,而且學會了種小麥、豌豆、油菜和蔬菜,有的人還學會了開拖拉機。當改良綿羊大發展時,很多蒙古族社員同漢、回族社員一樣,已能熟練地種植飼料作物和飼草了。現在全公社的耕地面積已經擴大到四千多畝,耕耙、播種、脫粒和農副產品加工已經初步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
在茶卡公社黨委的統一安排和倡導下,各生產隊越來越多的漢、回等族社員也學會了擋羊、剪毛等畜牧業生產技術。第一生產隊的漢族和回族女社員剛學剪羊毛時,只會使用裁剪衣服的小手剪,不會用剪羊毛的大沙剪,一天剪兩三只羊的毛,還累得滿頭大汗。蒙古族女社員就親手剪羊毛給她們看,并告訴她們怎樣使用沙剪才省力。在蒙古族姐妹的耐心幫助下,這個隊的所有漢族和回族女社員,全部學會了剪羊毛的技術,緩和了在發展改良羊中遇到的勞力不足問題。
由于人民公社為各族社員互相學習創造了更好的條件,今天,茶卡草原上許多人從過去只會一門生產技能,變成了會農會牧的多面手。全公社六個生產隊都實現了農、牧業結合,各個生產隊的農業點上每年春播和秋收季節,牧業點上都抽人來幫助,畜牧業生產繁忙的季節,農業點上就派人去支援。每年農業向畜牧業提供二十萬斤飼料和十萬斤飼草,用于補飼改良綿羊和瘦弱牲畜;畜牧業每年向農業提供大量的優質肥料和充足的役畜。農、牧業互相促進,比翼高飛。
新華社通訊員
新華社記者
(一九七三年八月十五日新華社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