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群眾中的先進典型和經驗,是一條極其重要的經驗。
縱觀毛主席工作的實際,我發現毛主席對人民群眾創造的新生事物,十分敏感,極其珍惜。在其調查研究中或者讀報讀資料中,一經發現就抓住不放,宣傳它,扶植它,直至推廣普及。
而毛主席一旦發現人民群眾中的先進經驗,就顯得十分開心,十分自信。這源于其始終堅持的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的唯物史觀,也是其在血的經驗中換來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法寶的實踐。
1955年,毛主席在編寫《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一書時,一篇描寫山西陽高縣大泉山這個赤貧村的創業經驗的文章,被毛主席敏銳地發現,且抓住不放,一抓到底。
原來報送的文章題目是:“大泉山怎樣由荒涼的土地山成為綠樹成蔭,花果滿山”。毛主席將題目改為:“看,大泉山變了樣”。還為此特意寫了按語:
“很高興地看完了這篇文章。有了這樣一個典型例子,整個華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問題的地方,都可以照樣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了。并且不要很多時間,三年、五年、七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也就夠了,問題是要全面規劃,加強領導。我們要求每個縣委書記都像陽高縣委書記那樣,用心尋找當地群眾中的先進經驗,加以總結使之推廣。”
這就是“抓住典型,推動一般”的工作方法,把一個典型的麻雀解剖好,研究好,形成規律性的普遍理論,再逐步推廣開,指導各地群眾實踐。
山西陽高縣大泉山是個什么景況呢?
1956年前的大泉山是一個只有36戶人家的小山村,具體的自然條件就像群眾流行的順口溜:
“山山和尚頭,處處裂嘴溝,旱天渴死牛,雨天水土流,滿野黃土坡,十年九不收。”
總之,大泉山在當時就是一個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除了自然條件惡劣,在解放前這里還受到地主豪紳的壓榨摧殘,群眾生活苦不堪言。直到解放后,1954年實現合作化后,大泉山的面貌徹底得到了改變,過去的荒山、、荒坡、荒溝變成了梯田成排、綠樹成蔭、溪水潺潺、花果滿山的優美景地。
大泉山就是依靠黨支部的領導和群眾的集體力量,創造了挖魚鱗坑、開渠、培埂、堵溝等四條辦法綠化荒山的。創造了一種“土蓄水,水養樹,樹保土”的一整套治理水土流失、化害為利的有效措施。
毛主席發現這個典型和先進經驗后,緊抓不放,總結經驗,推廣普及。1958年的成都會議,他說:我們的東西是從群眾中來的。用魚鱗坑的辦法綠化荒山,是大泉山的一個和尚創造的。不同群眾接近,任何東西也創造不出來。
大泉山治理水土流失、蓄水用水的經驗,一經在全國推行,更發展了,更系統化了。現在許多水土流失嚴重的山區,采取以蓄為主、小型為主、群眾自辦為主,也就是所謂的“蓄、小、群”的辦法,治水、用水,按照溝壑的走向,自上而下,梯級開發,修筑許許多多縱橫相連的小型蓄水庫、蓄水池,群眾叫做“葡萄串,滿天星”,收獲很大。
毛主席就是這樣的為民謀幸福的。用心發現群眾的先進經驗,徹底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保護和鼓勵群眾的先進經驗和首創成果,總結經驗推廣普及,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直到真正地實現為人民服務,出成效。
毛主席的贊語,也成了大泉山人征服大自然,改變一窮二白面貌的強大精神動力和紅色精神信仰。
至2022年,全縣水土流失治理面積747.0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73.8%,全縣森林覆蓋率28.6%。陽高縣先后獲得了“國家水土保持示范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國家養生(養老)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
68年過去了,那個連山柴蒿草都不長的荒山荒溝變成了楊柳成林、花果滿山的新家園。而大泉山這個老典型也在新時期的建設中,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現在,再用當地的群眾的順口溜形容就是:“漫山遍野綠油油,層層梯田花果樹,條條翠柏林蔭道,亭臺樓閣景宜人,科技興農見實效,脫貧致富五業旺,文化教育大變樣,老百姓個個喜洋洋。”
68年前的群眾順口溜到68年后的群眾順口溜,大變樣的是大泉山,是群眾的生活,不變的是當年毛主席的工作經驗和精神信仰。
誕生于毛主席時代水土治理工作實踐中的大泉山,堅定大泉山紅色精神,注定還要大變樣!
看,大泉山變了樣。尊重和發現、推廣群眾的先進經驗,需要的 不僅僅是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不改。
通過大泉山的成功實踐,就像當年在七千人大會上林的報告發言講到一樣:“我深深感覺到,我們的工作搞得好一些的時候,是毛主席的思想能夠順利貫徹的時候,毛主席的思想不受干擾的時候。如果毛主席的意見受不到尊重,或者受到很大的干擾的時候,事情就要出毛病。”這也是一條極其重要的歷史經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