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日子里,湖北省鄂城縣杜山鄉旭光第一農業生產合作社興辦了顆粒肥料廠、農具制造修配廠、農產品聯合加工廠和沼氣發電站。這些小工廠辦得快、生產快、收效大。僅僅一個多月,就生產了四萬多斤顆粒肥料,制成和修理了各種農具、工具四百二十一件。聯合加工廠也開始磨面。社里肥料缺乏的困難解決了,棉地底肥全部用上了自制的顆粒肥料,現在又在趕制水稻和棉花追肥的肥料。
這些小工廠既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也增加了合作社的收入,減少了開支。原來計劃買新式犁,每部需要十八元,小工廠自制的只要八元;棉花條播器原來準備購買,每部需要三十四元,現在小工廠利用三齒耘鋤改裝的滾筒條播器,每部只要2元;顆粒肥料市價每百斤五元六角,小工廠生產的只要一元二角。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時間內,社內就節省了四千多元。
辦起這些小工廠也推動了農村的技術革命。在過去兩年多的時間內,全社僅發明和改進了十三種工具和操作方法,但在辦起小工廠以后,兩個月內就發明創造了十二種工具。過去誰也沒想到運用動力工具,現在幾個人只用了一個晚上的功夫,花了十二塊錢,就制成了一艘機帆船。正如農具廠廠長肯功梓同志所說:“只愁想不到,不愁辦不到。”小工廠還給社員指出了農業工業化的光明遠景。有的老社員說:“過去總在說工業化,實際上看不見,現在看來越走越近了。”
這個社辦了這些小工廠,沒有向國家要一文錢,一個人,一架機器,而是緊緊依靠群眾,用窮辦法和土辦法辦起來的。
這個社在辦廠中堅持了三條原則:第一,根據社里的現有力量和資源,開始只辦小型的,以后在逐漸擴大;第二,本著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方針,不能單純為了賺錢;第三,應該辦的工廠,也分清先后緩急,先辦當前農業生產上急需的工廠。
依靠群眾合作,解決資金問題
他們在辦廠中首先碰到的問題是,資金從哪里來?
辦這些小工廠需要三萬五千多元,一九五七年社里提成的生產資金和公共積累雖然只有四萬五千多元,但這只能作為一九五八年農副業生產費用的開支。社管理委員會專門召開會議研究,決定從農業生產費用中暫抽出兩千元作工廠費用,等到收割油菜籽以后再歸還。但僅僅靠這筆錢仍然不夠用。社主任胡昌壁同志記起了縣委書記彭英同志的話:“一切困難都能夠依靠群眾得到解決。”于是社員匯決定依靠群眾合作投資解決資金問題,并且訂出了一個“合理作價,按價收買,分期付換,按月行息”的集資章程。
社員對辦工廠、實現工業化,懷著無限熱烈的期望,大家知道了社里的計劃以后,非常高興。他們唱著:“柳樹發芽年年青,我們社里一片春,一月要辦三個廠,十步要當一步行。”農業社辦農具廠,自己用來自己干。顆粒肥料真正好,不浪費來不流散。沼氣發電成本低,聯合加工算稀奇。機器夾米不用碾,機器扎花銀浪翻;機器里出細白面,自動磨來自動搬。石碓石碾要進博物館,放著不動供賞玩!群眾辦工廠的勁頭十足,聽說缺乏資金和原料。
大家都積極主動向社里投資,周啟榮把留了三年準備結婚時做桌子的木料都拿了出來。他說:“結婚只是一人喜,辦好工廠大家喜”老社員陸垂志也把準備蓋屋的一百塊錢向合作社投資,并且還積極動員別人說:“過去老輩子人叫我們看破點,是說吃點、穿點,免得錢落到外人手;現在也得看破點,把錢扣在手上有什么用,拿出來辦工廠,實現工業化,兒孫幸福,我們自己也要多活幾十年。”就這樣,全社群眾投資了五千多斤木料,二千多元現金。資金、原料缺少的困難初步解決了。
因陋就簡,白手起家
