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評圖書:
書名:《大均衡:進城與返鄉的歷史判斷與制度思考》
作者:賀雪峰
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2年1月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2020年1月23日,武漢封城——2020年4月8日,武漢解封。這期間,全國各地都采取了相當嚴密的抗疫舉措。我國用了百天時間取得了抗疫的初步勝利。
為了阻斷疫情傳播,我國黨和政府果斷采取了按下社會運行暫停鍵的措施。這也意味著,大批農民工延遲了返崗上班的時間。而當2020年3月,歐美國家因疫情不得不控制經濟社會運行,造成了我國沿海地區出口導向型企業的訂單減少,這使得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再度返鄉或繼續滯留農村。
這種情況下,許多農民工沒有務工收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家庭收入,卻仍然通過農業收入,以及自家或父母的房子,得以降低生活成本。中國經濟、社會、政治上沒有出現大的問題。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武漢大學中國農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著名三農專家賀雪峰指出,“農村再次成為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與蓄水池”,基于此提出建議,我國應繼續致力于消除限制農民進城的體制機制障礙,但另一方面要限制資本下鄉,遏制一些地方無序無度占用農地低效開發的做法,保護農民返鄉權。
賀雪峰認為,近年來引發熱議的“農民工回不回得去農村”存在誤區,也就是僅僅考量的是年輕農民工的價值選擇,但實際上,農民工年紀越大,進城務工就越難,返鄉務農的時間就越長。在賀雪峰看來,農民工返鄉務農,或是就近務工,或是創業,實際上都帶回了相當的工作、技術和管理經驗,對于保持中國農業的精耕細作傳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美麗鄉村、維持生態文明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農民工能否回得去農村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返鄉農民工能否與農耕結合起來,二是農村是否具備農民進行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農業生產無法人為加快(通過加大技術投入,可以延長農業生產期、有限地提高產量,但無法真正意義上縮短生產周期),所以天然適合家庭經營。而今的農業生產越來越講求技術性和管理性的勞動投入,中老年農民從事的小規模經營,體力負荷有限,“就業不充分的軟性勞動投入與農業相對較低的收入構成平衡”。
事實上,在全國很多地方,近年來都出現了返鄉中年農民工務農,甚至還有不在少數的占地農民在進城居住后,繼續尋求租地耕種的現象。其原因在于,耕地可以解決家庭吃菜問題,還能部分地貼補家用,另外能夠讓中老年農民鍛煉身體。“有了土地上的勞動收入,就有了村莊內的安全感,就有了心靈上的歸宿,就可以告別在城市漂泊時身體和靈魂都無處安放的問題”。
當然,我國地域遼闊,大中小城市的郊區和鄉村的發展機會不同,為不同年齡的農民工提供的就業空間也有較大差別。江浙農村的工業化水平較高,存在著大量第二、第三產業就業機會,這意味著當地的中老年人只要有意愿和勞動能力都比較容易獲得務工機會。江浙等沿海地區一些農村的農地也因此集中或分散租種給農業公司、租戶耕作。而在中部、西部許多地區,城鄉都存在著供年輕農民工務工的機會,經商空間也大,但中老年農民離鄉或就地務工機會較少。事實上,近年來雖然一些城市鼓勵年輕、中年農民工將父母接到城市居住,但響應程度卻不高,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全家進城,農民家庭收入減少,支出卻大幅度增加——中老年農民留守農業,可以掙錢存儲支援子女,并為自己養老提供積累。
《大均衡:進城與返鄉的歷史判斷與制度思考》書中還談到,此前因為大量農民進城,曾有人擔心土地會因此撂荒,所以要支持“資本下鄉”,這是一種誤解,我國農村仍有2億多農戶、6億多農村人口,其中的農村勞動力有2億多,當下的農業生產力條件下,年齡超過60歲的老年人種田也可以種得很好。即便出現一些農村家庭全家進城,其土地通常也會轉租給同村同組農民,基本上不存在無人種田的問題。反倒是個別急劇推進“資本下鄉”的地方,反而出現了糧食和經濟作物價格波動,經營公司“跑路”的現象。而在一些高寒地區、灌溉不便的地區,土地種植難度很大,不但農民不愿意種,資本其實也不愿承接這樣的土地——這種土地更適宜于及時退耕還林或退耕還草。
附: 賀雪峰|農民沒有“鄉愁”,只有“城愁”:《大均衡》后記
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應建設一個可以為農民保底、為進城失敗的農民提供退路、不那么美麗卻可以維持基本生產生活秩序的農村,這個農村將繼續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應對危機和危險的穩固根據地。
2020年始料未及的新冠疫情,對全世界各個國家都造成了重大影響,而中國以果決的手段迅速控制了疫情。相對于世界上至今仍然深陷疫情的一些國家,中國之所以能迅速控制疫情,除與中國體制優勢、集體文化有關以外,農村再次成為中國得以有效應對危機的一個關鍵。疫情期間,大量城市務工求學人口回到農村,無生存之憂。嚴格的流動限制之所以可以進行,是因為農村為中國最大多數人口提供生活保障?;蛘哒f,正是農村為中國大多數人口提供了生活保障,國家就可以采取措施進行嚴格管控,也就可以在短期內將疫情控制住。
最近幾年國際關系比較復雜,中國卻能保持戰略定力,繼續發展,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中國有農村這個戰略大后方。農村是中國現代化的穩定器和蓄水池,這句我在20年前說的話,現在聽起來仍然很應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國際輿論對當時中國可能出現2000萬失業農民工感到擔憂——在國際語境中,一個人失業就意味著一家人挨餓,2000萬人失業就有接近一個億的人口沒飯吃,這顯然是重大危機。不過,中國情況不一樣。2008年底我在貴州農村調研時,問一個農民說失業怎么辦,他回答說:“失業回來家里不過是多一雙筷子。沒有打工收入,打麻將打小一點就行。”正是因為農村對失業農民工的接納,2008年金融危機對中國社會的沖擊很小??梢哉f,因為有一個穩定的農村,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有能力應對經濟周期及其他困難的國家。
