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工作關系,我曾接觸過幾個人民公社的社長和黨委書記,也到幾個人民公社參觀、學習過。在和公社的同志們談到農村人民公社的學習問題時,他們所談的情況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一個黨委書記說得很形象,很深刻,可以概括并代表他們所說的基本精神和內容。
他說:公社里的學習說起來很簡單,一句話,我們的社員,不但個個要成為好的勞動力,同時還要逐漸地知識化,而知識分子又要勞動化。其實,目前我們做的,已經不止是田間勞動和猛攻文化了,同時也在大搞工業和民兵的練武工作。此外,去年下放到我們社的干部和知識分子,他們現在不但成了全勞動力,而且也獲得了一些生產知識,他們再也不會指著麥苗說是韭菜了。今后,咱們人民公社的社員,你找不到別的什么確切的稱呼,只有叫他們人民公社的社員——這一個光榮的稱號。你叫他們農民,他們又在工廠做工;你叫他們工人,他們又在紅專學校里學習;你叫他們學生,他們又在民兵隊中練武。現在的農村,在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已經大大地改觀了。農村中的人們,在大躍進的形勢下,都爭先恐后要做多面手,要求全面發展。總之,我們是在按照毛主席指示方向前進,使工、農、商、學、兵合為一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面發展,逐步地向共產主義過渡。再過不多幾年,“社會產品極大地豐富了,全體人民的共產主義思想覺悟道德品質都極大的提高了,全民教育普及并且提高了,社會主義時期還不得不保存的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工農差別、城鄉差別、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都逐步地消失了,反映這些差別的不平等的資產階級法權的殘余,也逐步地消失了”。那時我國社會就將進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共產主義時代。
上述這席談話,它描繪了我國農村當前的基本狀況。此外各個工礦企業、學校、機關和部隊,也都出現了相類似的情況,如工廠辦業余學校或紅專學校,企業辦工廠和紅專學校,學校也在大辦工廠和農場,機關、部隊也要辦工廠,搞農場和紅專學校,同時大家都在從事練武工作,人民解放軍務農和學文化,則早已成為優良的傳統。
總之,廣大的勞動人民都在學文化,并且猛攻科學技術,廣大的干部和知識分子以及學生,都在廣泛地參加體力勞動。“知識分子工農化,工農群眾知識化”,這已不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成為活生生的現實。在各個戰線上,已出現了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差別的趨勢。下邊,我想就幾個主要問題進行一些初步研究。
首先,在人民公社表現得最明顯,即社員們都獲得了全面發展的機會,他們不但有勞動的機會,同時也有學文化和技術的機會。
那篇“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文章中關于全面發展已經講的很清楚,他說:“我們共產黨人,對于全面發展的了解,同資產階級教育學者的了解是根本不同的。全面發展,包含著這樣一個根本內容,就是使學生們有比較廣博的知識,成為多面手,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或他們自己的愛好,輪流從一個生產部門轉到另一個生產部門。’(恩格斯:“共產主義原理”)
我們主張工人在工業生產中成為多面手,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成為多面手,并且主張工人兼農民,農民兼工人,主張公民服兵役,軍人退伍又成為生產者,主張干部參加勞動,生產者參加管理,這些主張已在逐步實行。”
“公社要逐步把社員培養成為有文化、有技術、有全面才能的勞動者。”
我們知道,每個人若能全面發展,這就意味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的消滅。在人民公社,勞動已經不是謀生的手段,而將成為每個人所必需。人們的勞動,不僅是社會主義生產發展的因素,而且是促進人們精神發展的因素。在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基礎上,人們多方面的創造勞動,同時又把社員的文化技術水平逐步的予以提高,這樣就將逐漸消滅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
人民公社的社員,他們進廠做工,到田里搞農業生產,進紅專學校學習,很多人已超過掃盲階段,目前主要是搞科學技術,或攻政治理論。可以肯定地說,過一定的時間,人民公社里,將出現大量的能文能武的“多面手”、“萬能人”,這些人既有生產技術,又有文化知識。因此,人民公社的建立,實際上對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開辟了良好的途徑。
人民公社的社員,由于公社的各種有利條件,他們的體力和智力,都將會得到充分的發展。可以預期,不論科學技術方面或文化藝術方面,都將出現一個豐富多彩的局面。因為人民公社除“在經濟活動以外,公社還舉辦文化教育(包括小學、中學、專科、科學研究等)事業,使社員群眾都成為具有高度文化水平的人。”因此在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問題上,人民公社必定要起著巨大的作用。
