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事,從來都在文章之外,如文學歌頌和揭露的爭論仍在爭論,文學告別論并未告別。四十年回眸:文學,當告別崇高,只有精致和利己。張承志老師從不妥協到以筆為旗,昭示了文學的另一種可能,延續了文學的生命和尊嚴的底色。
晨曦已現。
從魯迅先生的吶喊,到丁玲女士的沉默,到魏老(巍)站在新世紀門檻上,到張承志老師以筆為旗,指路標志猶在,接續不止,終將迎接那一縷陽光。
于是,我將品讀老師«新集舊作»系列文章的感悟和留言的第二部分,集納成文,取名«以筆為旗賦新篇•張承志新集舊作留言錄»。
留言文章:«最后一次讀保爾•柯察金»
留言時間:2022年5月31日
留言內容:
讀老師的«最后一次讀保爾•柯察金»,連寫三篇留言,終成«百年家史,如是說...»,被網站登出。這大概就是文以載道,生生不息吧。
您的忠誠和真摯,滋養著我們的精神,老師。
留言文章:«游擊時代»
留言時間:2022年6月7日
留言內容:
當人的私欲被激發,所謂秩序的韁繩確實只需侏儒就可攫住。
當這一切發生的久了,事物總會向相反的方向變化。
人,是需要一點精神的,教員說。
當切的照片印在T恤上出售的時候,喜耶?憂耶?一切才剛剛開始,一首歌,一篇文章,組織起來,才是改變的時候!
從舊園兒郎到暮年的欣喜,老師從未改變。
老師的堅守,終將迎來遠處海平線上那不可抗拒的光。
留言文章:«壁上的詩»
留言時間:2022年9月3日
留言內容:
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
老師從未背叛,孤單前行。
雖妖霧迷漫,指路標志猶在。
道路曲折,接續未止。
終將看到那一縷陽光。
掃帚不到,灰塵不掉。
也許是老師心中的疼痛更甚,
近期文章如標槍,如利箭,
刺向一切妖魔魑魅,
箭聲蕭蕭,
是公平正義的回響!
留言文章:«十月的回眸»
留言時間:2022年10月24日
留言內容:
多年以前,看過一篇«黃泥小屋»的評論文章,從此,黃泥小屋,蘇尕三的文學意象便在記憶中蟄伏。
百年回眸,先生(魯迅)的意義,在于在民族危亡之際,在文化陣地上,樹起了一面旗幟。
四十年回眸,以及,當文學是該歌頌還是揭露成為問題的當下,老師以自己的決裂和堅忍,在背叛和解構中,延續了文學的生命和尊嚴的底色。四方游走寫蒼黃的老師,從小說轉到散文,老師的文字,是寫給生命和尊嚴的。
留言文章:«海上的棋盤»
留言時間:2022年11月2日
留言內容:
一切的歷史,都可以在當下找到注解。
想起了«賀新郎•讀史»。一篇讀罷頭飛雪,但記得斑斑點點,幾行陳跡。
讀罷«海上的棋盤»,疑惑老師的本意,疑惑歷史的本意。
有疑惑,無答案。
留言文章:«渡夜海記»
留言時間:2022年11月11日
留言內容:
四十年文學,當告別崇高,只有精致和利己。
當老師循著先生的«野草»,告別故紙堆里的微義,唯有四方游走。不管面前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是告別,也是決戰。帶著那些厚實和堅忍。
終于,老師
以筆為旗賦新篇,
胸有千壑生狼煙。
老驥伏櫪終不悔,
重整河山慨而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