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抗日戰爭時期,毛主席寫了《論持久戰》這篇指導抗日戰爭整個過程的光輝軍事著作。毛主席以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實事求是的態度、軍事統帥的高瞻遠矚、大戰略家的全局思維、偉大哲學導師的辯證觀點,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光輝指南,也為當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普遍的思維方法啟示。傳承毛主席的《論持久戰》關于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普遍的思想方法,甚為必要。
關鍵詞:戰略,持久,速決,殲滅,運動戰,游擊戰。
一、毛主席深刻分析了中國、日本和整個世界在當時的具體狀況,立足實際情況,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和全局思維分析,批判了“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錯誤思想。
當時中國,充斥著“亡國論”和“速勝論”兩種錯誤思潮。毛主席對這兩種錯誤思潮進行了深刻的批駁。毛主席批判了片面看到劣勢和局部、非決定性的失敗的悲觀情緒,也批判了片面看到優勢和局部非決定性的勝利的盲目樂觀情緒。
毛主席提出:幾場局部戰爭勝利距離最終勝利還遠不夠,必須繼續去擴大鞏固統一戰線,加緊國際動員和國內動員、推動軍事和政治改革、發展民眾運動、厲行國防教育、發展軍事工業,鎮壓漢奸,大力發展敵后游擊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力量。
毛主席說:“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
為什么是持久戰?為什么中國必勝?
毛主席對比中日國情,立足整個世界局勢,做了實事求是的具體分析。他反對“只看樹木不看森林”的片面悲觀,駁斥了“亡國論”,并提出堅決反對和打擊投降派。
日本發動這一侵略戰爭很重要原因,就是用戰爭掠奪資源、緩和內部經濟危機。日本當時擁有強大的工業,是帝國主義國家,不會迅速戰敗。
但是,日本發動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會加重內部人民負擔、激化內部社會矛盾。日本發動帝國主義侵略戰爭,是反革命落后性質的,也會加劇自身與世界各反法西斯國家的矛盾,會被逐漸孤立——國際反抗它的力量大于援助它的力量。由于日本先天不足,國家小,人力物力財力不足,經不起長期消耗。
綜上可見,日本必敗,不會迅速失敗。
中國當時是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國家,不會迅速勝利;但是,中國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群眾在斗爭中逐漸覺醒;極其危險情況下,國內人民已經形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中國地大、物博、人口和兵力多,能支撐長期戰爭。
中國反侵略戰爭具有進步性,而且大量國家為了維護自身安全考慮也會不得不援助中國,大量日本以外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其在華利益也不得不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
而且,半殖民地中國革命因素、積極因素不斷發展——先進的、代表當時中國多數人口訴求的、為中國廣大人民謀幸福的無產階級政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軍隊有了相當的發展而且積累了很多革命戰爭經驗。這些都是中國必勝的重要因素。
毛主席以辯證法的變化、發展的觀點分析認為,中日力量可以隨著中國科學有效的斗爭戰略、策略的實行逐漸發生變化,使日本的相對優勢也逐漸轉化為劣勢。
毛主席說:“這樣看來,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強的,但其戰爭是退步的、野蠻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國際形勢又處于不利。中國反是,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是比較地弱的,然而正處于進步的時代,其戰爭是進步的和正義的,又有大國這個條件足以支持持久戰,世界的多數國家是會要援助中國的。”
