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2年4月22日,是列寧誕辰152周年。列寧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思想家,是繼馬克思、恩格斯后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導師和精神領袖。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俄國工人運動相結合,領導工農兵群眾奪取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使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了現實,從而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蘇維埃政權建立后,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為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的貢獻。他把馬克思主義與新形勢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揭示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內在規律,總結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把馬克思主義推進到列寧主義階段。我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運動、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的成立,直接得益于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列寧的思想理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基礎。受蘇東劇變的影響,國際上否定和抹殺列寧的貢獻的錯誤思潮對國內也產生負面影響,為了恢復列寧和列寧主義的應有地位,為了紀念這位工人階級和勞苦大眾的革命導師,小編近期推送有關列寧的傳記,權威性、真實性、學術性都比較強,是研究列寧及其思想的可信資料。
列寧的一生
〔美〕路易斯·費希爾
彭卓吾 譯
譯者的話(初版)
譯者的話(再版)
一 弟兄倆
二 領袖的誕生
三 火星和火焰
四 列寧主義的精髓
五 判處資本主義死刑
六 共產黨人和國家
七 和平問題
八 開始和結束
九 創造歷史的人
十 帶來災禍的一天
十一 圣誕節和十二月二十八日
十二 將軍們和委員
十三 列寧的意志力
十四 列寧反對左派
十五 莫斯科發生的殺人事件
十六 沒有旅行指南的旅行
十七 列寧在建設國家
十八 契切林和列寧
十九 列寧受傷
二十 國內戰爭的最初階段
二十一 伍德羅·威爾遜和俄國
二十二 列寧和德國革命
二十三 列寧和高爾基
二十四 一只長手
二十五 和平是手段
二十六 多少有點理想主義
二十七 一個胸膛,兩個心靈
二十八 沒有樂趣的勝利
二十九 獵人的敘述
三十 俄國人反對波蘭人:一個宏大的行動計劃
三十一 列寧在笑
三十二 性急的棺材匠
三十三 “新的”外交
三十四 魚子、馬匹和情人的逝世
三十五 斯大林、列寧和托洛茨基
三十六 資本主義的前夕
三十七 柔軟的鋼
三十八 列寧論馬克思
三十九 列寧論文學和藝術
四十 黨
四十一 國務活動中的鹽
四十二 第三國際
四十三 蘇維埃的對外政策
四十四 幻想的破滅
四十五 金子的用處
四十六 未來已經到來
四十七 斯大林反對列寧
四十八 當我見到列寧的時候
四十九 第二次鈴聲
五十 列寧的最后愿望和遺囑
五十一 憂傷的列寧
五十二 尾聲
三 火星和火焰
列寧對人的態度是直爽的,他的語言是質樸的。他講的話人們很難作不正確的解釋。他的立場是大家都清楚的。他也不許別人講話時含糊不清,模棱兩可。黨內那些不同意他的觀點的同志遭到了他無情的揭露。對于回到他的正統懷抱的人,他表示歡迎。他從不用感情代替政治。他意志堅強,但不感情用事。他對人既不傲慢,也不恭順。他只知道真理——他自己的真理。他愛好爭吵,容不得異見,容易動怒。他像一個獵人似的以樂觀主義的頑強態度追求革命的目標。他認為暴力是合法的、甚至是最好的方法,所以他冷靜地、公開地捍衛這種方法。他認為目的是可以為一切手段辯護的,金錢和其他各種援助并“沒有什么氣味”,——目的可以使之凈化。他毫無虛榮之心,他克制自己達到了禁欲主義的毫不利己的程度(例如,他停止了下棋是因為下棋要花去他太多的時間)。他活著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妻子或朋友,而是為了一種思想。他是一位修道士式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的思想同宗教的理想或夢幻毫無共同之處。在地球上建立極樂世界的圖景并沒有打動他——他蔑視那些夢想建立完美無缺的理想國的空想家。他是一位軍事政治家。作為一位優秀的統帥,他運籌帷幄,以期徹底粉碎敵軍,而不只是占領敵軍的堡壘。只要勝利還未達到,他就決不改變原來的方案。他常引用拿破侖的一句話:“On s'engage et puis on voit”①應當投入戰斗,打敗敵人,奪取政權——以后將見分曉。作為一位有權力欲望的人,列寧想推翻當前的統治者而使自己掌握政權,成立政府。他對沙皇政權冷酷無情,恨之入骨,因此對它的種種失敗感到高興。
