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是文章大家。古人有“班馬文章”之說,意思是說,文章寫得好,可與漢代史學家兼文學家班固、司馬遷寫的文章相比美。毛澤東的文章,何止是“班馬文章”。他的文章,是偉大思想——毛澤東思想的載體,指引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巨大勝利。單純從文章特色來說,他的文章也超凡脫俗。
有的放矢
有的放矢,語出宋代葉適的《水心別集》,意思是放箭要對準靶子,寫文章要有針對性。有的放矢,正是毛澤東文章的特色之一。毛澤東從來不寫空洞無物、無病呻吟的文章。他的文章,都是為了解決重要問題而寫的。這也是他文章中飽含真理的根本原因。
在大革命時期,許多革命者激情澎湃,卻不知道中國革命的對象是誰,應該團結誰、攻擊誰。這種莽撞的革命,此前已有很多失敗的教訓。毛澤東寫《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一文,就是有的放矢,要解決這個問題,它針對的問題是“中國過去一切革命斗爭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為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回答的是“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毛澤東在文章中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解決了革命黨不領錯路,革命就不會遭到失敗的重大問題。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創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極其艱難,道路極其坎坷,也確實遭受過多次重大挫折,紅四軍中也自然產生了右傾悲觀思想、不愿做艱苦工作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錯誤傾向。毛澤東針對這些錯誤思想,于1930年1月寫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有針對性地指出,只有中國工農紅軍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才是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星星之火,必將燎原。毛澤東正是在此文中形成了“工農武裝割據”,以農村包圍城市,在農村地區先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待條件成熟時再奪取全國政權的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理論,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1940年,正是國共合作抗日之時,但在共產黨內很多人不懂得怎樣處理與國民黨的關系,有的一味強調合作,有的對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束手無策。針對這一情況,毛澤東寫下了《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講述了這樣的道理:要擴大和鞏固抗日統一戰線,必須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的策略,這是不可分離的三個環節。在抗日統一戰線中,斗爭是團結的手段,團結是斗爭的目的。以斗爭求團結則團結存,以退讓求團結則團結亡。
新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后,有很多干部對于我國新的階級關系和社會矛盾不甚了解。針對這一問題,毛澤東寫下了《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明確指出:在我們國家里,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的矛盾。工人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一般地屬于人民內部的階級斗爭,這是因為我國的民族資產階級有兩面性。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它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妥協性的一面。在社會主義革命時期,它有剝削工人階級取得利潤的一面,又有擁護憲法、愿意接受社會主義改造的一面。毛澤東的回答,使廣大干部豁然開朗。
◆毛澤東在延安。
毛澤東反對寫沒有針對性的文章,對空洞無物的“黨八股”文章深惡痛絕。延安整風時,他列出“黨八股”的第一條罪狀就是“空話連篇,言之無物”,指出,我們“尤其需要有內容的文章”;“最不應該、最要反對的是言之無物的文章”。新中國成立后的1958年9月,他在一封信里批評那些空洞的官樣文章和報告說:“講了一萬次了依然紋風不動,靈臺如花崗之巖,筆下若玄冰之凍。哪一年稍稍動一點,使讀者感覺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為延長一年、兩年壽命呢?”毛澤東一生不說空洞無物的話,不寫沒有針對性的文章,這是永遠值得我們學習的。
氣勢磅礴
李白有“興酣落筆搖五岳”的詩句,杜甫有“筆落驚風雨”的詩句。用這兩句詩形容毛澤東文章的特色,再恰當不過了。毛澤東的文章,雷霆萬鈞、氣勢磅礴、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他文章中所顯出的力透紙背撼山岳,筆走龍蛇驚風雨的風格和氣派,是浸入骨髓而溢于字表的。
毛澤東的這種文章風格,是早在青年時代就形成的。他學生時代就在日記中寫道:“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青年時代寫的《沁園春·長沙》中,就有“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等句,展現出他為文的雄健之氣概。1919年毛澤東發表在《湘江評論》上的《民眾的大聯合》一文中寫道:“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干,誰干?”
