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最早出現在《禮記·王制》:“制農田百畝。”農田是農業生產的特殊用地, 即耕種的田地,是從自然生態系統改造來的。在地理學上,農田是指可以用來種植農作物的土地。根據一定時期人口和國民經濟發展對農產品的基本需求,以及對建設用地的預測,所確定的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期內,未經國務院批準不得占用的耕地為基本農田,這是從戰略高度出發確保的耕地最低需求量,是“吃飯田”和“保命田”。
無論從學術上還是國家戰略高度上,農田的概念都是十分清楚的,為什么還要提生態農田呢?這是從環境、健康與農業技術保護角度出發而考慮的。從環境保護角度來看,目前的農田是充滿“殺機”的,盲目使用各種農藥、化肥、除草劑、激素、地膜,使耕地越來越不健康,造成嚴重的農田面源污染、生物多樣性, 尤其栽培種類下降等問題,一些無辜生命被滅殺;從健康角度來看,食物鏈污染導致各種重大疾病發生,醫院人滿為患與食物污染有很大的關系;從農業技術保護角度來看,由于谷賤傷農,農民紛紛進城打工,農業不被人看好,農田撂荒嚴重,農產品只有提高附加值才能吸引農二代、大學生二代從事農業。
要解決上述 3 個角度問題,生態農田就應運而生了。生態農田是以生產優質安全食物為主的農田,其管理技術不同于普通農田,投入物也與普通農田不同,如要求不能使用農藥、除草劑、激素、地膜,盡量不使用化肥。這樣,生態農田生產出來的食物才具有市場競爭力,農民收入才能大幅度提高,農業技藝才有人傳承。
生態農田如何管理?這是本書要介紹的重要內容,其基本思路是:對于害蟲,用生態的辦法,盡量不用化學物質對抗乃至滅殺,恢復生態平衡;對于雜草,采取機械+人工辦法,從源頭控制雜草種源,而不用除草劑等危害土地與食物安全的化學方法,或將雜草資源化處理;對于病害,盡量創造無病害的生態環境,利用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對于嚴重的病害,用中草藥替代化學農藥防治;對于土壤養分,采取自然界中所有的光合產物及其衍生物替代化肥,恢復并持續提高土壤地力,增加土壤碳庫與氮庫。
上述是根據生態理論改造農田,并提升農田生產力,尤其是經濟產出的基本設想,在實踐中能否實現?這還需要數據說話,需要農民說好,需要市場認可。
為此,本團隊進行了 13 年的生態農業實踐。該長期實踐證明了生態農業的理論是
科學的,即完全不用農藥化肥,在生態農田里能夠生產出足夠的主糧,并且能使低產田變成高產穩產田。目前我們在全國大力宣傳本團隊的科研成果,已在全國累計推廣了 20 多萬畝(1 畝≈666.7 平方米)。本團隊的科研成果表明,利用 6 億畝耕地就能夠生產出 6 億多噸糧食,且不出現土地退化、環境污染和食物污染等問題。
其實,過去本團隊的生態農業實踐不僅限于農田,對于果園、菜園、中草藥園、草原等也進行了科學試驗。由于其他分冊都有專家專門撰寫,本書沒有涉及生態農田之外的內容,僅在害蟲資源化利用部分,可能與本套叢書其他分冊有所重疊。但為了保留生態農田管理系統的完整性,本書保留了該部分。
按照生態農業叢書編委會的要求,理論部分,本團隊參考了學者的專著或論文,部分進行了創新;對于實踐,盡量采用本團隊親自試驗的案例和數據,部分參考國內外成功案例。此外,本書還強調了農產品加工與銷售,這對于生態農田非常重要。其實,目前農業的主要矛盾不是生產不出來,而是如何在優于市場價的基礎上,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進而提高種田人的積極性問題。
感謝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彩虹博士、工程師吳光磊博士;博士研究生岑宇、谷仙、崔曉輝、王嵐;碩士研究生宋彥潔、原寒、徐子雯、秦天羽、吳志遠、張易成、周改芳等,他們為本書查找了部分資料,并完善有關章節內容;感謝為本書提供案例的全國生態農場基地的有關人員,尤其推廣弘毅生態農場農業模式的負責人。沒有他們的大力支持,本書是完不成的。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生態農田是一個新生事物,對于生態農田的學科框架、科學原理與應用技術,不同的專家有不同的理解。盡管本書觀點是作者團隊長期實踐、觀察與思考的結晶,但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不足之處,
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蔣高明 郭立月
2022 年 6 月 20 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