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恩格斯對工人精神貧困的理解,對把握《神圣家族》文化思想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通過對該問題的仔細審視,可以發現,恩格斯通過批判埃德加·鮑威爾“工人什么都沒有創造”的觀點,提出“工人創造一切”,在此基礎上確證了工人精神貧困的根源。這不僅是哲學上的突破,而且是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恩格斯借助對這一問題的深刻批判,建構起了以現實、歷史和實踐為基礎觀察和分析問題、觀照和把握世界的方法,這對唯物史觀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關鍵的推動作用。這種辨析對于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深化研究及其當代價值的彰顯意義重大。
————————————————
恩格斯是馬克思的親密戰友和同行者,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主要創始人與馬克思合作長達40余年,合作的起點是《神圣家族》的寫作。在這部著作中,他們共同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的思辨哲學,進而融歷史、現實為一體,闡明了他們的“新哲學”,建構起了“新哲學”的框架,為徹底清算和脫離青年黑格爾派提供了契機。得益于費爾巴哈宗教批判和《萊茵報》時期的政治實踐,馬克思開啟了從宗教和政治方面對鮑威爾的批判;“通過大量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經驗資料,注重對客觀事實作經驗分析”的恩格斯,善于透過社會表象分析本質,以犀利的筆觸鞭撻資本社會的不公。因此,認真清理和辨析這部文本對于理解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理論探索和發展大有裨益。
《神圣家族》是馬克思、恩格斯首次合作完成并公開出版的著作之一,全書由篇幅不等、主題各異的9章組成。在寫作計劃擬定后的10天時間里,恩格斯就撰寫完了自己負責的部分,包括前3章,第4章第1、2部分,第6章第2部分a小節,第7章第2部分b小節。恩格斯就“弗洛拉·特莉斯坦的‘工人聯合會’”這一節對埃德加·鮑威爾進行了批判。盡管恩格斯撰寫的篇幅不長,但是,在《神圣家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這主要表現在他批判了工人什么東西也沒有創造的錯誤觀點,從現實的人的活動出發理解歷史。這不僅是對資本主義矛盾的透視和揭露,同時也是《神圣家族》文化思想的發微,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恩格斯成為該書的第一作者。本文擬通過對《神圣家族》第4章第1小節“弗洛拉·特莉斯坦的‘工人聯合會’”的細致釋讀,梳理恩格斯對工人精神貧困的理解,對比埃德加·鮑威爾與恩格斯看待問題的不同之處,剖析“工人創造一切”但依然精神貧困的根源,闡明恩格斯對埃德加·鮑威爾的批判及其對工人精神貧困的考察、研究與推進。
一、問題的提出:《弗洛拉·特莉斯坦的〈工人聯合會〉》一文
在詮釋工人精神貧困問題之前,有必要對《文學總匯報》及《神圣家族》的文本結構、寫作情況進行詳盡梳理,闡明二者的淵源,理清這一問題提出的具體文本語境。
1843年12月到1844年10月,《文學總匯報》分12期在柏林夏洛騰堡出版,其主要內容是評論新近出版物?!段膶W總匯報》是青年黑格爾派的機關刊物,“布魯諾·鮑威爾及其伙伴”為之注入了大量心血。埃德加·鮑威爾在《文學總匯報》第5期(1844年4月)上發表了《弗洛拉·特莉斯坦的〈工人聯合會〉》一文。正是這篇文章成了恩格斯批判的主要對象。1844年8月底,恩格斯與馬克思在巴黎會面,在恩格斯到達巴黎前不久,馬克思就已經陸續收到了榮克寄來的《文學總匯報》的前8期。這就為他們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提供了文本依據?!渡袷ゼ易濉肥亲鳛閷Α段膶W總匯報》的批判而存在的,馬克思認為后者充斥著“毫無熱情的輕蔑的語調”,決定“出一本小冊子來反對批判的這種謬誤”?!