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十億年的演變,任何物種都擁有了自己的生態位。自然界中的物種,通過競爭、捕食、共生、合作等關系形成穩定的生物鏈。傳統的農民是在自然平衡狀態下從事農業生產的,是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然而,隨著人口膨脹,耕地不斷減少,食物短缺問題出現了。為保證糧食產量,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人們越來越不能容忍昆蟲奪走一部分糧食,從而進行“蟲口奪食”,并將昆蟲分為有益昆蟲和有害昆蟲。有人將能直接或間接造福于人類,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有益的昆蟲稱為益蟲;將危害經濟動植物和傳播疾病,給人類造成重大損失的昆蟲稱為害蟲,并發明了對抗害蟲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農藥。
然而,一個多世紀的對抗農業實踐證明,農藥不僅殺死了害蟲,還殺死了害蟲的天敵(王曉 等,2019;Henry et al.,2012),且由于害蟲天敵的生命形態比害蟲高級,其繁殖速率遠遠低于害蟲的繁殖速率,失去天敵的制約,剩余害蟲迅速繁殖,數量暴增。
在生態學中,害蟲大多為r對策者,在長期的協同進化過程中,生物逐漸形成了其對環境適應的生態對策。按照生物的進化環境和生態對策把生物分為r對策和k對策兩大類。有利于發展較大r值的選擇稱為r選擇,有利于競爭能力增加的稱為k 選擇。r 選擇的物種稱為r 對策者,k選擇的物種稱為k對策者。
r 對策者具有使種群增長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發育,小型成體,數量多而個體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當環境越惡劣時,害蟲會增加更多的后代;同時,害蟲的基因變異率較高,對某種農藥很快就會產生抗藥性(Rehan and Freed,2014)。這樣害蟲就越殺越多,而農藥越用越多,毒性越來越大,形成不斷升級的惡性循環,導致“越打農藥蟲子越多,蟲子越多越打農藥”,從而破壞農作物生長的生態環境,破壞農田的生物鏈。研究發現,大量施用農藥,不僅不能顯著提高糧食產量,還逐漸暴露出農田環境污染、農藥殘留超標、病蟲草害抗性增加和農田生物多樣性喪失等問題(吳春華和陳欣,2004;李順鵬和蔣建東,2004;趙玲 等,2018;Calatayud-Vernichet al.,2018)。這種對抗治蟲方法違背了生態學的原理,忽略了大自然的力量,破壞了生態平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