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分析法為我們透過復雜的階級社會現象,認識階級社會的本質和規律,在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共產黨宣言》中,第一句話就闡明了階級斗爭是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
至今一切的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下文簡稱《分析》)是教員在1925年12月1日所作的文章,教員當時寫《分析》是為了反對先鋒隊中存在的兩種錯誤傾向,第一種是以陳獨秀為代表,只注意同國民黨合作,忽視了農民,是右傾機會主義,第二種是以張國燾為代表,只注重工人運動,同樣忽視了農民,是左傾機會主義。
《分析》被收錄在毛選第一卷第一篇,這部著作是教員對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理論的傳承與創新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同時,作為開篇之作它鮮明地指出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及過去中國革命成效甚少的原因,為中國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下面我們就通過《分析》來學習階級分析法。
文章第一段第一句話,教員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
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
我們總說讀毛選,學毛選,毛選到底該怎么讀?怎么學?關鍵在于學習教員是怎樣思考問題的,怎樣解決問題的,學習他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考察分析客觀世界。
那么問題來了,革命的首要問題為什么是分清敵友而不是其他?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句話的主體——革命
從本質上看,革命是一種社會實踐活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中實踐有三個基本要素,即實踐主體、實踐客體、實踐中介,三者有機統一。對于革命實踐,其主體就是被剝削階級,實踐客體是剝削階級,實踐中介是槍桿子是武裝斗爭。
從內容上看,革命是階級斗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歷史上剝削階級因為占有生產資料在產生關系中處于統治地位,對被剝削階級進行剝削和掠奪。與此同時,剝削階級為了加強和鞏固其在經濟上的地位,必然對被剝削階級進行政治統治和思想控制,而被剝削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生存擺脫剝削就不得不同剝削階級斗爭,當斗爭不斷加劇量變產生質變,被剝削階級拿起手中的槍桿子、錘子、鐮刀沖向剝削階級,社會革命爆發了!
所以說,革命是進步階級通過武裝斗爭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是階級斗爭最高的形式。在階級斗爭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階級斗爭根源于階級之間物質利益的根本對立,根源于社會經濟關系的沖突。
教員在《分析》中指出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的原因:
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這就說明在此之前的革命實踐沒有真正的搞清誰是實踐主體(朋友),誰是實踐客體(敵人)。兩個很明顯的例子,一個是陳獨秀只注意同國民黨合作,忽視農民,另一個是張國燾,只注重工人運動,同樣也忽視了農民。他們之間犯了一個共同的錯誤,那就是忽視農民的力量,沒有把革命的朋友全部團結起來!至于農民為什么是革命派的朋友下面會談到。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要想完成革命實踐活動,首要問題是分清敵友,必須分清實踐主體(朋友)、實踐客體(敵人)、實踐中介(斗爭方式)。實踐中介不必多講,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評!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而是武裝斗爭。
認識到了首要問題是什么之后便是對首要問題的研究和分析,重要的是分清實踐主體(朋友)與實踐客體(敵人),因此,我們就不得不將中國各階級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及社會經濟關系做一個大概的分析,就如教員在《分析》中所說的:
我們要分辨真正的敵友,不可不將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及其對于革命的態度,作一個大概的分析。
在這里,教員為什么要對中國社會各階級的經濟地位與對于革命的態度進行分析呢?它們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
教員看到了物質生產生活對人類的決定性作用,在他看來各階級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與社會經濟關系決定各階級的經濟地位,而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階級性又決定了各階級對革命的態度,階級的人數大體代表了階級力量。
其中各階級的經濟地位和階級性屬于社會存在的內容,各階級對革命的態度屬于社會意識的內容,充分體現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關系的原理。
例如在分析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時:
在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國,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完全是國際資產階級的附庸,其生存和發展,是附屬于帝國主義的......特別是大地主階級和大買辦階級,他們始終站在帝國主義一邊,是極端的反革命派。
地主階級和買辦階級附庸于帝國主義,在物質利益關系與社會經濟關系中處于有利地位,這就決定了它的經濟地位處于上層,因此他們對于革命的態度是處于反對的。
在分析民族資產階級時:
他們在受外資打擊、軍閥壓迫感覺痛苦時,需要革命,贊成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革命運動;但是當著革命在國內有本國無產階級的勇猛參加,在國外有國際無產階級的積極援助,對于其欲達到大資產階級地位的階級的發展感覺到威脅時,他們又懷疑革命。
民族資產階級是個動搖不定的階級,說白了 就是騎墻派,當受到反革命派的經濟擠壓時,其經濟地位低下,他們對革命的態度是積極的,當本革命態勢發展迅猛阻礙他們成長為大資產階級時,他們表現為懷疑革命。
在分析工業無產階級時:
第一個原因是集中。無論哪種人都不如他們的集中。第二個原因是經濟地位低下。他們失了生產手段,剩下兩手,絕了發財的望,又受著帝國主義、軍閥、資產階級的極殘酷的待遇,所以他們特別能戰斗。
無產階級是中國最進步的階級,他們幾乎沒有什么經濟地位,這就決定了他們堅強的革命性,正所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反正都是個死不如跟你拼一拼。
教員利用人民史觀去分析各階級,他堅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決定力量,教員在《論聯合政府》中有相關論述: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由此,教員通過階級分析,看到了農民的經濟地位的低下,對革命態度的積極性,與數量的龐大,由此判斷農民作為主力軍的作用,指出農民身上所蘊含的無窮力量,進而否定了前文所說的左右兩種傾向,做出了清晰的結論分清了敵、我、友三方力量,為中國革命奠定了前進方向。
綜上所述,可知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革命的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但我們要時常提防他們,不要讓他們擾亂了我們的陣線。
做個總結,教員的階級分析大致分為三個過程,一、由階級斗爭的實踐本質與階級間物質利益對立的內容來確定革命的首要問題——分清敵友。二、由對各階級進行經濟地位的分析來判斷各階級對待革命的態度。三、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
階級斗爭理論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所繞不開的,革命導師列寧說過:“馬克思主義提供了一條指導性的線索,使我們能在這種看來撲朔迷離、一團混亂的狀態中發現規律性。這條線索就是階級斗爭的理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