渡袷ゼ易濉啡Q《神圣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伙伴》,寫于1844年9—11月,1845年在美茵河畔法蘭克福以單行本形式出版,這也是馬克思在世時出版的為數不多的著作之一。馬克思、恩格斯會面后,“在一切理論領域中都顯出意見完全一致”,于是對《文學總匯報》上文章的觀點進行批判。馬克思在安排全書章節時將恩格斯所著的部分主要放在了前3章,這“表明了他對具體社會歷史問題和事件的立場和觀點,以及他分析和思考這些問題的方法”,同時也奠定了全書的思想主旨和研究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文學總匯報》第5期(1844年4月)上發表的《弗洛拉·特莉斯坦的〈工人聯合會〉》一文引起了恩格斯的高度關注,文章認為工人什么都沒有創造,什么也沒有生產,“簡單地說,一無所有”。埃德加·鮑威爾的觀點可謂石破天驚,完全顛覆了弗洛拉·特莉斯坦的觀點,不僅否認了工人在勞動實踐中的主體地位,而且否認了工人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這篇文章連同另外7期上的文章一同出現在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視野里,他們決定對這份什么也沒提供的報紙進行批判。恩格斯按照擬定好的計劃對埃德加·鮑威爾的這篇文章進行了詳盡的批判,長于現象觀察和本質分析的他強調“工人創造一切”。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浮出水面,即“工人什么都沒有創造”還是“工人創造一切”?由此,關于工人精神貧困問題原因的論戰拉開了序幕。
二、“工人什么都沒有創造”還是“工人創造一切”?
《工人聯合會》一書由法國社會主義者弗洛拉·特莉斯坦寫作而成,此書認為“工人制造一切,生產一切”,也即“工人創造一切”。法國社會主義者看到了工人在社會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工人在勞動實踐中不僅創造了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精神財富,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是,埃德加·鮑威爾在《弗洛拉·特莉斯坦的〈工人聯合會〉》中卻認為“倒過來講才是正確的”,即工人什么東西都沒有創造。在兩種針鋒相對、截然相反的觀點中,可以看到社會主義者與思辨哲學家關于同一問題的不同立場和觀點,這也就構成了《神圣家族》第4章的思想主線之一。那么,“交戰”雙方是基于什么立場和論據而做出判斷?該如何理解與把握這兩種思想觀點之間的差別呢?
(一)埃德加·鮑威爾:“工人什么都沒有創造”
埃德加·鮑威爾得出“工人什么都沒有創造”的原因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其一,他從意識活動出發,認為工人創造的是“某種單一的東西”,工人的工作是“平凡的工作”,沒有“比工人的意識更強有力的意識”。換言之,工人的意識僅僅停留在自己現實需要的層面,“還沒有達到實現人的自由本質這種普遍意識的高度”。這一點深刻體現了作為思辨哲學家代表的埃德加·鮑威爾的哲學立場,他不斷放大思辨哲學的結構與秘密,企圖以思辨哲學替代現實,恩格斯將其稱之為“認識的寧靜”。埃德加·鮑威爾指出,“某種單一的東西”是可以感觸到的、非精神的和非批判的對象,而這恰恰是他所指認的“無”。與此類似,埃德加·鮑威爾所認同的一切則是“批判的批判的理想的、虛幻的創造”。不難看出,埃德加·鮑威爾把意識作為裁奪的標準和歷史活動的動因,對工人創造的現實的、活生生的東西視而不見,反而捏造出虛無縹緲的實現人的自由本質的普遍意識,故意抬高精神,貶低現實。其二,埃德加·鮑威爾繼續堅守思辨哲學的立場,強調“唯有思想創造的抽象的、精神性的東西才是‘某種東西’”。對于什么是真正的創造物,埃德加·鮑威爾始終強調,只有思想的創造物才是真正的創造物。作為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成員,埃德加·鮑威爾延續了把人抽象為思想觀念的做法,堅持精神與群眾的對立。馬克思深刻批判了這種“思辨結構的秘密”,并將其稱之為庸俗的思辨哲學甚至“胡說”“幻想”。埃德加·鮑威爾始終堅持“批判的批判”立場,將現實的生產關系與人的自我意識相分離,“把工人看成是只會通過工作來滿足自己需要的人”,認為工人所創造的僅僅是物質內容,是社會財富,而不是思想的創造物,這就導致了他在這一問題上的偏離。殊不知,在物質層面,現實社會中的一切都是工人創造的,精神層面也不例外。正是這種思辨哲學的立場,才使得他沉浸在思想的創造物中,對這種事實置若罔聞??梢钥闯?,無論是從意識活動出發還是堅守思辨哲學的立場,都使得埃德加·鮑威爾在面對現實社會問題時顯得捉襟見肘,缺乏對普遍性與特殊性的辨識,導致他在分析問題時沒有抓住事物的關鍵,陷入了荒謬的泥潭。
