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兩條路線的斗爭。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
第一節 各國人民反對法西斯侵略的偉大斗爭
一、兩個戰爭策源地的形成。世界大戰危機的迫近。共產國際為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而斗爭
1929年秋,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破壞程度大,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下降了42%,其中生產資料生產下降了53%,貿易額下降了60%,失業工人達4000多萬。這次危機充分暴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腐朽性。
經濟危機必然導致嚴重的政治危機,使資本主義社會所固有的各種矛盾都空前尖銳化。各國人民革命運動蓬勃興起,使得壟斷資產階級坐臥不安,尋求對策,垂死掙扎,“資產階級將從兩方面尋找逃出經濟危機的出路一一一方面是借建立法西斯專政,即建立資本主義最反動、最激烈沙文主義、最激烈帝國主義分子的專政來鎮壓工人階級,另方面是挑起重新分割殖民地及勢力范圍的戰爭來劫掠防衛能力薄弱的國家。”
(原注:《蘇聯共產黨(布)歷史簡明教程》。第399頁。)
帝國主義為了擺脫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和爭奪世界霸權,反對人民革命運動,而竭力準備發動新的侵略戰爭。特別是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三國的壟斷資產階級,建立法西斯專政,瘋狂擴軍備戰,對內殘酷鎮壓工農革命運動,對外實行侵略和掠奪,發動一連串的侵略戰爭。
于是,在中歐和遠東就形成了德、意和日本這兩個戰爭策源地。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意大利成立了一個以資產階級右派和反動軍人為骨干、以墨索里尼為頭子的反動政黨,即法西斯黨。1922年墨索里尼上臺,實行法西斯專政。對內瘋狂的鎮壓工人階級,宣布罷工是刑事犯罪行為,廢除議會制,取消了資產階級民主的最后一點殘余,頒布一系列“非常法”,解散其他一切政黨和群眾團體,禁止法西斯報刊以外的所有報刊的發行。對外實行侵略和擴張,妄想在地中海建立一個“大羅馬帝國”。1935年10月,派20萬侵略軍進攻阿比西尼亞(即埃塞俄比亞),阿比西尼亞人民同仇敵愾進行了英勇的正義戰爭。1936年4月,侵略軍占領了阿比西尼亞首都,5月9日,墨索里尼正式宣布吞并阿比西尼亞。
1929年的經濟危機,嚴重地打擊了德國。德國壟斷資產階級力圖把危機的主要負擔轉嫁到勞動人民身上,使廣大工農生活更加貧困,這也就促使德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起來。在德國共產黨領導下,工人階級對壟斷資產階級開展了激烈斗爭,罷工此起彼伏,聲勢浩大,從而動搖了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1930一1933年間,先后就更換過四屆內閣。德國壟斷資產階級看到要維持自己的反動統治,唯一的手段就是建立法西斯專政,因為法西斯黨是帝國主義資產階級中最反動、最仇視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復仇主義色彩最濃厚的黨,于是壟斷資產階級就把法西斯頭子希特勒扶上政治舞臺。
希特勒早在1919年就建立了所謂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國社黨”或“納粹黨”。希特勒宣揚的是極端反動的理論,打的卻是“社會主義”旗號。偉大領袖毛主席指出:“他們的‘社會主義’到底是什么東西呢?原來就是法西斯主義!”1933年希特勒出任總理,1934年希特勒自封為終身國家“元首”。
(原注:毛澤東《青年運動的方向》。《毛澤東選集》,第531頁。)
希特勒上臺執政后,立即炮制了國會縱火案。1933年2月27日,法西斯頭子戈林密令其匪徒燒毀了柏林國會大廈,誣指共產黨人是縱火犯,到處逮捕共產黨員和革命分子,其中包括國際工人運動活動家、保加利亞共產黨領袖季米特洛夫。在萊比錫法西斯法庭上,季米特洛夫表現了英勇不屈的革命氣慨,變被告為原告,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出色地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宣傳了共產黨的綱領和政策,闡明了共產黨人的堅定立場。使法西斯陰謀策劃鎮壓共產黨人的審訊,變成對德國法西斯的一次公開審判。1933年3月3日,德共領袖臺爾曼被捕,1944年8月被法西斯殺害。德國共產黨被迫轉入地下。為了發動侵略戰爭,希特勒還瘋狂地進行擴軍備戰,把全國變成法西斯軍營,在“大炮代替黃油”的口號下,使所有企業都轉上軍事軌道。他狂叫:“要用一切方法達到使整個世界都為德國所有”,妄想建立一個“日耳曼帝國”。1933年10月,德國退出國際裁軍會議,隨后又退出國際聯盟,1935年3月,恢復普遍義務兵役制,1936年3月納粹政府聲明停止實施凡爾賽條約,并進兵不設防的菜茵區。這樣,在歐洲,希特勒德國和墨索里尼統治的意大利,就成為帝國主義戰爭一個策源地。
