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歷史進入了封建社會時期。到漢武帝時,地主階級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上又取得了穩固的統治地位(鞏固了其上層建筑),儒家的復辟奴隸制的主張就像漏了氣的皮球一樣徹底的干癟了,這時,儒家隨著歷史形勢的變遷也就稍加修改自己的主張而重新粉墨登場。自漢以后儒法兩家的斗爭焦點是,堅持封建中央集權制的郡縣制,還是倒退回去搞奴隸制的分封制。儒法兩家的斗爭由春秋時期代表奴隸主階級與地主階級的兩個階級的斗爭,而演變到了地主階級內部下層革新派與上層保守派的兩個政治集團的斗爭。
漢武帝以后,地主階級政權基本完成鞏固。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封建統治者所面臨的任務已經不再是進行社會變革,而是如何加強對農民的統治,以維護地主階級的專政,到這時,地主階級也就由上升的、新興的、進步的階級開始走向了保守、反動。主張變革的法家思想不再符合大地主階級的胃口了。所以,封建統治者在思想上也就越來越乞靈于儒家的孔孟之道,地主階級由尊法反儒,演變到了尊儒反法階段。而作為儒家的鼻祖孔丘,也就被越抬越高,到唐玄宗李隆基時終于被抬到了“先圣文宣王”的寶座,封建國家也就正式規定了講經儀式,大力提倡尊孔讀經,唐朝突出的儒家代表是韓愈,作為一個大文學家,韓愈在我國歷史上是有一定的作用的。但是,在思想上,他繼承了儒家的道統學說,拼命的宣揚董仲舒的“性三品”、“三綱五常”、“天命”等這些唯心主義的謬論。大談孔孟的所謂“道統”,說什么“曾經圣人手,議論安敢到”,就是說對孔圣人所講的話是不敢提出絲毫異議的,于是孔丘開始被看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偶象了。
就在這孔孟之道被抬到神圣不可侵犯的絕對權威的地位時,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柳宗元勇敢地站了出來與正統儒家思想作堅決的斗爭。他批駁了儒家的反動觀點,與韓愈展開了一場針鋒相對的儒法大論戰。辯論的首要問題是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問題,即“天人關系”問題。韓愈堅持唯心主義,認為天是有意志的,也能有賞有罰。人們的命運如何,全由天來決定。柳宗元繼承了王充的樸素唯物主義,寫了《天說》一文,對韓愈的有神論進行了駁斥,他說: 往上看,那個蒼蒼的東西就是天,往下看,那些黃色的土,就是地,在天地間有些渾然不分的東西,無論是天,還是地,以及天地之間的東西全是普通的物質。沒有什么神秘,所以天是沒有意志的,對于人世間也沒有什么“賞功而罰禍”的能力 ,“功者自功,禍者自禍”與天無關。柳宗元在和韓愈辯論天到底有沒有意志,人是不是受天的支配這個問題時曾問得韓愈啞口無言。
柳宗元的《時令論》、《非國語》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論文對先秦以來儒家的唯心主義的天人感應說進行了一次總的清算,一針見血的戳穿了天命觀的反動實質。例如漢代的董仲舒,說三代受命于天,都有“符端”為根據,柳宗元尖銳的指出:董仲舒的宗教預言,就像跳大神的巫婆一樣,都是騙人的,并深刻地指出,歷代統治者大肆宣傳天神,其目的不過是為了愚弄老百姓欺騙人民,這正說明他們力量虛弱,從而進一步揭露了歷代統治者宣傳有神論的社會根源。在無神思想上比漢代的王充更為深入了一步。
柳宗元所生活的時期正是唐朝“安史之亂”以后,當時朝廷腐敗,宦官掌權,藩鎮割據,分裂勢力十分囂張,許多小的獨立王國的形成,再次破壞了國家的統一。這時掌握了地方軍政大權的藩鎮和大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勢力和既得利益,為自己的反動主張尋找理論根據。就又把早已過了時的分封制,重新搬了出來。他們歪曲秦滅亡的原因,胡說什么周天子搞分封制存在了八百年,而秦朝只存在了十五年,就是因為秦始皇搞的是郡縣制。柳宗元嚴厲駁斥了這種謬論,從維護統一,反對分裂的立場出發,寫了著名的《封建論》一文。這是歷史上一篇敢于沖破儒家傳統思想束縛的杰出文章,他尖銳地批駁了鼓吹分封制的荒謬論點,高度地評價了秦始皇和法家路線。在文章里柳宗元分析了郡縣制的進步性和分封制的反動性。肯定了秦始皇郡縣制。認為說周朝維持了八百年這是不合實際的,因為實際上在平王東遷之后,周天子已成了空名,周朝早就衰亡了。而秦朝滅亡的原因在于“政”而不在于“制”。就是說,秦的滅亡主要是由于它對人民的殘酷地剝削和壓迫,激起了人民的反抗,特別是趙高篡權后,加重了剝削和殘酷鎮壓農民,激化了與農民的矛盾,因而暴發了陳勝、吳廣的起義,并不是搞郡縣制的結果。相反,秦行“郡縣制”,達到了威鎮四海的政治局面,因此他作出了結論“州縣之設,固不可革也”。
在《封建論》里,柳宗元用“勢”的觀點來解釋了分封制與郡縣制的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尊儒反法的反動派胡說分封制的產生出于所謂“圣人”之意,而“圣人”呢,又是老天任命的,因此嘛,分封制也就是天定的制度,應該用于千秋萬代,永不改變。柳宗元從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認為分封制的產生“非圣人意也,勢也”,就是說這并不是“圣人”的意志造成的,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這種“勢”就是指的培觀世界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也是任何“圣人”所改變不了的。同樣,封建的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代替奴隸制的分封制,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柳宗元反對分封制,在《封建論》里指出:倒退回去實行分封制,只能使國家分裂。當時那些鼓吹分裂的人提出:實行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分封制以后,封同姓,立諸侯,可以親親相維,和諧無隙。而柳宗元指出,分封制不僅不可能使天下長治久安,而且還會造成天下大亂,使國家四分五裂。他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周天子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是“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實際的周朝早已完蛋了。又舉了西漢劉邦,劉邦取得政權后采取了分封與郡縣并行的制度,結果發生了七國叛亂,西晉王朝實行分封制,導致了“八王之亂”。柳宗元用大量的歷史事實十分清楚地說明,搞分封想倒退是沒有出路的。