(二)恩格斯:“工人創造一切”
與埃德加·鮑威爾“工人什么都沒有創造”的觀點不同,恩格斯認為,是“工人創造一切”。之所以得出與之截然相反的觀點,主要基于以下兩個方面的思考。其一,恩格斯深刻洞悉了資本與勞動相分離的條件下雇傭勞動的特征。恩格斯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工廠主家庭,后輟學經商,在從事商業活動中,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真實情況有了深入了解,深刻洞察了工人的“苦難和斗爭”“希望和要求的真實情況”。在這一過程中,他始終關注工人的生存狀況,對工人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也格外關注,探尋英國產業革命及其造成的后果。恩格斯很早就意識到了工人的重要作用,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指出了工人在社會創造中的主體地位和重要作用,強調工人“用自己的發明和自己的勞動創造了英國的偉大”。恩格斯認為,產業革命是英國工人階級產生的原因,是產業革命推動了社會的變革,在產業革命之前,工人有自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誠實而安靜地、和和氣氣而又受人尊敬地生活著”,勞動產品歸自己所有。產業革命后,他們被迫進城,遭受機器的盤剝,工人的勞動不再具有人的創造的現實意義,而是成了謀生的活動,工人的創造也被資本階級占有,成了異化的勞動。至此,一切都比較清楚了,工人創造了一切,但是卻被資產階級占有了,導致了工人精神上的貧困。其二,恩格斯摒棄了思辨哲學的立場,破除了從思維出發的局限,將背離社會現實的“批判”徹底清除?!秶窠洕鷮W大綱》在《德法年鑒》上的發表使得恩格斯實現了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此后,在看待社會問題時,他徹底摒棄了思辨哲學的立場,尤其是在曼徹斯特時期,他高度重視調查研究,“在關注社會和研究現實問題中思想快速發展”,為徹底批判埃德加·鮑威爾的觀點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在《神圣家族》第4章第1小節中,恩格斯詳盡地引述了埃德加·鮑威爾對《弗洛拉·特莉斯坦的〈工人聯合會〉》的評論,針對上述“工人什么都沒有創造”的觀點,恩格斯旗幟鮮明地進行了駁斥,他強調,“工人才創造一切,……工人甚至創造了人”,把批判家稱之為不通人性的人。
因此,恩格斯經過洞悉雇傭勞動的特征和建立從事實出發的研究方法,實現了同青年黑格爾派的決裂,并迅速轉向了唯物史觀,同時也加速了他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于恩格斯來說,他必須邁出這一步,進而闡明自己理解和把握社會的原則和思路。
三、恩格斯對“體現了認識的寧靜的埃德加爾先生”的批判
工人的貧困問題已經是當時最突出的社會問題之一,也是文化領域中的主要問題。埃德加·鮑威爾之所以得出工人“什么也沒有創造”的原因在于“他堅持思辨的立場”,可以說,他對工人精神貧困問題的解讀是唯靈論的,或者是思辨唯心主義的,有著明顯的錯誤取向。歷史證明,“思辨哲學以辯證法這種革命的方法建立起的哲學是一個保守的體系,只是頭腦中的狂風暴雨,對現實的生活世界沒有任何影響”。以意識和思維方式作為透視工人貧困問題的工具顯然是一種“認識的寧靜”。