由于勞動人民文化技術水平的提高,它不但要改變農村的面貌,而且要改變勞動條件,要改變農民和科學家以及知識分子的關系。人們生產活動的范圍擴大了,人們的道德面貌也改變了,加上新的勞動態度日益增長,生產技術的日益進步,文化科學知識的逐漸提高,生產力也就更為發展。
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共產主義社會里,每人不是只有一專屬的活動域,而是隨便在哪一行業里都可鍛煉自己,社會調節著一般生產,因而我也才能夠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早晨打獵,下午捕魚,傍晚畜牧,飯后批評批評,隨我興之所至,用不著做獵人,做漁夫,做牧人,或做批評家。”
其次,我們從工廠企業和街道開始辦半工半讀的學校或紅專大學的發展情況上,也可以看出逐漸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趨向。在生產大躍進的同時,廣大的職工又掀起了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熱潮。工廠里普遍創辦業余學校。有些工廠還建立了完整的教育體系,職工不出廠門就可以從掃盲讀到大學。工廠是學校,工人是學生,這已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
天津市的工廠、企業和街道,已經辦起半工半讀的大、中小學廿七所,參加學習的已有一萬六千多人。廣大的職工學政治、學文化、學技術,早已成為習慣,在最近一個時期里,又比較普遍地開始學習毛主席的著作。而且他們的學習方法是立竿見影,學了就用,目的非常明確。因此有的工人同志到處講哲學,有的工人同志著書立說,大談科學技術。
大躍進以來,在工人隊伍中涌現了許多發明家,不少科學技術成果都是普通工人和青年人干出來的。廣大的職工在生產勞動中,不斷提高社會主義覺悟,提高文化和生產技術水平,他們將成為社會主義生產戰線上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先進生產者,并在這個基礎上鍛煉成為又紅又專的工人階級知分子。
第三,在普及教育的問題上,也可以看出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正在逐漸消滅的趨勢。隨著工農業大躍進的形勢,特別是黨中央提出勤工儉學和興辦農業中學以后,在短短的幾個月中,全國新增加了小學卅三萬七千多所。全國已有八百六十六個縣、市基本上掃除了文盲。全國中等學校,解放后幾年來發展到一萬一千多所,而今年的幾個月中,又新建了七萬九千多所。高等學校,也由去年的二百二十多所,上升到一千多所。此外,各地還辦了二萬三千五百多所紅專大學和半工半讀大學等。
這樣的形勢,我們不難看出教育的普及和掃盲工作是在飛快地開展著。同時,黨中央再三強調必須貫徹“教育為工人階級的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應該使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設法逐步做到一個工廠就是一個學校,半工半讀,學生是工人,工人也是學生。農村也可以這樣做,撥出幾百畝地,辦一個學校,讓他們包產,學生一面生產一面學習,既是學生又是農民。””用這個辦法,不要很久,全國人民都能上大學”。
學校辦工廠,搞農場,這樣做不僅使教育和生產勞動能密切結合起來,同時也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和促進科學研究工作,使學校成為教學、生產、科學研究三結合的場所,使學生成為讀書、做工、務農、又搞科學研究工作的多面手。這樣學生學到的知識是多方面的,而不是片面性的。
馬克思對于未來的教育曾作過這樣指示:“這種教育使每一個已達一定年齡的兒童,都把生產勞動和智育體育結合起來,這不僅是增加社會生產的一個方法,并且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類的唯一方法。”(“資本論”,第一卷),這就要求學生要學到全面的知識,不但能夠用腦力來勞動,而且還能夠用手來勞動。
如天津市的各類學校,切實貫徹了教育和生產相結合的方針,在各高等學校里,參加勤工儉學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98.1%。他們共建起工廠車間1,470個,同時搞起了農場和園地85個。而他們各種工廠的產品,其中有449種達到了國際水平,488種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勤工儉學的結果,既是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又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
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光是具有高度的社會主義覺悟、具有文化修養的勞動者,也是可以逐步成為紅透專深的全面發展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有無產階級的思想感情,有勞動觀點,有生產技術和有高等專業知識。他們在生產實踐中取得了勞動者的身份,在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學習中,又取得了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的身份,這樣就成為一個完人。
