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哲學研究》1958年第5期,作者是吳傳啟。
自從黨的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宣傳、貫徹和執行以來,在我們國家里,無論城市或鄉村,都迅速起了“全民辦工業”的熱潮。特別是在廣大農村里,不僅縣縣辦工業,而且鄉鄉社社也辦工業。
生活的實踐已經日益向我們表明,這種發展的趨勢,正在“一、加速國家工業化的進程;二、加速農業機械化的進程;三、加速縮小城鄉差別的進程。”
從當前發展的形勢來看,國家工業化、農業機械化和縮小城鄉差別之間的過程是結合著的。這種結合就寓于逐步實現工業和農業結合的總趨勢之中。
城市和鄉村的分離,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分工的結果。這種舊式的分工造成了城市和鄉村的分離,造成了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立,使社會劃分為不同的階級,造成了人剝削人的現象。
資本主義的發展,把這種分裂推向了頂點;而資本主義大工業的發展,同時又為消滅這種分裂現象創造著物質條件。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又不斷再生產著這種舊式的分工,所以克思把這種矛盾叫作“絕對的矛盾”,即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可克服的矛盾。
因此如要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徹底消滅階級,從而消滅城市和鄉村、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最終地消滅這種舊式的分工。當然,我們所說消滅舊式分工,絕不是要消滅人們從事這一種專業和那一種專業之間的分工,而是指要消滅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分離。
只有完全消滅了這種舊式分工以后,才能造就全面發展的新的生產者的一代,才能充分發展社會生產力,以及充分發展人類的文化科學和技術,它反映了進一步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但是,逐步實現完全消滅舊式分工,逐步實現完全消滅城市和鄉村、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又同完全消滅階級和消滅階級差別的過程是密切聯系著的。
所以列寧在“偉大的創舉”一文中,是這樣提出問題的。列寧說:“為了完全消滅階級,不僅要推翻剝削者、地主和資本家,不僅要廢除他們的所有制,并且還要廢除對生產資料的任何私有制,還要消滅城市和鄉村間的區別,以及體力勞動者和智力勞動者間的區別。”
列寧把完全消滅階級差別,同克服城市與鄉村、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的差別聯系起來,就因為這種由于舊式分工和階級對立所造成的后果,乃是表現著對于所由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的保留。
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共產主義革命來說,科學的共產主義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提出的十項革命的措施和辦法,在我們國家里,其中的八項,已根據我國的情況實現了。
由于我國在革命過程中,取得了經濟領域內社會主義革命的決定性勝利以后,緊接著又取得了政治戰線和思想戰線上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因此形成了全民大躍進的新形勢。
馬克思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告訴我們,新形勢提出了新的任務,因此對于“共產黨宣言”中所提出的另外兩項任務,即“將農業同工業結合起來,促使城鄉差別狀況逐漸消滅”;“將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促使腦力勞動者同體力勞動者的差別逐漸消滅,現在正在開始實現。
工業同農業結合,腦力勞動同體力勞動結合,逐步消滅這種舊式分工,以及充分發展和造成強大的生產力,在人民群眾中培養共產主義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等等,乃是逐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前提和條件。
所以“再論無產階級專政的歷史經驗”一文,在其總結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五條普遍規律的第四條中指出:“無產階級和共產黨領導的國家,領導人民群眾有計劃地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和社會主義文化,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積極準備條件,為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