在日本,由于經濟危機,國內階級矛盾極端尖銳化,工農革命運動迅猛發展。在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面前,日本壟斷資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以反動的軍閥集團“少壯軍人派”為核心的軍人獨裁制度。在國內加強法西斯恐怖統治,把許多革命者和進步分子關進監獄。公然禁止一切集會結社。加強對石油、汽車、糧食等要害部門的控制,加速國民經濟軍事化。
日本國內法西斯統治的加強,必然要導致對外侵略和擴張。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沈陽制造了“九一八”事件,以此為借口,強占了我國東北。1932年1月28日,又進攻上海。同年5月在我國東北成立了偽“滿洲國”,加緊擴大對中國和東南亞的侵略,瘋狂叫嚷要建立什么“大東亞共榮圈”。
這樣,在遠東,日本軍國主義就成了另一個帝國主義戰爭的策源地。
德、意、日三國都先后建立了法西斯專政,公開走上發動侵略戰爭的道路。1936年10月德國和意大利結成軍事同盟;11月,德國和日本締結了臭名遠揚的“反共產國際協定”,1937年11月,意大利也參加了這一協定,形成了柏林一羅馬一東京的法西斯侵略軸心。三個法西斯強盜打起“消滅共產主義”的旗號,分別在亞洲和歐洲發動了一系列侵略戰爭,世界大戰的危險日益迫近。
在法西斯戰爭勢力嚴重威脅各國人民,全世界反對法西斯侵略的革命斗爭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共產國際于1935年7月25日到8月25日,在莫斯科召開了第七次代表大會。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制定共產國際和各國共產黨反法西斯斗爭的策略方針。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同志(1882一1949)在大會上作了關于《法西斯勢力的進攻與共產國際在爭取工人階級的統一、反對法西斯主義的斗爭中的任務》的報告。大會就此報告作了決議。
季米特洛夫在報告中深刻分材了法西斯主義的階級實質,指出:“執政的法西斯主義是金融資本的極端反動、極端沙文主義、極端帝國主義分子的公開恐怖獨裁”。“最反動的一種法西斯是德國式的法西斯”。它是“國際反革命勢力的先鋒”。《報告》還指出,“資產階級的法西斯專政,是殘暴的,但同時卻又是不穩固的政權”。它是資本主義總危機條件下的特殊產物,是資本主義制度虛弱的表現,是資本主義沒落的結果。法西斯主義是可以被戰勝的。
《報告》揭穿了法西斯暴徒用極端無恥的手段所進行的欺騙宣傳。德國法西斯分子把自己打扮成為“民族社會主義者”、“受虐待民族的戰士”,其實,他們是披著人皮的狼。希特勒上臺后,帶給人們的并不是什么“公道的工資”、“康莊大道”,而是饑餓、奴役和更痛苦的折磨。他們把工廠變成了集中營,把青年變成法西斯侵略者的炮灰,兩年多的時間就有317,000多人被捕,218,600多人受到迫害和酷刑。法西斯的白色恐怖籠罩著整個德國。
《報告》論述了建立工人階級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重要性,指出:“全國和國際規模的無產階級行動統一,是有力的武器,是以加強工人階級的力量,對法西斯、對階級的敵人,不僅能夠勝利地防御,而且能夠勝利地反擊”。大會號召各國共產黨人要為建立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而斗爭。指出首要的任務是建立國際工人階級的統一戰線,爭取在社會民主黨影響下的工人群眾。只有工人階級的統一戰線建立起來,有了堅強的依靠力量,才能加強反法西斯主義的斗爭。
《報告》還指出,在工人階級統一戰線的基礎上應該建立以工人階級為首的廣泛的反法西斯的人民戰線,即建立包括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以及被壓迫民族勞動群眾在內的國際上的和各國的反法西斯人民線線。工人階級必須盡最大的努力,用一切辦法加強對農民及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工作。
大會作出了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決議。為了順利的完成大會所提出的任務,共產國際要求各國支部加強黨的領導,堅決地克服關門主義,大膽地作群眾的工作,克服那種不肯在改良主義的工會和法西斯主義控制的群眾組織中進行爭取群眾的工作的錯誤傾向。同時也提出黨要保持自己在政治上的獨立性,要警惕右傾機會主義的侵蝕。
共產國際“七大”提出的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方針具有很大的意義,它實際上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綱領。大會用新的策略路線武裝了各國共產黨,有力推動了世界的各國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斗爭。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各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斗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所發動的一連串侵略戰爭而逐步擴大起來的。