第一,恩格斯在方法論上批判了埃德加·鮑威爾從理念出發的錯誤,重申了從事實出發的研究方法。“對貧困根源的探尋以及解決貧困問題的思路涉及的是思維方式和哲學觀念。”埃德加·鮑威爾是布魯諾·鮑威爾的胞弟,青年黑格爾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始終堅持思辨哲學的立場,排斥從現象和現實出發的路向,導致了他在工人貧困問題上產生錯誤看法。埃德加·鮑威爾堅持從理念出發,用僵化不變的思維模式看待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割裂了理論與現實的有機聯系,企圖以所謂的“更強有力的意識”作為創造一切的基礎,以唯心主義的觀點遮蔽活生生的社會現實,否認了工人創造一切的觀點。不僅如此,在看待工人貧困的問題時,他依然堅守青年黑格爾派的哲學理念,認為思想的創造物才是“一切”,鮮明體現了他錯誤的哲學論調,忽視了理論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同步性。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恩格斯重申了從事實出發的研究方法,著眼于不斷變化的社會現實,以此作為分析文化問題的工具。
第二,恩格斯在本體論上批判了埃德加·鮑威爾從抽象的人出發的錯誤,確證了現實的人是研究的出發點。“思辨唯心主義用‘自我意識’即‘精神’代替現實的個體的人”,這種從抽象的人出發的觀點成了現實人道主義最危險的敵人。埃德加·鮑威爾的理論建立在抽象的人的立場上,貶低工人的地位和工人的貢獻,這使得他對工人的付出視而不見,遠遠達不到恩格斯思考問題的高度,與恩格斯從現實的人出發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進一步凸顯了他在工人精神貧困問題上觀點的不切實際。經由費爾巴哈的人類學唯物主義的影響和浸潤,恩格斯在看待工人精神貧困時更加關注人的情感、精神、價值維度。他強調現實的人的活動構成了社會發展的歷史,沉浸在所謂的抽象的世界只會造成曲解文化問題的后果。因此,在恩格斯看來,思辨唯心主義沒有得出關于人的本質的正確結論,而是以抽象的人為出發點和歷史前提,把活生生的、處在現實社會中的人變成了抽象思辨。在這個意義上,恩格斯強調,必須關注現實的、真正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
第三,埃德加·鮑威爾“用現存的黑格爾哲學和現存的社會意向來制定公式”,成為一種教條主義。埃德加·鮑威爾只是在“用現存的黑格爾哲學和現存的社會意向來制定公式”,用黑格爾哲學作為制定公式的依據,“但是,公式僅僅是一種形式,而沒有內容。埃德加爾盡管抨擊了教條主義,但是他也還是教條主義的另一種形式”。埃德加·鮑威爾作為黑格爾思想的繼承者,卻把黑格爾關于主客體相統一的觀點片面化,剔除了黑格爾哲學中的有益成分,最終走上了真正的“婦女的教條主義”。在批判弗洛拉·特莉斯坦時,埃德加·鮑威爾強調,建立工人聯合會只不過是對工人運動組織的抄襲,是“婦女的教條主義”。殊不知,埃德加·鮑威爾的想法除了能說明一下公式,其他什么也沒有,既不能科學闡述工人貧困的由來,也不能說明其解決之徑,是一種真正的教條主義。對此,恩格斯認為,不能陷入這種教條中,必須緊緊抓住工人精神貧困的原因這條線索,深入發掘工人精神貧困的根源。經由這種理解,恩格斯在哲學觀念上批判了埃德加·鮑威爾的“教條主義”,進一步說明了正確的哲學理論只能來源于對社會問題的正確理解。這不僅關乎立場、觀念上的正確性,而且關系到社會未來的變革。
質言之,恩格斯從本體論、方法論和哲學觀念上對“體現了認識的寧靜的埃德加爾先生”進行了全方位的批判,在批判中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錯誤的觀念劃清了界限,既彰顯了恩格斯的理論批判品質,又放射出燦爛的真理光芒和強大的實踐偉力。
四、恩格斯對工人精神貧困的考察、研究與推進
較之于埃德加·鮑威爾圍繞工人聯合會問題而展開的論述,恩格斯更加明確地提出并集中闡發了他對工人精神貧困問題的看法,在審慎觀察和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對社會問題進行細致分析,建立從現象到本質的思考方式,以此為依據來處理復雜的社會文化問題。