世界銀行所言“中等收入陷阱”,即一個國家到了中等收入階段,勞動力價格上漲,經濟成長乏力。之前經濟增長較快的時候,社會各個階層與群體都可以從中獲益,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以后,階層之間的利益分配就變成了零和博弈,一個群體收入的增加以另一個群體收入的減少為代價,因此出現結構性矛盾,不同階層之間的沖突加劇,社會矛盾頻發,甚至引發政治動蕩,反過來又造成經濟增長的停滯,國家遂落入發展陷阱。中國情況則大為不同。一方面,中國實行土地公有制,消滅了土地食利階層,另一方面,農村這個退路與基本保障,使得中國社會在發展中一直沒有出現階層之間的劇烈沖突。農民正通過代際接力的方式融入城市,即使進城失敗,也可以有底氣地退回農村。“未富先老”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又一個難題,農村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最為重要的陣地。
簡而言之,正是看起來并不現代也不發達的中國農村,為中國現代化提供了最為重要的保障。在2014年出版的《城市化的中國道路》一書中,我認為,中國現代化由三輪驅動:小農經濟、中國制造和科技進步。小農經濟為整個中國現代化提供了廉價勞動力,提供了社會穩定的基礎,提供了多數人的基本保障。中國制造讓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為中國賺取外匯,大幅提高了生產力,改善了基礎設施,為公共服務提供了充裕資金,為科技進步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條件??萍歼M步和產業升級則是中國由大國晉升強國的關鍵。只有科技進步,才能讓中國在世界產業價值鏈中由低端走向高端,也只有在高附加值產業中占據地位,中國才不會受人掣肘,才能真正成為發達國家。三輪驅動的關鍵是將中國制造的利潤導向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而小農經濟恰恰為這樣一個利潤流向提供了最可靠保障。
因此,城鄉之間的關系并非齊頭并進,而是一快一慢、一正一反、一發展極一穩定器,對立統一,相反相承。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城市先行、科技先進。從戰略高度來看,中國城鄉之間的均衡是大均衡。鄉村振興不是要消滅小農經濟,不能急于求成,而必須有歷史的耐心,必須服從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大局。 這個角度來看,2020年疫情期間山東以鄉村振興名義通過“合村并居”來拆農戶房子,過于急于求成,既不得民心,又不符合中國現代化的規律。在中央的指導下,山東不得不停止了“合村并居”。實際上,當前全國仍然存在不少類似山東“合村并居”一類的激進鄉村振興做法,有些中央部委的三農政策甚至也過于激進。系統檢討當前一個時期的“三農”政策與實踐,對于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本書收入的是筆者近年所寫的調查隨筆與政策評論,主要涉及對中國農村與城市化的認識。這些文字的結論是,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農村仍然十分重要。農村是農民的基本保障,是將來可能進城失敗的農民的最后退路?;颈U鲜遣辉试S也不應當市場化的,必然維持在較低水平。農民沒有“鄉愁”,只有“城愁”,他們正在想方設法進城,而在農民進城的歷史進程中,政策不應過于浪漫化。在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應建設一個可以為農民保底、為進城失敗的農民提供退路、不那么美麗卻可以維持基本生產生活秩序的農村,這個農村將繼續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應對危機和危險的穩固根據地。
希望這本小書可以為當前的鄉村振興政策提供啟示,為關心“三農”問題和中國現代化前途的讀者提供別樣的視角。
是為后記。
2020年11月14日 賀雪峰著《大均衡》目錄
代 序 回不去的鄉村?/1
一 進城還是返鄉 務工、務農與創業/ 3
返鄉創業的邏輯 / 11
農民家庭勞動力如何配置 / 15
進城還是留守 / 23
農民為什么愿意回村居住 / 35
熟人社會的養老 / 40
互助養老值得重視 / 45
從新冠疫情認識農民退路的重要性 / 50
二 農村區域差異
代際責任與自由戀愛 / 57
性別失衡與代際關系 / 63
老年人儲蓄的區域差異 / 75
北方農村兄弟關系更容易緊張 / 81
農村老年人癱瘓了還能活很多年 / 86
負擔不重的家庭 / 90
半市場中心地帶 / 99
晉西北農村性質 / 104
村莊秩序的條件 / 109
云貴川與魯豫皖 / 114
文化核心區與邊緣區 / 126
三 農業用地制度
中國的糧食安全有沒有問題?/ 133
武漢郊區的土地拋荒 / 137
北京郊區的蔬菜種植 / 144
煙臺市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155
農地三權分置問題 / 162
皖河農場的經營體制及其優勢 / 176
保護耕地也要考慮代價 / 192
四 建設用地制度
沿海土地利用的先行劣勢 / 197
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要警惕負債 / 202
宅基地改革的核心是“居有其屋” / 206
征地拆遷與農民的地權意識 / 218
五 “三農”政策對話 “三農問題”的根本是農民問題 / 233
鄉村振興戰略的辯證法 / 237
城鄉收入差距為什么會拉大?/ 256
城市發展戰略的若干想法 / 264
城鄉融合發展彰顯中國制度優勢 / 274
從開發扶貧到精準扶貧——中國農民的脫貧之路 / 280
農民如何城市化 / 291
國土空間規劃的幾個問題 / 297
鄉村振興規劃中的四類村莊 / 304
未來15年鄉村建設重點在于保底 / 310
“合村并居”何必拆農民房子 /
314 “合村并居”可能造成系統性風險/ 320
后 記 / 323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