對于法西斯侵略,當時在國際上存在著兩種根本對立的方針。共產國際和世界各國人民堅持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方針。而英、法、美帝國主義對法西斯侵略執行姑息養奸,縱虎為患的所謂“不干涉”政策,即“綏靖政策”。其實質是借用法西斯力量鎮壓各國革命,并唆使法西斯國家進攻蘇聯,以便使雙方在戰爭中兩敗俱傷,他們坐收漁人之利,趁機爭霸世界。
在“不干涉”政策的縱容下,德意日法酒斯進一步發動一系列侵略戰爭。1936年德意兩個法西斯國家聯合侵略西班牙;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又發動了大規模侵略中國的戰爭。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占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這時,東方與西方共有五億人口卷入了戰爭,這一階段的戰爭有兩個特點:一個特點是一部分帝國主義國家(即德、意、日)出面侵略,另一部分帝國主義國家(如英、法、美)則采取所謂“不干涉”政策縱容侵略。另一個特點是由于法西斯的侵略激起了民族解放戰爭,這就是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戰爭、西班牙共和國的抗德戰爭和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日戰爭。
從英國首相張伯倫上臺開始的“不干涉”政策,到慕尼黑協定發展到了頂點。1938年9月29日英國首相張伯倫、法國總理達拉第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同德、意兩國法西斯獨裁者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國納粹的老巢——慕尼黑,背著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簽訂了出賣捷克主權的“慕尼黑協定”,強迫捷克在十天內把占它的國土三分之一、經濟資源二分之一的蘇臺德區及其他日耳曼人占多數的邊境地區割讓給法西斯德國,企圖進一步把德、意法西斯引向侵略蘇聯。這種為了自私目的,而犧牲他國利益、縱容侵略的政策,人們稱之為“慕尼黑”政策或“慕尼黑”陰謀。
英法同德意法西斯在西方搞慕尼黑陰謀的同時,美、英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同日本法西斯也在東方策劃慕尼黑陰謀。毛主席當時就揭破了這種陰謀,指出:“日本將發起東方慕尼黑,以某種較大的讓步為釣餌,誘脅中國訂立城下之盟,用以達其滅亡中國的目的。”“日美妥協,犧牲中國,造成反共、反蘇局面的東方慕尼黑的新陰謀,正在日美蔣之間醞釀著。我們必須揭穿它,反對它。”
(原注: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毛澤東選集》,第546頁。
毛澤東《揭破遠東慕尼黑的陰謀》。《毛澤東選集》,第762頁。)
斯大林在分析“不干涉”政策的實質時說:“不干涉政策就是縱容侵略,就是策動戰爭,因而就是把它變成世界戰爭。在不干涉政策中貫串著一種傾向,一種愿望,這就是不妨礙侵略者去干它們的黑暗勾當,…讓所有交戰國都深陷到戰爭的旋渦中去,暗中鼓勵它們這樣干,讓它們相互削弱,相互消耗,然后,當它們相當疲憊時,自己就以充沛的力量出臺活動,當然是‘為了和平’而出臺活動,并迫使那些精疲力盡的交戰國接受自己的條件。”毛主席也深刻的指出:“國際反動派,首先是英法反動派的這種‘不干涉政策,乃是‘坐山觀虎斗’的政策,是完全損人利己的帝國主義的政策。”又說:“在執行這個反動政策的過程中,曾經犧牲了半個中國給日本,犧牲了整個阿比西尼亞、整個西班牙、整個奧國、整個捷克給德意。這一次又想犧牲蘇聯。”
(原注:斯大林:《在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上關于聯共(布)中央工作的總結報告》。《列寧主義問題》。第666頁。
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毛澤東選集》,第544頁。)
在英、法、美“不干涉”政策的慫恿下,德、意、日法西斯強盜得寸進尺,不可一世。1939年3月,希特勒德國吞并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并向波蘭提出領土要求。意大利侵略者也于1939年4月,吞并了阿爾巴尼亞。
英法帝國主義面對著德國法西斯的勢力迅速擴大,迫于國內人民的壓力,為了欺騙世界人民,不得不公開表示響應蘇聯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呼吁,于1939年4月15日開始與蘇聯進行談判。但是,它們始終不贊成平等互惠原則,只要求蘇聯保證它們的安全,而不肯保證蘇聯和波羅的海諸國的安全,同時,它們又與希特勒德國搞秘密交易。由于英法毫無誠意,談判進行了四月之久,終于破裂了。