1905年1月1日,這一天為列寧帶來了使他高興的消息。他歡呼道:“旅順口投降了。”“長久以來被認為是歐洲反動勢力的最可靠堡壘的俄國軍事力量”傾覆于滿洲的塵埃中,沉沒在太平洋的海底。列寧寫道:“的確,歐洲資產階級應當感到害怕。無產階級應當感到高興。我們最兇惡的敵人的災難不僅意味著俄國的自由即將來臨,它還預示歐洲無產階級的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列寧以這種方式強調了俄國革命同歐洲革命之間的相互關系。
①這句法文的準確譯法是:“首先要投入真正的戰斗,然后便見分曉。”——譯者注
列寧補充道:“進步的先進的亞洲給予落后的反動的歐洲以不可挽救的打擊。”列寧在把日本的軍事力量看作是一種進步東西時,他是在暗示:書本軍隊為自由事業服了務。列寧宣告:“俄國人民從專制制度的失敗當中得到了好處。旅順口的投降是沙皇制度投降的前奏。”①
俄國武裝力量在遠東的慘敗導致了1905年的革命。在這次革命期間,莫斯科及其他城市的工人們投入了街壘戰,在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蘇維埃,但這些蘇維埃存在的時間不長。是政府自己推動了這次事件,因為它在1905年1月9日這個“流血的星期日”對群眾進行了罪惡的屠殺。這一天,有幾千名彼得堡的工人嘴里唱著“上帝呵,保佑沙皇”和祈禱文,手里拿著圣像和沙皇的像片,在東正教的牧師格奧爾吉·加邦的帶領下,和和氣氣地來到了冬宮前面的廣場上,但是在那里歡迎他們的是槍炮的齊射和哥薩克的皮鞭。列寧寫道:據政府透露“有96人死亡和330人受傷”。據各家報紙的統計,“死傷人數為4600人”。但是列寧認為,即使“這個數字也不可能是完全的”。②
①《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9卷第141頁。——譯者注
②同上,第206頁。——譯者注
這次事件使得俄國各個城市群情激憤。列寧從遙遠的地方注視著局勢的發展并不斷地給予指示。他號召各支革命隊伍進行獨立的軍事行動,即使每支隊伍只有兩三個人也要這樣作。“戰斗隊應當自己武裝起來,誰能找到什么就用什么(槍、左輪手槍、炸彈、刀、鐵拳套、棍棒、縱火用的浸了煤油的布片、繩或繩梯、構筑街壘用的鐵锨、炸藥盒、有刺鐵絲、釘子(對付騎兵用)及其他等等)。”——列寧一面提出這樣的建議,同時還在組織方面和軍事方面作出許多指示。革命者可以“爬上屋頂、樓房上層等處,從那里向軍隊扔石塊,潑開水”,或者是進攻敵軍士兵和警察的孤立的、人數不多的隊伍,以便釋放被捕的或受傷的起義者并獲得武器。列寧警告道:“當然,任何極端都是不好的;一切好的有益的事情,如果走到極端,就可能成為、在超過一定界限時甚至一定會成為壞的有害的事情。無秩序無準備的小的恐怖行動走到極端,只會分散和消耗力量。這是千真萬確的,當然不應當忘記這一點。但是,另一方面,無論如何也不應當忘記下面這一點:現在起義的口號已經發出了,起義已經開始了。在有利的條件下開始攻擊,不僅是每一個革命者的權利,而且是他的直接的義務。打死特務、警察、憲兵,炸毀警察局,救出被捕者,奪取政府的錢財來供起義的需要,——一切爆發起義的地方都在采取這種行動,無論在波蘭或高加索都是這樣……①
“革命軍戰斗隊應當馬上進行調查,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樣的方式組織黑幫,然后……也要使用武力,痛擊黑幫分子,打死他們,炸毀他們的總部,如此等等。”②有時候一個革命者也能夠以這樣的方式“獨自英勇果敢地”行動。列寧堅持這樣的革命斗爭道路。他寫道:“必須把其他一切‘民主主義者’當作假民主主義者,當作自由派的空談家而嚴格地區分開來。”③
