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發出“人民公社好”的偉大指示十五周年的前夕,我們訪問了田陽縣田州人民公社。
田州,是我區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那塘大隊所在地。今年春,那塘大隊的先進事跡在全自治區傳開以后,田州公社的干部、群眾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們進一步掀起了學大寨,趕那塘的群眾運動。
全公社廣大壯、漢族社員堅持以批修整風為綱,大干快干,戰勝了多雨和病、蟲等自然災害,奪得了今年早稻新豐收。全公社九個大隊,隊隊增產,多種經營也得到進一步發展。
當我們來到田州時,正是“雙搶”大忙季節,只見這塊當年紅七軍留下足跡的土地上,小伙子們駕駛著拖拉機來回奔馳,姑娘們操著插秧機忙個不停;曬場上電動打谷機隆隆作響,金黃的稻谷堆得像一座座小山;一條條高壓線穿過各個村莊和田垌;從水庫和電灌站引來的潺潺流水,灌溉著茁壯的禾苗和綠色的蔗林;村邊的豬欄內,一頭頭肥豬滾瓜溜圓,還有那一張張水塘里魚躍鴨叫,非常熱鬧。
好一派喜人的興旺景象!
公社黨委一位負責同志興奮地對我們說:“這都是人民公社帶來的巨大變化啊!”接著,他滿懷激情地介紹了田州公社的戰斗歷程。
人民公社就是好
田州人民公社成立已經十五年了。十五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但在田州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田州地處右江盆地,方圓一百平方公里,滾滾的右江貫穿西東,百東河、磺桑江流經其間。全社有九個大隊,聚居著兩萬五千多壯、漢族人民,耕種四萬多畝耕地。這里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利資源豐富,是發展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好地方。
但是,解放前,在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下,這里的水利資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大片的耕地都是“望天田”。有首民謠:“右江河水白白流,岸上莊稼旱枯焦;地主逼債似虎狼,勞動人民受煎熬”,這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一九四三年大旱,稻田大片失收,不少人家流離失所逃荒要飯。當時二百七十九戶的平坡村,就有二百七十三戶逃往他鄉,有十三戶賣兒賣女,有八人淪為乞丐,有四人在逃荒路上餓死。
解放后,在毛主席和共產黨領導下,田州人民開始進行水利建設。但是,在農業合作化時期,由于農業生產合作社組織規模小,人力、物力和財力都感不足,要興建較大的水利工程仍然無能為力。人民公社成立后,由于人多力量大,加上國家支援,興建了一個個水利工程,保水田由一九五七年的五千多畝增加到一九七二年的三萬畝,實現了每人一畝多保水田,給糧食高產穩產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公社成立前,這里糧食畝產只有二百多斤,林、牧、副、漁發展緩慢。人民公社成立后,由于生產條件大大改變,糧食生產迅速發展,一九六六年,糧食畝產跨了《綱要》,從一九六八年起,連續五年畝產超千斤。
一九七二年,雖然遇到嚴重干旱,仍然獲得豐收,全公社糧食總產量達到四千一百三十多萬斤,平均畝產一千三百五十三斤,每人有糧一千六百零四斤,比公社化前的一九五七年增加三點八五倍。甘蔗總產三萬一千多噸,平均每人產蔗一點二噸,總產比一九五七年增長五點六倍。每人有豬一點零五頭。
隨著生產的發展,田州公社對國家的貢獻也越來越大。一九七二年交售給國家糧食一千八百零八萬斤(平均每戶交售三千五百九十四斤,每人交售七百零二斤),等于一九五七年糧食總產量的二點一七倍,其中僅那塘大隊一年就向國家交售糧食二百七十八萬一千八百多斤。
建社十五年來,全公社共向國家交售糧食一億二千三百多萬斤。去年賣給國家甘蔗二萬五千多噸,相當于一九五七年甘蔗總產量的五倍。十五年來總共賣給國家甘蔗二十萬一千多噸。去年賣給國家生豬四千七百多頭。
由于生產的發展,人民公社公共積累的不斷增加,為實現農業機械化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公社化前,這里沒有一臺拖拉機。公社化后,他們用公共積累購買了中型拖拉機四十一臺,小型拖拉機五臺,購買聯合收割機、插秧機、粉碎機、碾米機、切蔓機、打漿機、降雨機等共二千一百八十六臺,基本上實現了耕作、運輸、農副產品加工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機耕面積占水田面積的百分之六十六,其中那塘大隊的機耕面積達到百分之九十六以上。
多少年來人們盼望的“點燈不用油,耕田不用牛,插秧不彎腰,舂米不用臼”的美好日子,在有了人民公社的今天,終于實現了。
解放前,這里的貧下中農過的是“糠菜半年糧,荒年餓斷腸”的悲慘生活。解放后,特別是建立人民公社以后,這種情形根本改變了。
從一九六六年起,田州公社社員平均每人口糧六百斤,去年年終分配平均每人收入一百三十七元。現在,集體儲備糧有一百多萬斤,戶戶有余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農戶有存款,存款總額達六十多萬元。過去被稱為“長工村”的隆平大隊那豆生產隊,公社化以來,集體生產一年比一年高,社員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去年這個隊社員平均每人收入現金一百五十二元,全隊五十四戶貧下中農和中農,已有五十三戶住上了新瓦房;買縫紉機十架,自行車十五架,鐘表三十五只;有四十九戶在銀行有存款。每當社員們回顧這些巨大變化時,都從心底里歡呼:社會主義好!人民公社好!
