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巡后定調,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之前是市場,還是市場+計劃調節,一直有爭論)。
一、價格和商品市場
1、價格改革
市場價格全面建立。大幅放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價格,到1993年,市場價格的比例由1991年的50.3%,上升到93.8%【其中生產資料36.4%---81.1%】【均沒有出現大的價格波動】。
1992-1993年,糧煤油運輸,價格大幅調整,鐵路貨運價格提高一倍,基礎產品價格偏低得到一定改善。后來通脹,放慢了調整速度。1995年后調整某些價格,比如教育、醫療、房租、自來水等。
2、商品市場體系全面建立
全面建立以全國性批發市場為龍頭,以區域性批發市場為骨干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交易中心。并逐步建立期貨市場。改革流通企業,開始出現連鎖經營、代理制,等等,超市,便利店,專賣點,等等,一片繁榮。
二、其他要素市場
1、金融市場
1986同業拆借和票據市場,1988外匯市場,且1988年國債可交易了,1990股票市場。經濟過熱時期,非金融部門介入拆借,違規給金融部門拆借資金,月息1.5-2分,大量資金進入股市和房市,一些部門違反規定收取好處費。期貨里面的莊家操作,股市里面大戶操作都出現了。1994年開始清理拆借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貸款市場,經濟重新恢復。
2、勞動力市場
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從最初的部分自主用工,逐步過渡到勞務市場、人才市場,但計劃調配仍占主體地位。自從明確勞動力也是商品,特別是后來明確提出“改革勞動制度,逐步形成勞動力市場”后,自覺發展勞動力市場,最終建立統一的勞動力市場。1997年,97%的城鎮職工簽訂了勞動合同。國企職工在90年代中期大規模下崗,形成再就業潮。數年之后達到高潮,劉歡的從頭再來,讓老工人不要再顧念昨天的榮譽,鼓勵他們重新走入風雨。黃宏的小品,“工人要為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被無數老工人咒罵。
80年代初期,離土不離鄉,形成最初的農民工勞動力市場。80年代后期,鄉鎮企業容不下這么多民工,民工潮出現,形成跨省的民工勞動力市場【集中在建筑、市政工程、沿海】,伴隨著第一代農民工的出現,春運開始了。農民工悲慘的生活,從這個時候也開始了,珠三角多少民工的殘肢斷體,支撐了經濟的發展。
3、房地產市場
1988修憲,增加了“土地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1992年,由于受“開發區熱”和“房地產熱”的影響,土地和房產交易活躍。土地審批失控,占用土地過多,地價低,交易混亂。1993年開始整頓,1994年規定由國家壟斷城鎮土地一級市場。開征和調整房地產稅費,壓抑投資。
1994年總結了1988年的住房改革試點,決定深化改革,實行企業、國家、個人,三方合理負擔費用。并且明確要改革福利分房制度。建立住房公積金體系。發展住房金融,開辦購房抵押貸款業務。穩步出售公房。“建立起新的城鎮住房制度,使城鎮居民住房達到小康水平。”開放房地產市場【提租與售房并舉】,辦理住房貸款,實行公積金制度,這是很重要的三步。房地產的巨大利潤,使得各行各業都參與,房企快速增加,商品房投資規模龐大,過熱。有地方亂批地,有地方亂建開發區,銀行不規范,大量資金進入房市,空置率快速上升,結構失衡,高檔房和花園別墅過多,大量爛尾,等等。海南房地產泡沫破滅。
三、財稅金融
1、財稅改革
核心是加強中央的調控能力。分稅制之前,是各種各樣的包干制,地方和企業包干一定的稅收,多收了地方就留下了,這種制度使得地方想盡辦法隱瞞新增稅收,使得中央稅收比例占國民生產總值不斷下降,從1979年的26.7%降至1992年的16.6%。地方錢多了,就盲目建設,擅自減稅退稅,導致地方主義嚴重,以諸侯經濟展現出經濟結構失調。同時,由于財權分散,地方各種集資攤派,混亂不堪。最后,當時稅制不同,企業競爭不平等,加強稅制改革,可以促進平等競爭。