在我們今天全民大躍進的新形勢下,應該說,“積極準備條件,為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而奮斗”,已經成為我國全體勞動人民的實際行動了。
在我們國家里,作為城鄉之間的關系來說,在國民黨反動統治時期,城鄉之間的對立,達到了最尖銳的程度。這種對立,表現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同中國人民大眾之間的對抗性矛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在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條件下,使城鄉之間日益轉化為互助的關系。但是1956年取得了“三大改造”的決定性的勝利以前,由于城鄉資本主義經濟的活動,城鄉間的對立依然存在。
1956年以后,由于在城市實現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公私合營,在農村廣大農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因此,作為造成城鄉間原來對立關系的基礎,就從根本上消除了。
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使城鄉之間的對立關系消滅了,但作為城市和鄉村間的重大差別則仍然存在。這種重大差別是人類歷史上的舊式分工所造成的后果,因此消滅這種學別,是由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和共產主義建設過程中必須解決的任務。
但是,消滅了城鄉對立關系以后的城鄉之間的差別意味著什么呢?從根本上說,它主要表現為工業的城市和農業的鄉村,即主要表現為農業同工業的分離。由于農業同工業之間存在著分離的狀況,由此便出現了現代化的工業和落后的農業之間的差別,出現了現代化的城市和落后的鄉村之間的差別;由此便為城鄉之間帶來了文化、科學、技術和交通運輸條件之間的差別,在城鄉人民之間的生活和居住條件之間的差別;以及由于工農業生產的發展水平所制約著的兩種社會主義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之間的差別。顯然,社會主義制度下,迅速發展著的生產力,必然導致這種差別逐步縮小;另一方面,為要全面地發展工農業生產和解放生產力,也迫切地要求把農業同工業結合起來,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別。
實行農業同工業結合和逐步消滅城鄉之間的差別,這是早在“共產黨宣言”中就提出了的偉大的理想。但是,如何實現這一偉大的理想,如何把這一偉大理想變為現實,當然不可能要求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家為我們安排現成的方案。
有一個時候,曾有人對于這一偉大的理想抱有種種“神秘觀點”,把它看成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遙遠的事業。但是,黨中央和毛主席根據我國革命的實踐經驗和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提出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以后,就不僅迅速推動了我國工農業生產的躍進式的發展,而且為實行工農業結合和消滅城鄉差別開辟了具體的途徑。可以說,在執行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過程中,生活的實踐,已把那些對于消滅舊式分工和消滅城鄉差別的種種“神秘觀點”徹底打破了。
在我國當前的條件下,為要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要求迅速實現國家的工業化,要求國家的大工業給農業以現代化的裝備,和滿足農業對于化學肥料等的需要,這一點是一向為人們所注意,也是我們當前的迫切任務。但是,農業發展的本身,還日益要求把農業生產同工業生產直接結合起來。
對于這一點來說,在以前卻是為人們較少地注意到的。比如河南省許昌專區魯山縣在發展地方工業的大辯論中,結合當地的具體情況,運用查大躍進的形勢,算農業發展的新要求,查出了農業躍進對工業提出的十大要求:
“今年實現了水利化,建設千庫、萬塘、五萬谷坊,除了建設攔洪、蓄水、灌溉機械的要求外,還要求在大、中型水庫建立發電站;
糧食的增產,要求建立面粉、薯類、造紙等加工廠;
全面大躍進的形勢帶來的任務大、時間緊、勞力不足的矛盾,要求迅速改進工具、發展機械、節約勞力;
綠化造林事業的發展,要求建立大量的油脂、木器加工廠;
畜牧、水產的增加,要求進行肉類加工、改善人民肉食的質量;
交通運輸要求創造大量的新式交通運輸工具;
增產糧食的任務,要求改良土壤、增加肥料、發展灌溉,要求相應地發展工業;
蠶業等的發展,要求大量進行絲加工、提高產品質量,這就必須建立新式的絲綢工廠,適應出口需要;
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人民建設房屋、改善家務勞動條件,要求建設大量的建筑材料廠和各種用具制造廠;
其它除四害、講衛生、掃盲、發展文化教育等等,都要求工業的大發展。”
顯然,這里所提出的對工業的十大要求,決不是某一個縣或某一一部分農村的特殊要求,而是反映了整個農村進一步發展生產的普遍要求。