在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贊頌農民運動時寫道:“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致,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1949年毛澤東在第一屆政協會議上的開幕詞中有這樣一段話:“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常言道:文如其人。文章的風格,是作者品格的展現;作者的品格是文章風格之“根基”。有大胸襟、大氣魄和非凡膽識之人,才能寫出氣勢磅礴的文章。一個人的大胸懷、大氣魄和非凡膽識,是裝不出來的,因此,文章能不能寫得氣勢磅礴,也不可以強造。毛澤東文章中這些氣勢如虹的語言,是他作為偉大人物豪邁之情的展現,抒發的是他胸中之氣、行事之勢,是他博大心胸、人格精神和思想力量淋漓盡致的表現,在展現了他作為偉大無產階級革命家氣魄的同時,也給人民以極大鼓舞。
論理深刻
毛澤東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他一生中寫的文章,絕大部分是論理的。論理的文章,比的就是誰能把道理講透徹,從而說服人。毛澤東文章的特色之一,就是論理深刻。
毛澤東1928年11月寫的《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一開始就分析了“一國之內,在四圍白色政權的包圍中間,產生一小塊或若干小塊的紅色政權區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國有買辦豪紳階級間的不斷分裂和戰爭”。只要存在這種分裂和戰爭,則工農武裝割據的存在和發展就能夠繼續。除了這種外部因素,毛澤東又分析了內部因素,列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五個基本條件。這就把工農武裝割據這種“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國有這種事”的道理講得非常清楚。
毛澤東于1937年夏季連寫的兩篇文章《實踐論》《矛盾論》是論理深刻的典范。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從什么是實踐、人類實踐的發展講起,講述了“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的道理。接著,又講述了人的認識怎樣從實踐發生而又服務于實踐的道理。為了闡述深刻的道理,毛澤東在此文中舉了無產階級對資本主義社會認識的過程、中國人民對帝國主義的認識過程、對于戰爭規律的認識過程,論述了實踐與認識之間的能動關系,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的關系。最終落腳于他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創造性發展的理論結論:“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復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毛澤東的《矛盾論》一文,從形而上學和辯證法兩種宇宙觀說起,論述了什么是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道理,最后作出結論:“事物矛盾的法則,即對立統一的法則,是自然和社會的根本法則,因而也是思維的根本法則。”毛澤東上述兩文,層層推進,進行深刻解析,在說服人的同時,也教育人。
邏輯嚴謹
中國古代思想家、文學家在寫文章時,十分注意邏輯的嚴謹性。這種邏輯嚴謹特點常常在短短一兩句話中就展現得淋漓盡致,如,孟子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陸九淵的“君子義以為質,得義則重,失義則輕,由義為榮,背義為辱”等名言,就包含很強的邏輯性。
毛澤東繼承了中國古代思想家、文學家這種為文風格。他的文章中,有很多展現很強邏輯性的名言。我們耳熟能詳的就有:“搗亂,失敗,再搗亂,再失敗,直至滅亡——這就是帝國主義和世界上一切反動派對待人民事業的邏輯。他們決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斗爭,失敗,再斗爭,再失敗,再斗爭,直至勝利——這就是人民的邏輯,他們也是決不會違背這個邏輯的。”“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要擁護;凡是敵人擁護的,我們就要反對。”“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毛澤東文章中這些繼承古代思想家、文學家寫文章的好傳統而寫出的語言,充滿邏輯性。
◆1938年,毛澤東在延安窯洞內撰寫《論持久戰》。
不僅如此,毛澤東還在寫作中,形成了文章總體邏輯嚴謹的特點。毛澤東寫于1938年5月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先講為什么提出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然后從戰爭的基本原則引入主題,接著講了六個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最后講到了怎樣指揮游擊戰。這篇文章,層層分析、逐步推進,用嚴密的邏輯,把抗日游擊戰的戰略問題,講得十分透徹,讓人信服。毛澤東在同年同月寫的《論持久戰》一文是運用邏輯的典范。這篇長文沒有直接談什么是持久戰,而是先提出了當時存在的“亡國”和“速勝”兩種論調,指出這兩種看法是“非科學的”,由此提出問題:“中國會亡嗎?答復:不會亡,最后勝利是中國的。中國能夠速勝嗎?答復:不能速勝,抗日戰爭是持久戰。”這是一種先把錯誤觀點擺出來后加以否定,然后集中于一個正確論斷上: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接著,毛澤東以基本事實為根據分析了中國和日本兩國的特點,指出,“戰爭就是這些特點的比賽。”“一切東西就都從這里發生出來。”在擺出中日兩國特點后,毛澤東即以此為根據,分析批駁了“亡國論”和“速勝論”,有理有據地指出這兩種論調的錯誤。鑒于當時人們存在較大憂慮的問題,毛澤東在批判“亡國論”和“速勝論”的同時,還回答了當時人們普遍關心的“妥協還是抗戰”“腐敗還是進步”兩大問題。在從宏觀上回答這些重大問題后,毛澤東進入對持久戰的論述。他先從宏觀方面展開,論述了內部和外部因素、戰爭中的能動性、戰爭和政治的關系、戰爭的目的,接著,毛澤東對持久戰的幾個重大戰略戰術進行論述。最后在文章的結論部分談了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三個條件,并且著重強調: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于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構成整個文章的120段文字,圍繞主題,段段相聯,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嚴謹的邏輯,使這篇集批判錯誤、分析時局、軍事要義、政治內涵于一體的文章既有很強說服力,又讀起來引人入勝。