對列寧的這些觀點是可以諒解的,因為他在這種情況下是用革命的恐怖來回答政府的恐怖。但是這樣來解釋他的政策只是對了一半,而且這樣一來,也就接近于根本不對。列寧對恐怖既沒有特殊感情和愛好,也不感到極其厭惡。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說明列寧是特卡喬夫的追隨者,或者列寧是受了謝·根·涅恰耶夫④的影響。關于特卡喬夫,列寧一共只提到過一次,而且是以不贊成的態度提到的。至于涅恰耶夫,他是俄國的一位密謀家兼恐怖主義者,他的名字在列寧那大量的著作中、演說中和書信中一次也沒有出現過。暴力存在予俄國的空氣中,存在于俄國的傳統中,但是當暴力在涅恰耶夫和特卡喬夫那里成了一種原則和至高無上的政治武器時,在列寧看來,它只不過是服從于目的的一種手段而已。平心靜氣而論,列寧首先是忠于革命的,至于說他也熱衷于暴力和恐怖,那完全是為了革命。繼承被殺害的沙皇的是一個新的沙皇,代替被殺害的大臣的是另一個大臣,而且是更壞的大臣。單靠殺害行為是不能夠推翻一個制度的。因此像維拉·查蘇利奇(1849--1919)這樣一位女恐怖主義者和女涅恰耶夫分子到1883年時已經成為一位女馬克思主義者了。差別全在于時代的不同。列寧是在特卡喬夫和涅恰耶夫之后出現的。在已經過去的歲月中,統治者和被壓迫者都起了變化。列寧看到,在工人和不滿的士兵面前出現了進行群眾活動的可能性。在列寧看來,革命隊伍所進行的殺害行為并不是一種孤立的暴力行動,而是革命的預演,這已為這次事件所證實。1913年6月,列寧以同樣的方式為農民所使用的暴力進行辯護,他說:“農村所出現的暴怒是可怕的。人們稱之為流氓行為的現象主要是農民異常暴怒的結果,也是他們進行抗議的最初形式的表現。”①列寧預料,在經過抗議的最初形式之后,農民的憤怒一定會以革命的方式表現出來。因此列寧對此是稱贊的。在這方面列寧是一位優秀的馬克思主義者和恩格斯主義者。1889年時恩格斯寫道:“任何為達到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對我這個革命者來說都是適合的,不管這種手段是具有極端強制性的,還是看起來是十分溫和的。”
①《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11卷第343頁。——譯者注
②同上,第345頁。——譯者注
③同上,第344頁。——譯者注
④謝·根·涅恰耶夫(1847一1882)是俄國革命的策劃家。他在1868--1869年參加了學生運動,1869年在莫斯科建立了秘密團體“人民懲治協會”。他所主張的冒險主義斗爭方法和無原則的恐怖主義受到了馬克思、恩格斯和俄國革命家的嚴厲譴責。——譯者注
①此處日期肯定有誤,因為在1913年6月份列寧所發表的全部著作中根本找不到這段引文。——譯者注
列寧也是非常冷靜地把暴力看做是有時候所必須使用的一種手段。雖然他曾告誡過各部隊不要采取極端行動,但他在原則上是反對采取不徹底的辦法的。要保證勝利,就必需消滅敵人。在1908年3月18日為紀念卡爾·馬克思逝世二十五周年(馬克思是在1883年5月14日逝世的)和巴黎公社三十七周年而在日內瓦舉行的國際大會上,列寧清楚地講出了這一點。①
在1871年從3月18日到5月29日這72天的過程中,受到工人支持的、由過激派和溫和派領導的公社統治著巴黎。當時法國總理阿道夫·梯也爾轟炸巴黎,鎮壓公社,使公社遭受了慘重損失。列寧在日內瓦的大禮堂里講道:“兩個錯誤葬送了這一輝煌勝利的成果。無產階級在中途停了下來:沒有去‘剝奪剝奪者’,而一味幻想在一個為完成全民族任務而聯合起來的國家里樹立一種至高無上的公理;沒有接管像銀行這樣一些機構……第二個錯誤是無產階級過于寬大;它本來應當消滅自己的敵人,但是它卻力圖從精神上去感化他們;它忽視純軍事行動在國內戰爭中的作用,沒有向凡爾賽堅決進攻,使巴黎起義取得徹底勝利,而是遲遲不動,使凡爾賽政府有時間糾集黑暗勢力,為五月流血周作好準備。”②
此外法國的無產階級“為愛國主義的幻想所迷惑……愛國主義思想早在18世紀的大革命時期就已經產生;這種思想完全支配了公社的社會主義者,例如布朗基這位公認的革命家和社會主義的熱烈的擁護者,竟找不出比資產階級高喊的口號‘祖國在危急中!’更合適的名稱來為自己的報紙命名。”③
①《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16卷第435一438頁《公社的教訓》一文。——譯者注
②同上,第436頁。——譯者注
③同上,第435頁。——譯者注
列寧繼續說,盡管如此,但是公社還是有功績的,功績之一就是“它驅散了愛國主義的幻想,并破除了人們認為資產階級追求的是全民族的目標的天真信任。……無產階級取得的教訓是不會被忘記的。工人階級將記住這一教訓,例如俄國在十二月起義中就已經這樣做了。……無產階級的利益要求公開進行搏斗來無情地消滅敵人。”公社和1905年的革命遭到了鎮壓。但是“新的起義一定會到來。在新的起義面前,無產階級敵人的力量將表明是弱小的,而社會主義無產階級一定會在新的起義中獲得完全的勝利。”①
①《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16卷第437、438頁。——譯者注
革命是列寧自始至終所熱愛的事業。他引用馬克思的話說:“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他把這個十分特殊的比喻翻譯成下面一句話:“革命是被壓迫者和被剝削者的節日。”他經常在考慮革命,他不是像歷史學家或社會學家那樣考慮革命,而是像一個戀人那樣考慮革命,他把各種根本的變化和最大的震蕩都十分迷戀地考慮到了。他仇恨現實。
