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哲學研究》1958年第5期,作者是李奇。
一提到公社,人們立刻就會聯想到共產主義。其實這是很自然的聯系,因為在歷史上出現過與共產主義有密切聯系的巴黎公社;現在即將在全國普遍發展的人民公社,也正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組織形式,是將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層組織。正是因為這樣,人民公社已經成為一種振奮人心的巨大力量。
我和幾個同志曾到徐水人民公社學習和參觀,看到廣大社員們的沖天干勁和精神面貌起了巨大的變化。幾千年來就在分散的小塊土地上生活的保守、自私的農民,現在大不相同了。他們已開始變成有組織有紀律的和有集體主義思想的新人。這是一件驚人的事情。
這種變化在我腦子里引起了這樣的問題:這些變化是怎樣發生的呢?為什么人民公社制會使人發生這樣迅速而顯著的變化呢?這些變化又證明了什么問題呢?關于這些問題,我請教過許多社員和干部,他們使我得到了初步的答案,現在提供大家研究。
人民公社給農民道德面貌上帶來的顯著變化
在談以上問題之前,首先必須把人民公社給農民道德面貌上帶來的顯著變化,概括地介紹一下。根據徐水人民公社和現已看到的各地材料,人民公社建立之后,人們在思想意識和道德習慣上,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變化:
(一)私有觀念大大地削弱,大公無私的集體主義思想空前增長。
過去社員們還有自留地、農具和牲畜等生產資料時,私有觀念還比較強地普遍存在。比如社里向社員借點東西,總是不大順當,不是說有困難就是講條件;現在轉為人民公社后,自留地、房產、樹木、農具、和牲口等生產資料在大部分公社中已歸社所有,私有觀念也隨著在消失,不要說借東西很容易了,而且大家只要聽到社里生產上需要什么,社員們都爭著拿自己的去用。
特別突出的是對糧食。過去誰都不肯說自己家里有余糧,有的把糧藏起來再向社里要;現在卻自動把余糧運到食堂,有的把埋在地下的糧食自動挖了出來運到社里。自己家里醃的咸菜、剩的煤炭都送到食堂公共食用。許多豬場、機器房等建筑材料,都是社員獻的舊房料。有的縫紉組的縫紉機是社員自己帶去的。
一個非常感人的事例是徐水縣大寺各莊人民公社社員們自動獻被搭豐產棉棚的故事。事情是這樣的:八月四日毛主席到這個社觀察之后,稱贊了這塊地的棉花長得好。毛主席走后,有的社員倡議,為了不辜負毛主席的關懷,他們提出了各種提高產量的措施,其中有一條是搭棚安電燈。電燈好辦,社里電站可以解決;可是幾畝地的大棚用什么搭卻成了問題。在大家討論當中有人提出用被子搭,立刻得到了全體社員的響應,很快幾百條被子的里、面送到縫紉組制成了一個大布棚。
像這類事實很多。此外協作互助方面也是如此,如徐水城關鄉的各社干部到鄉里開會,看到城關有些地里草還沒有鋤,便自動回社調集一千多人的鋤草隊幫助把草消滅了。
為什么過去大家觀念里的自私保守的農民,現在變得這樣大公無私了呢?
