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澤東“干部參加勞動”思想產生的歷程
毛澤東把干部參加勞動和改造無產階級先鋒隊世界觀、預防黨和社會主義社會的變質理論相結合,作為防修防變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歷史上的第一次。
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陜甘寧邊區,出現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個壯舉,就是干部空前規模的參加勞動。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壯舉?實際上是被敵人逼出來的。
當時蔣匪幫不給我們發餉,日寇也封鎖包圍我們。特別是1943年,連共產國際也解散了。在毫無外援的情況下,我們怎樣度過這個困難時期?就要全面的依靠獨立自主的大生產。于是,主席號召說:“敵后各根據地的大多數干部,還沒有學會推動黨政機關人員、軍隊人員和人民群眾(一切公私軍民男女老少,絕無例外)實行大規模的生產。黨委、政府和軍隊,必須于今年秋冬準備好明年在全根據地內實行自己動手、克服困難(除陜甘寧邊區外,暫不提豐衣足食口號)的大規模生產運動,包括公私農業、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和商業,而以農業為主體。”(《毛澤東選集》(第三卷):《開展根據地的減租、生產和擁政愛民運動》)
但是,就是在這種被迫進行的大生產運動中,主席發現了預防黨的領導干部腐化變質、打擊干部的官僚主義、加強干部和群眾聯系的正確辦法。
干部參加勞動,有利于干部時刻記得群眾的艱辛、不易,干部參加勞動,有利于干部時刻記得勞動的偉大,密切和群眾的聯系。關于黨員干部參加勞動的重要意義,主席講:“我們邊區的生產,無論在農民群眾方面、機關學校方面、軍隊方面、工廠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成績,在軍民關系上也有了很大進步,邊區的面目,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所有這些,都是我們的同志的群眾觀點已經加強,同群眾的結合大進一步的表現。但是我們不應該自滿,我們還要繼續作自我批評,還要繼續求進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組織起來》)
可見,黨員干部參加勞動,有利于改造世界觀,和群眾打成一片。
二、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對“干部參加勞動”的全面推廣
新中國成立后,主席就開始將干部參加勞動作為防修防變、加強黨政干部和群眾聯系的重要措施來全面推廣。
1957年4月27日,主席對《關于整風和黨政主要干部參加勞動的指示》批示:“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尚昆用電報發去,另印如前示。本件及附件登黨刊。”(《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1章,1957年,六十四歲。)可見毛主席對于干部參加勞動的重視。
干部參加勞動,有利于“黨和群眾就打成一片了,主觀主義,官僚主義,老爺作風,就可以大為減少,面目一新。”(《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1章,1957年,六十四歲。)主席講:“這并不是提倡在座的人都去耕田,主要是表明一種態度,要砍掉官僚主義、主觀主義,加上一個參加勞動的辦法。不勞動,不能和農民打成一片,老百姓就不信任你,不和你講真話。整風會影響黨外,規定非黨員自愿參加,自由退出。”“現在應是大家有職有權有責。現在黨內外應改變成平等關系,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真正的有職有權。” (《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1章,1957年,六十四歲。)可見,干部參加勞動,和預防黨的變質、堅持黨和群眾打成一片、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密切相關。
毛澤東自己更是以身作則,親自帶領導干部們去十三陵水庫參加勞動。
1958年5月25日下午,毛澤東“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候補書記,全體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義務勞動。”(《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2章,1958年,六十五歲。)5月26日,毛主席“同楊尚昆談組織干部到十三陵水庫工地參加勞動一事。”(《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2章,1958年,六十五歲。)
不僅是高級干部,各級干部都要重視參加勞動。
在北戴河,毛澤東“談到干部參加勞動問題時說:凡是可能參加勞動的,不論做什么官,官大官小,都要參加。搞一點直接的勞動,使勞動跟工作結合起來,要作出一個決定。”(《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2章,1958年,六十五歲。)革命沒有討價還價,要做領導干部就要嚴格要求自己、密切聯系群眾。
毛澤東認為,干部參加勞動,和“政治掛帥”也是密切聯系的。
什么是“政治掛帥”?就是一切行動都要堅持根本的政治方向。這一根本的政治方向,就是堅持無產階級的立場、堅持代表人民的利益、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脫離群眾的修正主義。
主席教導我們:“干部參加勞動,我看搞一個月總是可以的。同勞動者在一起,是有好處的,我們的感情會起變化,會影響幾千萬干部子弟。曹操罵漢獻帝‘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有道理的。協作區不搞政治不行,過去有人說協作區只搞經濟不搞政治,我看還是要搞政治掛帥,思想一致了,才好搞經濟,在政治掛帥之下抓計劃。”(《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2章,1958年,六十五歲)
這些論述,無疑體現了毛澤東對“干部參加勞動”認識的進一步深化、發展。
三、毛澤東對“干部參加勞動”的理論高度的升華
毛澤東成功在理論高度實現“干部參加勞動”和防修防變理論的結合,使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還是在他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之中。
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毛澤東講:“這里只是講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生產力的相互作用,但沒有講它們之間的矛盾。在勞動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也是一種生產關系。在這里,例如領導人員以普通勞動者姿態出現,以平等態度待人,改進規章制度,干部參加勞動,工人參加管理,領導人員、工人和技術人員三結合,等等,有很多文章可做。所有制方面的革命,在一定時期內是有底的,但是人們在勞動生產和分配中的相互關系,總要不斷地改進,這方面很難說有什么底。”(《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14章,1959年,六十六歲。)這就將“干部參加勞動”上升到了全新的理論高度。
毛澤東認為,生產資料所有制即使實現了改造之后,如果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不改變,如果不能實現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中人民的當家作主,那么生產資料公有制就有變質的危險。要預防社會主義設變質,預防生產關系變質,就要打擊干部的官僚主義,不斷地改善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
后來,九評第九篇指出:“第十,必須堅持干部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制度。我們黨和國家的干部是普通勞動者,而不是騎在人民頭上的老爺。干部通過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同勞動人民保持最廣泛的、經常的、密切的聯系。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一件帶根本性的大事,它有助于克服官僚主義,防止修正主義和教條主義。”(《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
這些論述,都無疑標志著毛澤東把“干部參加勞動”上升到了全新的、前所未有的防修防變的理論高度。社會主義理論經典作家中,毛澤東是最重視生產關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的一位。毛澤東不僅強調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問題,更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改變之后長期側重于論述“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這一問題。其中,“干部參加勞動”,就是毛澤東關于改善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系、預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變質、預防黨政干部變質的重要內容。
“干部參加勞動”思想,是毛主席留給我們的法寶,不能不重視,不能不仔細地加以研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