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毛選第二卷,戰爭和戰略問題》
聊一個問題,什么是“黨指揮槍”?或者說,“黨指揮槍”和“槍指揮黨”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
比如,一個國民黨將領,他也可以說,我是代表黨國和黨國人民指揮打仗,憑啥你們共產黨的就是“黨指揮槍”,我的就是“槍指揮黨”?無非是成王敗寇,你們贏了,所以想怎么說都可以。
那么,這兩者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保證黨指揮槍的一個根本制度說起,這個制度就是——“支部建在連上”。
秋收起義失敗以后,毛主席當機立斷,改變原有部署,引兵井岡山。但是因為這支起義部隊,本身就是舊軍隊轉變來的,此時又剛剛經歷了嚴重的失敗,因此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很多連隊出現了逃兵現象,如此下去,這支不足千人的隊伍還沒走到井岡山就有垮掉的危險。
這時候,毛主席發現凡是有黨員在的連隊,政治氛圍都比較濃厚,民主氣息也很好,無論士兵還是干部,相互之間都很尊重,何挺穎任指導員的連隊,更是一個逃兵都沒有。
秋收起義失敗的這些天來,毛主席也總結思考了其中的教訓:“暴動的諸多失利,就暴露了黨的領導問題,比如兵力分散、收編不當、麻痹輕敵,這些都是各軍事主官各行其是的結果。”
就這樣,經過起義失敗以來的這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又了解了一些連隊干部和士兵們的想法,在連上建立黨支部,班排建立黨小組,軍中重大問題必須經過黨支部、黨委的討論決定的方案在毛主席的腦海里成熟了。
當部隊行進到永新縣三灣村的時候,毛主席領導了著名的“三灣改編”,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的軍事改編原則,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由此奠定了“黨指揮槍”的基本原則。
有了這一步,很多人以為“黨指揮槍”的根本保證就有了,他們認為“支部建在連上”就是“黨指揮槍”與“槍指揮黨”之間的區別,其實這是天大的誤解。
如果僅僅只到這一步,不夠,遠遠不夠。制度上的東西太容易模仿和復制了,真正模仿和復制不了的是支撐制度背后的靈魂和力量。
那么,什么是支撐“支部建在連上”的靈魂和力量呢?說到這里,我們就不得不提同樣在三灣改編中實行的另一個制度——“士兵委員會”。
如果說“支部建在連上”,保證的是黨自上而下的集中和領導,那么“士兵委員會”就恰恰相反,它保證的是士兵自下而上的民主和監督。
士兵委員會由士兵們民主選舉產生,它不僅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宣傳和組織群眾的工作,而且直接參與部隊的管理,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監督部隊的經濟開支,監督干部的個人特權。它背后踐行的原則只有一個——官兵一致。
官兵一致,官員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士兵的權益有了制度保障,士兵們的意見得到了尊重,集中的領導建立在了民主的基礎上,這個時候的集中才有力量,才有靈魂。
如果說就像國民黨里面那樣,官員與士兵之間利益不一致,士兵打仗是為了官員們的個人利益,打贏了領導升官發財,打輸了士兵充當炮灰。各級官員與官員之間,官員與士兵之間,大家利益都不相同,都有自己心里的小算盤,打起仗來第一反應總是不要違背個人的利益。于是勝則爭功,敗不相救,士兵也不覺得是在為自己打仗,那么即使你也美其名曰“黨指揮槍”,也在基層建立起各種管理組織,這樣的組織又能有什么力量?