毛主席強調——投降派絕對不可能成功。不打敗日本帝國主義,中華民族就不能繼續生存。所以,中國無產階級性質政黨——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廣大人民(工農群眾)堅決抗戰,美帝國主義扶植的蔣介石集團為了美帝國主義利益也不得不抗日??谷张烧级鄶担督蹬烧忌贁?。毛主席不僅批判了“亡國論”,還批判了“速勝論”。
毛主席立足全局,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強調——不能過度夸大我方的優勢,反對將一時一地的優勢看成全局優勢,反對一葉障目、冒險主義。
毛主席說,反對悲觀,但是不等于反對客觀;不反對樂觀,但是必須反對盲目樂觀。毛主席強調,只有戰略持久戰才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唯一途徑,一切必須從實際出發。
毛主席說:“我們客觀地并全面地估計到一切敵我情況,指出只有戰略的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后勝利的唯一途徑,而排斥毫無根據的速勝論。我們主張為著爭取最后勝利所必要的一切條件而努力,條件多具備一分,早具備一日,勝利的把握就多一分,勝利的時間就早一日。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縮短戰爭的過程,而排斥貪便宜尚空談的速勝論。”
二、毛主席立足中國實際情況,以唯物辯證法觀點特別是其中的核心——對立統一思想為依據,堅持著眼特點、著眼發展,分析了中日戰爭中矛盾雙方不同階段二者的強弱地位的轉化,以及三種作戰形式(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在不同階段地位的變化,得出了“可勝不可速勝,必須是持久戰中打敗敵人”的科學結論。
毛主席提到,敵強我弱,不過敵我各有優缺點。敵人優點可以在我方的斗爭中削弱從而轉化為缺點,敵人的缺點我們可以緊緊的抓住并使之擴大;我方的優點可以在斗爭中不斷加強,我方的缺點也可以通過我方的努力來縮小,最終我們可以戰勝敵人。毛主席的這一思想,深刻體現了他對矛盾雙方相互轉化思想的純熟運用。
毛主席認為,由于敵我雙方技術、軍隊編制、生產力差距懸殊,敵人的缺點一時沒有發展到足以成為其內部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地位,我方的優點也沒有充分發揮。由于敵強我弱,敵人會一時得逞,不過敵人不能勝利。但是敵人的優勢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劣勢也是存在的,我方是可以通過持久戰逐漸消耗敵人、逐漸取勝的。一段時間相對的敵強我弱,是造成敵我持久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毛主席講:“敵強我弱,我有滅亡的危險。但敵尚有其它缺點,我尚有其它優點。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方反是,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勝利,避免滅亡,敵則將最后失敗,而不能避免整個帝國主義制度的崩潰。”
毛主席論述了持久戰的三階段:敵人戰略進攻,我方戰略防御;敵人戰略保守,我方戰略牽制和消耗;我方戰略反攻,敵人戰略退卻。
我方的戰略防御階段。
敵人企圖連接廣州、武漢、蘭州三點,大規模深入我國內部。毛主席認為,我們應準備持久戰,以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把陣地戰擺在最次地位。同時,要堅持最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粉碎敵人對統一戰線內部各種勢力的誘降陰謀。
毛主席指出,這一階段要消耗敵人大量斗志和物質資源。在這一階段,我方有所消耗,但是經驗有所積累,軍事、政治、文化也會進步,對群眾的政治動員發展,國際上也會逐漸因為日本威脅到多國利益而孤立日本。而這一階段之后,敵人的人力、物力、士氣都會惡化,領土擴張能力也會大減。這一階段,由于游擊戰在敵后的發展、敵后農村根據地的擴大,敵軍會更加困難。
戰略相持階段。
敵人兵力逐漸不足,我方要繼續堅決抵抗,使敵人進攻能力達到上限,使敵人不得不僅僅保守占領地。這時敵人會更加重視組織偽政府欺騙人民、持續屠殺和奴役廣大人民。