德國法西斯從英法的“不干涉”政策中看到了英法軟弱可欺,也估計到蘇聯力量的強大,為了避免兩線作戰,腹背受敵,1939年8月德國向蘇聯建議簽定互不侵犯條約。以便它先集中力量對付英法。
斯大林充分估計到德國法西斯最終會進攻蘇聯的,但當蘇聯與英法的談判破裂以后,為了打破英美法把法西斯禍水引向蘇聯的陰謀,為了分化、瓦解敵人,打破反蘇包圍圈,推遲蘇德戰爭的爆發,贏得時間進行戰備,決定接受德國的建議。1939年8月23日,蘇聯政府同德國在莫斯科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定,是蘇聯外交政策的重大勝利,它粉碎了國際帝國主義孤立蘇聯的企圖,標志著英法慕尼黑陰謀的破產。毛主席在科學的評價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說:“蘇德互不侵犯協定是蘇聯社會主義力量增長和蘇聯政府堅持和平政策的結果。這個協定打破了張伯倫、達拉第等國際反動資產階級挑動蘇德戰爭的陰謀,打破了德意日反共集團對于蘇聯的包圍,鞏固了蘇德兩國間的和平,保障了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在東方,則打擊了日本,援助了中國,增強了中國抗戰派的地位,打擊了中國的投降派。在這一切上面,就安置了援助全世界人民爭取自由解放的基礎。這就是蘇德互不侵犯協定的全部政治意義。”
(原注: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毛澤東選集》,第543頁。)
在英法帝國主義慫恿下,希特勒在1939年9月1日,調用了70個步兵師,5個坦克兵團,6個摩托師,3000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即“閃電戰”。同波蘭訂有盟約的英、法政府,在本國和世界人民的壓力下,于9月3日被迫對德宣戰。此至在西歐爆發了全面戰爭,通常把它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英法帝國主義對德宣戰后,仍然企圖犧牲波蘭以換取希特勒進攻蘇聯,所以它們是宣而不戰。在這種情沉下,希特勒法西斯軍隊迅速推進。9月17日波蘭向德國投降。希特勒在滅亡波蘭之后,并未立即向蘇聯進攻,而是向西歐長驅直入,1940年4月初,德軍占領丹麥、挪威,5月初進攻并很快占領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然后,法西斯德軍直逼英吉利海峽,擊敗英法聯軍。接著向法國發動大規模進攻。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法國就宣布投降了。英倫三島在1940年下半年遭到德國法西斯的海上封鎖和空中轟炸,損失慘重,英國人民面臨饑餓和死亡。那個首倡“不干涉”政策的張伯倫也被趕下臺了。正如毛主席所說:“張伯倫過去一心一意想的是搬起希特勒這塊石頭,去打蘇聯人民的腳,但是,從去年九月德國和英法的戰爭爆發的一天起,張伯倫手上的石頭卻打到張伯倫自己的腳上了。”“‘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就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張伯倫以損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己的結果告終。這將是一切反動政策的發展規
律。”
(原注:毛澤東《新民主主義的憲政》。《毛澤東選集》第695頁。
毛澤東《關于國際新形勢對新華日報記者的談話》。《毛澤東選集》,第544頁。)
毛主席在《第二次帝國主義戰爭講演提綱》中,也分析了這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指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帝國主義的本性是掠奪,帝國主義國家在‘和平’時代的政策也無時不是為了掠奪。但如果一些帝國主義國家的掠奪政策遇到了另一些帝國主義國家的阻礙而不能用和平方法沖破這種阻礙時,就使用戰爭方法去沖破這種阻礙,以便繼續其掠奪政策。所以掠奪一這就是帝國主義戰爭的唯一的政治目的。第二次帝國主義戰爭的目的,和第一次帝國主義戰爭的目的同樣,是為了重分世界,就是說,為了重分殖民地半殖民地與勢力范圍,為了掠奪世界人民,為了爭奪對世界人民的統治權。”
毛主席還指出,在英法參戰以后,戰爭“按照性質來劃分,只能是:(一)進行非正義的掠奪的帝國主義的戰爭之諸國家,以及實際贊助這種戰爭的諸國家,這是第一類。(二)進行正義的非掠奪的民族解放戰爭與人民解放戰爭,以及援助這種戰爭的國家,這是第二類。”根據上述特點,無產階級尤其是共產黨的革命政策應該是:在各帝國主義戰爭交戰國,是號召人民起來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揭穿這種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喚醒人民不要上帝國主義強盜的當,向人民宣傳變帝國主義戰爭為革命的國內戰爭,建立反帝國主義戰爭的人民統一戰線。在各交戰國內,如果有共產黨議員的地方,都要對于戰爭預算投反對票,而決不應該投票擁護戰爭,決不應該使自己的面目同社會民主黨混同起來。
