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擇業觀,比較集中地體現在他的中學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馬克思在文中,對青年選擇職業應遵循的主要指針、選擇職業的原則、選擇職業應有的態度、選擇職業對一生的影響、選擇職業與幸福觀等問題,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闡述;通篇充溢著人類情懷、理想光輝、道德感召力和對人生的現實具體的關注。《卡爾·馬克思傳》的作者戴維·麥克萊倫對青年馬克思這篇關于職業選擇的文章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文章“表現出了鮮明的個性”,“充滿了理想主義色彩,洋溢著要通過一種方式把人的個性完全發展出來的熱情,即規避權力和虛榮,用自我犧牲的精神為人類整體服務”。本文針對當代大學生在選擇職業上的某些困惑,探討分析馬克思擇業觀對當代大學生擇業的現實啟示。
一、青年要認識到選擇職業的主體能動性具有正負二重效應
馬克思認為,人有理想有目標,并要自己去尋找可以達到這個目標的手段。人的“這種選擇是人比其它創造物遠為優越的地方,但同時也是可能毀滅人的一生、破壞他的一切計劃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為。因此,認真地權衡這種選擇,無疑是開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聽天由命的青年的首要責任”。
馬克思這段論述,一是指出人有積極主動的生活選擇能力,這是人的主體能動性;二是人的職業選擇是現實的、獨立的選擇,是每個人自己去尋找達到理想和目標的手段,因此具有明顯的個性化特征;三是人的這種選擇職業的主體能動性具有正負二重效應,自己的職業選擇可能給自己的一生帶來美好,也可能帶來不幸,因此一定要認真權衡自己的選擇,這是即將走上社會的青年的首要責任。這就啟示我們當代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正確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性,要把它看作是開始走上生活道路的首要責任。那怎樣才能在選擇職業時正確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性,權衡好自己的選擇呢?怎樣才能承擔好這個“首要責任”呢?馬克思在文中緊接著作了深刻的分析回答。
二、青年選擇職業不要成為虛榮、名利、欲念、幻想等的傀儡
馬克思說:“虛榮心容易使人產生熱情或者一種我們覺得是熱情的東西;但是,被名利迷住了心竅的人,理性是無法加以約束的,于是他一頭栽進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喚他去的地方;他的職業已經不再是由他自己選擇,而是由偶然機會和假象去決定了。”
這里,馬克思提醒青年選擇職業,一定不要被虛榮、名利、欲念、幻想等非理性所左右;這時我們選擇職業的主體能動性已經陷入誤區,理性已經被欺騙,已經“一頭栽進那不可抗拒的欲念召喚他去的地方”。這時,表面上看是由他自己選擇,而實際上已經被偶然性和假象所決定,已經成了虛榮、名利、欲念、幻想等的傀儡。馬克思所講的這個道理,特別值得當代大學生警覺和深思。通過對當代大學生擇業現狀的調查發現,近些年高校畢業生在擇業選擇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功利化傾向,膨脹物質利益的追求,經濟收入、物質待遇、工資福利、獎金報酬、工作環境等成為擇業首先考慮的因素。經濟條件好、工資收入高、生活環境和公共服務優越的“北上廣”等發達城市,成為近些年高校畢業生擇業的扎堆首選;而西部地區雖然人才需求大,可由于收入少、工作和生活條件差,卻很難招到急需的人才。
但問題是,這種被實用功利、物質欲念影響的擇業選擇,究竟還是不是代表社會未來、代表國家希望的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群體內心深處的需求?馬克思把這被虛榮、名利、欲念、幻想左右的職業選擇,稱為是“名利迷住了心竅”,實際上已經不是自己內心深處的選擇了。馬克思提醒我們,這時一定要追問“我們對所選擇的職業是不是真的懷有熱情?發自我們內心的聲音是不是同意選擇這種職業?我們的熱情是不是一種迷誤?我們認為是神的召喚的東西是不是一種自我欺騙?”只有深刻領悟職業選擇終究是關聯著人生理想、人生使命、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才能走出“名利迷住了心竅”的迷霧。馬克思正是從人生理想和人生使命的高度,來最終審視職業選擇的:“我們的使命決不是求得一個最足以炫耀的職業,因為它不是那種可能由我們長期從事,但始終不會使我們感到厭倦、始終不會使我們勁頭低落、始終不會使我們的熱情冷卻的職業,相反,我們很快就會覺得,我們的愿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的理想沒有實現,我們就將怨天尤人。”這或者是由于虛榮心所致的“對某種職業的突然熱情”,或者是由于“用自己的幻想把這種職業美化”,或者只是“從遠處觀察它,而從遠處觀察是靠不住的”。實質上都是自己的職業選擇,已經成了虛榮、名利、欲念、幻想等非理性的傀儡,堵塞了通向踐行人生使命和人生理想的道路。
