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馬克思主義“還給勞動人民”
近幾年來,美國左翼陣營出現了值得關注的四大變化:
隨著經濟環境的變化,資本主義自由市場與個人奮斗的神話開始失去群眾的信任。
在國家政治領域,以DSA為代表的本土左翼政治組織逐步抬頭。
雖然在整體上仍然形勢嚴峻[1],美國工人運動隨著一系列工會民主改革與大規模罷工的爆發也逐漸活躍起來。
在理論與思想層面,左翼內部討論的重心也逐步緩慢地從哲學思辨與大眾文化批判轉移到具體的斗爭策略問題。
然而,在作者Vivek Chibber看來,在左翼運動開始前進的同時,左翼理論卻逐漸失去生命:
“當社會主義運動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發展到達頂峰時,與共產黨、社會主義組織和工會有聯系的知識分子制作了大量的小冊子,旨在作為教學工具和輔助組織工作。這種做法甚至也延續到了新左派中,盡管不再那么有力。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這種做法幾乎絕跡……,激進話語被專業階層——學術界和非盈利機構——完全接管。激進理論不再關注于傳播和普及其進展,而是向內轉向,關注于理論生產者的專業問題。它變得更加深奧、非政治化,并且最終對政治轉型的可能性表現出悲觀態度。”
不難看出,雖然背后的理由與機制各不相同,這一尷尬的局面可謂是“環球同此涼熱”——著名法國經濟學家,《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托馬斯·皮凱蒂曾經提出過“婆羅門左派”的概念:隨著西方工人階級力量的衰退,左翼思想界與勞動人民的生活與斗爭漸行漸遠,逐漸被困在高級知識分子的生活視野與小圈子當中。面對這一現象,作者選擇了一條艱難的解決方案:把馬克思主義拉回到21世紀,并將其“還給勞動人民”:
“……由于與工人階級的聯系已基本中斷,這些進展仍然被埋藏在專業期刊和學術著作中。現在最緊迫的任務之一不僅僅是將理論重新交到組織者手中,并且還需要確保其盡可能更新——同時也要確保這種理論的表述形式不會讓它看上去來自1870年。我將盡量保持簡明扼要,以免陷入圍繞權威文本的繁瑣辯論,也避免了更加深奧的分析性辯論……”
對馬克思主義進行通俗化,本土化,當代化的闡釋在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重要,在美國尤其如此。無論是“社會主義”這一概念在北美語境下的長期污名,還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北美本土的實用主義,經驗主義傳統的格格不入,都不得不讓美國的左翼力量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解釋到底什么是社會主義,為什么社會主義恰恰是美國人民所需要的。在這一過程當中,必須直面一系列當代問題——如果想要獲得美國勞動人民與其它進步力量的支持,美國社會當中既有的性別、種族與文化身份的歧視是不能回避的;前蘇東與世界各地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與挫折也不能避而不談;更重要的,工人階級與左翼政治力量應當“怎么辦”的問題,也一定要做出回應。
二、左翼理論向何處去?
從內容上說,本書的理論并不深奧,對于某些讀者而言,許多內容大概也是“老生常談”。全書共分為四章,第一章討論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結構,并解釋了資本家與工人之間的矛盾斗爭并非源于資本家的貪婪,而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結果。第二章討論了資本主義社會當中國家機器的角色,為什么無論在哪種政體之下,資本主義國家總是站在資產階級一邊?而在第三章中,作者則討論了階級斗爭的方方面面:為何工人階級往往更傾向于以個體身份面對勞資糾紛,而非團結起來,以及如何塑造工人階級的團結。在第四章中,作者則討論了更宏觀的左翼政治與社會主義問題:例如政黨與社會主義建設等等。
當然,鑒于美國整體的意識形態環境與社會主義運動的成熟程度所限,本書第四章中對社會主義運動斗爭策略與未來社會主義制度的設想或許會被很多熟悉經典馬列理論的朋友視為“不徹底”,乃至“改良主義”的。然而即便如此,本書在今天的語境當中依然有其意義:
首先,筆者相信,即使對于中國讀者來說,美國左翼政治活動家與工會活動家的經驗是有價值的。當然,我國曾經發生過一場震撼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人民擁有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的記憶。相較于美國,這一方面使得左翼話語更容易為中國公眾熟知。但與此同時,許多朋友似乎就此認為,俄國革命與中國革命的經驗已足夠豐富,因此我們不必再認真思考其他國家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俄國革命與中國革命的經驗誕生于革命高潮與武裝斗爭的險風巨浪當中,而對于絕大部分發達工業資本主義國家的左派所面對的并非是這樣的局勢。相較而言,北美的運動作為一個眼下尚且生機勃勃的,活生生的傳統,或許有更多觀察、交流,并將經驗轉譯給不同語境下的行動者的可能。
其次,將系統性的左翼理論清晰通俗,簡明扼要又切中主題地介紹給愿意思考的讀者,在今天這樣一個反資本情緒逐步發酵的時代變得尤為急迫。當資本主義社會陷入危機,另類右翼往往就能迅速竊取馬克思主義的符號,用左派的語言包裝,助長各類古老的隔閡與仇恨,用種族歧視,仇外情緒與大男子主義思想破壞勞動人民的團結,讓受壓迫者迷失斗爭方向。然而對于左翼力量,尤其是對于本國的左翼力量來說,僅僅從理論上重復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強調“無害的神像”乃至指責對方是“鹿克思”是無濟于事的:李逵能夠擊敗李鬼的原因只能是前者的武藝比后者更高強,而非因為后者是“冒牌貨”。尤其從大眾傳播角度上說,相較于認真思考如何超越資本主義社會的左翼理論,基于思維惰性與刻板印象煽動簡單仇恨情緒的右翼民粹主義情緒往往更勝一籌。針對這一問題,不同于西方某些批判理論家的主張,作者沒有將左翼運動的失敗乃至工人階級的“右翼”傾向簡單視為大眾傳媒時代“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霸權”無孔不入的結果。相反,作者嚴肅地指出,只有在真正民主,團結且生機勃勃的組織與運動的前提下,左翼立場才能在群眾當中扎根:如果看不到這種希望,一個左翼青年的左翼意識形態能夠維持多久,又需要面對多么龐大的精神壓力,想必大家多少是有點概念的。在這個意義上,本書作者對“組織問題”進行的大筆墨分析,無疑有其重要價值。
三、這本書意味著什么?
當然,或許對于本書的讀者而言,依然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撇開理論上的分歧,如果是讓身處大洋彼岸的亞洲各國人民來完成作者肩負起的任務,我們將會把這樣一本書寫成什么樣?在今天已經“如過江之鯽”的左翼理論話語當中,哪些是對分析現實,激發行動有價值的內容?哪些是眼下必須回應的問題?如果我們自認為對“主義”與“問題”都有了大概的答案,我們如何能對自己的觀點與訴求進行系統,清晰的表述?這個問題或許仍有賴于更多人的思考。
[1] Doug Henwood: Despite Worker Militancy, Union Rates Are Still Down, Jacobin.01.28.2024.
《對抗資本主義:世界如何運轉,以及我們如何改變它》下載鏈接:
?https://pan.quark.cn/s/8eb1cfeae463
提取碼:tmWa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