征服自然顯威力
昔日一窮二白的田州,如今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變化是靠什么得來的呢?廣大貧下中農說,靠的是毛主席的革命路線,靠的是社大人多力量大,征服自然顯威力,斗山山獻寶,斗水水低頭。
一九五八年,田州人民公社成立后,在總路線、大躍進的鼓舞下,根據自愿互利的原則,組織大協作,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改變干旱面貌。除了抽調一部分勞動力,參加百色地區興建的百東河大型水庫工程外,還組織大批勞動力投入本公社興修水利的戰斗。鳳馬電灌站就是公社成立以來建成的十七個電灌站中的一個。
鳳馬大隊黨支書、壯族干部覃英杰帶我們參觀了鳳馬電灌站。只見一艘二十米長的大船浮在滔滔的右江水面上,船上裝著五臺電動抽水機,裝機容量三百七十五瓦,五條長達二十九米的黑色大水管,像五條巨龍從江水里直攀到江岸上來。壯族機手張任江一按電鈕,五條大水管立即噴出一股股白浪,注入干渠,流進田里,社員們正在開動拖拉機搶犁搶耙晚稻田。
“全靠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走社會主義道路,人民公社架金橋,我們才能興建這樣大的電灌站啊!”覃英杰指著電灌站激動地對我們說。接著,他滔滔不絕地向我們介紹興建這座電灌站的經過。
原來,鳳馬大隊的田都在右江岸上,全是望天田。祖祖輩輩,人們就盼望從右江引水灌田。可是,這個理想不僅在舊社會無法實現,就是在合作化時期,由于社小力量小,也沒有辦成。直到建立了人民公社以后,一九六三年冬,在國家大力支援和公社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根據受益大小、合理分擔的互利原則,組織了鳳馬、龍河、隆平、定律四個大隊的大協作,才興建了這個電灌站。
當時,正當廣大社員破土動工的時候,一小撮階級敵人跳出來散布“建電灌站是‘勞民傷財’,不如上山搞副業撈現錢來得快”的謬論,煽動一些社員上山搞副業單干,妄圖使建站工作陷于癱瘓。
在這關鍵時刻,公社黨委及時組織干部和社員群眾學習毛主席關于“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教導,使大家擦亮了眼睛,與階級敵人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們堅定地說:“建電灌站,不是什么勞民傷財,而是萬年大計。我們一定要團結協作,和各大隊兄弟社員一起,硬要把河水引上岸來灌田,讓它永遠為子孫后代造福!”
