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農業合作化運動高潮中,河北省安平縣南王莊的王玉坤、王小其、王小龐三戶貧農堅持辦社。當時,毛主席指出:“這三戶貧農所表示的方向,就是全國五億農民的方向。”
(一)
今年七月下旬,我們訪問了這三戶貧農所在的村莊——南王莊公社南王莊大隊。一到這里,只見到處郁郁蔥蔥。茂密的林木衛護著三千畝平坦的方田;玉米、高粱、棉花等秋莊稼,長勢喜人;果園里,蘋果、鴨梨結果累累,散放出誘人的清香。林間小道上,不斷傳出“嗒嗒嗒”的騾馬奔跑的蹄聲……
今日的南王莊大隊,就是由當年王玉坤等三戶貧農堅持辦的農業社發展壯大起來的一個生產大隊。
南王莊已經驚人地改變了舊日的面貌。這里再也不是“茫茫白沙灘,人禍鬼門關,春種三樓苗不成,種一葫蘆打一瓢”的窮地方,而是“田成方,樹成行,機井密布渠成網,機器隆隆馬達響”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了。
解放時,南王莊糧食畝產量不過百斤左右;合作化后的一九五七年,糧食畝產提高到二百五十九斤;而在人民公社成立的當年,南王莊大隊的糧食畝產量就上升到二百八十五斤,由缺糧隊變成了余糧隊,第一次向國家交售了余糧。
人民公社化以來的十五年中,這個大隊的農業生產更是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向前發展,糧食作物的畝產量,不僅早就跨過“長江”,而且從一九七〇年到一九七二年連續三年超千斤。
今年小麥又獲得豐收。十五年來,這個大隊向國家提供商品糧二百七十四萬斤,皮八十六萬多斤,油料三十多萬斤。對國家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隨著集體經濟的日益發展,集體儲備年年增加,社員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大隊戶戶有余糧,大部分社員有存款。近幾年來,這個有著三百七十五戶、一千八百四十多人的村莊,新蓋了一千九百多間磚房,添置了二百四十多輛自行車和八十五架縫紉機。
農業合作化以前,全村只有一所小學,學生很少。現在辦起了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在校學生有三百六十五人。社員家家安上了小喇叭,一到夜晚,屋里電燈亮堂堂。人們看今天,想過去,興奮地說:“真是'人民公社好’啊!”
(二)
人民公社的建立,使我國農業集體化運動進到一個新的階段,表達了我國億萬農民繼續堅定地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勝利前進的意志。
但是,一九六〇年到一九六二年,在修正主義路線影響下,一股“包產到戶”妖風刮到了南王莊,有一個富農分子竟然公開散布“包產到戶”、“牲口分戶喂養”等謬論。
面對這場嚴重的階級斗爭,王玉坤回想了解放以來自己跟著毛主席走過的路:一九五五年春天,王玉坤、王小其、王小龐三戶貧農,頂住了刮起的“砍社”妖風,堅定地走集體化的道路。
毛主席贊揚他們堅持辦的農業社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的合作社,給貧農壯了膽”。毛主席還指出:“一切個體經營的農民,終歸是要走這三戶貧農所堅決地選擇了的道路的。”王玉坤牢記毛主席的教導和歷史經驗,認識到在激烈的兩條道路的斗爭中,只要堅決按毛主席指引的路走,就無往而不勝。
他對戰友王小其、王小龐和黨支部的同志們說:“眼下又跟一九五五年刮起的'砍社’妖風一樣,有人要想搞垮集體經濟,復辟資本主義,咱們要堅決聽毛主席的話,考慮大事,堅持斗爭,不管這股妖風從哪里來,有多么猛咱們都要堅決頂住!”
