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們講到,王勃的詩詞,以及毛主席對王勃詩詞的批注中,充滿了對于年輕人的肯定,而本期我們將繼續跟隨其腳步,學習范仲淹的詞。
學習詩詞首先要對詞的作者有一定的了解,這也是筆者一直提倡的,了解人物的歷史往往更加重要,范仲淹,是北宋人,早年喪父,其母謝氏帶領范仲淹改嫁到蘇州。范仲淹自幼好學,我們說熟知的“斷虀畫糜”,就是他的事跡,說的是其為了讀書方便,每天煮一鍋粥,并將其伴著咸菜分成四份。可以說是早期的“帶飯上學”了。
在1015年,登進士第,后被任命為廣德軍的參軍,也就是現在的軍事顧問,1028年在被晏殊推薦之后,成為皇帝的文學助理,因為頂撞當時皇帝宋仁宗,被貶到地方做通判,1033年,仁宗召其回到京城做負責進諫的言官,北宋皇帝的虛偽是從這個朝代建立之初就一直存在的,負責進諫的言官在給出違背宋仁宗意愿的建議后,又一次被貶,這次是連貶三地,一直從京城貶到越州。
范仲淹也并不是僅僅有做言官的經歷,還能夠穿上戰袍,上馬打仗。1038年西夏李元昊叛亂,與韓琦一起共同抵御西夏的進攻,在面對敵人的戰略時,范仲淹提出了與絕大部分將領相反的意見,以韓琦為首的將領絕對大舉反攻,而范仲淹則提出“屯田久守”,前者的策略使得宋軍大敗,而后者則成功建立起來了一道抵御西夏王國的堅固屏障。最終迫使西夏王國在1044年達成協議
范仲淹可謂能文能武,而他的經歷也為其詩詞風格奠定了基礎,我們知道,詩詞基本可以分為兩種派別:豪放派與婉約派,豪放派的代表詞人如辛棄疾“醉里挑燈看劍, 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而婉約派的代表人:如南唐后主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又如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從這些代表人物以及其詩詞中間,我們可以總結,豪放派大多都為,刀槍棍棒,金戈鐵馬。而婉約派多為,殘花敗柳,鶯鶯燕燕。我們前面講過,詩詞的風格都與作者經歷有關,豪放派多為將領士兵所作,而婉約詩詞多為,玩世不恭的文人皇帝,身處糾紛的深居文人所做。范仲淹則與之都不相同,毛主席曾戲稱其為“中間派”。下面筆者將展示其最具代表性的詩詞二首
蘇幕遮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同時也附上毛主席對于這兩首詩詞的批注,來一同學習
“詞有婉約,豪放兩派,各有興會,應當兼讀,讀婉約讀久了,要改讀豪放派。豪放派讀久了,又厭倦了,應當改讀婉約派。我的興趣偏于豪放,不廢婉約。婉約派中有許多意境蒼涼而又優美的詞,范仲淹的上兩首,介于婉約與豪放派之間,可算中間派吧;但基本上仍屬于婉約,既蒼涼又優美,使人不厭讀。婉約中的一味兒女情長,豪放派中一味銅琵鐵板,婉約派中的一味的兒女情長。讀久了,都令人厭倦的。人的心情是復雜的,有所偏袒但仍是復雜的。所謂復雜,就是對立統一。人的心情,經常有對立的成分,不是單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詞的婉約,豪放兩派,在一個人讀起來,有時喜歡前者,有時喜歡后者。就是一個例子。寫了這些,江青看后,給李訥看一看。”
是啊,詩詞分豪放婉約,人心情分喜怒哀樂,革命生活當中分平靜與激烈,是復雜多樣的,而正如我們前面所說,豪放,婉約都是作者經歷在詩詞上的反映,轉化過來,人的心情也是日常生活在感情上的反映,而革命的是平靜發展還是激烈斗爭,也是革命的形式基礎在革命策略上的反映,所以說,雖然復雜但是都是可以分析的。分析后就可以找出原因,找到解決辦法。
筆者看到詩詞以及批注之后,想到這么多。并且在前面將其歷史簡單講述了一下,也供各位讀者同志們,結合參考,在自己讀一遍之后,有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看法,就正如毛主席說明那樣,詩詞在一個人讀起來,有時喜歡前者,有時喜歡后者。而不同的人讀起來,則產生的感悟則更是各不相同,所以,貼出這兩首詞,以及作者歷史,希望同志們可以有不同的啟發。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