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共產國際執委會給共產國際出版的《東方民族》雜志所擬定的無產階級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戰略口號。這一戰略口號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共產國際執委會根據列寧關于被壓迫民族解放運動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關系的理論提出來的。
列寧認為,在帝國主義時代,世界已分成兩個陣營,一個是擁有金融資本并剝削地球上絕大多數居民的為數極少的文明民族陣營,另一個是殖民地和附屬國被剝削被壓迫民族的陣營;被金融資本壓迫和剝削的殖民地和附屬國是帝國主義最大的后備力量和最重要的實力來源;附屬國和殖民地國家被壓迫民族所進行的反帝革命斗爭是他們擺脫壓迫和剝削的唯一道路,這個運動不能不引起全世界資本主義的危機,不能不給帝國主義世界體系以沉重的打擊;發達國家的無產階級運動和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的利益,要求把這兩種革命運動結合成一條反對共同的敵人、反對帝國主義的共同的戰線;如果不建立共同的革命戰線,那么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就不能勝利,被壓迫民族就不能從帝國主義的桎梏下解放出來。
列寧的這些觀點,改變了傳統的、主要是第二國際機會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關系的看法。從前,通常把民族問題看作一個單獨的、孤立的問題,看作和推翻資本統治、推翻帝國主義、實現無產階級革命這一總問題無關的問題;認為歐洲無產階級不和殖民地解放運動結成聯盟也能取得勝利,民族殖民地問題也可以離開無產階級革命的大道而得到解決。而列寧則認為,民族問題只有和無產階級革命相聯系才能得到解決,無產階級革命必須同殖民地和附屬國反帝解放運動結成革命的聯盟才能取得勝利;民族問題是無產階級革命總問題的一部分。因此,必須使各國無產者和各被壓迫民族彼此聯合起來,實現工人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兩股革命力量的有機結合,把附屬國和殖民地國家由帝國主義的后備軍變為無產階級的后備軍,變為無產階級的同盟者。無產階級必須堅決地積極地援助各被壓迫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當然,這并不意味著無產階級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候,都應當援助任何一種民族運動。有時候,個別被壓迫國家的民族運動會和無產階級運動發展的利益相沖突,這當然談不上什么援助,但絕大多數民族運動具有革命性。在帝國主義壓迫的情況下,民族運動的革命性完全不一定要以這個運動是否有無產階級分子參加、是否有革命的或共同的綱領、是否有民主的基礎為前提,而要看它在客觀上是否具有革命性。應當從世界范圍內、從反對帝國主義斗爭的角度上看問題。
“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這一口號,比“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基礎更加廣闊,因而它擴大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內容,成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一個基本戰略思想。20世紀60年代,中國共產黨又提出了“全世界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聯合起來”的戰略口號。它進一步擴大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內容,成了全世界一切革命力量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霸權主義的一面戰斗旗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