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客觀上幫助蔣介石打擊兩廣,為蔣介石所大愿,并且要很快引起
兩廣的對共行動,乃由我們一身遮斷兩廣反蔣視線,使之集注于我
們自己,必然要促進蔣粵妥協對共的過程,我們不應如此蠢。”
話說蔣介石經過第2次圍剿的失敗,他才清楚地意識到共產黨才是他真正的“心腹之患”,所以在國民黨內部新的爭斗中,很快就對北方軍閥實行妥協,對兩廣軍閥采取守勢,而集中主要精力對閩、贛蘇區進行新的“圍剿”。
1931年6月6日,蔣介石發表《告全國將士書》,口口聲聲要“戒除內亂”、“剿滅赤匪”,并信誓旦旦地宣稱:“中正此次赴贛‘剿共’,臨行之前,國恥黨仇,萬感交集……幸而完此夙愿,當決解甲歸田,表我心跡。然軍人以身許國,不能成功,誓當成仁。”
蔣介石親自擔任“圍剿”軍總司令,以何應欽為前線總司令,駐南昌,組織第3次更大規模的“圍剿”。
蔣介石為了徹底消滅紅1方面軍,摧毀蘇區,把他的嫡系第14、第11、第6、第9、第10師共10萬人也調到了江西,連同原在蘇區周圍的和新調來的非嫡系部隊,總兵力達23個師又3個旅,共30萬人。
6月21日,蔣介石帶著英、日、德等國幾個隨軍參與策劃的軍事顧問,到達南昌。他這次“圍剿”的戰略是“長驅直入”,企圖先擊破紅1方面軍主力,搗毀蘇區,然后再深入“清剿”;其部署是分左右兩翼集團軍向紅1方面軍進攻:
以前線總司令何應欽兼任左翼集團軍總司令,指揮第1路進擊軍、第2路進擊軍、第3軍團、第4軍團,從南城方面進攻,尋求紅1方面軍主力決戰;以廣東省主席陳銘樞任右翼集團軍總司令,駐吉安,指揮第3路進擊軍、第1軍團、第2軍團,從吉安、永豐、樂安方面深入蘇區實行“進剿”和“清剿”。
空軍第1、3、4、5、7隊,分駐南昌、樟樹鎮、吉安等機場支援作戰。
另以第10師和攻城旅為總預備隊,位于臨川,策應各方作戰;以第77、第28師和第12師34旅位于吉安、泰和、萬安、贛州等地,擔任“清剿”,維護后方,并攔阻紅1方面軍西渡贛江;以第23、第79師和騎兵第1師位于南城、黎川、宜黃、臨川、樟樹鎮一帶,擔任“清剿”和維護后方;以第49、第56師和新編第4旅位于閩贛邊境,防堵紅1方面軍東進。
6月下旬,毛澤東發現蔣介石有對北方諸軍閥妥協、對兩廣軍閥取守勢、而集中力量向紅1方面軍和蘇區進行第3次“圍剿”的跡象,便召開臨時總前委會議,研究對策。為了利用蔣介石同兩廣軍閥之間的矛盾發展革命力量,會議決定:
留下紅3軍賀敏學的第9師和紅4軍第12師,在宜黃、南豐以南地區監視敵人;以紅3軍團和紅4軍主力及紅12軍,分別移駐閩西北的建寧、光澤、順昌地區和閩西及閩贛邊的歸化、永安、連城、長汀、石城地區,進行群眾工作和籌款;以紅3軍主力去于都、會昌地區開展工作。方面軍總部則駐閩西建寧指揮,以應付國民黨軍可能提前的第3次軍事“圍剿”。
毛澤東認為這樣部署至少有以下5點好處:
“第一,蔣系地盤無直接威脅兩廣之弊”,使兩廣軍閥不顧慮紅軍而放心與蔣對抗。“第二,地勢偏僻,不受威脅,若較之我去南豐去宜黃者少。第三,有山地縱橫,無河川阻隔,最適宜造成新的戰場。第四,有款可籌,一年之內不愁給養。第五,群眾很好,可以出兵擴大紅軍。因有這些條件,我們應在這區域作長期的工作計劃。”
