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報道刊載于《人民日報》1972年5月4日第1版,作者是共青團昔陽縣委員會、共青團大寨公社委員會。
大寨大隊團支部在黨支部領導下,帶領團員、青年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不斷進行階級教育、路線教育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教育,努力改造青年的世界觀,使一代新人沿著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朝氣蓬勃地前進。
從幾年的實踐中,大寨團支部認識到:萬丈高樓平地起,培養革命事業接班人必須從改造世界觀做起。世界觀和路線覺悟緊相連,青年人要堅定不移地跟著毛主席的無產階級革命路線走,必須把自己的世界觀轉變為無產階級世界觀;因為當前兩個階級爭奪青少年的斗爭,集中地反映在世界觀上。面對著這場斗爭,大寨黨、團支部懂得,要使虎頭山上紅旗飄萬代,關鍵在教育后一代。
正確對待出身
“出身不由己,改造在自己。”這是大寨團支部教育青年的一個指導思想。他們認為,青年人的出身好與壞,不能決定思想紅不紅。思想沒有“天生紅”,只有改造紅。
大寨有男女青年六十二人,團員二十八名,出身于貧下中農家庭的三十七人,占青年總數的百分之五十九。這些青年都是在解放以后長起來的。他們生在紅旗下,不知黃連苦。雖然經過黨的培養教育,加上自己苦大仇深的父母經常講家史,思想得到一定的改造。但是,成分好也容易使青年背上“自來紅”的包袱,說什么:“根紅苗壯,用不著改造思想。”特別是一些干部子女,這種優越感更為嚴重。
針對這個問題,一九七〇年冬和一九七一年春,大寨團支部在黨支部的領導下,舉辦了四十多天的青年學習班,請老黨員、老干部、老貧農講家史、社史和黨內兩條路線斗爭史,提高了階級斗爭和路線斗爭覺悟,使青年們認識到“自來紅”思想是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流毒,必須批判。
黨支部要求支委、干部帶頭教育自己的子女。黨支部委員賈來恒帶著女兒賈素棠在學習班里斗私批修。賈素棠是大寨學校九年級的學生,她自以為爹是支部委員,媽是共產黨員,自己是共青團員、班里的干部,“自來紅”思想較嚴重。她和同學們團結得不好,老師批評她聽不進。賈來恒在學習班上主動檢查說:“女兒的錯誤思想,責任在我們大人教育不夠。她的‘自來紅’思想,反映了父母的驕和滿。”
經過教育,賈素棠認識到,在階級社會里,沒有什么紅色保險箱,只有不斷改造思想,才能緊跟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從這以后,賈素棠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的教育下,逐步轉變好了。
有一個時期,大寨團支部忽視對出身于中農家庭的青年的教育和使用。在整團中,青年們提出這個意見。團支部認為,農村的階級路線是依靠貧下中農,鞏固地團結中農,我們只重視教育和使用貧下中農子女,而忽視對中農子女的教育和使用,是沒有全面貫徹執行毛主席關于農村階級路線和政策的表現。
團支部檢查了這一工作的缺點。以后,在思想整頓、吸收團員和配備青年干部等方面,都注意了這一方面的工作。青年賈實籽,出身于中農家庭,初中畢業以后,在隊里勞動鍛煉整整七年,他安心農村,勞動踏實,積極工作,團支部選他擔任宣傳委員。今年,貧下中農又推薦他到太原去上大學。
大寨團支部在教育青年中,堅持執行黨的有成分論,不唯成分論,重在政治表現的政策。教育大家在對待“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思想改造上,一方面要看到有受剝削階級家庭影響的不利條件,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新社會的影響,學校的教育,貧下中農的幫助等等有利條件。
他們認真落實“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政策,從學習、勞動、生活和婚姻等方面經常關心,讓他們徹底與自己的剝削階級家庭劃清界限,教育他們在思想上和政治上進步。對表現好的,還吸收他們參加共青團組織。
最近,有一個出身剝削階級家庭的姑娘,在工地上負了重傷,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同志搶上前去搶救,脫險以后,送到醫院。陳永貴同志帶著滿身泥土,顧不得回家掃一掃,領著支委們到醫院看望她,并且在病床旁檢查這次事故的責任。這樣做,有些人開始想不通。黨支部和團支部對他們耐心說服教育,使他們懂得了這是執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和政策。
正確對待理想
大寨青年生在大寨,能不能愛大寨?長在大寨,能不能成為大寨人?大寨團支部認為,改造青年的世界觀,教育他們正確對待理想,才能使他們安心在農村干革命。
有人說:“大寨是全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大寨青年生在大寨,長在大寨,還能不熱愛大寨嗎?”大寨團支部認為:大寨大隊雖然先進,但是先進大隊也有階級斗爭。應當看到,“讀書做官論”、“勞動懲罰論”決不會因為大寨先進,就不會毒害大寨的青年;幾千年遺留下來的舊的傳統觀念,也不會因為大寨先進就自動退走。大寨的紅旗是靠斗爭得來的,大寨青年也必須在斗爭中來培養。
他們緊緊結合青年思想上存在的問題,經常組織青年開展“如何正確對待前途”的討論,重點弄清三個問題:
一、農村是無所作為,還是大有作為?開始,有些青年存在著糊涂思想,認為在農村天天和土坷垃打交道,土里土氣,無所作為。團支部組織青年就地取材,用大寨的事實批駁了這種錯誤思想。他們回憶了舊大寨變成新大寨的過程,認識到就在大寨這塊土地上,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大寨人,認真落實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和政策,把社會主義的紅旗高高地插在虎頭山上,為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貢獻。這能說農村無所作為嗎?陳永貴同志常對學校畢業的青年人說:“農村的天地很廣闊,確實是大有作為。你們學校畢業了,上‘農業大學’吧!”多年來,大寨知識青年堅持在實踐中學習。
鐵姑娘賈存鎖是一九六二年從學校畢業回村的,那時她思想很脆弱,開會不敢多發言,地里的農活也有許多不會做。黨支部和團支部幫助她學習毛主席著作,掌握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提高她的斗爭性。貧下中農手把手地教她農活技術。她在三大革命運動中鍛煉九年多,煉紅了思想,學到了務農的本領,被推選為鐵姑娘隊隊長、團支部書記,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二、農村究竟苦不苦?大寨青年回答說:“比過去,再苦也是甜;看未來,再累也是樂。”大寨團支部針對一些青年怕苦怕累的思想,經常向青年進行階級教育。去年秋后,大戰后底溝,這是一項很艱巨的工程。在重擔子面前,一些青年流露出怕苦怕累的情緒,團支部抓住這個苗頭,請老貧農對青年進行回憶對比教育。通過回憶對比,提高了大家的思想覺悟,都說:不憶不覺悟,一憶就知道過去苦;不知過去苦就感不到今日的甜。大寨團支部為了使青年樹立革命的苦樂觀,每完成一項任務,都要讓青年弄清楚目的是什么。比如:新房住上了,衣裳穿好了,為什么還要填溝造平原呢?廣大青年在工地上反復進行討論,把自己的勞動緊緊地和解放全人類的大目標聯系起來,每擔一擔土,每打一塊石,每壘一尺壩,都感到是無上光榮,把全身的力氣全使出來。
三、青年在農村是屈才,還是缺才?以前,大寨有些青年感到在農村勞動有些大材小用。究竟是屈才,還是缺才?團支部組織大家深入討論,青年們逐步認識在農村不是屈才,而是缺才。比如種田搞科學實驗,老貧農在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青年人實踐少,就缺乏科學種田的知識。基于這種認識,大寨青年成立了科學實驗小組,一九七一年,他們第一年在虎頭山上試種的水稻,畝產一千二百七十斤。大寨的青年們體會到,種地的學問可深哩,年年要有新套套,天天要有新思想,才能學會新技術。
多年來,大寨青年在毛澤東思想哺育下,熱愛農村,扎根農村,立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姑娘出嫁到外村,黨支部和團支部同她們談心,囑咐她們走到那里,把大寨精神帶到那里。回娘家的時候,黨支部和團支部如果發現她們有缺點和錯誤,及時幫助她們改正,使她們扎根農村,為建設大寨縣多出力!
正確對待生活
“艱苦奮斗”是革命的傳家寶,也是大寨的傳家寶。大寨大隊團支部始終把艱苦奮斗的教育,當作繼續革命的一件大事來抓。
隨著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大寨社員的生活越來越富裕。生活水平高了,并不能說明青年人的思想覺悟也高了。有些青年人由于階級覺悟和路線覺悟不高,只看到自己生活富了,看不到臺灣還沒有解放,看不到世界上還有許多階級兄弟處在水深火熱之中,開始產生了貪圖安逸、講吃講穿、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
大寨團支部經常結合形勢,結合青年的現實思想,利用教育田、教育溝、教育窯、樂人樹,請老貧農講舊社會的苦。老一輩的貧下中農抓住吃飯、住房和穿衣等日常生活中發生的矛盾,對子女進行家史教育。黨支部組織青年把學習黨內五十年的路線斗爭史和回憶大寨的成長史結合起來,教育青年認識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是生命線,一時一刻丟不得,起了很大的作用。
對青年要“從小事抓起,從大目標上教育”。有些人說:“小錯誤不斷,大錯誤不犯,沒有什么。”大寨團支部認為:事物總是由量變到質變的,小錯誤不斷,大錯誤很可能犯。因此,思想工作必須從小錯誤抓起,多下及時雨,少放馬后炮。
大寨團支部對青年的日常活動,穿什么,吃什么,想什么,做什么,都十分注意,謹防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他們做青年的思想工作,不是只管本隊,對參軍的戰士、出嫁的姑娘、新來的媳婦都很負責。
陳永貴同志常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要變壞。”大寨團支部還認為,對小事一定要抓,但必須抓到世界觀上,要提高青年的路線覺悟,不能就事論事。
有一次,姑娘們在石坡地里收菜,她們在前面收,老貧農在后邊拾,老貧農邊拾邊說:“黨支部號召要豐產豐收,不能丟掉一粒糧,不能丟掉一寸草,不能丟掉一片菜,看你們丟了多少?真可惜呀!”團支部對這件事進行了討論,但青年們只是就事論事地說了說,沒有從世界觀上找原因,因而在去年秋天又發生了丟谷穗的問題。
有一天,姑娘們在老墳溝的一塊地里收谷,天黑了,她們只顧完成收割任務,忽視了細收,丟了一些谷穗。陳永貴同志發現后,立刻帶領全體鐵姑娘隊隊員,到老墳溝邊拾谷穗,還開了現場會。晚上又開社員大會進行教育。黨支部讓她們從世界觀上做檢查,認識丟掉的不是幾斤谷穗,是丟掉了勞動人民的本色。這次由于從路線上認識了問題,所以效果很好。
去年秋天,“上地帶包,見糧彎腰”的傳統作風,又在青年中發揚起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