三、青年選擇職業一定要考慮允許自己做出選擇的社會生活條件
馬克思在文章中說:“我們并不總是能夠選擇我們自認為適合的職業;我們在社會上的關系,還在我們有能力決定它們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確立了。”馬克思在中學時代對關于人的社會關系對青年選擇職業的制約性的這個深刻思考,可以說是他后來的關于人的社會性思想的萌芽。對照馬克思在1845年《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論述,我們就更能理解為什么青年選擇職業一定要考慮允許自己做出選擇的社會生活條件,更能理解為什么各個高校的擇業就業教育都特別強調,我們大學畢業生不能只從個人需要出發,還要從社會需要出發,要響應祖國和人民的召喚,努力選擇國家和社會需要的就業崗位。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人,都是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之中的,在我們每一個大學生身上不僅承載著社會權利更承載著社會責任。社會關系對大學生選擇職業的制約是不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在社會上的關系,還在我們有能力決定它們以前就已經在某種程度上開始確立了”。如血親聯系、民族關系、家庭經濟政治條件、家庭在社會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中地位,特別是整個時代下的社會關系格局、社會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對大學生選擇職業的宏觀制約、國家政策對大學生擇業的中觀制約、即時各行各業用人需求現實狀況的微觀制約等,而且這些社會關系,在每個青年走向社會能對它們發生影響之前,就已經客觀存在著了。
因此,當代大學生在職業選擇上一定要有“國家、社會、家庭”的坐標。要考慮自己家庭的條件、要考慮國家和社會的需要、要認清國家的就業形勢和政策、要了解各行各業的人才競爭現狀等。這就需要在選擇職業過程中,不能忽視整個社會生活條件對個人職業選擇的制約,不能脫離客觀現實來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不能把自己的職業選擇單單建立在個人的需求和好惡的基礎上。
四、青年應該追求和選擇什么樣性質的職業
馬克思在分析了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對青年選擇職業的制約后,進一步指出:“如果我們把這一切都考慮過了,如果我們的生活條件容許我們選擇任何一種職業,那么我們就可以選擇一種使我們獲得最高尊嚴的職業,一種建立在我們深信其正確的思想上的職業,一種能給我們提供最廣闊的場所來為人類工作,并使我們自己不斷接近共同目標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職業,而對于這個共同目標來說,任何職業都只不過是一種手段。”馬克思這里指出的青年應該追求和選擇什么樣性質的職業,正是他自己追求和選擇,正是他內心渴望從事的終生職業,正是他自己踐行的人生信念,正是他生命歷程的寫照。相信當代大學生,當讀到馬克思說的這段話時,他們跳動著的青春的心,一定會和馬克思的心連在一起!馬克思告訴我們應該追求和選擇的職業,已經摒棄了虛榮、名利、欲念、幻想,已經把選擇職業和人生理想、人生價值、人生意義緊密融合在一起了。
一是要追求和選擇一種使我們獲得最高尊嚴的職業。因為,“尊嚴是最能使人高尚、使他的活動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更加崇高品質的東西,是使他無可非議、受到眾人欽佩并高出于眾人之上的東西”。“尊嚴”不是虛榮、不是權貴、不是作秀、不是高高在上,而是能使人有高尚的人格,使人的工作和奮斗具有崇高品質的內涵,使人的職業成為一種事業并獲得人們的敬重。因為,“能給人以尊嚴的只有這樣的職業,在從事這種職業時我們不是作為奴隸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領域內獨立地進行創造”。馬克思認為給人以尊嚴的職業,不是使自己成為謀生的工具,成為名利金錢欲望的奴隸;而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把自己的創造能力展現出來,把自己的創造成果貢獻給社會的職業,從而使自己成為有益于社會、有益于人民的人。無疑,這正是當代大學生內心中最渴望從事的職業。馬克思還認為,能給人以尊嚴的職業“并不總是最高的職業,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職業”。這啟示我們當代大學生,能給人以尊嚴的職業,并沒有高下之分,只是有可取與不可取之分。對職業的高下之分,往往是世俗之見;而可取與不可取之分,在于是不是既適合社會和人民需要又適合自己專業、興趣和能力的職業。持有這種選擇職業的觀念,對我們當代大學生尤為需要和可貴。
