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從今天起,讓我們回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人民公社剛剛成立的階段,通過一些發放給村民閱讀的通俗教材,了解人民公社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組織。選材主要來自1958年通俗讀物出版社,出版的書籍《我們怎樣辦人民公社(問答)》。
問:人民公社在性質上和農業社有什么不同?
答:建成人民公社,不僅是數量上起了變化,更重要的是在社的性質上引起了很多的變化。
高級農業合作社,只進行單一的農業生產的經濟組織。人民公社,則是一個工農商學兵五位一體,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全面結合的社會基本單位,是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各盡所能,按勞取酬"向"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過渡的組織形式。也是貫徹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一個最好的組織形式。
總起來說,人民公社是全面發展經濟文化事業,在我國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最好的基層組織形式,建立人民公社運動,是馬克思主義原則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密切結合的偉大體現,也就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體現。
建立人民公社,已是當前客觀發展的必然需要了。
問:為什么說建立公社是客觀形勢發展的需要?
答:自全國工農業生產大躍進以來,特別是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公布以來,全國人民干勁沖天,……各項事業大大發展。正因為是這樣,所以在生產中,在工作中,就有很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在建社以前,主要感到有這樣幾個問題和矛盾:
1、舉辦規模較大的工農業生產與勞力不足的矛盾;
2、加速實現機械化、電氣化與資金不足的矛盾;
3、發展多種經濟與小社地區限制規模狹窄的矛盾;
4、不斷提高社員思想覺悟、增加社內共產主義因素與小社保留私有制殘余的矛盾;
這些問題,不辦人民公社就不能解決,生產力也不能進一步向前發展,各種事業也不易辦。我們想一下過去,幾百戶一個社,社小人少力量小,搞了農業辦不了工業,喂了豬養不了鴨,特別是到了搶種搶收時期,或者遇上抗早救災的緊要關頭,調配勞力是拆東墻補西壑,補也補不起來。
說到機械化電氣化,資金問題大感不足。比如公社建立前有個小社,要辦一個石灰廠,只是修建了幾座石灰窯,就把社的資金花完了,結果不能開工生產,停了兩個月,石灰窯因為沒有使用,也塌壞了。更重要的是社小力量小,資金積累慢,要搞機械化電氣化,花費的資金卻又比大社多。兩頭不合算。
要發展多種經濟,小社也有一定限制,比如利用稻草造紙這個問題,超英公社的兩個隊,原來是兩個小社,一個社田多人少稻草多,除了喂牛,燒火還剩很多,但沒有造紙習慣,缺乏技術工人。另一個社的情況,恰恰相反。所以兩個社的群眾說,我們要是"界搭界,埂搭埂"有多好。現在成立了公社,這個題就完全解決了,工業農業統一計劃,勞動力量統一調配,把技術工人調到有造紙原料的地區,馬上開辦了造紙廠。
說到提高社員的集體主義思想,增加社內的共產主義因素這個問題,也看得很明顯。農業社雖然是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的農業經濟組織,但在某些地方還多少保留一點資本主義的私有制的殘余,這樣,也就不能不影響到社員的思想。比如自留地,各家各戶都有一塊,每個社員的心,就是有九分用在社里,也還有一分用在自留地上。現在都歸了公社所有,集體經營,社員吃菜由食堂供給,大家就一心一意為公社了。
事實證明,辦了人民公社,不僅解決當前的問題,而且為大力發展生產開辟了寬闊的道路,各種事業也辦起來了。
上面談的一些情況,并不是說過去的農業社就沒有好處了,沒有優越性了;只是由于今天生產的不斷躍進,形勢的不斷發展,農業社在好多方面已經不能適應這種要求,需要進一步向前發展和提高了吧。我們知道,沒有過去的農業社,也就沒有今天的人民公社。
我們體會到,農業社轉為公社,再加上工廠、學校、機關、街道也大辦公社,在人們生產中、思想中、生活中的資本主義殘余,就可以進一步掃除,已為過渡到共產主義創立了條件。
問:為什么說辦了人民公社,就可以進一步掃除資本主義的殘余和更好地發展生產?
答:上面已經講到一些。就農村來說,公社成立后,可以進一步掃除的資本主義殘余,主要有這些方面:
1、社員的自留地,全部歸公社所有。因為公社的生產是統一規劃,勞力是統一調配,社員吃菜由公社統一供給,這樣,社員也就沒有必要再經營一小塊土地了;
2、社員的房基、林木、牲者等生產資料,統一作價作為投資,交公社所有(社員可以保留小量的家禽家畜)。因為公社要進行大規模的工農業生產,一切生產資料歸公社所有,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3、過去的家庭副業生產,現在絕大部分由公社統一經營。由于全社勞力的統一調配使用,社員也沒有多少時間來搞自己的副業,和出賣自己的一點產品。這樣一來,對農村市場也會引起一些變化,有利于建設共產主義的變化。
4、糧食問題,變化很大,過去社員有分口糧、分余糧,吃口糧、賣余糧等等問題,現在實行了工資制,口糧由公社供給,其余的全由公社掌握支配。
5、社員的住房,由公社統一調配,因為公社辦工廠、學校、食堂、托兒所、幸福院,都需要房子,現在是勤儉辦社,絕不能把資金都蓋了房子。在社員方面來房屋調配后,更便于生產、生活和各種活動。因此。公社統一調配住房,對發展經濟、文化、福利事業,好處很大。
問:公社建立后,社員在思想上、生活上有些什么重大變化?
