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對于中華文化最大的貢獻,在于以其自身的頂級思維,改造與重塑了中華民族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水平,讓一盤散沙的中國人統一了思想。《實踐論》《矛盾論》體現出他的頂尖思維,集中表現為“五勝五敗”,今天先說第一個勝敗:
勝在實事求是,敗在教條主義。
當我們認識客觀事物,根據是父母或朋友的指點、書本的理論、自身以往的經驗,還是變化著的客觀實際呢?從哪里出發,決定著認識活動的成敗。毛主席明確地說:“我們討論問題,應該從實際出發,不是從定義出發。”
毛主席可不只是說說而已,他要指出一條勝利之路。
成功需要從哪里入手?找到矛盾特殊性!首先,認識活動根據對象所具有的特殊性的矛盾為其分層分類,找準定位,更好地辨別它與別的事物之間的不同。其次,就人類認識運動的秩序來說,總是由認識個別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擴大到認識一般的事物。
那怎么找到這個特殊的本質呢?
毛主席給出的答案是調查研究,向人民群眾學習。《實踐論》說,人的認識來源于物質生產,并且由淺入深、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由此“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框架,解決知行合一這個千古難題,提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口號,并補充“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他身體力行,做了大量實地調查,形成了具有指導意義的調研報告。
在這個基礎上,他提出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公式,不斷循環,不停進化,成為認識符合實際的知行合一觀。
但光有完美的理論遠遠不足,他認為,頭腦是加工廠,原料來自人民群眾,思維的產品好用不好用,最終要交給人民去考驗。他說:“概念的形成過程,判斷的形成過程,推理的過程,就是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實現這一過程,叫做從群眾中來;把自己的觀點傳播出去,叫做到群眾中去。”
實事求是,本身要求“事實”之中有個“是”。
那么,失敗的思維呢?就是教條主義!
狗糞還可以用來肥田!教條主義者忽略矛盾的特殊性,拒絕對于具體事物做任何艱苦的研究工作,把一般真理看成憑空出現的東西,把它變成為人們所不能捉摸的純粹抽象的公式,完全否認了并顛覆了這個人類認識真理的正常秩序。
他斷言,凡是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的人,都會犯教條主義錯誤,從而走向失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