二是要追求和選擇“一種建立在我們深信其正確的思想上的職業”。可以說,馬克思的這個選擇職業的思想的內涵,是深邃的,是需要我們聯系當代大學生選擇職業的現實狀況和問題,加以進一步發掘的思想。這里至少有三個層次的問題,需要我們和大學生一起深入思考:第一個層次是任何職業都是建立在一定思想之上,這個思想可能是顯性的也可能是隱性的、可能是崇高的也可能是世俗的、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第二個層次是一定要追求和選擇建立在正確的思想之上的職業。第三個層次是我們對這個思想的正確性已經深信不疑。這三個層次中最核心的是,追求和選擇的職業一定要建立在正確的思想之上。馬克思在文章的結尾部分,正是深刻分析和指明這個“正確的思想”。
三是要追求和選擇“一種能給我們提供最廣闊的場所來為人類工作”的職業。馬克思說的“最廣闊的場所”,并不是簡單的狹義的空間命題,而是個歷史、人文、時代命題。它有廣義的時間空間內涵,有歷史、現實、未來貫通的內涵、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內涵。只有包容著這樣大視野的職業,才能與“為人類工作”相適應、相匹配。這就是說,在我們青年選擇和追求的職業中,要包容著大視野、包容著天地人大境界、包容著人類情懷、包容著時代潮流、包容著歷史必然。
四是要追求和選擇“使我們自己不斷接近共同目標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職業”。馬克思當時所說“共同目標”,是“使人類和他自己趨于高尚”。青年追求和選擇的職業,應該是能不斷接近這個共同目標的職業。這個共同目標有雙重維度的“高尚”:使人類趨于高尚,同時也使自己趨于高尚。這就從更深層次上揭示了,青年追求和選擇職業不僅是生存的需要、事業的需要,更是使人類和自身臻于完美境界的需要。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對于這個共同目標來說,任何職業都只不過是一種手段”。這是在人生更高境界中所展現的目的和手段的關系。當代大學生若從這個人生更高境界的高度來追求和選擇職業,定會能使我們擺脫諸多世俗名利的困擾;從而實現人生由自然境界、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飛躍。
五、青年選擇職業“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
這是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一文中得出的最終結論。馬克思指出這個選擇職業的主要指針,凝結了真善美的統一,凝結理想和現實的統一,凝結了應然和實然的統一,凝結了人類發展和個體發展的統一。“不應認為,這兩種利益會彼此敵對、互相沖突,一種利益必定消滅另一種利益;相反,人的本性是這樣的: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人的生存方式是實踐的,而實踐都是社會實踐;離開了社會實踐,人就不能生存和發展。每個人的全部潛能只有在投身社會實踐中才能展現出來;每個人的所有能力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發揮出來;每個人的需要和價值只有在為社會、為同時代人幸福做貢獻過程中才能獲得。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層次需要和境界;而自我實現就是指的人的潛能、人的能力、人的價值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和展現。
因此,當代大學生只有從人生觀、價值觀、幸福觀、人類觀的高度,從追求“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的境界來選擇職業,才能獲得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有價值的人生,獲得一個幸福的人生、一個高尚的人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