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材料
1、時代背景
a.國際上看,世界上的1926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8年)的第八年,是距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1931年)還有五年。是帝國主義分贓,重新瓜分世界和醞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也是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革命運動興起到高漲的時候。
b.從國內來看,當時中國正處于大革命時期(書中稱第一國內革命戰爭時期)。1924年-1927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軍閥的革命運動。這場運動席卷全國,規模之宏大,發動群眾之廣泛,影響之深遠,在中國近代革命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故稱大革命,這一時期便稱大革命時期。
具體說,在半殖民地的中國,由于帝國主義勢力和北洋軍閥加緊壓迫中國人民引起了中國人民的激烈反抗,“打倒列強,除軍閥”是全國人民共同的強烈愿望,是最能動員廣大群眾行動起來的政治口號??墒钱敃r中國革命的工人運動高潮,隨著“二七”慘案,逐漸轉入低潮,而農民運動則正處于上升發展階段。工農革命運動如何發展,向什么方向發展就成了當時中國社會面臨的必須解決的問題了。
c.從黨內來看,當時黨內關于中國社會階級分析正在進行激烈的爭論。在黨的四大(1925年1月)召開前后,瞿秋白、惲代英、蔡和森、鄧中夏、李大釗的人都曾經寫過關于中國各階級分析的文章,同陳獨秀的右傾錯誤路線和張國燾“左”傾思想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毛主席針對黨內存在的兩種錯誤傾向(見注釋),即右的只注意與國民黨合作,忘記了農民;“左”的只注意工人運動,也忘記了農民的傾向。而這兩種傾向都忽略了農民的力量,而深感力量不足,不知道到哪里去尋找革命的同盟軍。毛澤東根據它在城市在礦山在農村的社會調查所獲得的第一手材料,和他在階級斗爭實踐中所總結的經驗教訓,寫出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這一篇馬克思主義的光輝著作,科學地解決了當時中國社會革命面臨的這一重大問題。為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正確、科學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
2、寫作背景
a. 黨內關于中國社會階級分析正在進行激烈的爭論。在黨的四大(1925年1月)召開前后,瞿秋白、惲代英、蔡和森、鄧中夏、李大釗的人都曾經寫過關于中國各階級分析的文章。
b.毛主席1925年10月應共產黨員、杰出的農民運動領導人澎湃之邀,到廣州第五屆農民運動講習所任兼職教員。毛主席在講習所的題目為《中國農民中各階級的分析極其對革命的態度》。這次講習所教學活動的實踐為他撰寫《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準備了條件,打下了寫作基礎。
c.列寧給我們的啟示,列寧說:“馬克思主義指出了一條基本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仿佛迷亂混沌的狀態中找出規律性。這種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理論。只有把某一社會或幾個社會內全體成員的意向總和拿來研究,才能科學地判斷這些意向的結果。其所以有各種矛盾的意向,是因為每一社會內所分成的各個階級的生活狀況和生活條件都是各不相同的。”(列寧《論馬克思、恩格斯和馬克思主義》)
列寧的這段話,可以認為是毛主席按照這個思路來進行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的;也可以看作是列寧主義與毛澤東思想的傳承和連接,是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實踐與發展。
3、為什么作為毛選首篇?
作為毛選第一篇:在毛澤東早期眾多文獻中,《分析》并不是最早的,僅僅從1921年算起,到1926年3月,就有10篇重要文獻,諸如1921年1月的《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1923年4月的《外力、軍閥與革命》、1925年3月的《紀念巴黎公社的作用意義》等等,都早于《分析》;另外也不是這些文章不重要,恰恰相反,有些也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新民學會長沙會員大會上的發言》是標志青年毛澤東選擇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革命道路的宣言;《外力、軍閥與革命》是分析預測中國社會發展方向的;而《紀念巴黎公社的作用意義》則談了中國革命要汲取的巴黎公社失敗的教訓的。這些文獻都很重要!
