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第二十四章《生產資料公有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性質》②
教科書說:“由于生產力在不斷增長,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生產、分配和交換領域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某些方面,以及有計劃領導經濟的形式,就會過時,就會落后于生產力所達到的水平,而不再適合進一步發展生產的需要。這就必須改變生產關系和經濟領導形式,使其適應已達到的生產力水平。”
這一段還講得好。但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不只人與人的關系方面和領導經濟的形式方面,存在著妨礙生產力發展的問題;而且所有制方面,例如兩種所有制的長期并存,也會有妨礙生產力發展的問題。
教科書接著說:“然而,同以剝削為基礎的社會形態不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這種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事情不會弄到發生經濟危機、階級斗爭和社會革命這類沖突的地步。這些矛盾是發展中的矛盾,是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逐步過渡的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充分認識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國家,依靠群眾——共產主義建設者的積極活動,能夠及時克服產生的矛盾,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沒有力圖保存腐朽的經濟關系的階級,對社會發展進行著有意識的有計劃的領導。”
這一段很有問題,不如斯大林講得好。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矛盾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個說法不合乎辯證法。一切矛盾都是不可調和的,哪里有什么可以調和的矛盾?只能說有對抗性的和非對抗性的矛盾,不能說有不可以調和的矛盾和可以調和的矛盾。資本主義制度是沒落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是沒落的,所以社會主義制度的矛盾,是前進道路上的矛盾,這點教科書是說得對的。
社會主義制度下,雖然沒有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革命,但是還有革命。技術革命、文化革命,也是革命。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革命,從共產主義的這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也是革命。共產主義一定會有很多的階段,因此也一定會有很多的革命。
這里說依靠群眾的“積極活動”來克服矛盾。應該認識到,所謂“積極活動”,包含著復雜的斗爭。要對各種錯誤的傾向展開批評和斗爭。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還有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還有保守的階層,還有類似“既得利益集團”,還存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城市和鄉村的差別、工人和農民的差別。要解決這些矛盾,消除這些差別,不經過斗爭是不行的。
在社會主義社會里,先進的人對集體事業忠心耿耿,勤勤懇懇,朝氣勃勃;落后的人為名為利,為私為己,暮氣沉沉。在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每個時期都會有一部分人力求保存落后的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我國農村中的富裕中農,在許多問題上都有他們自己的觀點,因此他們不能適應新的變化,并且其中有一部分人對這些變化進行抵抗。甚至在技術問題上也有斗爭,廣東在農村同富裕中農展開農業“八字憲法”的辯論,就是證明。
教科書說:“改進對工業和建筑業的領導,是一項重要的革命措施,它使工業在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基礎上,出現新的大躍進。”
好。
看到“革命”兩字就高興。他們也有大躍進,大躍進上了教科書就好辦了。但是,新的增訂本又改成了“巨大的發展”。
教科書說:“由于合并集體農莊,提高機械化水平,培養集體農莊的熟練干部等等而引起的農業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矛盾,這種矛盾表現為集體農莊的基本生產力(集體農莊莊員)和集中在機器拖拉機站中的基本農業生產工具之間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脫節。改組機器拖拉機站和建立集體農莊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由集體農莊購買機器),是一項極其深刻的革命措施,它解決了已出現的矛盾,為農業的更大躍進開辟了廣闊場所。”
在他們那里,事實也在變化,可是很多人的思想跟不上。最近看了蘇聯《消息報》的一篇文章《一個經理的自白》,表明他們那里需要一個“極其深刻的革命”,需要展開斗爭,展開批評。
教科書說:“隨著資本主義的消滅和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化,人們成為自己社會經濟關系的主人。人們認識了客觀規律以后,能夠完全自覺地掌握和利用這些規律來為整個社會謀福利。”
教科書說,隨著社會主義公有化,“人們成為自己社會經濟關系的主人”“能夠完全自覺地掌握和利用這些規律”,把事情說得太容易了。這要有一個過程。規律,開始總是少數人認識,后來才是多數人認識。就是對少數人說來,也是從不認識到認識,也要經過實踐和學習的過程。任何人開始總是不懂的,從來也沒有什么先知先覺。斯大林自己還不是對有些東西認識不清楚?他曾經說過,搞得不好,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可以發展到沖突的程度;搞得好,就可以不致發生沖突。斯大林的這些話,講得好。教科書比斯大林退了一步。
認識規律,必須經過實踐,取得成績,發生問題,遇到失敗,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使認識逐步推進。要認識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必須進行實踐,在實踐中必須采取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來進行研究,而且必須經過勝利和失敗的比較。反復實踐,反復學習,經過多次勝利和失敗,并且認真進行研究,才能逐步使自己的認識合平規律。只看見勝利,沒有看見失敗,要認識規律是不行的。
教科書不承認現象和本質的矛盾。本質總是藏在現象的后面,只有通過現象才能揭露本質。教科書沒有講人們認識規律要有一個過程,先鋒隊也不例外。
