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日~一九六〇年二月九日)
{背景介紹}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第一次鄭州會議期間,為了使各級領導干部更多地了解馬克思主義基本經濟理論,以更好地認識與糾正當時出現的一些錯誤傾向,毛主席給中央、省區、地、縣四級黨委委員寫信,建議讀斯大林《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同時提出也可以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隨后在中共八屆六中全會上,他又重申了這一要求。
一九五九年廬山會議召開時,他擬定討論的十八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讀書”,就包括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
從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日開始,毛主席和他所組織的有陳伯達、胡繩、鄧力群、田家英等參加的讀書小組,先后在杭州、上海和廣州,采取邊讀邊議的方法,通讀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編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修訂第三版下冊(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到一九六〇年二月九日結束。
該教科書下冊為社會主義部分,共十七章(第二十章至第三十六章)和一個結束語。
【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
第二十一章《社會主義工業化》②】
教科書說:“工業化的速度對于蘇聯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生死存亡問題。”
現在我國工業化速度也是一個很尖銳的問題。原來的工業越落后,速度問題也越尖銳,不但國與國之間比較起來是這樣,就是一個國家內部,這個地區和那個地區比較起來也是這樣。例如,我國的東北和上海,因為那里的工業基礎比較好,國家對這些地區的投資增長速度相對地較慢一些;而另外一些工業基礎薄弱,而又迫切需要發展的地區,國家在這些地區的投資增長速度卻快得多。上海解放后十年共投資二十二億元,其中包括資本家投資二億元。上海原有工人五十多萬,現在全市工人除了已調出幾十萬人外,還有一百多萬,只比過去增加一倍。這同一些職工大量增加的新城市相比較,就可以明顯地看到工業基礎差的地區的速度問題更加尖銳。
教科書說:“蘇聯發展的外部條件和內部條件要求必須高速度地實現工業化。”
這里只講了政治環境要求高速度,沒有講社會主義制度本身許可高速度,這是一種片面性。如果只有需要,而沒有可能,那怎么能高速度呢?
教科書引用一九二八年聯共(布)中央十一月全會決議中的話:“鑒于必須在技術和經濟方面趕上并超過資本主義國家,中央全會指出,只有加速發展工業和實行整個國家的工業化,只有黨和工農群眾最大限度地動員起來,才能解決這些任務。”
聯共中央一九二八年十一月全會決議里面的這些話,很好。我們現在就是執行這個決議。斯大林在那個時候沒有什么指靠,只有靠群眾,所以他們要求黨和工農群眾最大限度地動員起來。后來有了一點東西了,就不再那么靠群眾了。
教科書說,發展大工業首先是重工業,是消滅失業和農業人口過剩的必要前提。
在社會主義工業化過程中,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農業人口會減少。如果讓減少下來的農業人口,都擁到城市里來,使城市人口過分膨脹,那就不好。從現在起,我們就要注意這個問題。要防止這一點,就要使農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樣,或者還好一些。有了公社,這個問題就可能得到解決。每個公社將來都要有經濟中心,要按照統一計劃,大辦工業,使農民就地成為工人。公社要有高等學校,培養自己所需要的高級知識分子。做到了這一些,農村的人口就不會再向城市盲目流動。
斯大林對農民總是不放心,把農民卡得死死的,用拖拉機站來控制農民,結果吃了虧。
教科書談到社會主義競賽和反對平均主義。
開展競賽,還是要靠精神起作用。先進和落后是勞動人民內部矛盾。生產多和生產少,是矛盾。這里生產這個,那里生產那個,也是矛盾。如果沒有矛盾,還要什么競賽?
反對平均主義,是正確的;反過頭了,會發生個人主義。過分懸殊也是不對的。我們的提法是既反對平均主義,也反對過分懸殊。
教科書引用克利門特·哥特瓦爾德的話:“像這種忘記了價值規律的作用,因而認為企業的經濟核算和贏利問題、成本問題和價格問題等等都不再起作用的經濟工作人員和政治工作人員,在我國過去和現在難道還少嗎?這種不正確的態度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并阻礙了我們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的前進,難道還不明顯嗎?”
不能忘記。
教科書說:“人民民主國家一面保證作為提高和從技術上改造整個國民經濟的基礎的重工業的優先發展,一面對農業、輕工業和食品工業大量投資,大力發展農產品和日用工業品的生產,提高勞動人民的生活水平。”
這里說要對農業、輕工業大量投資。問題是什么叫大量?我們過去也講是對農業大量投資,但實在說還不像樣子。拿一九五九年說,給農業的鋼材也只有五十多萬噸。原因是我們過去重工業底子太小,鋼的產量太少。一九六〇年開始,給農業的鋼材增加了,以后,還將逐年增加。這才可以說是開始大量投資。
想多搞一點,“犯罪”不那么嚴重吧。
教科書批評說,“……某些國家在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正確方針時,在制定計劃過程中產生一些錯誤,引起一些不良的現象”。
教科書只批評人家,對蘇聯發生了什么錯誤和缺點,卻一句不講。
教科書說:“過去中歐和東南歐落后的農業國,現在已成為擁有以最新技術裝備起來的大工業的工農業國。”
長時期內,我們這個國家應該叫做工農業國。即使鋼有了一億多噸,也還是這樣。如果按人口平均的產量超過英國,那么,我們的鋼產量最少需要三億五千萬噸以上。
我很擔心我們的干部子弟,他們沒有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優越感。要教育他們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教科書講中國工業化的政策的一些段落。
這里沒有正確反映我們的洋土并舉、大中小并舉的思想,因為我們實行這樣的方針,不只是由于技術落后、人口眾多、要求增加就業。我們在大型企業的主導下,大量地發展中小型企業;在洋法生產的主導下,普遍地采用土法生產,主要是為了高速度。
資本主義各國、蘇聯,都是靠采用最先進的技術,來趕上最先進的國家,我國也要這樣。拿汽車來說,我們這樣的大國,最少應該有三四個像長春汽車廠那樣的制造廠。就是在搞大的、洋的方面,我們也不能指靠人家。一九五八年提破除迷信,自己動手。經過一九五九年春夏的一段反復,證明自己來搞,是可以做好的。
教科書談到工業資金的來源,說:“土地改革后,農民不再向地主繳納大量的地租,這就使他們除了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以外,還可以拿出一部分勞動成果來支援工業化。”
按照馬克思的學說,工業是由農業有剩余產品開始的。
教科書提到一九五六年中國黨的“八大”。
我們八大第一次會議曾說,要在第二個五年計劃建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又說要在十五年或者更多的時間內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這兩個說法有點矛盾。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怎么能說有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鞏固基礎?
一九五八年全國基本建設投資有二百六十多億元,一九五九年有三百億元左右,兩年合起來,超過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總投資五百五十億元。
據鄧力群同志編輯整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以國史研究學習資料清樣本名義于一九九八年出版的《毛澤東讀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批注和談話》一書的主要部分《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下冊談話記錄稿》收錄,基本保留了毛主席讀該書時批注和談話的風貌。
鄧力群同志是這篇文獻的原始記錄者,先后六次對它做了系統整理;最后一次于一九九五年夏季在北戴河整理定稿。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