在《封建論》里,柳宗元針對儒家罵秦郡縣制是“私天下”的惡意攻擊,指出:“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認為秦始皇實行郡縣制把有才能的人用來管理國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 是公天下,而分封制讓諸侯貴族子孫相襲,代代統治就會把統一的國家變成許多獨立的小王國,必然引起互相混戰,嚴重阻礙社會經濟之發展,這才是地地道道的“私天下”。唐朝時期,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人物,就是武則天,武則天是個法家,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女皇帝。
孔丘胡說什么“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兩漢以來董仲舒的“三綱五常”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教條。這種綱常禮教是束縛中國婦女的極大繩索!使婦女身受四種權力(政權、神權、族權、夫權)的壓迫,處于社會的最低層。在這樣的形勢下,武則天能夠沖破封建禮教的桎梏,登上皇帝的寶座,實在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上的一個奇跡,這本身就是對孔孟禮教的一個批判。魯迅先生說:“武則天坐皇帝誰敢講‘男尊女卑’。”
武則天,利州(今四川省廣元縣)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因為李治昏庸無能,武則天便參與朝政,親掌政權。李治死后,她沒有只做為太后臨朝稱制,而是正式登基作了皇帝,改國號為周,在位長達20余年。武則天在稱帝前后共掌握政權達40多年。她保持和發展了唐朝貞觀年間的興旺景象。保持了較長時期的統一和強盛局面。武則天是唐前期統治階級進步勢力的重要代表人物。 武則天具有尊法反儒的傾向,推行一條“法治”路線。她在稱帝前,就提出相當開明的政治主張。她所建言的十二件事,大部分被采納施行。她重視農桑,主張減輕賦稅和徭役,節省開支,重視廣開言路而又能注意防止壞人進讒言。
在經濟上,武則天維護的均田制。唐初實行的均田制,規定年滿18歲的男子,國家授田100畝,20%是永業田,80%為口分田。對老弱殘廢寡婦的授田也分別有具體規定。武則天維護均田法,防止大地主階級的土地兼并,保護中小地主階級的利益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趨向的。所以在她執政前后50年間,全國人口從380萬戶激增至615萬戶。在這期間沒有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從側面說明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民的擁護。
武則天是善于用人的。為了選拔人才她改進了科舉制度,不計門第,破格用人。她采用了自舉(自己推薦),地方推薦試官,開殿試,創武舉(收取軍事人才)等多種措施,廣開仕途培養人才。她親自考試,凡有突出才干的親自接見,以“務取真才真賢。”她藐視孔孟儒術,壓抑儒家。她對自己的親屬加以控制,對于沒有才能的人不給他們行政上的重權,防止這些人篡奪帝位,使他們不致損壞當時的政治。武則天用人,不稱職的要革除,有才能的要提升。她了解的剛直的臣子,不輕易聽信讒言而懷疑。她明察善斷,在她周圍有一批謀臣名將,使國家保持正常狀態,免于內亂外患,是武則天執政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因素。當時還處于奴隸制的游牧民族吐藩、突厥時常侵犯中原,武則天發兵抵抗,反擊侵略,保衛了中原,重新打通了一度中斷的通向中亞細亞的商路。
武則天改革貴族教育,提倡詩賦文章,重視文史,蔑視儒家經典。她以文章取士。為思想文化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武則天的這些政策措施,沉重地打擊了貴族世家和有政治特權的大地主階級。因此這些保守勢力極力攻擊武則天,企圖謀反,利用皇太子起兵反對武則天。武則天給予了應有的還擊,表現出她的果斷和勇敢。她反擊皇親貴戚這些保守勢力代表人物,罷了他們的官,有的還嚴厲鎮壓了。武則天還大開告密之門,設置檢舉箱,接受告密文書,親自接見一些告密人,發現作惡的人就嚴刑處理。 武則天實在是一個“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的女皇帝。所以武則天的施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李贄就曾高度贊揚武則天,說她“勝高宗十倍,中宗萬倍”。然而歷史上的儒家學者采用歪曲史實,造謠中傷的手段,竭力貶低武則天。攻擊武則天做皇帝是“女禍”“亂國”。胡說武則天殺人成性毀滅了學校,這完全是對武則天的有意誹謗。當然,我們要認識到作為地主階級政治代表人物的武則天不可能代表人民的利益,但是她打擊大地主階級,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護人民利益的作用。我們要予以應有的肯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