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讀書會(第6期)
2022年7月,《資本論》讀書會于企業微信(線上)開展,學習成員圍繞《資本論》第一卷第四章分享了自己的讀書心得與感悟,并圍繞重難點問題展開討論。參加本次讀書會的有:重慶工商大學碩士研究生李靈芝、沈濤、張寧、吳艷瓊、雷婷婷,西南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彭卓、陳雨森,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博士研究生馬文濤,上海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王澳衛。
本章概要
《貨幣轉化為資本》章研究的主要問題即貨幣是如何在運動中實現增殖的。馬克思在本章中通過比較簡單商品流通和資本流通間的異同,說明了資本運動的特點,隨后深入分析了從資本運動中產生的問題,并闡明這個問題是如何得到解決的。
首先,馬克思在第一節中通過對比商品流通“W-G-W”和資本流通“G-W-G”,分析了兩種流通形式的異同。在商品流通當中,貨幣只是媒介,流通目的是為了獲得對方受中商品的使用價值。然而,資本流通雖然仍舊是由簡單商品中的買賣行為構成,但商品變成了中介,流通的起點和終點都是貨幣。此時,“作為資本的貨幣的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為只是在這個不斷更新的運動中才有價值的增殖。因此,資本的運動是沒有限度的”(178頁)。這種目的明顯表現在資本總公式“G-W-G’”中。馬克思說,“我把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余額叫做剩余價值”。但是,這個“增殖額”到底來源于哪里?在此之前,這個問題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正是由于馬克思科學的回答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問題,才為剩余價值學說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其次,馬克思深入分析資本運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即價值增殖是如何實現的。在本節分析中,馬克思駁斥了下述觀點。第一種觀點,交換時雙方都以較小的價值交換較大的價值,因而雙方都得到利益。馬克思指出,這是“把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混在一起”(183頁)。第二種觀點,商品總是能夠加價出售。馬克思指出,任何商品所有者時而是買者,時而是賣者。所以,這種觀點的結果不過是當作為賣者占得便宜時,作為買者又會受損失,不會出現價值增殖。即使是存在一個只買不賣的階級,也必然依靠某種權力或暴力獲得貨幣,并高價購買商品,實質不過是財富的轉移,“這決不是發財致富或創造剩余價值的方法”(189頁)。第三種觀點,利潤是由商人的狡猾或者欺騙得來的。這種說法可以成為個別人致富的理由,因為這不過是財富的轉移,價值也不會發生增殖。不僅如此,馬克思還研究了在流通之外的情形,這時“商品占有者只同他自己的商品發生關系”(192頁),他的勞動只能表現為一個確定的價值量,并不會發生增殖。因此,資本的產生“必須在流通領域中,又必須不在流通領域中”(193頁)。
最后,馬克思研究了勞動力的買和賣,這也是矛盾得到解決的條件。貨幣所有者要想獲得剩余價值,必須在市場上購買到一種特殊商品——勞動力,因為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獨特屬性。但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必須具備一定的歷史條件。馬克思強調,“單是這一歷史條件就包含著一部世界史”(198頁)。隨后,馬克思論述了勞動力商品價值決定的問題以及強調了勞資關系從流通領域到生產領域的變化問題,即流通領域的“自由、平等”掩蓋了生產領域中剝削的實質。所以,馬克思形象的論述到,“原來的貨幣占有者作為資本家,昂首前行,勞動力占有者作為他的工人,尾隨于后。一個笑容滿面,雄心勃勃;一個戰戰兢兢,畏縮不前,像在市場上出賣了自己的皮一樣,只有一個前途——讓人家來鞣”(205頁)。
彭卓:
馬克思在商品與貨幣一篇中,從流通或交換的視角出發,論述了他的勞動價值論,這是馬克思的理論基石。但是并不止步于此,在商品交換的基礎上,馬克思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貨幣與資本的關系,以及價值增殖的本質,進而發現了剩余價值理論。因此,第四章在邏輯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承接了第一篇對勞動價值論的論述,也開啟了第三篇對剩余價值論的敘述。馬克思在敘述《資本論》時采用了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第一篇的勞動價值論是很抽象的,但是從第四章開始,馬克思的敘述開始變得具體,也更容易理解了。