綜上所述,《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不是最早的文獻,也不是這些更早的文章不重要,而是毛主席認為《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更重要一些。所以就成了《毛澤東選集》第一卷開篇的第一篇文章。成為毛選中大革命時期僅有兩篇文獻之一。
4、發表過程
這篇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文獻的發表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毛澤東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文章寫好后寄往上海,準備在黨的機關刊物是發表,卻遭到陳獨秀的拒絕。他只得將文章在中國革命軍第二軍司令部1925年12月1日出版的《革命》半月刊上發表;后來刊登在1926年2月1日出版的《中國農民報》第六期;1926年3月13日,主持團中央工作的任弼時不顧陳獨秀的反對,在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上重新發表了毛澤東的這篇文章。——這就是毛選的文章的署名日期。
同時也說明了為什么《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發表時間有幾種的原因。
二、要把握的基本觀點
1、階級的觀點
既然是《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所謂階級就成了一個躲不開的概念。所謂階級有許多不同說法或理解。比如解釋為“臺階”“官職的等級”“經濟關系不同分成的集團”等等。按照馬列主義觀點,列寧給出了一個科學定義,他說:“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大的集團,這些集團在歷史上一定社會生產體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對生產資料的關系(這種關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規定了的)不同,在社會勞動組織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領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會財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謂階級,就是這樣一些集團,由于它們在一定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其中一個集團能夠占有另一個集團的勞動。”(《列寧選集》第四卷,第10頁)
2、革命首要問題的觀點
凡革命需要面臨的問題很多,比如革命的目的、革命的任務、革命的方式、革命的政策、革命的策略等等。但是毛主席認為“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即把分清敵友的問題當做第一位重要問題提出來了。
理由也很簡單,毛主席列了兩點,一是說“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即不能分清敵友。二是說“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即不分清敵友,革命必然失敗。這是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得出的結論。
因此,分清敵友就成了革命的首要問題。
3、分清敵友需要階級分析的觀點
毛主席1956年9月25日《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中說:“第一個時期,我們沒有看清農村。當時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拋棄了農民這個最主要的同盟軍。我們許多同志從平面上看農村,不是立體地看農村。就是說不懂得用階級觀點看農村。后來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才用階級觀點看農村。”(毛選五卷306頁)
既然分清敵友是革命的首要問題,那么怎樣才能分清敵友呢?毛主席用的是階級分析的方法,就是從分析群眾在各自經濟地位、經濟狀況的不同(即階級不同)中產生的對革命的不同態度,來確定敵友的。毛主席在文中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所有人都進行了分類,即分為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中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半無產階級、無產階級五大類。并緊密結合各自的經濟地位和狀態來說明其對革命的態度。比如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反對革命,是革命的敵人;中產階級對革命是動搖的;工人階級是革命的領導者等等。
階級分析:用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觀點和方法,觀察、研究和分析階級社會中的社會和歷史現象。在階級社會中,由于各階級不同的經濟地位不同的利益和要求,產生各種矛盾、沖突和斗爭,形成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只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才能透過現象,認清本質,對革命的客觀形勢作出正確的判斷,采取正確的政策。但是社會階級關系是復雜的、多樣的,因而進行階級分析時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把階級分析簡單化。也不能擴大化。
4、群眾、階級、政黨、領袖學說,或稱群眾、階級、政黨、領袖之間關系的觀點
毛主席這篇文獻涉及到群眾、階級、政黨的關系,因此就不能不談到馬列主義的關于群眾、階級、政黨、領袖關系的學說。列寧說:“群眾是劃分為階級的;……在多數情況下。至少在現代的文明國家內,階級通常是由政黨來領導的;政黨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響、最有經驗、被選出擔任最重要職務而稱為領袖的人們所組成的比較穩定的集團來主持的。”(《列寧選集》第四卷,第197頁)這其中省略了一句話是“只有把一般并不按照社會生產地位區分的絕大多數人同那些在社會生產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集團對立時,才可以把群眾和階級對立起來;”它說的是群眾劃分為階級的理由。在談四者的關系時無關緊要,所以忽略不記。
5、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原理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說: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代表中國最落后的生產關系,阻礙中國生產力的發展。”又說中產階級“代表中國城鄉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還說:工業無產階級“卻是中國新的生產力的代表者,”由此可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關系在階級分析中不可回避。因為,它幾乎是劃分階級,從而確定敵友的理論依據。
生產力。
生產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
6、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毛主席總是根據各階級甚至各階層的經濟地位和經濟狀況來推斷他們對革命的態度。比如對小資產階級三部分人的劃分;對半無產階級中自耕農和貧農分為上、中、下三個細別的劃分等。說和經濟地位和經濟狀況的差別,甚至細微的差別,而形成對革命態度的不同。這說明了社會存在的情況決定了社會意識的狀況。
三、實際意義
我們學習毛選、學習《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目的是什么呢?即為什么學和怎樣學呢?
答案可以很多,這里只想給大家介紹一段話。毛主席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有一段話作了很好的回答,他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不應當把他們的理論當做教條看待,而應當看作行動的指南。不應當只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所得出的關于一般規律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這段話告訴我們為什么學和怎樣學:
第一,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所以要學習它!
第二,學習這些理論不能當成教條,要作為行動的指南;不應當只學詞句,而應當當做科學來學習它;不但應當了解他們研究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說的是怎樣學習的問題。
四、思考題
1、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黨要“繼續革命“”自我革命”,那么,既然是革命,有沒有革命的首要問題?有沒有劃分階級,確定“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問題呢?
2、最近習近平黑龍江考察時,提出“新質生產力”的概念,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角度如何理解?
3、毛主席階級分析的方法是不是過時了?還有沒有用?如有用,怎么用?
4、我們分析現在的社會現象,尤其是一些政治現象,怎樣從不同的人的不同的態度找出其經濟根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