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訪問了靖遠縣北灣公社。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農業機械化的壯麗圖景:寬闊的機耕道上,一臺臺拖拉機來往奔馳;滔滔的黃河岸邊,一座座泵房里馬達轟鳴,揚水管在噴珠吐玉,滋潤著片片農田;密如蛛網的輸電線,連著各種機器和萬家燈火;整潔的村莊里,激蕩著農具廠和加工廠的機器聲響。
這一切,都告訴人們:北灣公社已經在農業機械化的大道上,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解放前的北灣,人稱“苦命灘”。在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下,廣大勞動人民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苦難生活。別說機器,僅有的幾架天車也被地主、富農霸占著。解放后,在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北灣人民翻了身,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
一九五六年,國家幫助金山農業生產合作社(即現在的北灣公社金山大隊),安裝了一臺三十匹馬力的柴油機,把黃河水提上了旱坪,發展了二百畝水地。在嚴重伏旱的威脅下,糧食畝產達到五百多斤,顯示了農業機械化的絢麗前景。但是,當時的農業社還缺乏實現這一美好理想的力量。
一九五八年八月,毛主席關于“人民公社好”的偉大號召傳到了北灣。廣大貧下中農歡欣鼓舞,幾天工夫,就在二十幾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的基礎上,聯合成立了人民公社。
人民公社一成立,就顯示了“一大二公”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以前人手少力量單辦不成的事情,很快興辦了起來。一年內建成了四座電力提灌站,發展水地一萬畝;迅速架通了從附近工廠到公社的輸電線路。
但是,后來由于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的干擾和破壞,北灣公社農業機械化的步伐又慢了下來,直到一九六六年,各種農業機械和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僅有一百零四臺(件)。
在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廣大貧下中農奮起批判了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線。一九六九年十月,新的公社黨委成立后,決心帶領群眾深入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加速農業機械化的步伐。
在怎樣實現機械化的問題上,少數人認為:機械化好是好,光靠自己化不了。主張:等條件成熟,靠國家貸款,伸手向上要機器。公社黨委意識到: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還是兩眼向上,依賴國家,反映了農業機械化問題上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斗爭。
為了正確解決這個問題,公社黨委組織群眾反復學習毛主席關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教導,學習大寨精神,開展大辯論。平堡大隊的貧下中農堅定地說: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我們貧下中農的本色。大寨貧下中農憑著一顆紅心兩只手,徹底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我們也能夠依靠集體力量實現農業機械化。
他們一不等,二不靠,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努力發展多種經營,辦起了一個林場、十二個養豬場和一個磚瓦廠,兩年時間就積累資金十六萬五千元,購置了三臺拖拉機、十七臺排灌機械和四十八臺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其他大隊,也都發動群眾,廣開副業門路,積極為農業機械化積累資金。
幾年來,北灣公社在發展農業機械化方面自籌資金二百七十八萬多元。現在,全公社擁有汽車兩部、拖拉機六十七臺、電力排灌機械七十八臺,以及磨面機、粉碎機、脫粒機等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四百八十四臺、膠輪大車二百零二輛、架子車三千五百二十九輛。還架設了高壓輸電線八十四里、安裝變壓器三十八臺、建成電力提灌站二十六處。各種動力機械,共有八千三百六十二匹馬力,平均每八畝地一匹馬力。機械總數比文化大革命前增加了五倍以上。