6月28日,毛澤東為了充分調動敵人內部矛盾,在給周以粟、譚震林的信中寫道:
我軍的活動方向不應是針對兩廣方面,在“客觀上幫助蔣介石打擊兩廣,為蔣介石所大愿,并且要很快引起兩廣的對共行動,乃由我們一身遮斷兩廣反蔣視線,使之集注于我們自己,必然要促進蔣、粵妥協對共的過程,我們不應如此蠢。”“12軍中心任務應不是籌款,而是深入寧化、石城、長汀3縣的工作。12軍擔任這3縣,35軍擔任瑞金1縣,3軍擔任于都、會昌兩縣,均以兩個月(7、8兩月)為期限,分完田,建立地方武裝、地方臨時政權和臨時黨部,把這4個問題真正地解決,使于、瑞、石、寧、會、汀6縣連成一片。這是我們的中心任務。”
正當毛澤東和臨時總前委緊鑼密鼓地部署工作之時,國民黨“圍剿”軍也正在準備向根據地發起進攻。
原來在6月下旬,蔣介石把在宜黃、南豐以南地區的紅3軍賀敏學領導的第9師和紅4軍第12師誤認為是紅1方面軍主力,就下令迅速對之發起進攻,并將其第10師改隨左翼集團軍行動。
毛澤東和紅1方面軍臨時總前委雖然預見到敵人必將舉行第3次“圍剿”,但卻沒有料到國民黨軍經過第2次“圍剿”慘敗之后,新的進攻會來得那么快。
6月30日,毛澤東立即召集臨時總前委緊急會議,與朱德、彭德懷、林彪、葉劍英以及譚震林、羅炳輝等人分析敵我態勢。
葉劍英,1897年4月8日出生于廣東省梅縣一個小商人家庭,原名葉宜偉,幼年入私塾讀書,后隨父赴南洋謀生,到達馬來西亞的怡堡。中學時期的葉劍英喜愛劍術,課余時間,常常獨自一人尋個僻靜之處,按照教官教的一招一式,揮汗苦練;1917年入云南講武堂,后追隨孫中山,以大總統隨員的身份出巡廣西等地,參加了北伐的準備工作,參與了籌建黃埔軍校。1927年,葉劍英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12月率領所部教導團參加廣州起義,任軍事指揮部副總指揮;1928年赴莫斯科學習,1930年回國,1931年初來到了江西革命根據地。
在這次臨時總前委緊急會議上,毛澤東判斷敵人即將發動第3次“圍剿”,已經來不及經蘇區中央局討論了,當即決定:繼續實行“誘敵深入”的方針,命令獨立第4、第5師和第3軍賀敏學的第9師在吉安、吉水、永豐、樂安、宜黃以南地區,紅4軍第12師在南豐以南和東南地區,協同當地地方部隊和赤衛軍、少先隊,以運動防御戰和游擊戰遲滯敵人的前進。
同時命令分散在閩西北、閩西、贛南廣大地區的紅1方面軍主力迅速收攏部隊,向蘇區中心回師:各部于7月10左右出發,先向瑞金集中,準備適時轉入反攻,粉碎敵之“圍剿”。
此時,蘇區中央局和蘇區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得知前線情況,也開始在蘇區人民群眾中進行反“圍剿”的政治動員,領導群眾支援紅1方面軍作戰;命令由粵桂邊境轉移到贛江西岸活動的李明瑞、張云逸率領的紅7軍東渡贛江,同紅1方面軍主力會合。
1931年7月1日,國民黨各路“圍剿”軍按照蔣介石的命令,開始向蘇區進攻。