所以如果僅僅是要模仿一套“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那簡直太容易了,一建就建起來了,可是你要模仿一套“士兵委員會”,并且是真的給予基層士兵切切實實的權力,使得這種權力真正的可以保證“官兵一致”,這才是難上加難的事情,這才是保證“黨指揮槍”的靈魂和力量。
好了,到這一步,“黨指揮槍”和“槍指揮黨”的一個重大區別就很明顯地看出來了。那么是不是到這里兩者的區別就結束了呢?還沒有。
事實上,“黨指揮槍”的原則在三灣改編中確立以后,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它還要在曲折的斗爭中發展。
1929年初,紅軍主力離開井岡山根據地,開始轉戰贛南、閩西。這時候因為紅軍失去了根據地,又處于長時間的艱苦轉戰之中,于是越來越多的干部和士兵對于建立根據地這件事產生了質疑。進而對紅軍的任務這件事在觀點上有了嚴重的分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軍隊就是用來打仗的,什么建立根據地,發動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等等都應該圍繞著打仗這件事來,只要仗打好了,其他工作自然會好,仗打不好,其他工作也不會好。這種思想就是當時流行起來的單純軍事思想。
毛主席當時把這個分歧看得非常嚴重,如他在糾正這種單純軍事思想時說:
“這種思想如果發展下去,便有走到脫離群眾、以軍隊控制政權、離開無產階級領導的危險,如像國民黨軍隊所走的軍閥主義的道路一樣。”——《毛選第一卷,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
為什么這種思想與軍閥道路一樣?為什么它容易走到“以軍隊控制政權”,也就是實際上的“槍指揮黨”的道路上去?
因為它改變了軍隊的性質,有使軍隊脫離人民軍隊性質的嚴重危險。
人民軍隊之所以打仗,并不是單純為了打仗,也不是為了什么領導干部、地主資本家打仗,而是為了人民的利益。比如,因為人民需要土地,所以要起來打土豪、分田地,可是地主不會把田地分給你,你要敢搶,那么地主民團、國民黨的軍隊就會來打你。所以人民群眾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他們需要有自己的軍隊去對抗地主和資本家,對抗帝國主義。以往的軍閥隊伍,不管它們怎么美其名曰是為人民,但是一旦當工人罷工起來了,農民運動起來了以后,當切實地觸碰到地主和資本家利益了,群眾就會突然發現,那些軍閥翻臉比翻書還快,馬上就站到了地主資本家一邊,把槍口對準了群眾。也正因為如此,血的教訓使得我黨明白一個道理:槍桿子里出政權。
所以,人民軍隊的任務,并不只是單純的軍事任務,從根本上說它是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搞清楚這其中的區別非常之重要,表面看起來軍隊都要打仗,將來如果紅軍發展壯大了,勢必還要有專門執行作戰任務的部隊,比如后來的野戰軍。這看起來似乎與單純打仗也沒有區別了?但其中區別實在太大了。
一支軍隊如果一開始就不知道為何作戰,沒有共同的任務和目標,而是為打勝仗而打勝仗,發展下去,宗派和山頭必然不可遏制的發展起來,而且必然脫離群眾。因為大家打仗的目的已經不是為了群眾了,而是為了自己隊伍的勝利,如此下去,就必然會形成每支隊伍各自的利益。那時候不僅軍隊與軍隊之間出現了對立,而且軍隊和人民之間也不可避免的要出現對立。一旦大家都有了各自不同的利益,這就等于是“槍”有了自己的利益,而且“槍”與“槍”之間利益還不一致,那時候你再想要“黨指揮槍”,那就只能變成蔣介石指揮國軍那樣,充當“微操大師”了。
所以“黨指揮槍”的靈魂絕不是在單純的制度上,那不過是其外在的形式罷了,它真正踐行的原則是官兵一致,軍民一致,這兩條缺一條都不行。也正是因為如此,國軍可以模仿一些表象,比如搞什么總體戰,搞聯防保甲制度,但是它根本無法踐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的原則,這是它所代表的階級屬性決定的。
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用毛主席的話說:
這個軍隊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所有參加這個軍隊的人,都具有自覺的紀律;他們不是為著少數人的或狹隘集團的私利,而是為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著全民族的利益,而結合,而戰斗的。——《毛選第三卷,論聯合政府》
軍事打仗是這樣,生產建設又豈不是一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