這時,我們要以游擊戰為主要方式,以運動戰為輔。毛主席指出,負責游擊戰的軍隊要在戰略相持階段趁著敵人兵力不足、后方空虛,廣泛的建立根據地、威脅敵人占領地,積極的依靠廣大敵后人民群眾、發展群眾武裝、依托一切敵人難以占領的廣大鄉村,廣泛的、猛烈的牽制、消耗、襲擊敵人。同時,我們要繼續重視對內部投降派的斗爭,加緊內部團結、鞏固統一戰線、提升軍隊技術和戰斗力,為戰略反攻提供必要準備。
毛主席指出,由于日本侵華也侵犯了其他國家的利益,中國得到的各種支援會越來越多。敵人在戰略相持階段逐漸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被逐漸的瓦解、消耗,內部矛盾也會逐漸激化。毛主席特別強調,第二個階段最困難、最危險而且關鍵。只要挺得住第二階段,中國必勝。
我方的戰略進攻階段。
毛主席提出,戰略進攻階段,要大規模收復失地,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反擊日本。在這一階段,運動戰為主,游擊戰為輔,由于我方力量上升,和敵人拼消耗的陣地戰地位相對上升。這一階段,毛主席指出:千萬注意預防敵人的分化、誘騙,千萬要注意鞏固和發展統一戰線。打敗日本帝國主義是符合中國大多數人利益的,也是必然的。我們在這一階段,還要注意瓦解敵人,從而加速勝利。
毛主席總結:“中國由劣勢到平衡到優勢,日本由優勢到平衡到劣勢,中國由防御到相持到反攻,日本由進攻到保守到退卻——這就是中日戰爭的過程,中日戰爭的必然趨勢。”
三、毛主席以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思維和全局思維,分析了中日戰爭、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犬牙交錯、包圍和反包圍,從而為得出堅持戰略的“內線、持久、防御、消耗戰”和戰役的“外線、速決、進攻、殲滅戰”的正確的抗日戰爭戰略方針做了鋪墊。
毛主席形容抗日戰爭為“犬牙交錯的戰爭”,他的形容精準、生動。毛主席講:“我們可以斷言,持久戰的抗日戰爭,將在人類戰爭史中表現為光榮的特殊的一頁。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就是頗為特殊的一點,這是由于日本的野蠻和兵力不足,中國的進步和土地廣大這些矛盾因素產生出來的。犬牙交錯的戰爭,在歷史上也是有過的,俄國十月革命后的三年內戰,就有過這種情形。但其在中國的特點,是其特殊的長期性和廣大性,這將是突破歷史紀錄的東西。”
毛主席提出,對日寇要進行內線和外線的夾攻,作戰中實行游擊戰和運動戰緊密配合。
毛主席提出,正規軍要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殲滅敵人;游擊隊要在敵人的后方廣泛的發動廣大人民群眾、發展敵后抗日武裝力量,發展無產階級政黨組織和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的軍隊組織,依靠群眾,廣泛發動游擊戰爭——廣泛的襲擊、牽制、消耗敵人。
毛主席用他純熟的對立統一思維、全局思維論述了敵我之間的包圍和反包圍的形勢。
毛主席認為:敵人進攻,我們退卻,敵人對我們要實行包圍。由于我們兵力總體上有數量優勢,可以對戰略上處于外線的、分幾路進攻我們的敵人分別進行戰役戰斗的襲擊殲滅,把各路分進之敵的一路或幾路局部包圍并殲滅。在敵后的游擊隊處于敵人的四面包圍,而廣泛分布在敵后的各個游擊區、根據地和敵前的正規軍相互配合,又形成了對敵人的反包圍。宏觀來看,敵人僅僅占領主要城市和交通線,兵力分散,有利于我軍大規模占領更廣闊的鄉村,形成對敵人占領的城市、交通線的包圍。
毛主席還站在世界全局角度提出:國際法西斯和反法西斯之間,也是包圍和反包圍的關系。
在這里,我們真的可以感受到毛主席深刻的對立統一思維、作為大戰略家的全局思維和他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事求是精神。
四、作為大政治家、大軍事戰略家的毛主席深刻論述了指導抗日戰爭勝利的具體方針。
第一,毛主席嚴肅強調了戰爭服務于政治,并論述了如何進行戰爭的政治動員、戰爭的基本目標——可見毛主席極其重視戰爭實踐過程中根本方向和戰爭實踐中基本目的。
毛主席提到:“戰爭就是政治,戰爭本身就是政治性質的行動,從古以來沒有不帶政治性的戰爭”。
毛主席強調,戰爭必須要有政治目標、方針,必須要建立廣泛的抗日統一戰線,必須有對群眾的抗日政治動員。
毛主席指出,要緊密依靠廣大群眾,積極動員人民群眾,告訴群眾為什么要和日寇作戰。
在動員群眾的方法上,毛主席強調:必須聯系群眾的實際情況,進行對群眾來說通俗易懂的宣傳。
而且,毛主席也提到了加強軍隊的政治建設,特別是提到了實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的原則。