列寧和布爾什維克并不是1905年革命的組織者。這次革命與其說是從外部組織起來的,不如說是自發的。在足以表明俄國社會性質的那些很深的裂口里集聚了大量的痛苦。一道鴻溝把宮廷同國家隔了開來,把貴族同揮霍的商人隔了開來,把暴發戶工業家同一天勞動很長時間而又過著貧苦生活的無產階級隔了開來,把大俄羅斯人同上百個無權的少數民族隔了開來,把受剝削的農民同地主隔了開來,同工人及其他居民階層隔了開來。俄國與其說是一個階級斗爭的國家,不如說是一個階級隔離的國家,這個國家的人民被肢解成互相嫉妒、互不了解的各個部分。愚昧無知和交通不便加深了這道鴻溝。不平等現象加劇了貧困狀態。寥寥無幾的民主機構克服不了這些障礙。俄國的落后和俄國社會的分崩離析使日本獲得了勝利。日本的勝利使自由派義憤填膺,使愛國者悲觀失望。那些力求實現立憲改革的人,不是感到憤慨,就是受到了頑強不屈的沙皇的壓制。而其他一些力量則選擇了用暴力進行破壞活動的道路。
1905年的革命可以說是在1月份開始的,它采取了上街游行示威、舉行罷工和召開群眾大會進行抗議等形式。俄國發生了大事。居住在日內瓦的列寧很想得到消息。多年之后,當他已經在克里姆林宮掌握了政權,在填寫黨代表大會代表的履歷表時,他在關于職業的一欄內填的是:“新聞記者”。作為新聞記者,作為新創辦的周報《前進報》的編輯,他渴望得到關于革命的事實。1905年2月15日,列寧寫信給圣彼得堡布爾什維克委員會的書記謝·伊·古謝夫說:“不要忘記革命組織的力量就在于它有多少關系。……直到現在,所有彼得堡人(他們真丟臉)還沒有給過我們任何一個新的俄國國內的關系……真荒唐,真糟糕,真要命!一定要向孟什維克學習。《火星報》第85號上有許多通訊。既然您把《前進報》讀給青年聽過,為什么您不讓我們同這些青年中的任何一個人取得聯系呢??”列寧要求古謝夫找到“幾十個新的、年輕的、忠實的、會工作又會聯絡的、不靠您就能獨立通信的《前進報》的朋友……要記住這一點!!”①列寧于1905年3月寫的下一封信中繼續談論這個問題:“千萬請您設法搞一些工人自己寫的通訊來。為什么他們不寫呢??這簡直丟人!……還有一個問題:你們是否已經接納了那6名工人參加委員會?務請告知。我們建議采取一切措施接納工人參加委員會,至少要占二分之一。不這樣你們就不足以對付孟什維克。他們正從這里派去大批增援。”②
①《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5卷第14--15頁。——譯者注
②同上,第19頁。——譯者注
布爾什維克和孟什維克都在國外準備召開具有競爭性的代表大會。因此列寧在同一封信中寫道:“懇切建議你們在圣彼得堡全體300個有組織的工人當中進行宣傳鼓動,要他們自己出錢派一兩個有發言權的代表參加代表大會。工人們大概會非常高興,他們會熱情地去做這件事。不要忘記,孟什維克在工人中間拼命破壞代表大會的名譽,說過去沒有工人參加。對此必須考慮……圣彼得堡的工人大概能為兩個工人代表募集300盧布(或者由哪位有錢的贊助人特別捐贈)……”①
①《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45卷第20頁。——譯者注
這兩封信對列寧的黨性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認識,對布爾什維克在1905年最初幾個月的活動提供了一幅十分清楚的圖景。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當時是比較強大的,但是強大得不多。革命是比所有這些組織加在一起還要強大得多的那個制度的產物,——它是專制制度的產物。任何革命都是由革命的敵人引起的。
1905年的革命是俄國被擊沉的裝甲艦和被擊潰的隊伍的產物。在遠東的失敗驚呆了沙皇制度。它不知道該如何去說服人民,使他們放棄自己的信念,它不知所措,或者它以鉛一般的陰沉面孔對待那些跪在雪地上的、赤手空拳的男女老幼。人民憑看自己的本能的和社會的直覺,感覺到了政府的輕率和猶豫。只要大尉的那只手一動,就會發出服從他的命令來。俄國處在暴動的狀態中。
俄國從1904年10月到1906年1月這段時間的大事記所以引人注意,是因為在這個大事記中不斷地提到了如下一些地方和事件:華沙、羅茲、維爾諾、里加、梯弗利斯、庫塔伊西、巴庫、“華沙舉行革命游行示威”、“華沙舉行總罷工”、“華沙舉行反戰游行示威”、“巴庫各油田舉行總罷211”、“巴庫的軍隊和罷工者發生沖突”、“庫塔伊西省的戰局”、“羅茲舉行第二次總罷工”。等等。由于各地工人有不滿情緒,再加上他們希望實行民族自決和獨立(這是沙皇制度軍事上的軟弱引起的),結果在波蘭、波羅的海沿岸各省和多民族的高加索便發生了長期而嚴重的騷亂。各地農民在普遍混亂的情況下掠奪莊園,占領田地。自由派對立憲改革施加壓力。大學生舉行游行示威。1905年1月20日,基輔大學、華沙大學、哈爾科夫大學和喀山大學被當局關閉。2月4日,社會革命黨人伊·普·卡利亞耶夫刺殺了莫斯科的總督謝爾蓋·亞歷山德羅維奇大公。3月15日,華沙的警察局長諾爾肯被炸彈炸傷。在沈陽淪陷的那天,游行示威者搗毀了奇阿圖拉(格魯吉亞)的警察局。4月2日,戰局擴及庫爾蘭。還是在4月份,高加索爆發了鐵路工人總罷工。