在本章的第一部分,馬克思論述了貨幣轉化為資本的緣起,首先是從商品流通開始展開討論,分析了商品流通形式和貨幣流通形式之間的區別,深入分析了貨幣流通形式的特殊性,進而產生了“貨幣轉化為資本”的理論。換言之,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并不是資本家進行商品交換的目的,獲取剩余價值才是資本家進行交換的目的,資本家想要的是增加了的貨幣,并由此提出了資本總公式。同時,馬克思還論述了剩余價值產生的來源,不是產生于流通領域;還批判了一些混淆了使用價值和價值的學者觀點,進而批判了他們關于剩余價值來源的學說。由此產生了第二部分的矛盾,即“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這個矛盾就是剩余價值不是產生于流通領域,卻又離不開流通領域。第三部分就是關于這一矛盾的解決,即“勞動力的買和賣”,因為勞動力成為商品,是在流通流域中進行買賣的,但是剩余價值是在生產領域中生產出來的。馬克思還提出了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兩個條件,勞動力商品價值的組成部分,以及勞動力商品價值的最低限度。這一章揭開了貨幣與資本關系的面紗,并沒有指出貨幣是如何轉化為資本的,此外,這一章仍然是從流通或交換的角度來分析的。但這一章的論述,將研究的視野從流通領域引入到生產領域,在下一篇開始論述剩余價值的生產,在論述中提出了剩余價值理論。
陳雨森:
第四章在《資本論》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馬克思在這里奠定了剩余價值論的基礎,也正是在這章中馬克思從簡單商品流通的論述過渡到資本流通。在本章的學習中,我對曾經一位老師講到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中的概念是發展的”這句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西方經濟學中有理性人假設,或者后來提出的有限理性假設,這兩個假設都缺乏歷史的因素,即不管你是12世紀還是21世紀的人,這些假設中的“人”都是完全一樣的,沒有任何區別。但是,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范疇是發展的。比如,本章中最明顯的概念的發展就是“貨幣占有者”發展成為“資本家”。對于這個概念發展的歷史條件,馬克思在這里并沒有詳盡的分析,而是在第二十四章《所謂原始積累》中用鐵的事實證明了這一“用血與火的文字載入史冊的過程”。同時,馬克思對勞動力商品的特殊屬性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指出貨幣占有者要成為資本家必須在市場上購買到一種特殊商品,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獨特屬性”(195頁)??梢钥吹剑Y本家一定是貨幣占有者,但貨幣占有者不一定是資本家,要想成為資本家必須具備“勞動力成為商品”這樣一個歷史條件。最后,我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概念之所以是不斷發展的,其原因是馬克思在研究過程中貫徹了唯物辯證法的原則,所以他所論述的經濟范疇都是具體歷史條件下的范疇。正如馬克思所說,“我們前面所考察的經濟范疇,也都帶有自己的歷史痕跡”(197頁)。
李靈芝:
馬克思在這一章講述了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區別。從流通的結果來看,作為資本的貨幣發生了增殖,而作為貨幣的貨幣并沒有發生增殖。馬克思把這種增殖歸結為是資本家在流通中購買到了勞動力這種特殊的商品,勞動力的使用使得商品發生了增殖,從而在流通中流回了更多的貨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增殖”的情況很多,比如在貨幣占有者在單次交換中,以高價出售商品得到了更多的貨幣,但這并不能實現資本主義生產制度下的大額的貨幣增殖。但對此,我也產生了一個疑問:雇傭勞動者的多寡會影響貨幣增殖的多少,影響了我們界定資本的本性了嗎?也就是說,不論雇傭多少工人,都免不了貨幣成為資本,還是說只有當雇傭的勞動者達到一定的量,才使貨幣成為資本?馬克思在這里似乎并不注重這個問題,但可以肯定的是,資本家財富的增殖并非是出于本身節約的優良美德,而是對勞動者的勞動的剝削,勞動力商品的購買才是資本增殖的關鍵所在。而且在資本主義發展初期,是需要眾多勞動者來完成生產過程的,雇員數量持續上升,技術進步等要素把更多的有產階級往無產階級拋送,勞動力后備軍不斷地被動擴充。勞動力雇傭制度的使用并非僅存于資本主義制度中,資本主義制度利用勞動雇傭制度來完成資本增殖,但在其他制度下使用勞動雇傭制度并不產生資本。
沈濤:
在這一章中,關于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馬克思指出,“貨幣羽化為資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闡明的所有關于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律相矛盾的”(182頁)。資本總公式矛盾的實質是什么呢?