這“十大要求”意味著什么呢?它意味著農業生產要求直接同工業生產結合起來;它要求在每一個縣、鄉、社的內部,根據自己的條件和資源,直接舉辦工業,把“農、林、牧、副、漁”的生產,同工業生產融合為統一的生產過程。也就是說,它要求在一個地區內部或者是在一個經濟核算的經營單位的內部,既全面地發展農、林、牧、副、漁,又舉辦各種小型的工業。這樣就能“多快好省”地促進農業的發展,又能“多快好省”地促進工業的發展。
所以黨的“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中,提出了“在重工業優先發展的條件下,工業和農業同時并舉;在集體領導、全面規劃、分工協作的條件下,中央工業和地方工業同時并舉,大型企業和中小型企業同時并舉”的方針。
在上述“三并舉”的方針指導下,不僅調動了農民辦工業的積極性,為進一步發展工業生產開辟了新的廣闊的前景,而且也導致農業同工業的結合,以及加速了縮小城鄉差別的進程。因此農業同工業的結合,不僅是進一步發展農業生產的客觀要求,而且也是進一步發展工業生產的客觀要求。但促進這種結合的具體途徑,應該說,乃是從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和“三并舉”的方針提出后,才獲得了正確的解決。
目前,“全民辦工業”的總口號,已經在廣大農村中開花結果了。幾個月來,在許多從來沒有工業的偏遠鄉村,也都辦起工業來了。在河南省的廣大農村里,幾乎每一個農業合作社都有了機器修理、滾珠廠、肥料廠、面粉廠等等。在河南省許昌專區,幾乎每一個縣已經都能自己制造煤氣機,每一個社都能自己制造滾珠和鋼套,都能自己制造顆粒肥料和土化肥料。他們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時間內,實現一切農具和運輸工具的滾珠軸承化,就因為他能夠用自己辦的工業解決自己的問題。
這些工業的特點是,除了辦鋼鐵廠、開礦石等等為了支援國家的任務以外,一般都是為了滿足本縣、木鄉、本社發展生產、解放勞動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因此這種工業是直接為農業生產服務,是同農業完全融合為一體的工業。因此在廣大農村中,正在形成著把農業生產同工業生產,融合為一個統一過程的新的生產體系。
我們從河南省廣大農村中看到這樣的情形是:廣大農村在生產和生活、交通和運輸、以及技術和文化等等方面,正在經歷著深刻的變化。當然在人們的意識形態方面,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在廣大勞動人民中間,精神振奮,意氣昂揚;那些反映資本主義傾向的思想,那些落后保守的傳統觀念,日益受到最大的孤立。這些變化都反映了進一步發展生產的客觀要求,同時也表現了生產發展的必然趨勢。從這些變化中可以看出這樣的過程,即由于農業同工業的逐步結合,正在一步一步地導致城鄉差別的逐步縮小。
第一、“工農業同時并舉”、“全民辦工業”和農村辦工業帶來的重大變化之一,是不僅為農村帶來了技術和文化,而且大大刺激了廣大農村實行技術和文化革命的迫切要求。
新的形勢給農村帶來了新的任務,新的任務要求培養出新人來。農村辦工業,要求造就“進廠是工人,下田是農民”的新型的人,即要求既能從事農業又能從事工業勞動的人。
技術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要求工農知識化,也要求知識分子工農化;特別是要求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造就全面發展的新的生產者的新的一代;要求生產者懂得整個工農業生產的科學基礎,“并且其中每人從頭到尾地實際閱歷過整個系列的生產部門”(反杜林論)。
上種種原來作為科學共產主義的理想的東西,在我們的現實生活里,正在逐漸變為現實的東西了。在河南省的廣大城鄉里,不僅在學校里實行了勤工儉學、學校辦工廠和農場;特別是在廣大農村里已經普遍建立了把教育同生產完全融合起來的紅專大校。
可以預期,隨著農村辦工業和工農業生產的不斷躍進,不僅使農業同工業逐漸結合起來,而且使體力勞動同腦力勞動逐漸結合起來;不僅將迅速改變著農村的原來面貌,把農業提高為現代化的農業生產,而且也必然地在文化科學、技術方面,逐漸縮小著城鄉之間的差別。
第二、由于上述原因,在農村引起的深刻的變化之二,就是在農業生產中,促進了對于統一調配勞動力和合理調整勞動組織的要求,促進了在生產和建設上的協作以及生產戰線上的戰斗化。
在河南省的廣大農村里,已經出現了勞動組織軍事化的新形式。當然,這種勞動組織的軍事化,是對于自然界的斗爭而言的,也就是“共產黨宣言”中曾經提出過的,“成立產業軍,特別是在農業方面”。
這種勞動組織的“軍事化”,加強了農村勞動人民的組織性和紀律性,促進著農業勞動的工廠化。“調配勞動工廠化,戶戶門上安喇叭”,河南省農村人民用這兩句順口溜來表達這種深刻的變化。
這種情形,不僅說明了農村人民的高度的覺悟水平;而且大大有利于在廣大農民中培植和發展工人階級的集體主義精神。從這一方面來說,也正在促進著工農之間的差別日益縮小的趨勢。
第三、由于加強勞動組織和解放婦女勞動的要求,農村中正發展著生活的集體化,所以農村中的公共食堂、幼兒園、托兒所、幸福院,以及婦產院,醫院等等集體福利事業已經普遍發展。
河南新鄉專區已經全區實現食堂化,參加公共食堂的占全區總數的93.3%;全區托兒所40,978個,占應入所兒童的74.7%;還有家庭勞動社會化,縫衣、洗衣、制鞋工廠化。這些集體福利事業的發展,不僅鞏固了勞動組織的軍事化,而且解放出了大批的婦女勞動力,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