列寧選擇了1905年4月這個時間,在倫敦召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殘余分子”的代表大會。被邀參加代表大會的全是布爾什維克——列寧的擁護者。大致與此同時,孟什維克在日內瓦召開了會議。列寧公開號召在黨內兩派之間實行徹底的分裂,不理睬從俄國傳來的關于面對日益增長的政治危機而要求統一的呼聲。
5月11日,一個亞美尼亞的民族主義者殺害了巴庫的省長。沙皇制度采取了自認為有效的方法:它企圖轉移自己敵人的注意力。高加索合法制度的削弱導致了亞美尼亞人同伊斯蘭教徒之間多次的互相殘殺。政府對這種野蠻的暴行佯裝不知,甚至還公開地唆使他們這樣干。在烏克蘭、比薩拉比亞、白俄羅斯和波蘭,發生了無數次蹂躪猶太人的暴行。沙皇制度企圖通過種族流血事件來挽救社會的不安。
6月14日,“塔夫利達公爵波將金號”裝甲艦的全體船員在敖德薩舉行了暴動,奪取了軍艦(這個事件被永遠記載在愛森斯坦①的一部偉大的影片中。
①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愛森斯坦(1898一1948)是蘇聯電影導演,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功勛藝術家,兩次獲得斯大林獎金。他的影片“波將金裝甲艦”(1925年)在蘇聯以及其他各國的電影事業的發展中起了巨大的進步作用。——譯者注
影片中那生蛆的肉象征著腐朽透頂的沙皇制度)。列寧這時坐在日內瓦,在編輯他新創辦的周報《無產者報》(他把這份報紙叫做黨的中央機關報),他十分正確地認為“波將金號”的造反以及它從俄國水域開往羅馬尼亞,具有重大的意義。他引用了一個外國人關于這一事件具有特殊意義的說法:“革命控制了裝甲艦,同時卻不知道把它怎么辦。”①列寧指出:沒有革命的領導,就干不成革命,所以他要求建立“臨時的革命政府”。列寧對“波將金號”裝甲艦寄予希望,他寫道:“一場真正爭取自由的斗爭,殊死的斗爭還只是剛剛開始。”他在文章的末尾寫道:“革命軍隊萬歲!革命政府萬歲!”②
實際上,“波將金號”在期待著俄國進一步發生事變,它開到費奧多西亞為自己儲備煤。當局不發給煤,但表示愿意發給吃的。這時,效忠于政府的軍隊向已經開回到康斯坦察的裝甲艦開了火,在這里裝甲艦上的400名船員被扣留。
起義的火焰越燒越旺。哥薩克、龍騎兵和警察用炮火和皮鞭來驅散游行示威者。對游行示威中犧牲者的埋葬導致了進一步的流血沖突。
日俄締約雙方通過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調停,在普次茅斯(在美國的新漢布什爾)會晤,于1905年8月23日③在這里締結了和約。
①《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328頁。——譯者注
②同上,第329頁。——譯者注
③新歷為9月5日。
還是在8月,俄國政府宣布它打算召開國家杜馬(議會)。在10月17日頒布的由尼古拉二世簽署的專門文告中宣布了杜馬的選舉。與此同時,9月13日建立了第一個蘇維埃——彼得堡工人代表蘇維埃。還是在1905年,在塞瓦斯托波爾、基輔、羅斯托夫、莫斯科、薩馬拉、哈爾科夫、弗拉基高加索及其他地方都產生了市蘇維埃。
彼得堡蘇維埃的第一任主席是非黨人士格·斯·赫魯斯塔廖夫一諾薩爾律師。在赫魯斯塔廖夫一諾薩爾于11月26日被捕并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后,列·達·托洛茨基被選為主席。托洛茨基原姓勃朗施坦。1879年10月26日,他出生在烏克蘭的一個鎮子上。從很早的時候起,托洛茨基就是一個造反分子。他曾經反對不學無術的地主父親,還反對鎮子上猶太人的那種家庭生活方式。這位有才能的青年17歲時來到了尼古拉耶夫,在這里他見到了一批正在尋找新的道路的革命者。和所有反對專制制度的人一樣,這些革命者也分為民粹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列夫·勃朗施坦屬于前者。年輕的亞歷山德拉·索柯洛夫斯卡婭竭力想使他轉向馬克思主義。他起初表現得很倔強。但是在迎接1897年的新年晚會上,列·達·托洛茨基向朋友們宣布他轉入了馬克思主義者一邊,然后就舉杯致詞,大罵一切馬克思主義者和一切想把枯燥無味、殘酷無情的東西帶到日常生活關系中去的人。他的這番話是沖著索柯洛夫斯卡婭講的。后來他同她結了婚,她為他生了兩個孩子,在她以自我犧牲的精神的堅決要求下,他于1902年跑到了歐洲,從此同她永遠斷絕了往來。①
①這一切在伊薩克·多伊徹(波蘭人)關于托洛茨基所寫的(被解除武裝的先知——托洛茨基:1879一1921)(1954年紐約和倫敦英文版)這本書中,敘述得特別生動。
