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深刻地注意群眾生活的問題,從土地、勞動問題,到柴米油鹽問題。婦女群眾要學習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們呢?小孩子要求讀書,小學辦起了沒有呢?對面的木橋太小會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許多人生瘡害病,想個什么辦法呢?”(《毛選》第一卷之《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這是1934年1月27日,毛主席在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上發出的拷問。連續四問,句句都是大實話,每問都是關于群眾生活的小事,細節,點滴,都是民生問題。
這些在當時的很多干部中認為無足輕重,根本就不是值得關注,但是毛主席卻在如此重要的會議上發出這樣的拷問,很多人不解,因為在毛主席當時做的《長岡鄉調查》和《才溪鄉調查》中,通過調查研究,才有了發言權。
那在調查研究中到底發現了什么呢?
毛主席發現,我們很多人現在雖然知道當時的“中心任務是動員廣大群眾參加革命戰爭,以革命戰爭打倒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把革命發展到全國去,把帝國主義趕出中國去。”這個中心任務,但是在實際工作中,卻往往出現大多數人容易忘記這個中心任務,或者說偏離這個中心任務,還有就是看似口頭上為著中心任務,但是實際工作卻在削弱這個中心任務。
當時國民黨對蘇區開展第四、五次的軍事圍剿且同時開始殘酷地經濟封鎖,就是要從軍事上實行“殺死政策”和從經濟上實行“餓死政策”,總之就是要一舉消滅紅色政權。
當時的中央蘇區,命途多舛,生死一線,“左”傾錯誤黨內泛濫,毛主席還被不斷地排擠,正確意見得不到重視,蘇區經濟工作發生空前浩劫.......
1933年毛主席就嚴厲地批評了將經濟建設和革命戰爭對立起來的兩種錯誤觀點:
“那種認為在革命戰爭環境中沒有進行經濟建設的可能,要等戰爭最后勝利了,有了和平的安靜的環境,才能進行經濟建設”的觀點是不對的。因為如果取消了經濟建設,這就不是服從戰爭,而是削弱戰爭。革命戰爭是當前的中心任務。
“那種認為經濟建設已經是當前一切任務的中心,而忽視革命戰爭,離開革命戰爭去進行經濟建設,同樣是錯誤的觀點。只有在國內戰爭完結之后,才說得上也才應該說以經濟建設為一切任務的中心”。而在現在的階段上,經濟建設必須環繞著革命戰爭這個中心任務。
在這一年,毛主席在蘇區經濟建設中,將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相結合,但是到了1934年,又發現,我們的經濟工作卻往往忽視或者不重視群眾生活。因此才有了開頭毛主席在大會上關于群眾生活小事的四連問。
這四連問就把蘇區經濟建設的路子找到了:經濟建設和革命戰爭同群眾生活改善相結合,三者不可偏廢,缺一不可。
于是就要求“我們對于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問題,群眾的生活問題,就一點也不能疏忽,一點也不能看輕。因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
毛主席要求我們要“解決群眾的穿衣問題,吃飯問題,住房問題,柴米油鹽問題,疾病衛生問題,婚姻問題。總之,一切群眾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
群眾是很實際的,也是很容易滿足的,只要我們的工作把群眾的生活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否則,群眾就會反對我們,就會遠離我們,那革命戰爭和經濟建設都無從談起。
這就是毛主席著重強調的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對動員人民群眾參加革命戰爭和贏得革命戰爭勝利的重要性。(《毛主席年譜》第一卷P420)
毛主席做思想工作和糾正錯誤思想,從來不是空談,而是有著調查研究的實事求是。為了讓當時的黨員干部深刻理解和重視關心群眾生活的重要性,主席把自己調查研究中獲得的正反兩方面的案例列舉出來,還把關心群眾生活做的好的鄉的案例印制成小冊子發給與會代表學習參考。
你看,當時的汀州市政府,只講擴大紅軍,擴充運輸隊,收土地稅,推銷公債,其它事情呢,不講也不管,甚至一切都不管。汀州市群眾的問題是沒有柴燒,資本家把鹽藏起來沒有鹽買,有些群眾沒有房子住,那里缺米,米價又貴。這些是汀州市人民群眾的實際問題,十分盼望我們幫助他們去解決。但是汀州市政府一點也不討論。所以導致的問題就是汀州擴紅方面沒什么人參加,群眾不擁護紅軍了。
相反的是江西的長岡鄉,福建的才溪鄉,擴大紅軍多得很呀!長岡鄉青年壯年男子百個人中有八十個當紅軍去了,才溪鄉百個人中有八十八個當紅軍去了。公債也銷得很多,長岡鄉全鄉一千五百人,銷了五千四百塊錢公債。其它工作也得到了很大的成績。什么理由呢?
舉幾個例子就明白了。長岡鄉有一個貧苦農民被火燒掉了一間半房子,鄉政府就發動群眾捐錢幫助他。有三個人沒有飯吃,鄉政府和互濟會就馬上捐米救濟他們。去年夏荒,鄉政府從二百多里的公略縣辦了米來救濟群眾。這樣的鄉政府,是真正模范的鄉政府。長岡鄉的群眾說:“共產黨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
因此,關心群眾生活不是口號,而是實際地群眾需要的關心的小事。在關心群山生活方面,我們要旗幟鮮明地學習長岡鄉、才溪鄉,反對汀州市那樣的官僚主義的領導者!
關心群眾生活,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鹽的問題,米的問題,房子的問題,衣的問題,生小孩子的問題,解決群眾的一切問題。
毛主席之所以四連問在很多人眼里看來是極其不重要的問題,但是在毛主席的心中,百姓事無小事,百姓疾苦冷暖如己疾苦冷暖,因為主席始終以百姓心為心思考和解決問題。
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要使廣大群眾認識我們是代表他們的利益的,是和他們呼吸相通的。”
也只有這樣才能出現以下局面:
“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
說到底,誰給了人民群眾看得見的,真心實意的實際利益和噓寒問暖的幸福感,誰把人民群眾當人看,那人民群眾就愿意做誰的墻,給誰遮擋槍林彈雨,為其筑牢任什么力量也打不破“銅墻鐵壁”。
也只有有了這樣的“銅墻鐵壁”才能最終建設好經濟,服務于革命戰爭的勝利和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革命戰爭的最終勝利,更是群眾生活幸福的根本保障。
是為讀《毛選》第一卷之《關心群眾生活,注意關注方法》一文之思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