毛主席還強調:戰爭基本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滅敵人”。并論述了二者的矛盾關系,其中消滅敵人占據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消滅敵人才能保存自己。毛主席還提出,部分的暫時的犧牲是為了全體的永久的保存,必須堅持積極的攻勢防御。
第二,毛主席以深刻的對立統一思維,論述了中日戰爭中的內線和外形、持久和速決、進攻和防御、消耗戰和殲滅戰,從而得出了堅持持久戰、堅持戰略的“內線、持久、防御、消耗戰”和戰役的“外線、速決、進攻、殲滅戰”的科學結論。
我們在抗日戰爭的防御階段,全局上、戰略上是持久、防御、內線作戰,但是局部戰役上要堅持外線作戰,堅持打速決戰、進攻戰、殲滅戰。
毛主席深刻指出了要處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對立統一關系。我們在抗日戰爭的反攻階段,戰略上則是進攻的。毛主席說:“日本雖強,但兵力不足。中國雖弱,但地大、人多、兵多。這里就產生了兩個重要的結果。第一,敵以少兵臨大國,就只能占領一部分大城市、大道和某些平地。由是,在其占領區域,則空出了廣大地面無法占領,這就給了中國游擊戰爭以廣大活動的地盤。”
可見,在我們的戰略防御階段,我們全局上是內線作戰。但是,而敵人兵少,我們人多、地大、兵多,我們可以誘敵深入,從而集中優勢兵力,將他們各個殲滅。由于敵人分兵進攻,我們是可以從戰略上的內線作戰爭取戰役戰斗的外線作戰的。毛主席提出,在戰役和戰斗上,我們不僅要以優勢兵力出擊,而且必須力求速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長期和強大的敵人消耗我們實力是嚴重不利于實現“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戰略目標的。
毛主席強調,要認清敵我差距,不能打有堅固防御工事的駐扎之敵,要專打運動中的敵人。毛主席指出:我們要把大部分兵力隱蔽集結在敵人必經之路兩側,突襲包圍敵人,力求全部殲滅敵人。
毛主席認為,全國要組成若干個大野戰兵團,集中兵力,在運動中和敵人周旋,用“幾個大漢打一個大漢”的方法,在具體的局部戰役上以優勢兵力進行外線作戰,從而逐漸的消滅敵人,逐漸的形成全局優勢。
第三,作為有預見性的大戰略家和實事求是、精通唯物辯證法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戰爭的具體實踐方面,毛主席具體的論述了指導戰爭所必需的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
毛主席首先論述了主動性。
毛主席提到,主動性也就是軍隊行動的自主權,要通過利用和制造敵人的錯誤,使敵人上鉤,牽著敵人鼻子走,毛主席指出,戰略的主動離不開全局的優勢,而絕對優勢的形成大多數在戰爭的最后階段,要以局部的戰役戰斗上的運動戰、游擊戰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逐漸積累全局的戰略優勢。
毛主席提到:想以弱勝強、掌握全局主動權,必須先制造局部優勢——要充分發揮奇襲的效能,做到出其不意;要使敵人判斷錯誤、喪失優勢,就要通過聲東擊西等方式,給敵人制造錯覺。
在這里,毛主席提到:必須依靠群眾配合我軍作戰,配合我軍給敵人制造錯覺、蒙蔽敵人,也要充分運用地理條件。毛主席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打仗必須要足夠的偵察、足夠的調查研究,必須盡可能使主觀符合客觀,堅持實事求是原則,這是掌握戰爭主動權的基礎。
毛主席說明:在戰爭中要堅持靈活性,戰斗的方針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要正確的判斷實際情況的變化狀況調整戰斗的方法;在戰爭中也要堅持計劃性,不能打無準備無把握的仗,同時注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調整計劃。
毛主席總結:“在說過了戰略上的內線的持久的防御戰和戰役戰斗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又說過了主動性、靈活性和計劃性之后,我們可以總起來說幾句。抗日戰爭應該是有計劃的。戰爭計劃即戰略戰術的具體運用,要帶靈活性,使之能適應戰爭的情況。要處處照顧化劣勢為優勢,化被動為主動,以便改變敵我之間的形勢。而一切這些,都表現于戰役和戰斗上的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同時也就表現于戰略上的內線的持久的防御戰之中。”