我曾問過許多社員和社干部,回答差不多是一致的。他們說:“現在生產、生活這樣好,使人們真正相信這個國家和社會主義制度確實是為咱老百姓謀幸福的,老百姓、國家和公社還有什么你的我的好分呢?老百姓的東西就是社的也是國家的”。
徐水高莊人民公社一位老社員說:“我們交公社的不過是個小鋤頭,換來的卻是大機器,咱對公社還能有私心嗎?”有的老社員講:“今年麥季空前的大豐收,徹底打破了保守思想。過去我認為什么都應該聽黨的話,就是種莊稼黨不見得有經驗。可是今天眼見到按黨的辦法種地,比過去多打了兩、三倍的糧食,這下我算真信服了黨有辦法。一切聽黨的話沒錯。”
由此看來,群眾的共產主義精神是有穩固的物質基礎的,是從長期的實際生活體驗中,認識了社會主義的好處,認識到黨和人民的關系,認識到個人和集體、國家的社會主義關系。
(二)組織性、紀律性大大提高。
過去的個體農民是最自由散漫、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的。就在合作化之后,農村開個會還是等很久到不齊。現在大不相同,一打鐘不大時間就到齊了。
對勞動力的調動也容易得多了。過去要調誰去別隊工作,總得費許多唇舌進行說服教育,還不一定干不干;現在調誰去那里就去那里,二句話都不說。社員們一般地都懂得了應該服從整體利益,服從統一分配。干部有時征求社員對某些問題的意見,大部分的回答是:“這樣做對大家有利,我沒有意見。”曠工、偷懶的情況大大減少了。
(三)勞動的積極性、自覺性提高了,消滅了閑人和懶漢。
過去合作社時,還有一些人不好好參加勞動,特別是較富裕的中農,做一定勞動日就不想多干了。自從宣布成立公社后,進行了共產主義的前景教育,訂定了具體規劃,農民長期向往的幸福生活目標,已指日可以實現;特別是全國農業生產的不斷躍進,物質生活的不斷改善,以及農村面貌的巨大改變,使農民苦干實干的精神,更增加了一種自覺的力量。
社員早出晚歸,自動地展開競賽,為豐產苦心鉆研,想措施,找辦法。有些過去不參加勞動的懶漢,也在群眾的教育監督下參加了勞動。白天除去在托兒所、幼兒園、幸福院等機關和工業組可以看到人之外,街上和各家很難找到人。社員們心里想的,認為苦戰一個時期,幸福生活就有了保障,所以有人有病也不肯請假,常常是在群眾再三督促下,才肯留在家里休息。
(四)消除了封建思想殘余,平等互助、敬老愛幼的真正人道主義思想大大提高。
幸福院、托兒所、幼兒園的建立,使人們敬愛老人和兒童的觀念加深了,打破了個人家族的小圈子。過去農民只對自己的父母、孩子愛護,對別人家的孩子或老人就不大關心。現在卻不同了,大家把最好的房子騰出來給幸福院的老人們和托兒所、幼兒園的孩子們住,給他們建立單獨食堂使他們吃得好些。
他們把尊敬老人當作全體社員的神圣責任。有的社的青年提出每天多做兩小時工不要半勞動力的老人去勞動。這些現象使老人們感動地說:“只有共產黨、毛主席教育出來的青年才會有這樣好。”托兒所的老太太保育員,常常為了不讓別家孩子哭,把自己的孫子丟在一旁。
家務勞動社會化之后,家庭關系的封建殘余也消除了許多。過去婆媳、妯娌、夫妻之間,常為家庭瑣事爭吵不合,婦女在家庭的地位,還沒有得到平等。現在不同了,人們每天各自去參加勞動,晚上回家聚在一起,除去談談各自的生產情況之外,變得互相體貼了,丈夫也幫助老婆看看孩子,婆婆幫媳婦洗洗衣服,小嬸子關照大嫂多休息一下,自己多照顧些瑣事,相互之間再沒有什么可計較的了。
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之后,參加了和男子一樣的勞動,干活都很出色,就是掌握機器也并不差于男人。因此,過去輕視婦女,認為婦女干不了大事的封建思想,徹底被粉碎了。婦女也有了勇氣和信心,打破了自卑感。現在許多社里,男的強勞動力大部分調去修水利,在農田生產和生活服務中婦女是主力軍。她們滿懷信心地為保證豐產計劃的實現而緊張地勞動著。
過去老年人對密植能豐產不大相信,對機器、化肥的效力也懷疑,認為青年人好新奇胡鬧;可是夏季大豐收他們認輸了。他們親眼看到了機器、化肥、科學技術的效力,對青年人的意見也尊重了,認為光靠老經驗不行了,還是青年人學了科學技術力量大。
對以上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變化,社員們感受很深刻。有的老太太說:“咱活了七八十歲,都沒有見過這樣的好世道:老了有人養,小孩有人帶,莊稼也聽人的擺弄。這真是只有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有這樣好事”。
(五)打破了青年對個人前途問題的資產階級觀點。
過去徐水縣里有些青年都想到天津、北京去找事做,不愿在家種地,認為種莊稼沒出息、沒前途。現在農村正在機械化、電氣化,公社有了電燈、電話,有了大學,有了工廠,青年人都搞機器、學技術,干勁十足;此外公社又實行了工資制,社員亦農亦工、亦學亦兵,這樣就使他們感到農村和城市將來就沒有多大差別了,因而不再想出去找事了。有些叫他去支援城市,還有些舍不得離開。
這些道德面貌的變化是怎樣發生的?