把資金籌集起來以后,有些人想起了城市那些大工廠的場面。社員胡云龍說:“要辦,就要有個樣子,把房子蓋起來再說。”也有人想把廠房設備等所有問題都解決以后再動手開工生產。社委會發掘了這種求大求全的思想,認為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便召開全體社員大會,社主任胡昌壁同志在會上對大家說:“我們的工廠就要開辦了,錢只有這么多,又要蓋房子,又要買機器,大家看該如何辦?”社員們都談論開了,有的說:“房子總得蓋一個才象樣”有的說:“那怎么行?孩子沒下地,先就起名字,工廠還沒辦,先就蓋房子。將來誰知道得花多少錢?”幾個老農在一旁商量一陣以后,站起來說:“我們老頭子有個意見,不知青年人同意不?”“說吧,老爹!” “生產搞得好,玩的才痛快,我看暫時把俱樂部騰出來辦工廠,實現生產規劃以后,再蓋一個大俱樂部,又看電影又看戲。” 就像事先醞釀好了似的,社員們一聽,齊聲擁護,一致同意這個意見。社委會接受了這個意見。但為了照顧社員休息時閱讀書報,以及節目的娛樂,把俱樂部搬進了一間小屋子里,原來的俱樂部就成了工廠的廠房。在因陋就簡的思想指導下,找了一間破茅屋,四圍糊上了泥巴,能擋得住風雨,顆料肥料制造廠的廠房也算建成了。
設備和工具大部分也由社員東拼西湊解決了。聯合加工廠沒有石磨,社員梁海清就從幾里路外的老家,把石磨搬來作價交給社里,陳裕揚也把心愛的石磨向社里投資。社員們還拿出了許多廠里需要的斧頭、鋸等小工具,由社里統一作價。有些設備能借的就借,能代替的就代替。肥料廠要建洋灰曬太臺花錢太多,就用蘆席代替。錫焊工具沒有錫盤,就用瓦片代替。
另外,還采取了自做自用,現制現用的原則,做成了拌肥板、漏斗、工具臺等物件。只是自己實在無法解決的設備,像鐵絲、皮帶、帆布等,才花錢購買了一些。動力問題,也利用社里過去用的很少的五部柴油機解決了。為了節約柴油,降低成本,社里又辦了一個沼氣發電站,準備逐步用沼氣作動力。這樣設備問題就圓滿解決了。
從哪里去找技術力量
技術力量從哪里來?開始有的人主張要求縣農業機械廠派幾個技術工人來,有的人主張把社里在外當工人的抽回來。大家一討論,覺得這不是辦法,因為農業在躍進,工業也在躍進,人派不來,也抽不回來。正在這個時候,城鎮各個工廠都提出了大力支援農村的口號,當地的樊口鎮上各個手工業部門還專門提出了要“技術下鄉”。旭光一社聽到這個消息,真是喜出望外,當時就派了九個社員到樊口鐵業社學習修補膠輪車胎、煤氣燈、修整噴霧器等技術,派了一個社員到漢口學習沼氣發電,派了五個社員到鄂城學習制造顆粒肥料,并且請縣農業機械廠、樊口鐵業社、造船廠的機械工人、木工、鐵工到社里傳授技術。他們又和樊口鎮的手工業社建立了經常的關系,社里需要試制什么新工具,手工業社就派人作具體指導。鎮上的手工業工人,也經常主動地下鄉指導,社員說:“工人下鄉,好比雪里送炭;派人學習,恰是錦上添花。”干部和群眾辦好工廠的勁頭越來越大了。
社里也并沒有忽視自己原有的技術力量,把四個不太內行的木匠也組織起來,帶著生手拉鋸;刨木料。兩名能夠使用動力機的社員,帶領大家學開機器。
在邊做邊學當中,采取了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的辦法,從而出現了一個由工人、農民、學生結合起來大搞工具改革的熱潮。農民肖功梓同鎮上的工人、武漢市下放參加生產的學生胡崇芬一起試制成功了腰帶傳送器、機帆船、機動磨等各種工具。
懂得了一般的技術知識以后,社員還要求懂得更多、更深一些的知識。于是社員里政治、文化技術夜校的專修班也開辦起來了,由技術較高的人擔任教員。社里還以農民發明家肖功梓學會多種技術做典范,開展了一個“萬能人”運動、經過社員討論,制訂了一個“萬能”標準;男社員要學會農業生產全套技術、木工、鐵工、石工、泥瓦工、開動力機、修理、設計、飼養、航行 十項;女社員要學會農業生產全套技術、勤儉持家、開動力機、用牛、修理、設計、飼養、針線活、會計、演員 十項。學會了五項的就授給“萬能人”的光榮稱號,并發給獎狀。一個轟轟烈烈的群眾性的技術革命高潮在全社展開了,許多人都學會了簡單的技術,做到了:“下田是農民,進廠是工人”。第一批全社只有十三個“萬能人”,第二批就達到了第五十八個。
旭光一社就這樣初步克服了缺乏技術力量的困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