第四,毛主席論述了在抗日戰爭運動戰和游擊戰、陣地戰的作用,以及運動戰和殲滅戰之間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還論述了殲滅戰和消耗戰之間的辯證關系。
毛主席提到,運動戰在抗日戰爭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占主要地位。運動戰是正規兵團在長的戰線和大的戰區上面進行戰役戰斗外線包圍的速決戰,要堅持集中優勢兵力、大規模靈活的前進和后退,保持主動權,在運動戰襲擊敵人。
毛主席指出,游擊戰在抗日戰爭第一階段的地位僅次于運動戰,是用來輔助運動戰的。之后,游擊戰也要逐漸的向運動戰發展。在抗日戰爭第二階段,游擊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起到對敵人大規模的消耗和牽制的作用。
毛主席還指出,陣地戰在抗日戰爭必須僅僅處于輔助地位,這在敵強我弱條件下是必要的。毛主席說:“防御的和攻擊的陣地戰,在中國今天的技術條件下,一般都不能執行,這也就是我們表現弱的地方。再則敵人又利用中國土地廣大一點,回避我們的陣地設施。因此陣地戰就不能用為重要手段,更不待說用為主要手段。”
毛主席提到,運動戰是殲滅戰的主要形式,殲滅戰是運動戰的內容,只有實行戰役戰斗殲滅戰,才能實現戰略全局消耗戰的戰略目標。毛主席強調:“抗日戰爭的正確要求應該是:盡可能的殲滅戰。在一切有利的場合,每戰集中優勢兵力,采用包圍迂回戰術——不能包圍其全部也包圍其一部,不能俘獲所包圍之全部也俘獲所包圍之一部,不能俘獲所包圍之一部也大量殺傷所包圍之一部。而在一切不利于執行殲滅戰的場合,則執行消耗戰。”
毛主席強調,打殲滅戰力求速決,不然的話無法徹底消滅敵人還會嚴重損害自己的實力。毛主席提到,殲滅戰即使難全殲敵人也要盡力集中優勢殲滅敵人一部、給敵人造成殲滅性打擊,這樣也可以鼓舞我軍士氣。
第五,毛主席立足實際情況,以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觀點分析敵人的問題,提出了敵人具體犯了什么錯誤以及如何利用敵人的錯誤,進一步豐富了戰勝敵人的辦法。
毛主席精準發現了日軍的弱點——沒有主攻方向、缺乏戰略協同、兵力分散、內部矛盾重重、失去戰略時機、漸次增兵而且對我方軍隊包圍多殲滅少(可見其對我方估計不足)。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敵人這些弱點、擴大敵人這些弱點,給敵人造成強有力打擊。
毛主席說:“敵之指揮錯誤,是事實上已經存在過,并且還要發生的,又可因我之努力制造出來的,都足供我之利用,抗日將軍們應該極力地捉住它。”
第六,毛主席以戰略家的底線思維,深刻指出了必須慎重決戰、有利決戰。
毛主席提到,必須在戰略反攻階段堅決開展有勝利條件的、有把握的、有充分準備的戰略決戰,避免無準備、無把握的決戰,要集中優勢力量,在有利的時間和地點進行有利決戰,不能中敵人的各種引誘之計,不能和敵人的主力冒險硬拼,要拖垮敵人的主力之后再出擊——把敵人“肥的拖瘦,瘦的拖死”。
第七,毛主席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論述了他的人民軍隊建設思想、人民戰爭思想部分內容,為抗日戰爭勝利提供了我軍內部的組織建設理論指南。
毛主席這里再次強調了對群眾進行戰爭的政治動員的重要性,并提出對農民階級廣大群眾通過減租減息的方式使他們得到實際物質利益而引導他們參加抗戰。毛主席說:“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朔诉@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
毛主席提到了人民軍隊的“三大任務”——戰斗隊、工作隊(做政治工作)、生產隊,并提出了軍隊政治、軍事、經濟的“三大民主”,強調了我軍的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三大原則”,以此指導軍隊政治建設——這是我軍戰勝敵人的重要政治保證。
毛主席強調,要讓敵人深陷人民戰爭汪洋大海,并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國內和國際全面孤立日本帝國主義。
五、《論持久戰》不僅有對當時抗日戰爭的戰略指導意義,也有普遍的軍事戰爭實踐指導意義,更有普遍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指導意義。