第四,我們從干部和高級知識分子參加體力勞動的問題上來看,也不難看出消除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差別的趨向。
長期以來,人們談論到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時,多半強調提高體力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卻往往忽視腦力勞動者要進行體力勞動的鍛煉,并掌握一定的生產技術。事實上這種觀點,是片面的。我們知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對立是階級社會出現后大分工的產物,在階級未產生以前,并沒有這種對立,因為原始社會的公有制不可能產生這種對立。
“在階級出現之后,才發生了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大分工。這種分工是同階級的產生有密切的聯系的,因這種分工的本身就造成了區別。最初的分工同階級分化是一致的,剝削階級是剝削他人的勞動而生活。他可能擺脫體力勞動,專門去搞所謂腦力勞動。”
要真正做到消除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必須從兩方面進行工作,一是使體力勞動者提高其文化技術水平,二是使腦力勞動者從事生產實踐。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為了要吃飯,就應當勞動,不但用腦來勞動,而且用手來勞動。”人類先進的科學證明,任何單一的勞動(不管是腦力勞動或體力勞動),都不是全面的勞動,也得不到全面的發展。
關于腦力勞動者參加體力勞動和進行思想改造問題,黨中央和毛主席是一向很重視的,并再三發過指示:
“為了加強黨同廣大勞動人民的聯系,徹底改變許多領導人員脫離群眾的現象,在進行整風運動的同時,應該在全黨提倡各級黨政軍有勞動力的主要領導人員,以一部分時間同工人農民一起參加體力勞動的辦法,并且使這個辦法逐步地形成為一種永久的制度。”
“并且著手進一步建立黨和國家的領導工作人員的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根本制度,使領導者同群眾打成一片,使人民內部的關系面貌一新。”
干部走出辦公室,深入農村,和農民一起種莊稼,搞試驗田,這是領導作風上的革命,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在工廠又實行了“兩參一改”,即工廠干部抽出一定時間參加生產勞動,常同工人群眾接觸,同時也在車間搞試驗田。大批的干部和高級知識分子,爭先恐后地下鄉上山參加體力勞動,和工農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這對“五谷不分,四體不勤”的知識分子是最好的思想改造的方法。
毛主席早在1942年,根據他個人的體會,就給我們提供了榜樣,他曾經說:“同工人、農民和革命軍的戰士在一起了,我們逐漸熟悉他們,他們也逐漸熟悉了我,這時,只是在這時,我才根本地改變了資產階級學校,所教給我的那種資產階級的和小資產階級的感情。………這就叫做感情起了變化,由一個階級變到另一個階級。”“沒有這個變化,沒有這個改造,什么事情都是做不好的,都是格格不入的。”
知識是從勞動中產生的,”生產實踐出科學,生產任務可以帶動科學的發展”。知分子不直接參加體力勞動,就容易忘了根本。輕視體力勞動,把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對立起來,就看不到勞動人民的集體力量,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結果就會脫離勞動人民,不可能全心全意為勞動人民服務。
知識分子要經過長期的鍛煉,特別是體力勞動的鍛煉,培養起群眾觀點和勞動觀點,使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集體智慧和個人才能相結合。
“每個人都應當擔負起力所能及的勞動。體力勞動是搞吃穿的,每個人都要吃穿,有人不負擔,別人就要加重負擔。每個人都參加體力勞動的重要意義,毛主席說過,馬克思、恩格斯也都指示過,這是過渡到共產主義的一個必要條件。”
知識分子,在勞動中不但改造了思想,受到了鍛煉,同時也學到了一定的生產技術,這對逐步消除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是非常有利的,和非常必需的。知識分子通過勞動實踐,可以改變對勞動的看法,過去總認為腦力勞動高人一等。體力勞動非常簡單,實際并不這樣。在農村,要取得全勞動力的稱號,現在并不那么容易。
總之,目前在我國,不論是農民、工人、學生、戰士、以及機關干部都在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爭取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即既能從事體力勞動又能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共產主義在我國不是遠景而是前景,通過全國廣大人民的活動,消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已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