這種集體生活的發展,表現了農村的大變化,表現了共產主義的因素的萌芽,當然也表現了工農和城鄉之間的差別日益縮小的趨勢。
第四、由于生產和建設的需要,以及生活集體化的要求,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逐步改善,在農村的居住條件上,在一定區域內有逐漸趨于集中化的趨勢,因此有的人民公社已經訂出了長遠規劃,要根本改變原來分散居住的狀況。
原來居住條件的分散狀況,對于組織勞動、組織學習和各種文娛活動,以及對于舉辦各種福利事業,如食堂、幼兒園、托兒所等等,還有對于實現農村照明電氣化,交通道路現代化等等,都有很不利的影響。
所以有的公社已經訂出要在本區域內,劃分工廠區、畜牧區、文化區和住宅區的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建造新式樓房。這種趨勢表明,在廣大農村中,將要迅速地改變那種屋前屋后種莊稼的“小橋、流水、人家”的古老面貌。農村住宅的逐漸集中化,當然也就是農村居住條件的逐漸現代化和衛生化。
這樣一來,對于廣大的田間操作和管理,是不是就要產生不便利的情況呢?當然不是。為了適應廣大田間的操作、管理和節約往返時間的需要,河南有的農村已經出現了在田間的中心地區搭蓋工房或者架設帳棚;以備就近休息、午餐、學習或者臨時住宿之用。可不可以說,發展的趨勢,將要使田間的勞動有如工廠的下車間呢?我想是可以這樣說的。
對于這種發展的趨勢,恩格斯早在“共產主義原理”一書中就作過這樣的論證說:“鄉村農業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業人口的集中,乃是和農業與工業還不夠高的發展水平相適的一種情況,是進一步發展的阻礙,這種阻礙在目前已深深地感到了。”
對于這種“進一步發展的阻礙”,我們今天已經深深地感到了。從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大躍進,在這一方面往前發展的趨勢,也就正如恩格斯在同一本書中所指出過的那樣:“在國有土地上建筑大廈,作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公民公社將從事工業生產和農業生產,將結合城市和鄉村生活方式的優點而避免二者的偏頗和缺點。”
這是科學共產主義的創始人所提出的偉大理想,但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里,不是正在成為全體勞動人民奮斗的具體目標嗎?這種偉大目標的實現過程,也就是城鄉差別逐漸縮小的過程。
第五、由于多村辦工業和工農業生產的大躍進,以及農業機械和發展工業的要求,廣大農村正迫切需要道路公路化,交通現代化,運輸機械化。
許多地區,已經把修筑能使用現代化交通工具的道路,以及根本改變交通運輸條件,列為當前的迫切任務之一。在農村中這種交通狀況的根本改善,當然也就為農村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新的條件,當然也就大大縮短了城鄉之間的距離。
第六、由于縣縣、鄉鄉、社社辦工業的結果,使原來的農業生產合作社,特別是那些小社,不能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
新的任務要求新的相適應的組織形式。這便是為什么在農村里近來出現了并大鄉和并大社的新的趨勢。而“工農商學兵五結合”的人民公社,就是反映了這種發展趨勢的客觀要求。
在一鄉一社和鄉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組織形式下,它既可以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等的全面經營,又可以同時舉辦工業、經營商業、舉辦文化教育事業和組織民兵等等,并把上述任務統一起來。
于是人民公社就不僅是生產的組織者,同時又是生活的組織者。對于鄉社合一,所以又成為社會的基層組織單位。顯然“從小社并大社,以及把大社變為一鄉一社,多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乃是生產關系的重大變革。當然,目前鄉村的人民公社仍然是集體所有制,但它帶有共產主義的因素,為逐步過渡到全民所有制和共產主義社會提供了良好的組織形式。
因而人民公社的建立,就不僅為完全消滅階級和消滅階級差別創造了新的社會和物質的條件;同時也就為完全消滅舊式分工,以及為消滅城鄉之間的差別,創造了新的條件。
上述種種,反映了今天廣大農村已經和正在發生著的偉大的變化。但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和“三并舉”的方針,也同樣地促使廣大城市發生著新的深刻的變化。工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新形勢和新任務,促進和發展了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大規模的全面的協作。
農村要機器,城市要鋼鐵:但制造機器要鋼鐵,冶煉鋼鐵要礦石。這樣就在發展鋼鐵和機器工業上,要求在城鄉之間建立進一步的城鄉大協作。
比如河南省新鄉市就同周圍擁有鐵礦和煤礦資源的好幾個縣,建立了全面協作關系:在全面規劃下,統一建立鋼鐵企業,統一開采礦石和統一修筑公路和鐵路,統一調配農村的勞動力和統一安排城市的技術力量。這種新型的城鄉協作使工農和城鄉之間的關系,進入了新的階段;對于促進工農和城鄉之間的結合,有重大的意義。
