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農業生產資料也可以作為商品”與“農輕重次序,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是毛主席的重要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貢獻。毛主席強調,不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做事要做最困難準備。這兩大理論創新,就基于毛主席這樣正確的戰略思維。
(1)工業基礎薄弱、資金缺乏、技術落后、國家的資金和資源支付力度低,是新中國在建國初期的實際情況。
(2)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美帝蘇修蠢蠢欲動,美帝不甘心自己在中國長達數十年的資本控制被斬斷,蘇修不甘心身邊有規模、體量如此之大的鄰居。帝國主義存在一天,戰爭威脅就存在一天,就要做最困難的準備。
(3)正是因為帝國主義的戰爭威脅,以及我國的國家支付能力薄弱、損耗有限的現實,把一部分農業生產資料作為商品,有利于減輕國家的支付負擔,節省工業化和國防建設的物力財力,抓好重點。蘇聯那種讓農業生產資料也要國家負擔的模式極大的弊端,就是加大了國家的負擔,不利于節省資源、資金發展工業和國防。教條的套農業生產資料不是商品,就忽視了帝國主義嚴重威脅存在、急需減輕其他負擔、為發展保衛革命政權力量節省力量的實際情況。?
(4)如果說一部分農業生產資料作為商品,可以減輕國家的負擔、節省資金,那么“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農輕重次序”就更加給國家大量提供了工業化積累的資金,和前者相輔相成,都加大了工業化的資金積累速度。
(5)在《論十大關系》、《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毛主席就指出:工業化需要積累大量資金,積累工業基金主要來自輕工業和農業,農業發展給工業發展提供的是大量資金保障。所以,農輕重次序,大力發展農業,有了農業作為基礎,才可以有效的發展作為主導的工業。這就是農業和工業的辯證法,這是毛主席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原創性貢獻。
(6)綜上所述,一部分農業生產資料可以作為商品,減輕了國家的資金、資源的負擔,有利于為工業國防節省資源,“農輕重次序”、“農業為基礎,工業為主導”,有利于為工業和國防提供大量資金,特別是在蘇修撤資之后,國內工業化主要的資金來源就是農業。這些都是完全正確,是符合實際情況的,是毛主席對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原創性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