非常有才能的、自相矛盾的和自私自利的托洛茨基(這是他在從事革命著作寫作時用的筆名)起初是把他寫的一些評論和文章從西伯利亞寄給俄國僑民在歐洲出版的一些定期出版物,其中包括列寧的《火星報》。托洛茨基從西伯利亞跑出后,身無分文卻穿過了整個歐洲,渡過拉芒什海峽,在一個清晨他敲了幾下烏里揚諾夫夫婦在倫敦的那所簡樸住宅的門。克魯普斯卡婭打開門后驚叫道:“筆桿子”來啦。托洛茨基以自己的才能爭得了這個外號。托洛茨基回憶道:“他們讓我喝茶,好像是在廚房里,這時列寧正在穿衣服。”①
在西伯利亞時,托洛茨基曾埋頭鉆研西方經典作家的作品和俄國的革命文獻,他讀了大量的19世紀俄國偉大的長篇小說家和批評家的著作。他還閱讀和分析尼采和易卜生的作品。他后來回憶道:“從西伯利亞跑出來后的途中,我在車廂里把《伊里亞特》②讀了很多。”③他渴望了解西方文明。于是列寧領著他在倫敦游覽,讓他參觀一些名勝。托洛茨基寫道:“我不記得他是怎么說的,但是他講話的語氣是這樣的:這是他們的著名的威斯敏斯特。④‘他們的’指的當然不是英國人的,而是‘敵人的’。列寧無論是講到英國博物館的建筑,還是講到高質量的報紙《泰晤士報》,總是說這是‘他們的’,也就是‘敵人的’。”⑤列寧大概感覺到了年輕的托洛茨基具有很強的接受能力,怕他不加批判地接受了“他們的”文明,所以才這么講。
①列夫·托洛茨基《列寧》(經作者贊同的譯本)1925年紐約俄文版,第7頁。
②伊里亞特是古希臘的敘事長詩(公元前9世紀至8世紀),據說這首長詩系荷馬所作,是世界敘事詩中最偉大的杰作,在古希臘許多優秀藝術作品中具有最高的地位。——譯者注
③列夫·托洛茨基的前引書第12頁。
④威斯敏斯特是倫敦貴族住宅區,區內有議會和威斯敏斯特教堂。——譯者注
在以后的3年中,托洛茨基的筆桿子使他登上了社會主義運動中的突出地位。現在,1905年的這場革命給了他以縱情發表言論的機會。他于2月份回到俄國后,由于他那火焰般的演說家的天賦和寫作才能,很快他就處在了社會震蕩的震中。1906年1O月,當革命發展到最高潮時,26歲的托洛茨基成了革命的領袖。
11月初,列寧離開瑞士,途經斯德哥爾摩和赫爾辛福斯,在離國5年多之后,于11月7日(或者8日)回到了圣彼得堡。他出國時是一位年輕的鼓動家和組織家,回來時已經成為布爾什維克的領袖了。回來后,他寧愿使自己居于次要地位。10月27日,布爾什維克的日報《新生活報》創刊號在彼得堡出版了。列寧的夙愿實現了,因為他在《怎么辦?》這部著作及其他一些著作中曾認為出版黨的日報具有重大的意義。這期間,列寧撰寫文章,出席黨委會的會議,制定布爾什維克的土地政策,接見黨的工作人員,11月14日他還在彼得堡蘇維埃中就爭取八小時工作日的工人反對同盟歇業問題發表了一次講話。①警察發現了他的蹤跡,于是他于12月6日同克魯普斯卡婭一起轉入秘密狀態。
①《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12卷第98--99頁。——譯者注
1905年的革命顯示出在托洛茨基和列寧之間存在著重要的區別。當然區別還沒有明朗化——無論是對托洛茨基,還是對列寧,都不能夠貼上一個明確的標簽。但是托洛茨基在這個期間首先是一位爭得了群眾的領導者,而這時列寧則首先是一位組織工作者。托洛茨基需要的是講壇,列寧需要的則是辦公室。托洛茨基想要的是追隨者,列寧想要的則是能夠工作的、善于執行任務的行政工作者。托洛茨基認為,屬于哪個政黨,這并沒有多大的意義;他寧愿起一個離開狼群而孤獨存在的狼的作用,而不愿服從于任何集團,也不愿靠文字鼓動和口頭鼓動使任何集團服從于自己。列寧則為爭取本黨對其他各社會主義政黨的領導權而進行著狂熱的斗爭。不過布爾什維克實際上很軟弱。他們的組織甚至連個骨頭架子都算不上。需要把一根一根的骨頭結合起來,然后再使之具有血和肉。所以1905年時,列寧在俄國并不起最重要的作用。他的時機還未到來。
革命在互相配合和聚集力量方面還顯得不夠。政府在同日本締結和約后,感到自己能夠用鋼鐵、子彈和皮鞭來制服本國人民了。但是,抗議的運動在被淹沒于血泊之中以前,在莫斯科發展到了極其英勇的程度,莫斯科的工人在5天之中一直同政府軍進行著街壘戰。最后,沙皇把謝苗諾夫團從彼得堡調到了莫斯科。在炮火的鎮壓下,起義者才被迫屈服。
列寧對革命的想像完全不是這樣。1905年6月或7月在日內瓦時,列寧曾沉溺于幻想——關于革命戰爭的幻想。列寧作為一位具有軍事氣質的政治家,他曾制定了進攻的計劃。他所想像的情況是這樣的:沙皇被推翻,專制政府“被打倒,但是沒有被打死,沒有被擊斃,沒有被消滅,沒有被連根拔除”。成立臨時革命政府。它轉向人民,表示愿意給人民以“充分的自由”。“人民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完全的共和制的自由,成立農民委員會徹底改造土地關系。……臨時政府中的社會民主黨人……
“其次,——立憲會議。如果人民發動起來了,人民……(雖然不是一下子)能夠成為大多數(農民和工人)。從而,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專政。”