同時在廣大的城市里,也正在發展著機關、學校舉辦工廠和農場,街道居民也在大力辦工業。這樣就不僅進一步動員了城市的生產潛力,而且也就把原來的消費者的城市,改造成為完全生產的城市。這種趨勢,也促進了城市居民的集體福利事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居民生活的集體化。如武漢市在發展了街道辦工業以后緊接著就發展了公共食堂、幼兒園、托兒所、幸福院等集體福利事業,以及民辦學校,俱樂部等等文化教育事業。
因此一般說來,或者可以這樣說,從發展的遠景來看,發展的趨勢將因工農之間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之間的結合,而使城鄉融合起來,從而無論在生產和生活的方式上,在文化科學技術上,以及居住和交通等等條件上,將逐漸看不出原有的城鄉之間的界限和差別了。原來的“鄉村”這一概念,及其與之相對立的“城市”這一概念,就要失去其原來的意義了。
當社會上實現了城鄉之間的融合,完全消滅了那種舊式的分工以后,“于是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便得到全面的發展”(“共產主義原理”)了。于是全社會的成員,在國家的統一計劃下,在公社的具體組織中,共同而有計劃地利用生產力和把生產發展到能夠充分滿足全體成員需要的規模,共同享受著人們共同創造出來的福利。
今天,我國勞動人民已不把它看成“可望而不可即”的無限遙遠的事業了。全國人民響應黨的總路線的號召,正在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地使我們工農業的生產不斷躍進式地向前發展,不就正是為了實現這一偉大的理想而創造著強大的物質基礎嗎?因此可以說,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已經提供了多快好省地實現共產主義理想的具體途徑。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一書中,還把“大工業在全國的盡可能更平衡的分布”,作為消滅城鄉分離的條件之一。在國家的統一集中的計劃下,通過“三并舉”和全民辦工業方針的執行,就恰好消除了舊社會使大工業在沿海城市片面發展的畸形現象,就徹底消除了原料產地、工業生產和市場供應之間相脫離的現象。
這樣就不僅從根本上解決了工業發展的平衡分布問題,徹底貫徹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人為用的最合理的經濟原則,同時使許多原來作為偏遠落后的鄉村,變成了新型的現代化的工業基地了。
因此我們還可以說,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三并舉”和“全民辦工業”的方針,乃是反映了社會主義制度下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同時也為實現農業同工業結合,為消滅舊式分工和消滅城鄉之間的差別,提供了“多快好省”的具體途徑。
它反映了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和積極準備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客觀規律;它是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共產主義的偉大的貢獻,把科學的共產主義學說推向了新的發展階段。
正是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總路線,反映了當前進一步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表達了六億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在不到幾個月的時間內,就在廣大人民中間變成了一股巨大的物質力量,迅速地改變著廣大城鄉的面貌。
河南省許昌專區郟縣薛店鄉,在執行“全民辦工業”和發展地方工業的規劃中,用下述的順口溜來表達他們的理想和愿望,表述他們的具體規劃和具體的奮斗目標:
“沒有過工廠的薛店鄉,總路線帶來了力量;
農業實現機械化,社社隊隊辦工廠;
工業產值超農業,不久要成工業網。”
“照明電氣化,點燈不用油;
機器自動化,耕地不用牛;
生產不靠天,萬事不發愁。”
“機器日夜響全鄉,工農城鄉變一樣;
五谷豐登年連年,牛羊成群豬滿圈;
新式樓房層層建,人民生活樂無疆。”
這是理想嗎?是的,這是偉大的理想;但不只是某一鄉的理想,而且是我們廣大農村人民的共同理想。這是現實?是的,這同時也是現實,是發展生產和建設的具體規劃,是當前正在為之奮斗的具體目標。
這一偉大的奮斗目標,正是表現了農業同工業的逐漸結合,以及縮小城鄉差別的總趨向。這是浪漫主義嗎?是的,這是勞動人民所表現的革命的浪漫主義,但它同時也表現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的革命的現實主義精神,是革命的現實主義同革命的浪漫主義的結合。
毛主席告訴我們:“由此看來,我國在工農業生產方面趕上資本主義大國,可能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紅旗雜志第一期)因此也可以說,對于在我國消滅城鄉之間的差別來說,或者也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