◆毛澤東文章。
毛澤東寫長文章邏輯嚴謹,寫短文章同樣邏輯嚴謹。以《為人民服務》這篇不到1000字的文章為例。這篇短文緊扣為人民服務這一主題,在文章開頭談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性質是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緊接著就說,“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接著,毛澤東談人的生與死的意義有天壤之別后,談到了為法西斯死還是為人民而死的根本不同,又落腳于張思德的死,說他的死“比泰山還要重”。再接著,毛澤東立足于為人民服務核心話題展開,把人民觀、生死觀、自我革命、如何看待奮斗與犧牲、革命隊伍團結與全民團結等重大理論問題串連起來,收放自如,開合有度,既講透了深刻道理,又不離悼念張思德這個具體的人;既闡述重大理論,又不脫離張思德這個現實事例,通過嚴謹的邏輯,把共產黨的根本宗旨闡述得十分透徹。
思想家培根說:邏輯修辭使人善辯。毛澤東文章不止于善辯,而追求的是弘揚真理,因此他的文章邏輯尤其嚴謹。嚴謹的邏輯性,使他的文章有炳炳烺烺、筆酣墨飽的特點,既能在批駁錯誤觀點時言辭犀利、滴水不漏、鞭辟入里、一語中的,又能在闡述道理時鋪陳細膩、深入淺出、說理通透、不落窠臼,達到了文道統一的境界,給真理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生動活潑
中國古代歷代思想家、文學家在寫文章時,都善用生動活潑之筆法,追求文采飛揚之境界。毛澤東寫文章,繼承了古代先賢對文章生動、鮮活、文采高要求的傳統。他的文章,沒有死板的語言,沒有僵硬的文字,而是在生動活潑、深入淺出中講透道理,在彰顯真理的同時又富有知識性,使人讀起來感覺清風撲面、輕松有趣,又明理增智。
毛澤東的文章中有中國古代思想家、文學家用精練又生動的語言闡述深刻道理的對比句法。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毛澤東就用泰山和鴻毛作對比:“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這個泰山與鴻毛的對比,既簡明生動地闡釋了深刻的生死觀內涵,也凝成了載入中國文化史冊的又一經典名言。毛澤東在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上的一次講話中使用了“暫時吃虧,最終勝利”“此處失敗,彼處勝利”“一些人跑了,一些人來了”“一些人死了,一些人活著”“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等簡短精練語言,闡述我們的“光明面”。
◆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上作報告。
毛澤東善用形象化的語言講道理。在遵義會議上,毛澤東把“左”傾機會主義指揮下的第五次反“圍剿”中紅軍與國民黨軍采取的戰略戰術,比喻成“叫花子與龍王爺比寶”。他說:叫花子比不過龍王爺呀!我們窮人要有窮人的辦法,不能和有錢的人這么比。毛澤東曾經用多種形象化語言來比喻人民群眾,比喻共產黨人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他說過,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人民是真正的銅墻鐵壁,工人農民最干凈,“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共產黨人是人民的勤務員,要和群眾打成一片,當人民的學生,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其中,很典型的一句話是:“共產黨人好比種子,人民好比土地。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就要和那里的人民結合起來,在人民中間生根開花。”在這句話中,毛澤東用“種子”“土地”“生根”“開花”四種具象,對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作了生動詮釋。毛澤東以洞悉宇宙的眼光看問題所形成的語言也展現出他語言生動的特點。1955年1月,解放軍解放一江山島后,美國威脅要在臺海使用核武器。對此,毛澤東說:“即便美國的原子彈威力再大,投到中國來,把地球打穿了,把地球炸毀了,對于太陽系來說,還算是一件大事情,但對整個宇宙來說,算不了什么。”這種以大胸懷展現大氣魄的語言,是常人難以企及的。
毛澤東善于運用諷刺的語言,在批評錯誤傾向的同時進行正確引導。在《反對黨八股》一文中,他諷刺黨八股像“懶婆娘的裹腳,又長又臭”,黨八股的文章、講話“只有死板板的幾條筋,像癟三一樣,瘦得難看,不像一個健康的人”。在《一切政治的關鍵在民眾》這篇文章中,毛澤東諷刺國民黨消極抗戰說:你們國民黨人把人民手足緊緊捆住,敵人來了,不讓人民自己起來保衛,而你們卻總是“虛晃一槍,回馬便走”。在《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這篇文章中,毛澤東用“摘桃子”來諷刺蔣介石搶奪抗戰勝利果實,寫道:“比如一棵桃樹,樹上結了桃子,這桃子就是勝利果實。桃子該由誰摘?這要問桃樹是誰栽的,誰挑水澆的。蔣介石蹲在山上一擔水也不挑,現在他卻把手伸得老長老長地要摘桃子。他說,此桃子的所有權屬于我蔣介石,我是地主,你們是農奴,我不準你們摘。”毛澤東寫于1943年7月12日的《質問國民黨》一文中,有這樣諷刺的話:“我們的親愛的國民黨先生們,你們指示張滌非寫電文時,何以對于這樣許多像瘟疫一樣、像臭蟲一樣、像狗屎一樣的所謂‘主義’,連一個附筆或一個但書也沒有呢?”