《論持久戰》論述了分析戰爭實踐過程中敵我雙方具體實際情況的實事求是的思維方法。
《論持久戰》表達了戰爭實踐要著眼特點、著眼發展的辯證思維。
《論持久戰》表達了戰爭實踐要堅持全局思維。
《論持久戰》揭示了戰爭實踐中關于以弱勝強、轉守為攻的對立統一的思維方法。
《論持久戰》為我們提供了關于戰爭的不同階段中不同作戰方式地位變化的思維方法啟示,這一思維方法啟示也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思維。
《論持久戰》說明了指導戰爭需要堅持計劃性、主動性、靈活性。
《論持久戰》說明了指導戰爭實踐要堅持底線思維——集中優勢力量,不打無把握的仗,慎重初戰、有利決戰。
《論持久戰》強調了戰爭中各戰線、各種戰斗方式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論持久戰》論述了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人民戰爭的深刻思想,揭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人民群眾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說明了戰爭中“政治掛帥”的重要性。
《論持久戰》是毛主席軍事辯證法思想的純熟運用,是對毛主席《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所論述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戰爭指導藝術的創造性發展。毛主席把唯物辯證法空前的、全面的、創造性的、完整的運用于軍事領域,他是獨一無二的軍事辯證法之父。
《論持久戰》的光輝思想還有好多好多,是人類軍事理論歷史上耀眼的紅星。
中國戰區美軍司令官史迪威將軍看《論持久戰》后,稱贊為“絕妙的教科書”。
共產國際執委會書記、兼管中國事務的專家季米特洛夫讀完《論持久戰》后評價道:“有史以來,還沒有人把軍事問題、戰爭問題說得這樣透徹過。論持久戰是一本劃時代的著作”。
前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海軍航空兵司令官遠藤三郎在《日中十五年戰爭與我》說:“讀到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我才知道日本的短板究竟是什么,中日兩國、兩軍之間的差異在哪里,特別是——我這個日本將軍,方才第一次真正明白了”。1956年秋,遠藤三郎把祖傳的寶刀獻給了毛主席。這把刀是遠藤少年時代加入軍校時他的外祖父贈送給他的傳家寶。這是日本軍人歷史上所行的前所未有的大軍禮。
在整個人類軍事史上,《論持久戰》和《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等毛主席的光輝著作,和《孫子兵法》、《戰爭論》等世界上光輝軍事著作相比,毫不遜色;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科學性、論述的通俗性、對最廣大群眾的影響力方面,也超越了《孫子兵法》、《戰爭論》。學習《論持久戰》,對我們普遍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也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當今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極其復雜,國內更是有著深刻的實際情況的變化。毛澤東思想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正確的處理國內外實際問題,必須堅持毛主席留給我們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堅持《論持久戰》所展現的經典、普遍的科學指南——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實事求是精神、堅持“集中優勢力量”干事的觀點、堅持全局思維、堅持對立統一為核心的唯物辯證法、堅持主要矛盾和根本方向、堅持群眾路線這一根本的工作方法、堅持思想政治工作、堅持在處理問題時的主動性計劃性和靈活性、堅持底線思維,堅持變化思維……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要傳承、堅持的。
文章已于2023-07-15修改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