就這樣,四個大隊三千多干部和社員群眾戰嚴寒,沐冷雨,早出晚歸,大干苦干,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只用三個多月,就提前完成了建站施工任務。還開挖了一條干渠和六條分渠,共長三十里。使鳳馬、龍河、隆平、定律四個大隊一萬三千多畝望天田,從此變成了保水田。
十五年來,田州公社的廣大社員就這樣依靠人民公社的集體力量,在農業學大寨運動的推動下,先后建成了七個山塘水庫,和十七個總裝機容量九百二十一瓦的電灌站。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極大地調動了社員群眾的社會主義積極性,他們又繼續搞好水利工程配套,實現排灌分家,挖通了十二條較大的排洪渠道,建了四百多個斗門和閘門,使全公社三萬畝望天田全部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田,還使六千三百多畝旱地變成了水澆地。過去“三天無雨田開裂,百里平川禾枯焦”的苦旱地區,如今變成了“吊死雷公不怕旱,年年豐收奪高產”的漁米之鄉。
解決水的問題以后,他們又緊張地投入改造低產田的戰斗。原來這個公社三萬畝水田中,有九千多畝是低產田,兩造畝產只有四、五百斤。從一九六五年起,公社黨委認真貫徹農業“八字憲法”,大抓這些低產田的改土工作。經過八年來的艱苦奮戰,已有八千多畝低產田得到了改造,糧食產量普遍增加一倍以上,為實現大面積的平衡增產打下了良好基礎。
黨的路線指航向
人民公社無限好,黨的路線指航向!十五年來,田州人民公社農業生產飛躍發展,正是廣大干部和社員群眾堅決貫徹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和政策的結果,是不斷與階級敵人斗,與修正主義路線斗,與錯誤思想斗才得來的。
田州公社黨委負責同志告訴我們:十五年來,公社不僅在政治思想領域,經歷了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而且在經濟領域,同樣經歷了尖銳復雜的階級斗爭。就拿貫徹“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來說,斗爭就一直沒有停止過。以三東大隊為例:
這個大隊地處右江河畔,土質肥沃,既適宜種雙季稻,又適宜發展甘蔗和其他經濟作物。公社化初期,在毛主席革命路線指引下,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后來,由于受到修正主義路線的干擾,一些干部不能正確處理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關系,丟糧種蔗。一小撮階級敵人也乘機煽動社員搞私撈。結果糧食生產上不去,多種經營也得不到發展,成為全公社有名的后進隊。
一九六四年冬,為了貫徹執行毛主席關于“農業學大寨”的偉大指示,在公社黨委的直接領導和具體幫助下,三東大隊的干部和社員開展了深入的社會主義教育活動。
通過學習黨的基本路線,大講村史、家史和個人成長史,進一步認清了“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的偉大真理,提高了路線斗爭覺悟。在此基礎上,大隊黨支部狠抓階級斗爭,揭發和批斗了一小撮破壞農業學大寨的階級敵人;檢查“以糧為綱,全面發展”方針的落實情況;批判了“自由種植”、“金錢掛帥”的資本主義傾向,堅持在搞好糧食生產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開展多種經營。
為了抓好糧食生產,大隊黨支部帶領群眾大搞水利建設,和六聯、興城等大隊聯合建成了兩個電灌站,使雙季稻種植面積,由一九六三年的二百七十畝擴大到一九六五年的一千六百多畝。與此同時,他們又把一千五百畝的河邊地種上甘蔗和花生。
一九六五年,糧蔗都獲得豐收,糧食總產量由一九六三年的十八萬斤猛增到一百零八萬斤;甘蔗平均畝產由一點二噸提高到二點八噸。脫掉了糧食統銷帽,第一次完成了糧食征購任務。
在三東大隊的帶動下,田州公社的糧食連年獲得豐收,林、牧、副、漁各業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在處理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的關系上,兩種思想、兩條路線的斗爭并沒有結束。
克服了“自由種植”、“金錢掛帥”的錯誤傾向之后,又出現了“單打一"思想。在這種錯誤思想指導下,放松了對多種經營的領導,致使一九七〇年和一九七一年甘蔗種植面積,和單位面積產量都比過去不同程度地減少了,養豬、種菜等多種經營項目的發展也受到影響。
一九七一年冬,在批修整風運動中,公社黨委針對這個問題,組織社、隊干部進行開門整風。他們聯系幾年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再一次學習毛主席“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批判修正主義路線,使大家對糧食生產和多種經營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辯證關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各級干部深入生產第一線,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反復宣傳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使“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深入人心。隆平大隊黨支部,自覺地克服“單打一”思想,在保證糧食有足夠的種植面積的前提下,把原來改種水稻的二百畝沙洲地又改回來種上甘蔗。并認真貫徹農業“八字憲法”,開展科學種田活動,使農、林、牧、副、漁獲得了全面發展。
一九七二年,這個大隊三千零三十六畝雙季稻,平均畝產達到一千六百二十斤,比上一年增加二百二十六斤,種植的一千五百一十畝甘蔗,平均畝產五點二噸,比上一年增加零點七噸,還大力發展養豬、養魚和林業生產,成為全公社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先進大隊。
階級斗爭,一抓就靈,路線教育,結出碩果。一九七二年,全公社糧食和多種經營又大大向前邁進了一步。糧食、甘蔗、生豬、鮮魚、蔬菜和造林等都超過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喜看田州新面貌,社員個個盡開顏。毛主席指引的公社路啊,真是越走越寬廣,一步更上一層天!各族貧下中農社員熱情奔放地唱道:社會主義道路閃金光,人民公社力量強,社員生活步步高,毛主席給我們搭了幸福橋!
百色地區革委會
田陽縣革委會報道組
《廣西日報》記者
(載一九七三年八月八日《廣西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