(原注:毛澤東《第二次帝國主義戰爭講演提綱》。《毛澤東同志國際問題言論選錄》,世界知識出版社1959年版,第72、77頁。)
在各中立國內,如象在美國,共產黨員應當在人民面前,揭穿資產階級政府的帝國主義政策,就是說,名義上中立,實際上贊助戰爭,并圖在戰爭中大發洋財的那種政策。反對這種實際上援助帝國主義戰爭的假中立,反對這些國家政治上的法西斯化,反對這些國家中的社會民主黨的叛賣行為,反對這些國家卷入戰爭,使戰爭區域不至無限制的擴大。
在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國家,則是民族統一戰線,或者抵抗侵略者(如在中國),或者反對宗主國(如在印度),用以達到民族獨立之目的。要反對這些國家內的民族叛徒出賣民族利益的行為,才能發展統一戰線,才能戰勝敵人。在各交戰國的殖民地內,必須反對民族叛徒們擁護宗主國戰爭的叛賣行為,反對動員殖民地人民參加宗主國的戰線。
毛主席所闡明的這些路線,最具體最深刻地表達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正確策略,它是各國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所堅持的路線。
德國法西斯在迫使法國投降后,幾乎獨霸了整個歐洲,它利用所占領的歐洲國家的全部資源,加緊準備反蘇戰爭。1940年9月德意日三國在柏林締結柏林會議協定,互相承認分別在歐亞非建立“新秩序”的特權,還達成了德日瓜分蘇聯的協定,后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也參加這個協定。1940年12月希特勒擬定進攻蘇聯的計劃。1941年4月德寇侵占希臘、南斯拉夫。于是德國法西斯建成了一條歐洲14國的反蘇戰線。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妄圖用“閃電式”戰術,在一個半月到兩個月內消滅蘇聯,進而征服全世界。它出動了190個師和大量的飛機、坦克,分三路進攻蘇聯,北路攻打蘇聯波羅的海沿岸和列寧格勒,中路指向莫斯科,南路進攻烏克蘭。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英明領導下,奮起自衛,立即投入了戰斗,開始了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蘇德戰爭的爆發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帝國主義戰爭轉化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在蘇德戰爭爆發后的第二天,毛主席就指出:法西斯的侵略罪行“不僅是反對蘇聯的,而且也是反對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獨立的。蘇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神圣戰爭,不僅是保衛蘇聯的,而且也是保衛正在進行反對法西斯奴役的解放斗爭的一切民族的。”并指出:“目前共產黨人在全世界的任務是動員各國人民組織國際統一戰線,為著反對法西斯而斗爭,為著保衛蘇聯、保衛中國、保衛一切民族的自由和獨立而斗爭。在目前時期,一切力量須集中于反對法西斯奴役。”中國共產黨中央發表宣言,號召中國人民積極打擊日本侵略者,支援蘇聯。
(原注:毛澤東《關于反法西斯的國際統一戰線》。《毛澤東選集》,第764頁。)
英美統治階級迫于人民的壓力和法西斯對他們本身利益的直接威脅與打擊,在蘇德戰爭爆發后,英國首相邱吉爾、美國總統羅斯福分別發表聲明,斥責希特勒的背信棄義的行為,并且表示“同情”蘇聯人民的抗德戰爭。7月12日,蘇聯與英國簽訂《蘇英關于在對德戰爭中共同行動的協定》。
1941年12月7日,日本法西斯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珍珠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于是美、英等國對日宣戰。1942年1月1日,包括中、蘇、英、美等26個國家發表了共同反對德、意、日法西斯的《聯合國家的共同宣言》。1942年5月和6月蘇英、蘇美先后簽訂了反侵略的互助協定。共同承擔了反對法西斯的義務和責任,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終于建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統率下,成為打敗法西斯侵略的主力,在人類歷史上樹立了永不磨滅的豐功偉績。蘇德戰場是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場。