這些道德面貌的變化,和過去的農民比起來,確實是一種飛躍,和公社建立之前比也有極顯著的不同。這究竟是怎樣發生的呢?應該從公社建立的前后整個過程中去尋找答案。
首先要從公社建立的基礎談起。人民公社是建立在什么樣的基礎上的呢?在“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中已經明確指出:“人民公社發展的主要基礎,是我國農業生產全面的不斷地躍進,和五億農民愈來愈高的政治覺悟。”
具體地說,就是自解放以來,農村進行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和政治運動,農業生產普遍實行了高級合作化;特別是在一年來的全民整風運動,社會主義大辯論之后,在經濟上、政治上、思想上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因而出現了農業生產的大躍進。
農民在社會主義覺悟大大提高的基礎上,創造了農業生產免除水旱災害的物質條件,打破了農業生產上的保守、迷信思想,使今年的農業生產出現了空前的大豐收,全國提前實現并超過了農業綱要四十條。
這種生產躍進的形勢,要求勞動力的大量增加。為適應這一需要,勞動組織和農民生活方式都已經進行了初步改革。如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就是適應這一要求產生的。農村食堂、托兒所、幼兒園、糧米加工廠、紅專學校等機構,在農村也先后出現了。
這一切,不僅把農民引向了幸福的集體生活,而且進一步鍛煉和培養了農民的集體主義思想意識。另一方面農業基本建設,需要打破社界、鄉界、縣界的共產主義大協作,過去的小合作社已不能適應這種全面發展的需要,因而建立工農商學兵相結合的人民公社,已成為必然趨勢。所以,人民公社一出現,立即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
當然,這樣說,并不是說人民公社的建立,就沒有的思想阻力,不需要任何思想斗爭了,正相反,人民公社的建立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思想斗爭的勝利,它的建立過程,同樣是一個不斷的尖銳的思想斗爭過程。
事實證明,公社準備工作的重要環節就是共產主義思想大辯論。根據徐水縣遂城鄉紅旗人民公社的支部書記講,他們公社建立之前,首先在黨內進行了醞釀。
他說:“在黨內開始提出辦公社時,還有少數黨員接受不了。他們認為高級社比公社好,借口房產、樹木、農具、牲口歸公怕群眾不愿意,其實他們自己就怕房產、樹木等歸公。支部針對這些思想在黨內展開鳴放、辯論,最后明確了方向,統一了思想,然后提交群眾醞釀、討論。第一次群眾大會討論時,大致有百分之七十五的社員擁護辦公社,勁頭足;有百分之二十五的社員猶疑或不贊成辦公社,這部分人都是財產較多的富裕中農,不愿把所有的生產資料歸社。經過大家幾次辯論,結合進行共產主義前景教育,基本上解決了問題,最后宣布公社成立”。
另外有些社遇到了地富壞分子的破壞。有的造謠說:“公社就是‘吃大鍋飯’、‘歸大堆’,什么都要交公后平均分了。”等來混亂群眾思想、破壞公社的成立。經過群眾揭露、斗爭和辯論,擊退了地富和壞分子的破壞,明確了對人民公社的認識,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公社的性質,與“吃大鍋飯”等平均主義根本不同。經過這些辯論和斗爭,大大提高了群眾的社會主義覺悟。
其次,在人民公社建立的過程中,隨著一系列的重大改革措施和思想斗爭,農民的思想、道德習慣進一步發生變化。人民公社大致都有以下幾種措施:
(一)徹底取消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制。
大多數公社,在今年春季生產大躍進中,就自動取消了自留地。當時因為生產緊張,沒有時間照管自留地,社員自動交社統一經營,人民公社成立之后,正式宣布歸公社所有。此外是房產、農具、牲畜、樹林等都歸社所有(有的稍有出入)。