大隊黨支部召開群眾大會,發動貧下中農憶舊社會的苦,訴單干的害,大擺人民公社的優越性。王玉坤、王小其、王小龐發揚一九五五年堅持辦社的那種革命精神,帶頭同修正主義路線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這樣,南王莊大隊黨支部依靠貧下中農,又一次粉碎了復辟資本主義的陰謀,剎住了單干妖風。一九六二年,這個大隊依靠人民公社集體經濟的力量,戰勝了嚴重自然災害,糧食畝產量一躍上了《綱要》,為人民公社史寫下了新的篇章。
從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到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在南王莊大隊,圍繞著走那條道路這一根本性的問題,繼續進行著激烈的斗爭。一小撮階級敵人妄圖砍倒南王莊大隊這面社會主義紅旗,他們編造謊言,誣蔑當年“三戶貧農小社是假的”。王玉坤用大量鐵一般的事實,駁倒了敵人。
廣大貧下中農和社員群眾,跟王玉坤、王小其、王小龐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擊敗了階級敵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撲,勝利地保衛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南王莊大隊在激烈的階級斗爭中不斷地鞏固和壯大起來。
(三)
南王莊大隊黨支部帶領廣大干部和社員,在與階級敵人斗的同時,充分發揮人民公社的優越性,同各種錯誤思想斗,同大自然斗,不斷改變生產條件,壯大集體經濟,鞏固農村社會主義陣地。
南王莊在踏上農業合作化的道路以后,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隨著生產的進一步發展,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日益表現出它的局限性。由于高級社大體上是以當時的行政村或自然村為單位組成的,規模不大,力量不足,不能適應擴大耕地面積和大規模興修水利等農田基本建設的需要。
特別是社與社之間存在的插花地問題,不好解決。僅南王莊一個村與周圍各村就互有插花地五六百畝。這種插花地,東一塊,西一塊,種植零散,管理困難,常常是近地管得細,遠地管得差,不能發揮土地的潛力,尤其影響水利建設和平整土地。
在大躍進的高潮中,偉大領袖毛主席及時發現和熱情支持人民群眾的偉大創舉,發出“人民公社好”的偉大指示。人民公社的建立,給正在社會主義道路上英勇奮戰的南王莊人民帶來了巨大的力量,為徹底改變落后的生產條件,壯大集體經濟進一步指明了方向。
在公社的統一領導下,南王莊大隊很快與兄弟隊調換了插花地,并且充分利用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優越性,加快了農業發展的速度。在農田基本建設上,不再是東打一槍,西打一槍,修修補補,而是以辦社會主義大農業的氣魄,經過統一規劃,合理利用勞動力,開展了大規模的改天換地的斗爭。
十五年來,南王莊大隊的干部和社員群眾,貫徹執行黨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發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搬走了一百二十多個大沙崗,填平了一百五十多條壕溝,動土三百六十多萬方,基本上整治了解放前因為滹沱河三次改道而留下的無數沙崗和壕溝。
在平整過的廣闊田野上,人們依靠不斷壯大的集體經濟力量,先后打了三十多眼機井,挖了四條排水渠,使全大隊三千畝耕地基本上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田。
在人民公社化以前,這里每年開春要刮三、四個月的大風。大風一起,黃沙彌漫,剛剛種下的莊稼,不是被風連根拔掉,就是被沙土吞沒。人民公社化以后,南王莊人民制定了發展本大隊經濟的統一規劃,持續不斷地開展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
經過十幾年的奮戰,在光禿禿的滹沱河故道兩岸,營造了七里長的防風林帶,并且把九百多畝荒沙灘變成了美麗的果園和林業基地,方田四旁還營造了塊塊方格狀的林網。這樣,南王莊人民終于鎖住了為害千年的“黃龍”,征服了沙害,為農業大幅度增產創造了條件。