蘇德戰爭初期,蘇聯的處境是很不利的,蘇軍在敵人暫時強大的優勢兵力進攻下,曾經被迫向內地撤退。但是,蘇聯人民在偉大領袖斯大林領導下,進行了英勇頑強的、艱巨激烈的斗爭。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為例:希特勒于1942年6月集中了266個師,安圖在7月25日占領斯大林格勒,從而包圍和占領莫斯科,以便在1942年內結束戰爭。為了實現其狂妄野心,希特勒匪徒每天出動上千架次的飛機,總共對這座城市投下了100多萬顆炸彈。這次戰役是人類歷史上空前的激戰。這個城市的每一條街、每一幢房屋都變成了致敵于死命的堅固堡壘,經過180天的浴血奮戰,蘇軍粉碎了敵人的進攻,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包圍并殲滅了30萬德軍,俘虜了德軍總司令鮑盧斯。毛主席在談到這一戰役時指出:“這一戰,不但是蘇德戰爭的轉折點,甚至也不但是這次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而且是整個人類歷史的轉折點。”此后,斯大林領導下的蘇聯紅軍把德國侵略者趕出了蘇聯國境,取得了戰爭的決定性勝利。1945年春,紅軍解放了波蘭、奧地利和捷克人民,并于4月21日攻進德國的柏林市區,5月8日德國法西斯無條件投降。
(原注:毛澤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毛澤東選集》,第841頁。)
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支基本力量。
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侵略的偉大斗爭中,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日戰爭占著很重要的地位。中國人民在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從30年代初期就開展了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在抗日戰爭中,不僅大量殲滅了日本法西斯的有生力量,而且使日寇的兵力陷于廣大的中國戰場上毫無喘息的機會。中國入民在抗日戰爭中的偉大勝利,無論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都孤立和削弱了整個法西斯營壘;也有力地支援了蘇聯偉大衛國戰爭;鼓舞和援助了其它被壓迫民族的反侵略斗爭。
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堅持了偉大的抗日戰爭,和蘇聯紅軍對日宣戰,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抗日戰爭終于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長期遭受日本侵略的朝鮮人民,在自己的敬愛領袖金日成同志的領導下,堅持武裝斗爭,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嚴厲懲罰了日本侵略者。中朝兩國人民同生死,共患難,在鴨綠江兩岸,并肩戰斗,堅決打擊日本法西斯,表現了偉大的戰斗友誼和崇高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精神。
在越南,胡志明主席領導的印度支那共產黨,堅持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革命斗爭,發展了抗日統一戰線,抗日武裝力量迅速發展。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等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積極開展了反對日本侵略者的游擊戰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法西斯統治下的國家的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共產黨領導下,堅持革命斗爭給法西斯以沉重的打擊。在法西斯強盜統治下的人民受盡了折蘑和侮辱,他們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法西斯統治者把大批的人拉去當炮灰,或送往集中營、勞動營。例如:在捷克有30萬人被運到德國境內的集中營和勞動營去。在奧地利的街道上,完全沒有年輕壯健的男人。法西斯匪徒在其占領區實行最殘暴的白色恐怖,實行民族壓迫和民族仇視。這種野蠻掠奪的后果,使得希特勒陷入反法西斯運動的羅網之中,逃脫不了他的失敗的命運。毛主席說:“希特勒還有一個內部戰線,就是德國、法國及歐洲其他部分正在醞釀著的一個偉大的人民起義,只待蘇聯舉行全面反攻和第二條戰線炮響,他們將以第三條戰線出來響應。”這個內部戰線就是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人民以及歐洲其他被德國統治下的各國人民。希特勒揚言要把他占領的地區建立“新秩序”,但這種“新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這座火山的爆發,就會促使希特勒徹底滅亡。
在被法西斯侵略和奴役的歐洲各國人民廣泛開展了“抵抗運動”,拿起武器同德、意法西斯進行英勇的斗爭。1941年11月,在反法西斯戰火中建立了阿爾巴尼亞共產黨。以恩維爾·霍查同志為首的共產黨領導阿爾巴尼亞人民開展了游擊戰爭,英雄的阿爾巴尼亞人民解放軍給先后入侵的意大利和德國法西斯以沉重的打擊。