分配方面,大多數社改為工資制,按勞動態度、技術水平和思想情況評級,每月評一次,借以鼓勵勞動積極性。許多公社今年秋季即將實行糧食不定量,幼兒園、托兒所的小孩的生活費由社統一負擔,幸福院的老人完全由社負責,以減輕人多勞力少的的社員們的負擔,實行公費或半公費(自拿藥費)醫療,實行免費教育。因此在分配上要大大擴大公積金和公益金的比例。
(二)解放婦女勞動力,大力興辦集體福利和服務性事業,使一切勞動全部社會化。
設立公共食堂、托兒所、幼兒園、幸福院、理發館、公共浴池、糧米加工廠、縫紉組、制鞋部、畜牧場等等,使婦女徹底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生活集體化了,使過去不參加勞動的懶漢,顯得更加孤立,更加丑惡。使得不勞動或勞動不好的人,到公共食堂去吃飯難為情。集體食堂成為一種共產主義教育的力量。
不過,這些措施的實施,同樣遇到了不少思想問題。例如:有的婦女被分配到食堂工作,分配到托兒所當保育員就不干。她們有的說:“我剛離開鍋臺,就又要我回到廚房去,我什么時候才能解放呢?”有的說:“我在家抱孩子抱夠了,不干。”
經過大家辯論,明確了婦女從家務勞動中解放出來的意義,不是不要家務勞動了,而是把個人的家務勞動,變為集體的社會性的勞動分工,這樣婦女才能徹底解放。
做飯、抱孩子,總得有人做,但這不再是為個人,而是為大家。經過辯論,道理是明白了;但接受工作時,還有的有些勉強,有的提出做一個時期就換工作。可是當她實際做了一段時間之后,思想感情就起了變化。
當她們看到社員們稱贊飯做得好,吃得好,生產情緒就高,飯做不好,社員們吃不好,就影響生產情緒時,就容易感覺到做幾百口人的飯,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對保證生產有很大作用,不再想調換工作了。有的保育員對孩子們也發生了感情,晚上回家時還要叮囑媽媽們不要讓孩子著涼。
(三)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
為了適應生產需要,在轉公社前,就有許多社提出了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的口號。轉入人民公社后,這些口號就變為行動,更加健全和提高了。現在取消過去生產隊的名稱,改為營、連、排、班等組織,按照農作物分各種專業連。
各連設有政治指導員,每天出發和收工時都有隊前講話,及時結合生產及思想情況進行政治思想教育。此外還有民兵基干連,集體生活,行動敏捷,負有保衛生產、維持治安和突擊各種困難任務的責任。這對組織觀念的鍛煉,大有作用。
(四)大力興辦文化、教育事業。
每個社都有俱樂部、圖書館、閱覽室、紅專學校、農業中學或大學、支部學校、醫院、婦產院等等。農村掃盲基本上完成。在掃盲基礎上,按個人要求和社里需要,都進行政治、文化技術學習,貫徹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如積肥時就學積肥造肥的科學知識,并在化肥廠實際操作;除蟲時就配合除蟲,學某類害蟲的生活規律及捕滅方法。這對提高社會主義覺悟有極大的影響。
(五)改良生產工具,提高農業技術,大辦工業。
許多公社水利都是機械化或半機械化。秋后準備購置大卡車運肥。現在運輸工具都已軸承化,縫衣機器化。各種深耕犁、收割機、脫粒機、鋤草機等正在試制。田間管理一般地都采取比較科學的方法。沼氣、化肥、農藥都在應用。
各社都有適應當地需要的工業、加工業和商業,如鐵工廠、木工廠、磚窯、油坊、石灰廠、洋灰廠、化肥廠、供銷部和信用部等。這些工業、商業都和農業結合成為一體,相互促進,加速發展。
以上種種措施,使農民在生活方式上起了根本性的變革,同時也促使農民思想感情上發生重大變化。從人民公社的整個發展過程看來,各種制度的改革和農民思想、道德的變化,是經過黨的不斷地思想教育和群眾的思想斗爭實現的。
今后的發展還同樣需要不斷地思想斗爭。地富、壞分子的破壞活動,還不是已經徹底根絕了,偷懶、自私等個人主義、本位主義思想還可能在各種形式下出現。所以思想教育時刻不能放松。
為什么人民公社化會使人變化這樣快?