此時距紅1方面軍第2次反“圍剿”結束僅僅1個月,全軍只有3萬人,且主力部隊遠離根據地中心區域近350公里,處于分散狀態,一時尚來不及集中。這就給第3次反“圍剿”作戰帶來了很大困難。
形勢越來越緊迫。毛澤東要離開建寧了,他和警衛員帶著兩個洋鐵箱子,找到擔任江西省委書記的陳毅,鄭重交代說:
“這是我們在建寧籌得的20萬元款子,是我們的命根子。第3次反‘圍剿’之后就要靠這筆款子了。現在要打穿插,沒有前方,也沒有后方了。這命根子就托你保管。你可以不管別的事,只要管好這件事就行了。”
毛澤東又說:
“我還有一件事要托你,就是我寫了一些油單子,這些都是歷史,留到將來也有好處,也請你保管著。”
毛澤東所說的油單子就是油印文件。陳毅果然不負毛澤東之托,后來派了兩個班的戰士,日夜輪流守護著款子和文件。
7月10日,毛澤東率領臨時總前委和總部人員離開建寧,向瑞金進發。這一天驕陽如火,暑氣蒸人,毛澤東卻依然是大步從容地走著,有時還邊走邊看書,上山也不騎馬。南方的天氣,說變就變,一會兒就又下起小雨來了。毛澤東看起書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顧,把一切都拋到腦后了,他用右手遮著頭,還是邊走邊看書。一個戰士看到他沒有戴斗笠,趕緊跑到他身邊說:
“報告毛委員,天下雨了,為什么您不戴斗笠?”
毛澤東眼睛不離書,也不看那位戰士,說:
“請你到群眾家里替我買一個。”
“毛委員,您背上不是有斗笠嗎?”
經戰士一提醒,他這才抬起頭,笑著說:
“哦,我忘了。”
幾天后,毛澤東率部到了瑞金的壬田寨。而此時的紅1方面軍主力各部,也正在向瑞金方向緊急集中。
7月20日,毛澤覃與賀子珍的妹妹賀怡喜結連理。
前邊已經說過,劉士奇在1930年8月受到李文林的批判和排斥,離開贛西南去了上海。一年來,賀怡獨自帶著孩子生活,與劉士奇的婚姻已經名存實亡了。毛澤覃與賀怡長期在一起工作,日久生情,經組織批準,二人結成了革命伴侶。
7月22日前,紅1方面軍各部繞道瑞金以北的壬田,到達于都以北的銀坑、琵琶壟地區,同紅3軍主力、紅35軍和李明瑞軍長、張云逸政委、龔楚參謀長率領的紅7軍會合。方面軍總部決定:將紅7軍納入紅3軍團建制。
張云逸,1892年8月10日出生于廣東省文昌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原名張運鎰,又名張勝之。張云逸從少年時開始追隨孫中山,先入廣東黃埔陸軍小學堂學習,秘密參加同盟會,后參加黃花崗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后,在革命軍擔當炸彈隊隊長,參加攻打兩廣總督府,后受同盟會南方支部派遣,到海南島北洋軍做反對袁世凱的工作,秘密發展反袁“三合會”成員80多人。他擁護孫中山改組國民黨,被派遣到廣東許崇智部任旅長。他所在的部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先后兩次參加討伐陳炯明的東征作戰。大革命失敗后,張云逸在廣州、香港從事秘密工作。1927年,他與周士第掩護第25師大部分人員參加南昌起義。