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何為“關于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律”。第一是商品,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也就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創造過程的結果,勞動產品在進入流通領域之前已經成為商品。第二是價值,價值是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商品價值在進入流通領域之前已經被生產出來。第三是貨幣,貨幣只是作為商品價值的表現材料,是商品價值的貨幣形式。第四,商品在流通領域內只是發生形式變化,不包含價值量的改變。
但是在資本的總公式中,原預付資本在流通領域中得到保存并且增殖的事實已經發生了,不然資本家為賣而買的行為就沒有意義了。這樣,價值一方面似乎能在流通中增長,一方面又不能在流通中增長。這就是總公式矛盾的實質。
張寧:
馬克思在第四章重點研究貨幣如何轉化為資本,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前提條件。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必須具備兩方面條件:一方面,它必須有商品、貨幣、商品流通等商品關系的存在;另一方面,必須在流通過程中把勞動力作為商品來買賣,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殊的條件,對這個特殊條件的研究,構成本章的重要內容。
本章共分為三個小節,第一節“資本的總公式”,馬克思從分析簡單商品流通和資本流通在流通形式和內容上的共同點和區別出發,把貨幣向資本的轉化同剩余價值的產生聯系起來考察。初看起來,資本流通好像是在兜圈子,即用同樣的東西交換同樣的東西,“這似乎是一種既無目的又很荒唐的活動”(175頁)。但事實上,“最后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多于起初投入的貨幣”(176頁)。這也就是說,一定量的貨幣,經過流通,變為更多的貨幣。資本流通運動的結果與商品流通不同,不是使用價值的交換,而是價值的增殖。具體表現為:原來預付的價值,不僅在流通中保存了自己,還加上了一個增值額,馬克思把這個增殖額或超過原價值的余額叫做剩余價值,并認為正是這種價值增殖運動“使價值轉化為資本”(176頁)。進而揭露了資本本質上是在運動中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第二節“總公式的矛盾”,論證了要把貨幣轉換為資本,只靠商品生產的一般經濟規律是不夠的,必須有新的特殊條件的出現。根據前面已經研究過的簡單商品生產的規律來看資本流通的總公式,就會發現矛盾:“貨幣羽化為資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闡明的所有關于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律相矛盾的”(182頁)。一方面資本流通要帶來更多的貨幣,即產生剩余價值;另一方面,按照商品流通本身性質的規律,即等價交換規律的要求,起初投放的貨幣和最后收回的貨幣在數量上應該是一樣的,這就無法解釋剩余價值的產生。也就是說:在論證剩余價值的產生時,既要經過商品流通,又不能用商品流通的規律來解釋。那剩余價值究竟是從哪里產生的呢?緊接著,馬克思分別論證了剩余價值既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又不能脫離流通領域產生,因此“它必須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產生。”“這就是問題的條件。”(193頁)矛盾本身包含著解決矛盾的條件,所以馬克思說:“這里是羅陀斯,就在這里跳躍吧!”(194頁)引出了第三節對勞動力成為商品這一特殊條件出現的分析。