恩格斯對工人生存狀態及精神生活給予了持續關注。從思想史發展的線索來看,1844年8月底,他和馬克思在巴黎進行了歷史性會面,在達成一致意見后的10天內就把自己執筆的部分寫完了。在此之前,他于1842年12月完成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并發表在《萊茵報》第359號上,于1843—1844年完成了《英國狀況》系列文章,“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分析了無產階級的生存境況,描摹了工人精神生活狀態的真實圖景。這使得恩格斯在分析社會問題時顯得格外得心應手。在《神圣家族》中,他延續了自《英國工人階級狀況》《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以來的寫作風格和致思路向,運用現象觀察與實證分析的方法對埃德加·鮑威爾展開了全面的批判,持續關注工人的實際生活情況,以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為切入點,把對工人精神貧困的理解置于社會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予以把握,有力論證了工人創造一切的觀點。質言之,恩格斯在社會主義者弗洛拉·特莉斯坦思考的基礎上,把理論的標尺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從現實的、感性的角度出發,以現實問題為依據展開事實分析,從中歸納總結規律,把對文化問題的研究推向了深處,實現了對工人精神貧困的考察、研究與推進。
第一,恩格斯深刻揭露了工人精神貧困的私有制根源。資本及建立在其之上的資本主義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在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其自身也充滿了各種矛盾,是各種沖突因素的集合體。在弗洛拉·特莉斯坦看來,創辦法國工人聯合會的目的就在于保障工人的勞動權利,使工人擺脫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貧困,具體舉措是:加入聯合會的成員每人每年繳納2法郎的會費,使工人更好地聯合起來。顯然,作者已經看到了工人一無所有的景象,即創造了一切的工人最終卻一無所有。但是,她卻沒有進一步意識到工人貧困的深層次原因和根源,而是強調“在現代世界秩序中,工人的勞動僅僅用來滿足個人的需要,是單獨進行的,甚至是相互對立的”?;诖?,她強調工人要聯合起來,勞動要組織起來。殊不知,在私有制條件下,由于資本與勞動的分離,工人不得不依賴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謀生。由此觀之,弗洛拉·特莉斯坦沒有看到這背后的私有制根源。同樣,埃德加·鮑威爾也沒有看到私有制的癥結所在。恩格斯實現了對二者的超越,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所在,強調工人精神貧困的根源在于私有制,是私有制裹挾了工人,使得工人遭受私有制這個異己對象的統治,陷入精神世界的貧乏,導致造就了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工人最后變得一無所有。恩格斯強烈反對“批判的批判”創造了一切,甚至以精神創造為例,說明了在現實的工人的勞動實踐面前批判是站不住腳的,因而也會感到羞愧。
第二,恩格斯明確指出了勞動已經淪為一種謀生的手段,不再兼具生存、發展、享受的多重功能,這與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勞動異化觀點不謀而合,顯露出工人文化異化的端倪。恩格斯不僅洞悉了私有制的根源,而且恰如其分地描繪了其現實表現。埃德加·鮑威爾認為工人什么也沒有創造的一個原因在于工人勞動目的的單一和勞動部門的分散,這一觀點認識到了資本主義私有制在勞動層面的表現,有其合理之處。在私有制造就的現代社會中,工人成為抽象的人,勞動成了工人唯一現實的活動,不再兼具生存、發展、享受的多重功能,而是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和存在的依據,一旦停止勞動,他們的肉體和精神便不復存在。雇傭勞動為別人生產了財富,卻為自己生產了貧困。馬克思寫于1844年的《巴黎手稿》有著與其高度相似的判斷:“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占有的對象就越少”。工人成了機器,被迫進行不自愿的勞動,不再能夠進行自由創造,在勞動中感到的是“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最終,“工人在精神上和肉體上被貶低為機器”。從這個意義上說,恩格斯與馬克思幾乎同時觸及了文化異化的問題,看到了私有制帶給工人精神的摧殘和迫害。在此基礎上,二人得出了一致的結論,進而把理論拓展到了政治經濟學的領域,進入唯物史觀變革的前夜。因此,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合作不僅僅是理論層面的合作,更是觀點上的合作,同時也是思想的交融和相得益彰。
