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一個重要口號是:讓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的人帶領后富的人,共同致富。經過這么多年的改革實踐,這一口號在富裕的“家庭”、“家族”中實現了,先富起來的兄弟姐妹、親戚們,幫助后富的兄弟姐妹、親戚們,大家“共同富裕”了。但從整個社會看,這一“口號內容”沒有實現。先富起來的人除幫助自家的兄弟姐妹、親戚、族人、有裙帶關系的人、利益相關者富了起來之外,對于“不相干”的人,先富起來的人可以說是一點也沒有主動去幫助。富則大富,窮則仍窮,當今社會的貧富差距極大。
毛主席早在中國廣大農村的社會主義改造時期即提出“共同富裕”的觀念。毛主席認為只有實現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行土地的合作化,實行集體所有制,對廣大農民進行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思想教育,注重對廣大農民進行“掃盲”教育,中國的封建意識、小資產階級意識廣大且深重的農村農民才能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1955年7月31日,毛主席在《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一文中寫道:大家已經看見,在最近幾年中間,農村中的資本主義自發勢力一天一天地在發展,新富農已經到處出現,許多富裕中農力求把自己變為富農。許多貧農,則因為生產資料不足,仍然處于貧困地位,有些人欠了債,有些人出賣土地,或者出租土地。這種情況如果讓它發展下去,農村中向兩極分化的現象必然一天一天地嚴重起來。失去土地的農民和繼續處于貧困地位的農民將要埋怨我們,他們將說我們見死不救,不去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向資本主義方向發展的那些富裕中農也將對我們不滿,因為我們如果不想走資本主義的道路的話,就永遠不能滿足這些農民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之下,工人和農民的同盟能夠繼續鞏固下去嗎?顯然是不能夠的。這個問題,只有在新的基礎之上才能獲得解決。這就是在逐步地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逐步地實現對于手工業、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于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的改造,即實行合作化,實行農村土地的集體所有制,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
1955年10月11日,毛主席在《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一文中寫道:過去我們同農民在土地革命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那個聯盟,現在農民不滿足了。對那一次得到的利益,他們有些忘了?,F在要有新的利益給他們,這就是社會主義。現在,農民還沒有“共同富裕”起來,糧食和工業原料還很不充足。在這種情況下,資產階級就可能在這個問題上找我們的岔子,向我們進攻。
毛主席在該文中還寫道:在土地改革后,農民發生了分化。如果我們沒有新東西給農民,不能幫助農民提高生產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來,那些窮的就不相信我們,他們會覺得跟共產黨走沒有意思,分了土地還是窮,他們為什么要跟你走呀?那些富裕的,變成富農的或很富裕的,他們也不相信我們,覺得共產黨的政策總是不合自己的胃口。結果兩下都不相信,窮的不相信,富的也不相信,那末工農聯盟就很不鞏固了。要鞏固工農聯盟,我們就得領導農民走社會主義道路,使農民群眾“共同富裕”起來,窮的要富裕,所有農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地超過現在的富裕農民。只要合作化了,全體農村人民會要一年一年地富裕起來,商品糧和工業原料就多了。那個時候,資產階級的嘴巴就被堵住了,資產階級將發現自己處于完全孤立的地位。
以上就是毛主席談及的廣大農村的“共同富裕”的問題。
在當今中國社會貧富差距十分巨大、幾近失衡的情況下,我們再談“共同富裕”的話題具有十分重大的社會意義。
先看“改革開放”的設計師設定的“先富帶后富”的口號為什么不能實現的問題。中國一直以來是個不信神、無宗教信仰傳統的社會,能將中國人凝聚在一起的力量要么是宗親力量,要么是基于共同改變現實的愿望的“偉大理想和思想”的號召產生的力量。普通老百姓,往往關注的是家庭、宗親、人情世故,關于“天下興亡”之類的事,普通老百姓在沒有“偉大思想加上魅力十足的偉人”號召的情況下多不會去關注。“先富帶后富”的口號,不能講是種偉大的思想,所以,先富起來的普通百姓在致富之后除會去帶動自己的家人、親人、族人、裙帶關系人、利益相關者的致富之外,“兼顧天下”的“共同富裕”的事,基本上是不會去干的。中國人的這一“人性”特征,《紅樓夢》中描寫的十分清楚,毛主席把握的十分透徹。所以,毛主席強調:社會主義公有制、對人不斷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提升人的文化素養,進行理想和道德教育,樹立社會榜樣、發揮榜樣的示范作用,定期“整風”整人的私心、懶惰心、消極心,只有這樣,“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在中國才有可能實現。
還要強調一個觀點:具有五千年歷史的中國社會,要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實行古圣賢倡導的大一統體制,也就是毛主席成功實現了的社會主義體制。搞自由經濟,也就是搞私有制的封建經濟和資本主義經濟,走資本主義道路,社會實踐已經反反復復地證明了,是實現不了“共同富裕”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