第三節“勞動力的買和賣”,馬克思對勞動力這一特殊商品進行分析,解決了貨幣轉化為資本所必備的特殊條件。從分析G-W-G’這個資本總公式入手,從而發現在等價交換的條件下,價值量變化只能發生在流通的第一行為G-W中所購買的商品上,即從這種商品的使用上取得新的價值。也就是說,這種商品“它的使用價值本身具有成為價值源泉的獨特屬性,因此,它的實際消費本身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從而是價值的創造。”(195頁)貨幣所有者在市場上找到了這種特殊商品——勞動力。勞動力商品之所以特殊,就在于它的使用價值,即它在使用時有創造價值的特殊屬性,由于勞動力成為商品,貨幣轉化為資本,既解決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問題,又揭露了資本的實質。
吳艷瓊:
為什么說“貨幣羽化為資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闡明的所有關于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律相矛盾的”呢?(182頁)
我們知道,簡單商品流通過程和資本流通過程序列相反,但序列的顛倒,“并沒有越出簡單商品流通領域”。(182頁)在簡單商品流通領域中,兩個商品占有者彼此購買對方的商品。“在這里,貨幣充當計算貨幣,它把商品的價值表現為商品價格,而不是用它的物體同商品本身相對立。”就使用價值來看,"交換是一種雙方都得到好處的交易",就交換價值來看,雙方交換的商品價值相當。(183頁)在這里,對同一個商品占有者來說,只是形態的變化,即從商品變為貨幣,再從貨幣變為商品,并沒有發生價值的變化。因此,簡單商品流通不產生剩余價值。即使“假定是非等價物的交換”(187頁),也只會出現“商品的貨幣名稱即價格上漲了,但商品間的價值比例仍然不變”(187頁)或者僅僅是價值分配的改變。但是,在資本流通過程中,如果把G-w-G' 形式簡化為G-G' ,就會發現,貨幣交換成了更多貨幣的貨幣,“這種形式從商品交換的角度是無法解釋的,它和貨幣的性質相矛盾”。(191頁)。在這里,貨幣產生了增殖,貨幣轉化為資本,交換是非等價的交換,與簡單商品流通過程相矛盾。
雷婷婷:
在“總公式的矛盾”這一節,馬克思首先指出:“貨幣羽化為資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闡明的所有關于商品、價值、貨幣和流通本身的性質的規律相矛盾的。”(182頁)就是說,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G—W—G'與價值規律存在矛盾:按照等價交換原則,商品交換過程只能使價值形式在商品與貨幣之間轉換,而價值量不會發生變化。但是,資本總公式在流通過程中發生了價值量的增殖,即產生了剩余價值。接著馬克思指出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他分別論證了不論是在等價交換的情況下,或者在不等價交換的情況下,在流通中都不能產生剩余價值。為何?
在等價交換的情況下,“假如互相交換的是交換價值相等的商品,或交換價值相等的商品和貨幣,就是說,是等價物,那么很明顯,任何人從流通中取出的價值,都不會大于他投入流通的價值。在這種情形下,就不會有剩余價值形成”(186頁)。就是說,商品交換只會引起所有權的轉移,交換雙方通過交換能得到更多的使用價值,但價值量是既定的,沒有發生變化。
在不等價交換的情況下,即低于價值購買或高于價值出賣,似乎可以得到更多的價值。但是,由于商品生產者不斷變換買者和賣者的身份,他作為買者時多得的,在作為賣者時又會喪失掉。所以不管是賤買還是貴賣,都不能創造價值,也不能創造出剩余價值。因此,“剩余價值的形成,從而貨幣的轉化為資本,既不能用賣者高于商品價值出賣商品來說明,也不能用買者低于商品價值購買商品來說明”(188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