這種變化證明了什么問題呢?
根據以上的思想變化過程來看,人民公社所以加速了人們思想和道德面貌的改變,我認為有以下原因。也就是說,人民公社對人們政治覺悟的提高有以下的優越性:
(一)人民公社制徹底消除了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殘余。
在分配上,某些方面已經突破了集體所有制的范圍,并且可以逐漸擴大,最終將變為完全的全民所有制,然后在全民所有制的基礎上,逐漸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因此,在人民公社里,私有觀念已喪失了最后的物質基礎。
現有的生產關系,雖然仍是集體所有,但帶有全民所有制的因素。這種所有制把分散的個人利益更直接地統一在人民公社集體之中,把人們對私人和當前利益的關心,擴大為對集體的(或社會的)和長遠利益的關心,因而促使人們的思想急劇地變化。
正象斯大林所說的,過去個人主義生產的時期,私有制掌握了人們的情感和理性;現在是一個新時期,即社會主義時期到來了,人們的情感和理性浸透著社會主義的意向,這有什么奇怪呢?所以,農村所有制徹底消除私有制的殘余部分,是共產主義道德加速成長的根本原因。
(二)人民公社是適應農業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產生的。
由于對生產關系進行了重大改革,它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使生產效率迅速增長。這種生產率的迅速增長,一方面將不斷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們對共產主義的信念更加明確和堅定;另一方面要求人們必須有自覺的、無私的,不計較任何報酬的勞動熱情。
這種忘我的自覺勞動,又會大大提高人們的共產主義覺悟。因此,人民公社化可以更快地消除資產階級法權觀點的影響,在逐漸擴大公益事業的條件下,使人們逐漸不需要個人的當前的物質利益的刺激,在集體勞動和思想斗爭中逐漸走向自覺自愿地不要報酬的勞動。
(三)軍事化、戰斗化、集體化的勞動和生活方式,不僅是提高生產的客觀要求,而且也是培養共產主義道德思想的最好學校。
馬克思列寧主義認為,人的思想意識、道德觀點,是由社會環境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工人階級的集體主義道德觀點是在大生產和階級斗爭中形成的,因此,要改變人的狹隘的利己主義思想,必須徹底改變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其中包括勞動和生活的方式。
所以,共產黨宣言在提出廢除私有制的同時,還提出了一條: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成立產業軍,特別是在農業方面。”列寧也曾講過:勞動軍、勞動義務制是實行社會主義勞動的具體方式。
他還說:“改造一切勞動的習慣和風氣是幾十年的事情。我們要互相提出莊嚴的和堅決的保證,我們準備忍受任何犧牲,我們將在這反對習慣勢力的最艱難的斗爭中挺住并堅持下去,我們將雙手不停地工作幾年至幾十年。”人民公社的“三化”措施,正是這一原理的實踐。
軍事化、戰斗化和集體化的結果,首先使人們在自己每天的工作上,更明顯地看到個人與集體的不可分割的關系。無論在田間、在工廠,無論做飯、縫衣、看孩子、喂豬、養雞……等任何工作,都比過去更直接感覺個人為大家工作,而自己的生活也靠大家服務。
這正是使社會主義“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生活原則,逐漸變為人們生活的常規的根本措施,因而共產主義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容易迅速成長起來。
同時,那種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思想和保守心理在軍事化、戰斗化、集體化的生活面前,失掉了一切屏障,更容易暴露出來,因而一切落后思想容易受到先進群眾的監督和教育,大大有利于人的自我改造,在每天的勞動和生活中加速鍛煉著人們的組織觀念。
比如各社對偷懶、曠工和違犯勞動紀律的行為,都有嚴格的紀律規定,群眾發現之后會立即提出批評或制裁,懶惰者也自覺理屈,只有在群眾監督下逐漸改正。這樣可以逐漸使人們習慣于履行社會義務而不需要特殊的強制機關,并不拿報酬地為大家工作。這是共產主義標志之一。
其次,有組織有紀律的集體化的勞動和生活方式,擴大著人們的眼界和胸懷,加強著人們的社會責任感,密切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聯系密切就會增強人們之間的關懷和情感,徹底消除那些由分散生活所形成的狹隘心胸和不必要的糾紛,消除人與人之間的疑忌和歧視。由于大家都是實際上平等的勞動者,彼此都需要互助協作,因此,團結互助、平等友愛的共產主義德性容易加速在這種實踐中成長。
