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58年開始大躍進,全國各地普遍出現了“浮夸風”,教員明確表示反對這種風氣,這是一種官僚主義的風氣,對官員的帽子有好處,對農民的生活百害而無一利。當他看到一些官媒也吹起來時,感到十分擔憂,專門找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吳冷西談話,要他實事求是,不要瞎吹,并明確表示自己“對隱瞞產量是寄予同情的”、“瞞產只是想多吃一點,值得同情。隱瞞了產量,糧食依然還在”、“虛報比瞞產危險性。報多了,拿不出來。到時候就會亂套。”
記者頭腦要冷靜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做報紙工作的,做記者工作的,對遇到的問題要有分析,要有正確的看法、正確的態度。
矛盾有正面,有側面。看問題一定要看到矛盾的各個方面。群眾運動有主流,有支流。到下面去看,對運動的成績和缺點要有辯證的觀點,不要把任何一件事情絕對化。好事情不要全信,壞事情也不要只看到它的消極一面。比方瞞產,我對隱瞞產量是寄予同情的。當然,不說實話,是不好的。但是為什么瞞產?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想多吃一點,值得同情。瞞產,除了不老實這一點以外,沒有什么不好。隱瞞了產量,糧食依然還在。瞞產的思想要批判,但是對發展生產沒有大不了的壞處。
虛報不好,比瞞產有危險性。報多了,拿不出來。如果根據多報的數字作生產計劃,有危險性,作供應計劃,更危險。
記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說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靜的頭腦,要作比較。
強迫命令,不好。一定的命令還是需要的。如果什么事情都命令,就不好了。有些事情也并非強迫命令,例如黨委的決議,一定要照辦。總要有集中。集中的過程要有民主。要提倡民主作風,反對強迫命令。
記者要善于比較。唐朝有一個太守,他問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圍的人和周圍的情況,然后再審原告被告。這叫作“勾推法”。這就是比較,同周圍的環境比較。記者要善于運用這種方法。不要看到好的就認為全好,看到壞的就認為全壞。如果別人說全好,那你就問一問:是不是全好?如果別人說全壞,那你就問一問:一點好處沒有嗎?
記者的頭腦要冷靜,要獨立思考,不要人云亦云。這種思想方法,首先是各新華分社和《人民日報》的記者、北京的編輯部要有。不要人家講什么,就宣傳什么,要經過考慮。
記者,特別是記者頭子,頭腦要清楚,要冷靜。
這是教員同新華通訊社社長、《人民日報》總編輯吳冷西談話的要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