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革命共產主義者協會》的章程中有這樣一段話:“協會的宗旨是推翻一切特權階級,使這些階級受無產階級專政的統治,為此采取的方法是支持不斷的革命,直到人類社會制度的最后形式——共產主義得到實現為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的附錄。)馬克思也在《一八四八年至一八五〇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講過,無產階級專政,就是要堅持不斷地革命。無產階級專政建立后不能放棄革命、無產階級專政建立后存在階級斗爭,是馬克思提出的重要論斷。但是,革命是多樣的——包括階級斗爭,也包括技術革命……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這里沒有明確講述建成社會主義、消滅了私有制之后存在階級斗爭。
關于不斷革命,馬克思和恩格斯還說過:“而我們的利益和我們的任務卻是要不斷革命,直到把一切大大小小的有產階級的統治全都消滅,直到無產階級奪得國家政權,直到無產者的聯合不僅在一個國家內,而且在世界一切舉足輕重的國家內都發展到使這些國家的無產者之間的競爭停止,至少是發展到使那些有決定意義的生產力集中到了無產者手中。”(馬克思、恩格斯:《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可見,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在已經實現了經濟基礎改造的國家內部,在已經消滅了資產階級、建成了社會主義的國家內部,就已經不存在了互相對抗的階級的斗爭,如果存在階級斗爭,其來源于國際資本的影響,而非已經消滅了剝削階級的社會主義國家內部。而且馬恩顯然沒有認識到,即使生產資料公有制全面建立之后,即使剝削階級被消滅之后,社會主義社會內部還會有階級斗爭。
列寧遵循馬克思、恩格斯的觀點,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建立之后也存在階級斗爭。列寧講,“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剝削者階級,即地主和資本家階級,還沒有消失,也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剝削者已被擊潰,可是還沒有被消滅。他們還有國際的基礎,即國際資本,他們是國際資本的一個分部。他們還部分地保留著某些生產資料,還有金錢,還有廣泛的社會聯系。他們反抗的勁頭正由于他們的失敗而增長了千百倍。”(列寧:《無產階級專政時代的經濟和政治》)
但是,列寧也明確指出——剝削階級、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消滅之后,就沒有什么階級可鎮壓了。列寧提到: “國家正在消亡,因為資本家已經沒有了,階級已經沒有了,因而也就沒有什么階級可以鎮壓了。”“但是,國家還沒有完全消亡,因為還要保衛那個確認事實上的不平等的‘資產階級權利’。要使國家完全消亡,必須有完全的共產主義。”(列寧:《國家與革命》)實際上,列寧宣告——徹底消滅私有制、建成社會主義社會之后,就不存在階級斗爭。
可見,斯大林在1939年宣告“我國社會政治發展方面的最重要成績,便是剝削階級余孽最終被消滅的事實”(斯大林:《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關于聯共(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宣布蘇聯社會內部“沒有階級沖突”(斯大林:《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關于聯共(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實際上是在遵循列寧《國家與革命》中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完全建成之后沒有階級可鎮壓的論斷。之前,1936年,斯大林只是宣告蘇聯社會主義基本建成。斯大林說:“我們蘇聯社會己經做到基本上實現社會主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者又稱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的制度。這就是說,我們己經基本上實現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斯大林:《憲法草案的基本特點》)。但是,1936年,他就過早宣告了蘇聯“沒有彼此對抗的階級”(斯大林:《關于蘇聯憲法草案》),這是對當時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還沒有完全完成的忽視。所以后來在1937年,他還是遵循列寧的教導,糾正曾經的錯誤,提到過階級斗爭的問題。但是在1937年底——蘇聯社會主義改造幾乎徹底完成之后,他也就認為蘇聯內部——社會主義社會內部不存在階級斗爭了。這是當時真實的歷史。
上述內容體現了馬恩列斯作為前人的認知局限。
有的認為主席“犯右傾錯誤”的人往往不理解主席1956年9月和意大利共產黨代表團的談話。實際上,主席的這段談話僅僅是和斯大林1939年在蘇共十八大的論述一樣,在遵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論斷。1937年底蘇聯全面實現農業集體化(這時已經不是基本建成)以來,斯大林也從來沒有認為已經建成的社會主義社會完全建成之后存在階級斗爭。主席那樣說,實際上是為了當時聯蘇抗美的戰略需要而做了策略性的解釋而已,并沒有犯任何所謂的“右傾”錯誤。
而毛主席的原創性貢獻在于他首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即使全面建立、社會主義即使建成之后,同樣存在階級斗爭,需要不斷地開展思想靈魂上層建筑領域的社會主義革命。