“黑暗勢力瘋狂反抗……”①
“農民把一切土地關系、全部土地掌握在自己手里。那時就實行國有化。”
“戰爭……或者是資產階級推翻無產階級和農民的革命民主專政,或者是這個專政之火燃遍歐洲,那時……”②
①以上各段引文,見《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338頁。——譯者注
②同上,第339頁。——譯者注
列寧在這里停了下來。俄國“燃燒歐洲”。對于這個前景,列寧記下來的這個幻想,保存在列寧的檔案館里,1926年第一次發表。轉載于《列寧全集》俄文第2版第7卷第330一332頁,以及俄文第4版第8卷第499--501頁。(見《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10卷第338一340頁。——譯者注)
列寧沒有去進行想像。他的愿望到此為止。“燃燒”這個詞和“燃燒”這種思想是列寧的革命戰略的基礎。他以“火星”來為自己的第一個報紙命名。或者是俄國的火星燃起歐洲的革命,或者是歐洲的革命把火星拋到專制俄國的社會干柴上。
除了革命,任何東西都不能使列寧受到鼓舞。當1905年8月皇帝接見各省地方自治局的代表和宮廷各派的代表答應召開杜馬時,列寧鄙視地稱這些代表是“帶白手套的革命者”。他告誡工人們要提防沙皇和自由資產階級的背信棄義。他號召自己的黨抵制杜馬和杜馬選舉。他擔心民主改革會對那些小的革命團體產生影響。他斷言,能夠保障杜馬以選舉自由的“只有組成革命大軍,把沙皇軍隊中有生氣的、正直的力量全部吸引到自己方面來,戰勝了沙皇勢力,建立了臨時革命政府以代替沙皇專制政府的武裝人民才能做到這一點。”①列寧的賭注是:不是獲得一切,就是一無所得。列寧看到了自1905年11月他回到彼得堡后的俄國現實,他以自己所固有的洞察力立即就了解到不會順利地獲得一切。所以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自己那個很小的黨派方面,而不是蘇維埃方面。
①《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11卷第177頁。——譯者注
1905年12月,列寧從彼得堡到芬蘭去參加黨的代表會議。1906年1月他來到莫斯科為抵制杜馬選舉而進行宣傳鼓動。2月份他在彼得堡出席了黨的代表會議。2月底他又去到芬蘭。3月份,他回到了莫斯科,在那里進行秘密的黨的談判。3月中,他在彼得堡參加了“布爾什維克的領導核心”的會議。4月份,他在斯德哥爾摩主持了布爾什維克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5月份,他勇敢地使用別人的名字(“卡爾波夫”)回到俄國,而在1906年的其余時間中和在1907年的大部分時間中,他常常來往于俄國和芬蘭之間,他還到倫敦和斯圖加特出席了一些代表大會。列寧的一位黨內同志列·伊·盧澤爾①回憶了他在一次會議上(在這次會議上,列寧向20名與會者作了報告)同列寧第一次見面時的情況。盧澤爾在其《回憶錄》中寫道:“當時,我們這些參加黨的青年還在相當程度上受著民意黨人時期那種革命浪漫主義的影響。”
1907年11月,列寧終于離開俄國,自愿地到國外去居住。在國外度過了9年半的歲月之后,即在1917年4月,他才回到俄國。1908年1月初,他在斯德哥爾摩和柏林度過了一段時間后,在日內瓦住了下來。
1907年6月27日,列寧從斯提爾蘇甸(芬蘭)寫信給母親說:“我回來時非常疲乏……在這里休息得太好了,游游水,散散步,清靜安閑。清靜安閑對我來說比什么都好。”②列寧在思想上感到很疲倦,這是錯綜復雜的黨內糾紛和1905年的革命時間雖然很短、但經驗教訓卻令人痛心的自然結果。沙皇制度的覆滅延期了11年。在這段時間中,上一世紀末開始的工業的蓬勃發展在繼續;大臣會議主席彼·阿·斯托雷平實行了土地改革,其目的是要造成一個地主一資本家階級和削弱宗法制的“村社”。列寧顯然預感到了這些事件。他在1905年底或1906年初寫道(下面的話第一次發表于1926年):“因此,在這個階段里,自由資產階級和富裕農民(加上一部分中等農民)組織反革命。俄國無產階級加上歐洲無產階級則組織革命。……歐洲的工人會告訴我們‘怎樣干’,那時我們就與他們一起進行社會主義革命。”③寧在另一個地方號召人們不要忘記:我國革命的完全勝利要求俄國無產階級要同全世界的社會主義工人聯合起來。
①列昂尼德·伊薩科維奇·盧澤爾(1881—1959)是蘇聯共產黨黨員,1918一1919年在糧食人民委員部工作,后在蘇維埃機關和科教部門擔任負責工作。——譯者注
②《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53卷第290頁。——譯者注
③同上,第12卷第142頁。——譯者注
1906年7月7日,當射擊已經停止時,列寧在彼得堡布爾什維克的合法機關報《回聲報》上高呼道:“特列波夫之流先生們,祝你們成功!請開火吧!請把奧地利和德國的部隊招來對付俄國的農民和工人吧!我們贊成擴大斗爭,我們贊成國際革命!”①