答:公社的建成,隨著資本主義殘余的進一步掃除,共產主義因素的不斷增加,公社社員,不論青華老年,男人婦女,在各方面的變化可大啦。
先說在思想上,社員共產主義的覺悟大大提高,真是一切為了集體,一切為了公社。舉例來說,公社參加煉鋼鐵,開礦山的社員,在勞動生產中的干勁就不用說啦。就在上班下班時候,有的人每天走路都低頭,你猜猜是為什么?原來他們把心思完全用在生產上,走路時眼睛一直瞅著地面,碰見一塊石頭,就想敲打敲打,琢磨一番,看能不能從里邊煉出點什么東西來。建工廠辦學校需要一些房子,一個灣子里十戶二十戶人家,社里給另外調劑好住處后,一說搬,半天時間都可以搬走;要在過去,這是不大容易辦到的。社里辦托兒所,需要用的木床、桌椅、被褥、碗筷等等,都是社員自動投資,幾乎不需要社里再花錢。
社員在生活方面的變化,同樣很大。特別是婦女。因為社里辦了公共食堂和托兒所,她們就從家庭生活的小圈子完全解放出來,男人建高爐,婦女也建高爐。男人上大學,婦女也上大學。一同勞動,一同學習,同工同酬,男女平等,廣大婦女真正從內心里感謝黨和毛主席。工農業生產的發展,公共福利事業的舉辦,不僅解放了婦女勞動力,也使整個的家庭情況大大改變。家庭已經不再是一個生產單位和生活單位了,家庭成員之間是親屬關系和同志關系。這是社會細胞組織的大革新,是移風易俗的大革命。
生活上的另一個大變化是軍事化。特別是青年小伙子,早上學軍事,白天去勞動,晚上是學習和文娛活動。哨子一響,一起行動。……公社的一個青年試驗場,大家還集體做了衣服,綴上領章。他們學軍事,暫時沒有武器,就用扁擔頭當槍支,有的人還在扁擔頭上安個“星”,練習瞄準。有個青華因為一些基本動作不熟練,就一夜不睡覺,一個人偷偷地在院子里練。在軍事上,這個青年試驗場提的口號是,國慶節(1958年)要和縣兵役局比賽!過去農村開會,在時間上常常是“開會沒有等會長”,現在是“哨子一聲響,排隊進會場"。個個人精神煥發,心情舒暢。
問:辦了公社,要逐步縮小城鄉差別的距離,你們體會怎么樣?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城鄉關系是城市剝削鄉村;在我們的新社會里,城鄉關系是互相幫助互相協作的關系。但差別總還是有的。一般來說,先進的工業都集中在城市和工礦區,在農村則主要是用手工勞動的農業和零散的手工業。因此,就顯得城市先進,農村落后。這種現象是舊社會遺留給我們的。我們正在改變它。建立了人民公社,對于縮小城鄉差別的距離,作用很大。這要從總路線談起。
人民公社,是貫徹總路線一個最好的組織形式。貫徹總路線,實行工農業并舉,城市辦工廠,農村也辦工廠,城市電氣化,農村也要電氣化。以商城縣來說,它當然不是什么大城市,但總算是一個縣城。要和……公社來比較,公社很快就可以比得上。在某些方面,縣城里還沒有的東西,公社倒可先有了。……公社現在和縣城比,以后也可以和省城(鄭州)比,要再過些時候,何嘗不能和天津、上海比。要知道,……公社現在成立才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到那時候,恐怕“進城”和“下鄉”這些話,就沒有多少用處了。城鄉差別,也就不再能看得出來了。
問:辦了公社,對逐步使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家的現象,也是舊社會遺留給我們的。在新社會里,我們就要逐步使這種“分家”的現象結合起來。辦了人民公社,更便利于使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這還是要從公社的組織形式,從貫徹總路線談起。
人民公社,是“五一體,四結合”的組織,因此,它更具備了使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條件。公社的社員,到田里到工廠,插秧割稻,煉鋼煉鐵,是體力勞動,進紅專大學,搞科學研究,就是腦力勞動。同樣一個社員,又是農民,又是工人,又是大學生。超英公社已經辦了一所綜合大學,除了校本部,還有十個分校,全校共設有六個院、二十七個系。今后在中小學教育普及的基礎上,要輪流使公社社員大都能進大學學習,人人都是大學生。一個人,既有健壯的勞動身手,又有豐富的文化知識,這樣,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差別,也就逐漸消除了。
城市與鄉村差別的消除,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差別的消除,是共產主義社會的特征,在公社的鞏固發展過程中,領導思想上要重視這樣的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