第三,恩格斯切中肯綮地點明了私有財產和資本在現代社會中的負面作用,重視將勞動組織起來,打破部門的隔閡,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擺脫精神貧困狀態。恩格斯深刻認識到,私有制是自產業革命以來社會現實變革的產物,與資本主義的高歌猛進密不可分。但是,他對弗洛拉·特莉斯坦和埃德加·鮑威爾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舉措十分不滿意,既不贊同前者提出的打破勞動組織形式的單一,建立工人聯合會,也不贊同后者指認的建立“比工人的意識更強有力的意識”,而是深刻分析勞動產品單一、勞動部門對立的原因,突出私有財產和資本在現代社會中的負面作用。在恩格斯看來,在資本邏輯的強有力統攝下,分工越來越細,工人被嚴格區分在固定的生產部門,從而造成了工人勞動的抽象化、孤立化。在這個過程中,人本身的需要、能力和個性則只能在狹隘的物化形式中發展。恩格斯始終堅持是工人創造了一切,特別強調人的情感、價值和尊嚴,重視人的才能的充分發揮,主張“揚棄私有財產、消滅勞動分工”,以此來擺脫精神貧困狀態。更為重要的是,恩格斯深刻論證了社會革命的必要性,《神圣家族》中滲透的批判精神進一步與社會現實相結合,成為他對社會革命必然性論證的依據,在唯物史觀提供的理論基礎之上,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了變革不合理現實的路徑——“反對現存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運動”。
第四,恩格斯進一步思考了作為階級的工人的命運及其偉大歷史作用。“根據親身觀察和可靠材料”,以及在英國的見聞,他得出結論:工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不同程度地被剝奪,處于異化的狀態,工人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況和道德狀況都處于極度可悲的境地。這種觀察和思考使恩格斯洞悉到工人已經作為一個“階級”存在,他們所受的苦難是普遍的,其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恩格斯描摹了工人生活的具體場景,留意他們的精神生活狀態,揭示了工人階級所受災難的根源,旨在為工人階級的解放創造條件,探索工人階級解放之徑。危機是革命的前奏。當工人階級對他們所處的非人境地表達強烈不滿后,工人運動就應運而生了,在反抗壓迫和剝削的過程中,工人階級鍛造了無產階級革命的精神武器。恩格斯的這種思考從曼徹斯特時期一直延續,經由《神圣家族》對埃德加·鮑威爾錯誤觀點的批判發酵、升華,加速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
五、結語
《神圣家族》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重要著作,邁出了通向唯物史觀的重要一步,是兩位偉大思想先賢理論發展的重要標志。值得關注的是,恩格斯對工人精神貧困的理解是《神圣家族》文化思想的具體表征。深入文本就會發現,他對現實的人的生存境遇和現實活動的研究鞭辟入里,對工人精神貧困的揭露入木三分,在批判思辨哲學時顯得得心應手。在這個過程中,恩格斯逐步強化了他的“新哲學”觀點,實現了對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與超越。不僅如此,他還從現實社會歷史發展的角度豐富了現實人道主義的思想內涵,所有這些都使得他對資本主義及其矛盾有了更為清晰的把握。今天,重新辨析恩格斯這部經典著作中的思想觀點,不僅有助于揭示其對工人精神貧困的整體性、系統性思考,而且有助于彰顯其強烈的現實關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