“俄國政府有國際后備軍:德國、奧地利和其他國家的反動政府。然而,我們也有強大的國際革命后備軍:歐洲的社會主義無產階級,他們在德國組成了擁有300萬黨員的政黨,在歐洲各國也都組成了強大的政黨。”②
①②《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13卷第302頁。——譯者注
這些話里包含有列寧的國際主義的實質,在列寧的國際主義里很難找到對各國人民博愛的感情——那是一種主觀的和感傷的感情。列寧的國際主義是一種能夠起作用的因素,它有點像政治上的物理學:各國人民發揮作用、反作用或相互作用,以便燃起世界革命。俄國那些極小的、互相敵視的革命政黨靠本身的力量是推翻不了沙皇制度的。因此,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需要外國的幫助。這種需要使得列寧對西歐一些革命事件的氣勢作了過高的估計,甚至在沒有革命事件的地方都看到有革命事件。他在1908年10月16日寫道:“大不列顛的社會革命日益迫近,這一點只有瞎子才看不到。”他對美國也抱著很大的期望。由霍爾德曼和朱利葉斯在堪薩斯州的吉拉德出版的周報《向理智呼吁報》,其發行量達到984000份,而且據該報的編輯說,不久它的發行量一定會達到100萬份,1912年9月18日列寧對這件事進行了評論。他歡呼:“一家社會主義的報紙受到美國法院的無恥攻擊和迫害,卻能在備受摧殘的情況下日益發展和鞏固,發行到100萬份,——這個數字要比什么長篇大論都能清楚地表明,美國即將發生怎樣的變革。”①
列寧也指望得到亞洲的幫助。1911年11月20日,列寧在巴黎出席了保爾·拉法格和勞拉·拉法格這兩位法國社會主義者的葬禮。保爾是巴黎公社的社員。勞拉是卡爾·馬克思的女兒。拉法格在70歲時決定,他不再能為社會帶來益處,便同妻子一起自殺了。克魯普斯卡婭在其《回憶錄》中回憶道:“列寧稱贊這一行動,他說:‘如果不再能為黨工作的話,就應當正視現實,像拉法格夫婦那樣死去。’”在葬禮上列寧發表了沒有帶任何個人情感的演說。他說:“我們俄國社會民主黨人受到一貫使用亞洲式野蠻手段的專制政府的種種壓迫,有幸從拉法格和他的朋友們的著作中直接汲取歐洲工人的革命經驗和革命思想;現在我們特別清楚地看到,拉法格畢生捍衛的那個事業的勝利時刻很快就要到來。俄國革命揭開了全亞洲的民主革命的時代,現在有8億人參加了整個文明世界的民主運動。而在歐洲,愈來愈多的跡象表明,所謂和平的資產階級議會活動統治時代即將結束,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教育的有組織的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戰斗的時代就要到來。無產階級一定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起共產主義制度。”②
①《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22卷第118頁。——譯者注
②同上,第20卷第386一387頁。——譯者注
盡管列寧發表了這些預言,但他卻說,他是厭惡預言的。他拒絕對什么事情預先作出決定。他在1912年9月16日寫道:“如果我說,應當這樣,比如以真理、正義、勞動平均制等等為目標來建立新俄國,那這將是一種使我陷人空想的主觀主義。其實,新俄國的建立是要由階級斗爭,而不是由我的最良好的愿望決定的。”這種對主觀主義、“最良好的愿望”、“崇高的渴望”的厭惡,使列寧以及一般的馬克思主義者成了烏托邦的敵對者。列寧解釋道:“烏托邦是一個希臘語詞,在希臘文中,‘ov’意為‘沒有’,‘yoπoc’意為‘地方’。烏托邦的意思是沒有的地方,是空想、虛構和神話。政治上的烏托邦就是一種無論現在和將來都決不能實現的愿望……”①列寧認為,民粹派關于通過土地改革來建立社會主義的幻想就是這樣一種空想。
①《列寧全集》中文第2版第22卷第129頁。——譯者注
對空想家和幻想家抱鄙視態度,就會拋棄那些“永恒的價值”和合乎道德的想法,而去崇拜“客觀情況”,即崇拜那種常常被機會主義者所任意使用的實在的東西。但是列寧在1911年時所作的預言(他當時曾預言,所謂和平的資產階級議會制度的統治時代即將結束)或者他在1912年時所表示的信念(他當時曾深信,美國處在社會革命的前夜,其惟一的根據是那個很快就被人忘記了的周報的發行量提高了)難道是客觀的嗎?
在1905年的風潮之后,沙皇制度從戰爭的失敗中恢復了元氣,它冷靜沉著地把企圖推翻它的運動鎮壓了下去。無論是在俄國和歐洲,或者是在亞洲和美國,沒有一個火星燃燒起來。但是在巴爾干卻突然爆發了戰爭的火焰,而且很快就蔓延到了整個世界。在這個火焰之中誕生了新的俄國革命,對于這場新的革命來說,1905年的革命只不過是它的預演而已。
(待 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