英美等國政府,由于和法西斯德、意、日有矛盾,在一定條件和一定程度上也參加了反法西斯的斗爭。但是他們執行的是言行不符的兩面派政策,他們拖延開辟歐洲的第二戰場,不愿減輕蘇聯的重擔;他們對于軍事物資的援助進行百般刁難和拖延。但英、美兩國的共產黨和人民是要求反法西斯的,是主張同蘇聯合作的,在人民的壓力下,在英、美資產階級為了排除德國這個危險的競爭者的利害得失的支配下,他們才站到反法西斯斗爭這邊。毛主席在分析這一問題時,曾經指出:“在西線,即使英美還采取著觀望和拖延的政策,但等到有死老虎可打的時候,第二條戰線總是要建立的。”后來的事實證明,這個第二條戰線終究是建立起來了。
(原注:毛澤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毛澤東選集》,第844頁。)
三、共產國際的解散及其歷史地位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斗爭迅速發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越來越廣泛深入,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為了適應新的形勢與斗爭任務,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在1943年5月15日通過了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發表了《關于解散共產國際提議書》,提交共產國際各國支部批準。提議書指出:“既然各個國家內部情況和國際形勢已經變得更其復雜,那末,要由某個國際中心來解決每個個別國家的工人運動的各種問題是會遇到不可克服的障礙的。”
1943年5月26日,毛主席在延安干部大會上作的關于共產國際解散問題的報告中指出:“革命的組織形式應該服從于革命斗爭的需要。如果組織形式巳經與斗爭的需要不相適合時,則應取消這個組織形式。”當時需要的是加強各國民族共產黨,而無須這個國際的領導中心的必要了。其所以如此,主要的是由于以下三個理由:第一,因為各國內部與各國之間的情況,較之過去更為復雜,其變化亦更為迅速。統一的國際組織,無法適應這種非常復雜而且迅速變化的情況。正確的領導,要從仔細研究情況出發,這就更加要由各國共產黨自己來做。遠離各國實際斗爭的共產國際,在過去情況比較單純,變化比較還不很迅速的時候是適合的,后來就不適合了。第二,法西斯強盜在法西斯集團與反法西斯集團各民族之間劃分了深刻的鴻溝,反法西斯國家中有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的、殖民地的、半殖民地的各種類型的國家,法西斯及其附屬國中也有很大的差別;此外還有各種情況的中立國。為了迅速地與有效地組織一切國家的反法西斯斗爭,國際性的集中組織,已大不適宜,這種情況,愈來愈特別顯著。第三,各國共產黨的領導干部已經成長起來,他們在政治上已經成熟。共產國際的解散,不是為了削弱各國共產黨,而是為了加強各國共產黨,使各國共產黨更加民族化,更加適應于反法西斷戰爭的需要。
(原注:毛澤東《關于共產國際解散問題的報告》。《毛澤東同志關于國際問題言論選錄》,世界知識出版社1959年版,第143頁。)
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在:1943年5月26日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提議解散共產國際的決定》,《決定》表示完全同意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的這一提議。
《決定》肯定了“共產國際完成了它自己的歷史使命:它不僅在歐美各國及日本保護了那被機會主義者所糟踏的革命馬克思主義;幫助了先進工人團結成為真正的工人政黨;支持了社會主義的蘇聯;百折不撓地反對了法西斯主義與法西斯戰爭,而且用了它的一切可能,幫助了東方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幫助了被壓迫民族的先進工人組成自己的政黨,成為站在一切解放運動最前頭的人民先鋒隊。”
《決定》還進一步說明,“很久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已能夠完全獨立地根據自己民族的具體情況和特殊條件決定自己的政治方針、政策和行動”,“共產國際的解散將使中國共產黨人的自信心與創造性更加加強;將使黨與中國人民的聯系更加鞏固,將使黨的戰斗力量更加提高。”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將繼續根據自己的國情,靈活地運用和發揮馬克思列寧主義。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關于解散共產國際的決議是正確的、適時的,這個決議得到各國共產黨的一致擁護,1943年6月10日,正式宣布結束共產國際的活動。共產國際完成了它的偉大歷史任務。
第二節 毛主席在抗日戰爭時期反對王明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的斗爭。《新民主主義論》的發
表。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反對白勞德修正主義的斗爭