主席深刻指出:“我國現在實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資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級工資制,等等。這只能在無產階級專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類如上臺,搞資本主義制度很容易。”(《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2章,1975年,八十二歲。)為什么社會主義社會也存在階級斗爭?因為還存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殘余,存在社會分工、商品交換、工資差別、貨幣關系、價值法則,存在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于是存在上層建筑領域對個人所得、個人利益的加以強調的因素,存在個人主義、集體主義之間——實質上是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斗爭,而且存在舊的上層建筑習慣勢力的影響。要在無產階級專政下限制這些的腐朽影響,承認社會主義社會依然存在階級斗爭。
面對舊的習慣勢力、舊的思想文化上層建筑對我國干群的腐蝕,毛主席提出了這樣的真知灼見:“就現在說,社會經濟制度變了,舊時代遺留下來殘存于相當大的一部分人們頭腦里的反動思想,亦即資產階級思想和上層小資產階級思想,一下子變不過來。要變須要時間,并且須要很長的時間。這是社會上的階級斗爭。黨內斗爭,反映了社會上的階級斗爭。”(《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4章,1959年,六十六歲。)主席還指出:“人們對于社會主義時代的階級斗爭的理解,是要通過自己的經驗和實踐,才會逐步深入的。”(《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4章,1959年,六十六歲。)可見,前人沒有提出這一觀點,也和前人的實踐經驗有限有關。這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主席堅持社會主義社會存在階級斗爭的科學論斷。作為徹底的歷史唯物主義者,主席一針見血的指出了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問題:“這本書的基本缺點,是不承認矛盾的普遍性,不承認社會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承認他們國內還有階級斗爭,還有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斗爭。”(《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5章,1960年,六十七歲。)
還要注意正確理解主席的每一句話。
例如,1962年,主席說:“被推翻的反動統治階級不甘心于滅亡,他們總是企復辟。同時,社會上還存在著資產階級的影響和舊社會的習慣勢力,存在著一部分小生產者的自發的資本主義傾向,因此,在人民中,還有一些沒有受到社會主義改造的人,他們人數不多,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幾,但一有機會,就企圖離開社會主義道路,走資本主義道路。在這些情況下,階級斗爭是不可避免的。這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早就闡明了的一條歷史規律,我們千萬不要忘記。”(《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8章,1962年,六十九歲。)主席這里所講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早就闡明了的一條歷史規律”,實際上有兩個含義:第一個含義,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都講過無產階級專政建立后存在階級斗爭;另一個含義,就是主席親自首創的“社會主義社會建成、物質上的資產階級、私有制被消滅之后,也存在階級斗爭”這一科學論斷同樣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規律,并不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背離。
例如,主席說:“社會主義社會有沒有階級斗爭?……斯大林在這個問題上犯了大錯誤。列寧則不然,他說小生產每日每時都產生資本主義。列寧說建設沒有資本家的資產階級國家,為了保障資產階級法權。我們自己就是建設了這樣一個國家,跟舊社會差不多,分等級,有八級工資,按勞分配,等價交換。要拿錢買米、買煤、買油、買菜。八級工資,不管你人少人多。”(《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33章,1976年,八十三歲)實際上主席這里指的社會主義社會是基本建成、還沒有完全建成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社會。這一時期,列寧也是堅持階級斗爭的,但是斯大林在1936年有動搖,1937年有糾正,1938年開始宣告蘇聯已經不存在階級斗爭。
一針見血的明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即使全面建成也存在階級斗爭的第一人,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社會主義這個歷史階段中,還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存在著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斗爭,存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性。”(《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24章,1967年,七十四歲)的人,無疑就是毛澤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