1929年7月,張云逸任廣西教導總隊副總隊長。10月他帶領1000余人撤出南寧,掩護黨派往廣西的代表鄧小平到達右江地區,12月與鄧小平、雷經天、韋拔群、龔楚領導了百色起義,創立了右江蘇區和紅7軍,張云逸任紅7軍軍長,鄧小平任前敵委員會書記兼政委,龔楚任參謀長。后來鄧小平在紅7軍被敵軍包圍之時借機離開右江根據地,到上海匯報工作。李明瑞、張云逸率領紅7軍突破重圍,在桂黔邊界堅持游擊戰爭,配合了紅1方面軍第2次反“圍剿”作戰。
且說此時的紅1方面軍在為時1個月的攻勢作戰期間,已經占領了閩西、閩西北、贛東、贛南廣大地區,發動了群眾,擴大和鞏固了蘇區;籌措了大量的經費和給養;總結了第2次反“圍剿”作戰經驗,并表揚了英雄模范人物,在進行休整、訓練的同時,將建寧之戰的俘虜兵3000余人經過教育,陸續補充了部隊;又分別組建了紅1、紅3兩個軍團的山炮連,擴編了無線電隊,加強了醫療單位建設,還以贛南蘇區的地方部隊和群眾武裝為基礎,組建了第4、第5獨立師;這就為打破敵人更大規模的“圍剿”創造了重要條件。
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根據敵情,決定因勢利導,讓敵人深入到贛南底部,紅1方面軍稍做休整后繼續向西北方向轉移,插回敵人后方,打其虛弱之處。
7月28日,紅1方面軍到達了蘇區后部興國西北的高興圩地區。主力部隊此次大規模的轉移,總計行程上千里,完成了回師集中的戰略任務。
7月下旬的一天,毛澤東到興國縣城崗鄉的白華山上察看地形,爾后進入山頂的白華山書院休息。這里是鄉黨支部經常開會的地方。毛澤東應書院私塾先生的請求,書寫了一副對聯:
“主義尊馬列;政權歸工農。”
就在7月底,狼奔豕突20余日一直找不到紅1方面軍主力的國民黨“圍剿”軍,終于發現紅軍主力就集中在興國地區,并判斷紅軍有西渡贛江之可能,于是就以其主力分路向西南急進,企圖壓迫紅軍于贛江東岸而消滅之。
7月31日,紅1軍方面軍總部接到地方黨組織報告:各路敵軍正向興國急進,在其右側后的富田、陂頭、新安一帶僅有3個團防守,由富田往東的后方聯絡線上的防守力量也較薄弱。
據此,毛澤東、朱德和方面軍總部其他領導人緊急會商,制定了一個“迂回其側后的計劃”,在根據地后部打破敵人的“圍剿”:
“決定的第一個方針,是由興國經萬安突破富田一點,然后由西而東,向敵之后方聯絡線上橫掃過去,讓敵主力深入贛南根據地,置于無用之地,定此為作戰之第一階段。及敵回頭北向,必甚疲勞,乘隙打其可打者,為第二階段。此方針之中心是‘避敵主力,打其虛弱’。”
毛澤東、朱德當即發布了一個部隊秘密運動、突然襲擊國民黨“圍剿”軍的《奪取富田新安的命令》。命令中說:
“本方面軍以繞入敵背揭其后路、使敵動搖震恐、然后消滅其大部隊之企圖,決先奪取富田、新安。各軍各日行軍時間規定為下午6時半至上午5時,上午5時10分至下午6時為休息睡眠時間。不得違誤。”
7月31日晚,紅1方面軍各部即向富田方向開進。先頭部隊到達石陂以北地區,發現敵人第2路進擊軍陳誠、羅卓英兩個主力師已先期到達富田地區。