(四)共產主義的文化教育、科學技術事業的大發展,也是加速共產主義道德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為了滿足公社生產大發展的需要,全體社員必須很快地掌握高度文化、科學知識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達到此目的,就要貫徹黨中央所提出的:理論聯系實際,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
這一方針的貫徹,可以隨著生產的發展,迅速提高工人農民的文化科學水平,可以使工農迅速掌握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也就是更迅速地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規律,從而使共產主義的自覺性更迅速地提高,人們的個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發展。所以人民公社文化教育事業的大發展,也是加速共產主義道德成長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人民公社的建立和發展本身,是一個社會主義思想和資本主思想的斗爭過程。
改變舊的思想習慣需要艱巨的思想斗爭。人民公社是建設社會主義并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基層組織,它的發展的勝利,就是徹底消除遺留在人們記憶里的資本主義殘余思想的斗爭,就是徹底消滅人們幾千年來所形成的習慣勢力的斗爭。
這種斗爭,需要黨的堅強領導,在各項工作中,必須政治掛帥,加強共產主義的思想教育工作。這種教育要緊密地結合生產、結合生活,反對各種形式的個人主義、本位主義等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的資產階級思想殘余;不斷地批判“條件論”、“習慣論”等保守思想;時刻警惕和揭露地富壞分子的造謠破壞活動;樹立大公無私、敢想敢說敢干的共產主義風格。因此,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和物質條件的改革緊密結合的人民公社化的發展,就成為共產主義道德加速成長的全部原因。
根據以上事實分析,不難看出人民公社不僅在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建設上是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形式,而且在思想意識的建設上,也表現出是共產主義思想成長的最優越的物質條件。它的一切制度和措施的發展,可以使城鄉之間、工農業生產之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的差別逐漸消失;同時也使人們的思想、習慣上的資產階級殘余隨之逐漸消失,高度的共產主義道德習慣加速成長,從而遵守公共生活規則,將由必須變為習慣。這正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所預示的共產主義社會標志之一。
最后,我們從人民公社化加速共產主義道德成長的過程來看,證明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一個根本原理,也就是在八大二次會議的報告中所說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社會主義革命,要求人們精神的解放;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人們精神的解放,又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躍進;這種生產力的躍進,又繼續刺激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改進和人們思想的前進。人們在不斷改造自然界的斗爭中,不斷地改造社會和改造人自己。”
用倫理學的語言來說,就是這一過程有力地證明了人類道德的形成,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道德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條件的變革而不斷變革。這種道德的進步又促進社會向前發展。
由此證明,人民公社化的運動,是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的,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理論的具體實踐,是正確貫徹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最好方法,也是我黨在共產主義思想建設上的重大創造,是毛主席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科學理論的重大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