接著,這個大隊的干部和社員群眾,又遵照毛主席關于“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的教導,依靠集體力量,大大加快了農業機械化的進程。現在,全大隊有拖拉機四臺,其他各種農業機械一百七十多臺,耕作、灌溉、運輸、米面加工、飼料粉碎、植物保護等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
(四)
人民公社的建立,使南王莊人民的精神面貌發生了越來越深刻的變化。他們熱愛集體,關心集體,涌現出了許多先進人物。
七十多歲的老貧農王廷杰、王占元和王洛昌,自從人民公社化以來,好像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他們為集體辦事,特別盡心盡力。一九六三年,洪水把南王莊的許多樹木沖毀了。當年冬天,這三位老漢冒著刺骨的寒風,到各個風口,調查營造防風林帶的地段,幫助隊干部們修改了植樹造林規劃。
老貧農王榮球,在一個生產隊里當了好多年保管員,白天黑夜為集體操心,工作認真負責,從來沒出過什么差錯。一九六八年有一天,他看見一匹拉著膠輪大車的馬受驚狂奔起來,車上載著幾個女社員,還有農具和種籽,眼看有翻車的危險。
在這緊急的時刻,五十多歲的王榮球,為了搶救這幾個女社員和集體財產,不顧自己的生命,立即沖了上去,緊緊地拉住馬韁,可是他被摔在地上,胸部受了傷。在養傷期間,他不顧隊干部的勸阻,每天早出晚歸,到離村三、四里的地方,參加改造“西大洼”的戰斗,平田整地,削高崗,墊壕溝,一直堅持勞動了三、四個月。王榮球一心為集體的事跡,使干部和社員群眾深受感動。
踏著革命前輩的腳印,南王莊的年青一代,也在迅速地成長。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鍛煉,他們提高了路線斗爭覺悟,更加朝氣蓬勃。一九六九年以來,全大隊先后有十七名優秀青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有的參加了大隊領導班子。這些青年,都熱愛集體,積極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帶頭批修,帶頭批判資本主義,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在三大革命運動中起了先鋒作用。
一些曾經動搖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條道路之間的人物,在人民公社這座大熔爐里,也逐步丟掉了小農經濟時代的那種自私心,換上了一副嶄新的精神面貌。王振槐是一例。一九五五年王玉坤等三戶貧農堅持辦社的時候,他是堅決退社的三戶老中農之一。退社之后,經過王玉坤的耐心教育和熱情幫助,當年秋后他又報名入了社。
人民公社建立以后,南王莊的面貌飛速改變,王振槐一家的生活也一年比一年好。事實教育了這位老農民,使他進一步認識了集體的力量。他把人民公社當成自己的家,兢兢業業地為集體勞動。他看到干活不踏實的人,就提出批評;看到隊干部那里做得不合適,就提出建議。他和貧下中農一起勇敢地同階級敵人進行斗爭。王振槐今年六十歲,拿他今天的精神面貌與當年退社時候相比,人們都說他變成另一個王振槐了。
南王莊大隊的廣大干部和社員,在人民公社化道路上闊步前進,胸懷越來越寬闊。他們發揚共產主義風格,總是熱情地幫助兄弟隊。多年來,他們培育出一百多萬斤各種農作物優良品種的種子和幾十萬棵樹苗,支援了兄弟隊。
在今年抗早澆麥的關鍵時刻,中角大隊突然壞了一眼機井,有一百多畝小麥不能適時澆水。南王莊大隊黨支部副書記王小其、王小龐和社員群眾聽到這個消息時,立即開動本大隊井上的機器,連夜把水送到中角大隊的麥田里。中角大隊的社員感激地說:“南王莊大隊的風格真是高啊!”南王莊大隊的社員說:“天,是人民公社的天;地,是人民公社的地;哪個隊減產了我們都心疼,哪個隊豐收了我們都高興!”
在南王莊大隊的帶動下,南王莊公社農業學大寨運動蓬勃發展,隊隊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打機井,平整土地,植樹造林,防風固沙,使生產條件發生了顯著變化。從一九七〇年到一九七二年,全公社連續三年糧食畝產量跨過了“黃河”。
新華社通訊員
新華社記者
(載一九七三年八月十二日《人民日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