這樣,奪取富田的計劃已經難以實現了。毛澤東、朱德馬上改變計劃,命令師長蕭克、政委毛澤覃率領獨立師在富田一線牽制陳誠、羅卓英的部隊;命令紅1方面軍主力各部于8月3日“忍耐折回”興國高興圩、老營盤一帶山林地區,另尋殲敵機會。
在紅1方面軍主力各部折回到興國高興圩、老營盤一帶1天之后,各路國民黨“圍剿”軍紛紛向高興圩地區涌來。此時的紅1方面軍西有贛江阻隔,南、北、東3面有敵軍9個師進逼,只剩下以高興圩為中心的方圓幾十里的狹小的活動地帶。形勢十分嚴峻。然而,毛澤東仍十分鎮靜,他時刻注意著敵人的動向,尋求出擊方案。
就在此時,毛澤東根據總部電臺截獲到的何應欽發出的1份密碼電報,得知敵第47師上官云相部和第54師郝夢齡部已經脫離富田鞏固陣地、正在向南移動的消息。他和朱德商定:采取“中間突破”戰法,以紅1方面軍主力向興國東部的蓮塘突擊,穿過占據富田固陂的羅卓英和陳誠兩部與高興圩到蓮塘一線的蔣鼎文第9師、韓德勤第52師及其南邊的蔡廷鍇部之間的20公里間隙,求殲正在蓮塘前進中的戰斗力較弱的第3路軍上官云相和郝夢齡部。
為了隱蔽紅1方面軍的軍事意圖,造成敵人的錯覺,毛澤東決定:由紅35軍和紅12軍第35師偽裝成紅軍主力,向西運動,牽引敵人。
正當毛澤東運籌帷幄準備打破國民黨軍“圍剿”的時候,他的老同學、好朋友、老戰友蔡和森卻為共產主義事業壯烈犧牲了。
蔡和森是在1930年6月被“立三路線”撤銷了中央政治局委員職務。1931年3月,他赴香港指導廣東省委工作,6月10日在香港被英帝國主義逮捕入獄,后被國民黨引渡到廣州。8月4日,年僅36歲的蔡和森被滅絕人性的國民黨反動派用長釘殘忍地釘在墻上,爾后用棍棒打死,還把他的前胸和肚子切成了碎塊。后來,毛澤東得知蔡和森犧牲的消息,非常悲痛,他說:“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到的,和森都做到了。”
這正是:最早醞釀建黨人,雄才大略志難伸。
不似耶穌勝耶穌,三起三落一英魂。
且說1931年8月5日晚,毛澤東、朱德率領紅1方面軍主力2萬多人,利用夜幕掩護,從崇賢、興國兩地敵軍之間20公里的空隙間,沿著林木繁茂的崇山峻嶺地帶秘密東進。為了絕對保密,方面軍總部命令全體指戰員將一切發光、反光的物品都隱蔽好,將一切能發出響聲的用具都用布包起來。
8月6日,紅1方面軍主力到達蓮塘、官田地區,順利跳出了國民黨軍的第一道包圍圈。一盤危棋又活了。
8月7日,紅3軍團警戒部隊同進至蓮塘附近的上官云相第47師第2旅接觸。
紅1方面軍總部聞報,立即決定,抓住戰機,迅速殲滅該敵,爾后向北發展。
8月7日下午,毛澤東在團級以上干部戰前動員會上說:
“這次千里回師,走得并不冤枉,為的正是暫時忍耐折回,集中優勢兵力,然后再狠狠打出去。我們不打就不打,一打就要把敵人置于死地。這一拳打出去,要叫敵人吃不了兜著走。”
毛澤東和朱德部署了蓮塘戰斗的具體計劃。
當晚,紅3軍團(包括紅7軍)和紅3、紅4、紅12軍(欠第35師),秘密向敵軍接近。
8月8日拂曉前,紅4師參謀長彭紹輝正帶著團一級干部看地形,正好碰上毛澤東與警衛員、參謀在蓮塘山上看罷地形下來。毛澤東大聲招呼道:
“你不是彭紹輝同志嗎?你趕快叫部隊來,迅速占領這個陣地,敵人就在山那邊。你趕快叫部隊跑步前進!”