建立分稅制,消費稅歸中央,增值稅中央地方分,營業稅歸地方。恢復征收國企所得稅,改變承包制的包稅后利潤又包所得稅的說法,實行稅利分流。統一所得稅,國有、集體、股份制和三資都是33%。極大增加了中央稅收,通過轉移支付等方式控制地方經濟。1992年,中央財政收入占整個財政收入28%,1994年占到了55.7%。這之后明確了財政赤字不得直接向銀行投資,而需要發行國債(由金融機構購買)。
2、金融改革
之前的情況,央行和四大行職能劃分不清晰,四大行還承擔一部分央行的調控職能。商業銀行政企不分,相當程度受到地方政府限制【我印象中是地方政府能控制銀行的人事?或者其他方面?銀行被迫聽命地方】【一方面盲目放貸(不良金融資產占比達15%),一方面資金被分割,無法保障全國性重點項目的資金】。外匯匯率實行雙軌制。
改革:明確央行的地位,明確央行貨幣發行和監控的職能。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分開,隔斷政策貸款和基礎貨幣的關系,確保央行的調控職能。信用社改組為城商行。規范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確立外匯改革,統一匯率,不再是雙軌制,確立強制結售匯制度【2012取消】,確立有管制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在經常項目下可自由兌換】。此時,國企負債率高達70%,很多銀行如按照資本主義體系,應該已經破產,這為后來債轉股埋下伏筆。
3、投融資改革
主要是把投資項目分為競爭性、基礎性、公益性三類。競爭性可有企業自主投資,實行備案,而不再審批。政府投資收縮到公益性和基礎性投資。這進一步擴大了經濟危機的風險。同時,實行了資本金制度,防止杠桿過大。
四、進一步縮減計劃范圍
到1993年,指令性計劃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不到7%。
中國經濟計劃的思路是強調下列平衡【應該指市場經濟時期】: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社會資金總量和重大結構平衡;居民可支配貨幣收入的來源和使用平衡;固定資產投資資金來源和使用平衡;重要農產品、能源、基本原材料和主要農業生產資料的供需平衡;社會勞動力平衡;市場物價總水平和重大價格結構平衡。用財政、金融、行政等各種手段調節。
五、所有制改革
1、私企加快發展
1992年后迎來了發展的春天。(1)比例進一步加大,從1993的占比12.3%到97年非公有經濟比例仍為24%。此時個體商業遍布城鄉,商品銷售額占全國一半。(2)企業管理人員結構逐步發生變化,干部、黨員下海,企業管理人員入政協、人大、黨代表比例上升。國企開始引入外資,職工持股,MBO開始。
2、深化國企改革
國企資產被嚴重侵蝕,通過各種方式流失、損失資產嚴重,74%的負債率。
1993年明確改革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就是要讓國企作為單獨的資本主體,自負盈虧,自我運轉。【法人制度+有限責任+三會治理】
破產兼并,職工下崗,副業分離。由于下崗職工文化地,女性占一半,就業方向主要是第三產業。可以參看曹征路的小說《那兒》、《問蒼茫》。很多女性被迫賣淫,一片片人間慘劇。
抓大放小【500加最大企業,資產占國有工業企業的37%,收入占46%,利潤占63%】。1995年國務院決定抓好1000家重點企業,首批300家優勢企業,給予扶持,即抓大。其中具備條件的大國企,賦予自主進出口權,可成立財務公司,債券和股票市場向其傾斜,銀行信貸傾斜。下企業方面,要放,對經營好,但缺少自己的,可以采取資產責任股形式,吸納職工、自然人、法人參股,改組有限責任公司;對生產困難,切除部分凈資產置換職工身份,組成股份企業;以兼并等方式,和其他公司組成集團;以盤活資產,解決債務、人員包袱為目的,將整個企業或部分企業資產轉讓;經營者以有價證券或不動產做抵押,以安置消化職工為前提,每年向財政繳納一定數量國資占用費,進行多種形式租賃。
大量私人資本肆無忌憚地壓迫勞工,大量國有資產被私人侵吞。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