北灣公社在發展農業機械化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發動群眾,土法上馬,大搞農機具改革。共產黨員寇宜善是個老鐵匠。自從公社黨委號召群眾大搞農機具革新,為實現農業機械化而努力以來,他就經常考慮這件事情。
一年麥收時節,他看到打場要占用很多人力和畜力,心想:如果能把碌碡改成電動的多好。寇宜善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大隊黨支部書記,黨支部和貧下中農熱情支持了他的建議。他便和一個社員琢磨研究,經過反復試驗,終于創制成了工效比人畜打碾高十倍以上的電磙子。此后,他又和社員一起創制成了揚場機、電鋸等機械。公社黨委認真總結推廣了金峽大隊發動群眾革新農機具的經驗,有力地推動了農機具改革的群眾運動,幾年來全公社共試制、改革成功農機具一百零四臺(件)。
實踐出真知,干中長才能,北灣公社成長起來了一支三百六十多人的機械電力修配和農具改革的技術隊伍。現在,全公社十二個大隊中,十一個大隊設有農機具修造廠,有些廠子并有車床、氧焊、鍛造等設備。他們不僅能改革制造小農具,而且基本上做到了機器小修不出大隊。一些技術力量較強的,如金峽、平堡、中堡等大隊,還可以搞拖拉機中修和制造輸電線路用的水泥電桿。
如今的北灣,排灌、遠距離運輸和農副產品加工,已經全部實現了機械化,耕作和打碾,實現了半機械化。“點燈不用油,耕地用‘鐵牛’”的愿望在這里變成了現實。
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無比優越性,為加速實現農業機械化創造了條件;農業機械化又為加速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力量。據統計,僅機耕一項,比人力畜耕時,全公社每年就可以節省出五萬多個勞動日。他們把騰出的勞動力,主要用在了改變農業生產基本條件上。
近兩年來,全公社完成中小型農田基本建設工程十五項,修成水渠四十七條,發展水地六千三百畝,改造鹽堿地三千多畝,平整土地二萬二千多畝。這些工程每項最少都要花工上萬個。
農業機械化的迅速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古城大隊薛莊生產隊棉花增產的事實,就是一個有力的例證。過去,這里每逢“三夏”大忙,農活多而集中,往往因勞力不足,顧了收割,顧不上種回茬;種了回茬,荒了棉花,棉花產量一直很低。
一九七一年,他們重視發展了農業機械。去年大忙季節,他們使用拖拉機搶種了七十多畝回茬,騰出了勞動力,加強了棉田管理,使棉花畝產由原來的二、三十斤,提高到一百一十三斤。
一九七〇年以前,北灣公社由于勞動力不足,科學種田和多種經營都開展得不好,糧食畝產一直在三百斤上下,經濟收入也較低。近幾年來,他們把使用農業機械節省出的勞動力,組織起來大搞科學種田,發展多種經營,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一九七一年,糧食畝產猛增到四百四十五斤,第一次達到了《綱要》規定的指標,甩掉了吃回銷糧的帽子,林、牧、副業也有了很大發展。特別是去年,在大旱的威脅下,他們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化的威力,給四萬四千多畝土地按時灌足了水,奪得了畝產四百四十八斤的好收成,總產比一九七一年增加了一十三萬斤,超額四十五萬斤完成了糧食征購任務,棉花又比一九七一年增產了七萬多斤,多種經營的收入達到一百八十多萬元。
隨著生產的發展,社員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全公社五千五百七十一戶,有自行車三千九百六十八輛、縫紉機五百三十六部,百分之四十多的人家在銀行里有存款。
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還進一步把廣大婦女從繁重的家務勞動中解放了出來。在平堡四隊,我們訪問了女社員王金花。
以前,她家里只有四口人,因為推磨、碾米、做飯等家務勞動的拖累,她每年頂多出勤五、六十天,社會活動也很少參加。現在,她家里八口人,自從隊里有了磨面機、碾米機、壓面機,家務勞動減輕了,她每年出工達到二百多天,參加社會活動也多了。
提起機械化的好處,王金花激動地說:“我們婦女再也不抱磨棍了!現在勞動回來,一個人燒火,一個人去壓面,飯一會就做好了。我們還有時間學政治、學文化。這都是人民公社給我們帶來的幸福!”
靖遠縣革委會報道組
定西地區革委會報道組
甘肅人民廣播電臺記者
(載一九七三年八月八日《甘肅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