8月8日拂曉,紅1方面軍各部突然發起猛攻,激戰至上午9時,將敵第47師第2旅及由良村向西偵察的1個多營敵軍全部殲滅,擊斃了第2旅旅長譚子鈞。上官云相騎著馬帶著兩三個參謀副官倉皇逃回龍崗。47師余部亦快速向龍崗方向撤退。
紅1方面軍取得了初戰勝利。各部不顧疲勞,繼續向離蓮塘15公里的良村急進,途中同由良村向蓮塘增援之敵郝夢齡第54師第160旅遭遇,迅速殲其1個團,擊斃敵旅長張鑾詔。殘敵向良村潰逃,方面軍各部銜尾猛追,直逼良村。剛由城崗撤回良村之敵第54師師部和兩個旅,喘息未定,又陷入了包圍之中。紅1方面軍各部乘勢發起猛攻,一舉突入圩內,殲敵一部,擊斃敵副師長魏我威、參謀長劉家祺等,余敵逃往龍崗。
蓮塘、良村兩仗,紅1方面軍共殲敵兩個多旅,俘敵3500余人,繳獲各種槍支3100多支,迫擊炮14門。
戰后,軍民高興地唱起了一首興國山歌:
毛總政委好主張,紅區興國擺戰場。避敵主力打虛弱,調兵遣將蔣賊慌。
蓮塘一戰獲全勝,繳了敵人兩師槍。旅長團長都捉到,倉皇逃命官云相。
8月8日晚,毛澤東、朱德等方面軍總部領導準備發布9日晨4時攻擊龍崗的命令,計劃消滅集中于龍崗的敵第3路進擊軍殘部,但又考慮到在龍崗除集中了敵第47師和第54師殘部4個團之外,尚駐有敵第5師5個團,共有9個團,一時不易攻擊;而且駐守崇賢、方太之蔣鼎文、蔡廷鍇部,駐守興國江背洞之趙觀濤部及駐青塘、古龍崗之孫連仲部,均有向紅1方面軍進擊之動向。
正商議間,偵察部隊傳來消息,駐守君埠、南陵等地的敵第8師毛炳文部因畏懼紅軍打擊而縮回了黃陂,態勢顯得孤立。總部立即改變原計劃,決定先攻殲毛炳文部。具體部署是:以紅3軍佯攻龍崗,牽制龍崗之敵,以紅1方面軍主力東進黃陂。
8月11日晨,紅1方面軍主力進到黃陂附近,總部確定以紅4軍、紅12軍由黃陂南側實施主攻,第3軍團迂回到黃陂東面,斷敵退路。
這天中午,紅4軍和紅12軍主力冒大雨發起攻擊,一舉突入黃陂,迅速殲敵兩個團。紅3軍團也從東面發起了攻擊。
午后3時,敵師長毛炳文率余部分頭向洛口、寧都突圍。紅1方面軍各部乘勝追擊10多公里,又殲敵一部。
從8月8日至11日,紅1方面軍接連打了3個勝仗,共斃傷俘敵1萬余人,繳槍逾萬,從被動中取得了主動。這3次戰斗都是在敵軍不明紅軍主力行蹤和來不及增援的情況下取得勝利的。毛澤東抑制不住勝利的喜悅,揮筆題寫了含有“黃陂”二字的嵌名聯:
黃虎出洞吠白犬;陂水長流鎖蛟龍。
戰場上的情勢可以說是倏忽萬變。紅1方面軍主力在黃陂戰斗后迅速轉移到君埠以東君嶺腦山區,利用戰斗間隙進行休整,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這個地方新的危機又出現了。
原來在蓮塘、良村兩役后,蔣介石、何應欽得知紅軍主力由興國西北地區東進,他們估計紅軍可能要北出臨川,便于8月9日急令其第1、第2路進擊軍和第1軍團掉頭向東,集中視線于黃陂,猛力并進,企圖協同由廣昌向西的第10師尋殲紅軍主力于寧都以北地區。
8月12日,國民黨各路“圍剿”軍按照蔣介石、何應欽的命令,采取密集的大包圍態勢接近了紅軍集中地——君埠以東地區。
這樣,剛剛獲得重大勝利的紅1方面軍又一次處于十分危險的境地,遭遇到了自第1次反“圍剿”以來“最激烈、最復雜、最變化多端的,也是最困難最艱苦的,在指揮上說來,是最不容易的時節。”