毛澤東經常恰當運用典故說事述理,既生動有趣又通俗易懂。李赤然在《李赤然將軍回憶錄》(東方出版社)中寫道,毛澤東在一次報告中,引用了《水滸傳》上的兩個故事。一個是武松打虎的故事。他說,由于武松最初忽略了松樹這一客觀條件,他運足力氣的一擊就沒能打在老虎身上,而是被松樹擋住,打斷了他手中唯一的武器——哨棒。但后來他接受了教訓,集中注意力于主要矛盾——老虎身上,當老虎再次撲向他的一剎那,他閃過猛沖上來的老虎,順勢騎到它身上,終于把老虎打死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與敵人作戰要充分分析有利和不利條件,因勢利導,使各種條件發揮有利于我不利于敵的作用。一個是林沖棒打洪教頭的故事。林沖與洪教頭作對時,避開洪教頭的鋒芒,有準備地退了兩步,看準洪教頭的破綻,在洪教頭又上來的一瞬間,把棒向地下一挑,一個轉身,直掃洪踝骨,一下子就把洪教頭打倒在地。毛澤東用這個故事,說明我軍應該機動靈活、“誘敵深入”這個戰略思想的關鍵問題,使枯燥的理論變得活潑有趣,容易被人接受。毛澤東在黨的七大閉幕詞中,就引用《列子·湯問》中愚公移山的典故,號召全黨全民,以愚公精神,挖掉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兩座大山。毛澤東在文章中有時也引用外國寓言。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在《將革命進行到底》的新年獻詞中,就引用古代希臘的一則寓言講道理:一個農夫在冬天看見一條蛇凍僵著。他很可憐它,便拿來放在自己的胸口上。那蛇受了暖氣就蘇醒了,等到恢復了它的天性,便把它的恩人咬了一口,使他受了致命的傷。農夫臨死的時候說:我憐惜惡人,應該受這個惡報!外國和中國的毒蛇們希望中國人民還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死去,希望中國共產黨,中國的一切革命民主派,都像這個農夫一樣地懷有對于毒蛇的好心腸。1957年11月毛澤東在訪蘇的時候,還把《紅樓夢》第八十二回林黛玉說的一句話略加改造,形成“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的名言來比喻國際形勢。這句話也成為經典,廣為流傳。
《文心雕龍》中說:“時運交移,質文代變。”元代文人郝經也說:“文有大法,無定法。”這些講的都是文章必須隨著情況變化而靈活多變的道理。毛澤東寫文章,總是意隨天成,同時又天隨意成,按照情況變化靈活運用文字,他的筆下,不僅典故、比喻、諷刺等等是他的為文之法,民間的通俗形式也是他的為文之法。1948年11月11日,毛澤東致電各中央局、野戰軍前委時,寫出了“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四句話。這四句話不是詩,實際上就是采用民間順口溜方式而寫的,但它闡明了軍事、生產、紀律、勝利的關系,而且好記易懂,在人民軍隊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6月11日,毛澤東在七大閉幕詞中號召全黨:“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這四句話,運用的也是民間常用的排比句式。直到現在,仍然是鼓舞全黨、全軍、全民士氣的經典語言。
毛澤東獨創了不少新詞匯,使他的文章精彩美妙,語出驚人,彰顯生動活潑的特點。人們都知道“紙老虎”一詞,是毛澤東獨創的,用來形容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實際上,只要翻開毛澤東的著作就會發現,他獨創了很多新詞匯、新語言。這些新詞匯新語言,使他的文章充滿了清新之氣。我們可以隨手舉出一些毛澤東獨創的新詞匯:“糖衣炮彈”“眼睛向下”“小米加步槍”“文化軍隊”“三大法寶”“踢皮球”“彈鋼琴”……毛澤東在文章中嫻熟運用自己這些獨創的語言,使他的文章鮮活形象,含意深遠。
毛澤東文章生動活潑的特點,使他的文章活靈活現、清新質樸,行云流水,文采飛揚,讀來令人有酣暢淋漓之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