教科書引用恩格斯《反杜林論》中的話,說隨著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只是從這時起,人們才開始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只是在這個時候,人們所推動的社會原因才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和愈來愈大的程度上產生他們所希望的結果。這是人類由必然的王國進入自由的王國的飛躍。”
恩格斯說“開始”,說“愈來愈大”,這就比較正確。
教科書說:“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統治地位和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計劃性使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成為客觀必然性,因為不這樣,對共產主義建設實行有計劃的領導是不可想象的。”
講得太容易。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社會愈充分地認識經濟規律,就愈能順利地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愈能有效地利用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要十分熟練地應用經濟規律,必須學會全面地考慮這些規律在每個時期發生作用的具體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
講得還有點意思。
教科書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起作用的客觀經濟規律,是被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和文化建設的實踐中認識和利用的。經濟政策的成功,首先決定于它反映經濟規律的要求的正確程度。”
對,好。
教科書說:“……現代修正主義分子所鼓吹的削弱社會主義國家、縮小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作用這樣一條無政府主義的、機會主義的路線,是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人民利益相敵對的。這種機會主義的路線,使勞動者失去了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主要工具,使社會主義各國在帝國主義面前解除了武裝。”
這一段對修正主義的批判,不正確。現代修正主義者,他們不是不要國家機器,他們要自己的國家機器可厲害呢,他們所仇視的是真正的無產階級的國家機器。他們所謂反對國家對經濟的領導,實際上是一種欺騙。他們的目的是用這個來推翻無產階級專政,復辟資產階級專政。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決定了社會主義國家的新的、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經濟作用。”“由于生產資料的私人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發性,資產階級國家不能起這種作用。”
“由于生產資料的私人資本主義所有制和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發性,資產階級國家不能起這種作用。”這幾句話講得太絕對了。實際上,資產階級國家,對他們的經濟是起調節作用的,例如美國政府出來干涉鋼鐵工人的罷工,就是一種調節。
教科書說:“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所決定的并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這一原則,是兩個彼此密切聯系的基本特征的結合,即國家對經濟的有計劃的集中領導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主動精神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結合。”
好。
教科書引用列寧在《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初稿中的話:“真正民主意義上的集中制的前提是歷史上第一次造成的這樣一種可能性,就是不僅使地方的特點,而且使地方的首創性、主動精神和各種各樣達到總目標的道路、方式和方法,都能充分順利地發展。”
上面引的列寧這幾句話講得真好。十月革命后的蘇維埃,中國的人民公社,就是在發揮地方的首創性、主動精神下創造出來的。
教科書說:“要社會主義經濟順利發展,就要時刻同國家機關和經濟機關中各種官僚主義現象、同代替經濟鼓勵的命令主義進行堅決的斗爭。”
不講政治領導。
教科書說:“工會的使命是要促使勞動者的物質生活與文化需要得到更充分的滿足。它們有權對于勞動立法的遵守實行國家監督,對勞動保護狀況實行社會監督。”
教科書不講工會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不講如何加強政治教育,只偏重講福利。
教科書說:“在社會主義社會,沒有剝削階級,但還有代表私有傾向和習慣的、阻礙社會主義經濟中新的進步趨勢發展的落后分子,還有公共財產的盜竊者和忽視人民需要的官僚主義分子,人們意識中的資本主義殘余還沒有完全克服。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鼓勵勞動者的主動性,促進社會生活一切領域中的進步趨勢的發展,支持新的幼芽,加強它們,促進先進生產方法的推廣;國家同危害共產主義建設利益的一切社會主義法制的破壞者,妨礙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來迅速發展生產、加速技術進步和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切惰力、各種落后和守舊的現象,作堅決的斗爭。”
這一段講得有點神氣。要上層建筑干什么?就是為了對經濟基礎起作用。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教科書說:“批評和自我批評是社會主義制度下新舊斗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
這一段說批評和自我批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這個說法不妥當。矛盾才是動力,批評和自我批評是解決矛盾的方法。
據鄧力群同志編輯整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以國史研究學習資料清樣本名義于一九九八年出版的《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一書的主要部分《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談話記錄稿》收錄,基本保留了毛主席讀該書時批注和談話的風貌。
鄧力群同志是這篇文獻的原始記錄者,先后六次對它做了系統整理;最后一次于一九九五年夏季在北戴河整理定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