8月13日下午,毛澤東面對這一嚴重情況,在總部駐地楊齋村胡氏家廟里召開了高級軍事干部會議,研究對策。他全面分析了各方面的情況。他認為,各路敵人已同時向紅1方面軍逼近,為了避免和敵人進行力量懸殊的決戰,應該盡快跳出包圍圈,向西悄悄前進,回到興國地區隱蔽集結。
會議一直開到黃昏。毛澤東和臨時總前委決定:改變原來由西向東的戰略,轉為由東向西,以一部誘敵向東,主力從敵人的兩路中間八九公里寬的地段隱蔽向西突圍,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到興國附近集中,待機破敵。紅1方面軍要再一次穿越一個更加狹窄的敵人中間地段,的確是一個更為大膽而驚險的舉動。
8月15日上午,擔任佯動任務的紅12軍偽裝出主力的樣子,在羅炳輝軍長帶領下,大張聲勢地向東北方向行進,一路上揚旗吹號,鋪設路標。另一支擔任佯動任務的部隊是紅36師,在張宗遜率領下向北進攻,在小布及其以北地區游擊作戰,吸引敵人。張宗遜利用山區有利地形和群眾的支持,指揮軍民破壞道路,封鎖消息,布置疑兵,還在夜間派少數部隊上山舉起火把,佯裝大部隊移動,迷惑敵人。
是日晚,紅1方面軍主力2萬余人,在毛澤東、朱德率領下乘著夜色由寧都永豐交界的尖嶺垴山地出發,偃旗息鼓,沿著渺無人煙的山林小路悄悄西進。這一支主力部隊硬是從正在東進的國民黨軍第1軍團和第2路進擊軍之間一個不到10公里間隙的大山中偷越過去了。這一夜,連總司令部在內,都找不到宿營的房子。
紅1方面軍主力又回到了興國東北的白石、楓邊地區隱蔽休整。
而此時的蔣介石還以為紅12軍是紅軍的主力部隊,他判斷紅軍將進攻宜黃,奪取臨川,因此就急忙調第10師趕回臨川,加強防守;同時下令第1、第2路進擊軍等部對紅12軍主力進行追擊。
紅12軍主力同國民黨軍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緊緊牽住了敵人的鼻子,并利用自己輕裝靈便的長處和敵人笨重不靈的弱點,翻山越嶺,走崎嶇難走的路,進一步疲憊了敵人。就這樣,紅12軍一直把國民黨軍一部分主力拖了近半個月之久,并以一部分兵力攻占樂安縣城,出色地完成了掩護紅1方面軍主力部隊西移和休整的任務。
欲知毛澤東如何打破國民黨軍第3次“圍剿”,請看下一章。
東方翁曰:紅1方面軍主力從7月28日到達蘇區后部興國西北高興圩地區,完成千里回師集中的戰略任務,到7月31日晚轉到富田等地尋殲弱敵不成,8月初又從崇賢、興國兩地敵軍之間20公里的空隙間“忍耐折回”到蓮塘、官田地區的千里回師,4天接連打了3個勝仗,斃傷俘敵1萬余人,繳槍逾萬,再到8月15日晚在君埠以東地區從敵軍兩路中間八九公里寬的地段隱蔽向西突圍,跳出敵人的包圍圈,到興國附近集中,待機破敵,以區區二萬之師在數十萬敵軍中如入無人之境,斬敵將之首如探囊取物。如此的大智大勇大動作,在軍事史上的確是罕見的,非毛公不能為之也!
咨詢微信:qunfeiyang2014, 13937776295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