一、毛主席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的方針、反對王明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的斗爭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發動了對中國的全面侵略戰爭,中國革命進入了抗日戰爭時期,即規模空前的偉大民族解放戰爭的新時期。
中國人民的偉大抗日戰爭是反對德、意、日法西斯世界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經歷的兩條路線斗爭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兩條路線斗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偉大領袖毛主席的英明領導下,克服了黨內的“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徹底勝利。在這場斗爭中,中國人民得到了國際無產階級和全世界人民的支持,同時也對國際無產階級和全世界人民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轉折。在日本法西斯侵略不斷擴大,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的緊急關頭,是否高舉民族解放的旗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打擊日本侵略者,這是當時擺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面前的關系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大問題。在這個轉折關頭,兩條路線的斗爭是非常尖銳的。
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者,閉眼不看當時國內形勢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否認民族矛盾上升和國內廣大人民抗日的要求,形而上學地認為:革命的力量要“純粹又純粹”,革命的道路要“筆直又筆直”。他們繼續主張打倒一切,堅持關門主義的策略。
毛主席在批判“左”傾關門主義的錯誤時指出:“馬克思列寧主義反對革命隊伍中的幼稚病。堅持關門主義策略的人們所主張的,就是一套幼稚病。革命的道路,同世界上一切事物活動的道路一樣,總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革命和反革命的陣線可能變動,也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可能變動樣。日本帝國主義決定要變全中國為它的殖民地,和中國革命的現時力量還有嚴重的弱點,這兩個基本事實就是黨的新策略即廣泛的統一戰線的出發點。組織千千萬萬的民眾,調動浩浩蕩蕩的革命軍,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進攻的需要。只有這樣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打垮,這是有目共見的真理。因此,只有統一戰線的策略才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策略。關門主義的策略則是孤家寡人的策略。關門主義‘為淵驅魚、為叢驅雀’,把‘千千萬萬’和‘浩浩蕩蕩’都趕到敵人那一邊去,只博得敵人的喝采。關門主義在實際上是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的忠順的奴仆。關門主義的所謂‘純粹’和‘筆直’,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向之掌嘴,而日本帝國主義則向之嘉獎的東西。我們一定不要關門主義,我們要的是制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賣國賊的死命的民族革命統一戰線。”在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確領導下,克服了王明的“左”傾關門主義,建立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從1937年起,實現了從土地革命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轉變。
(原注: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毛澤東選集》,第141頁。)
但是,民族矛盾的上升,國共兩黨統一戰線的第二次建立,象潮水一樣沖昏了一些人的頭腦。反映在黨內,就是我們黨同王明為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斗爭。
抗日戰爭初期,叛徒王明從極“左”跳到極右。王明借口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相信國民黨超過相信共產黨,完全取消共產黨的獨立自主原則,提出所謂“一切經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實質上是一切經過國民黨、一切服從國民黨,不敢同國民黨的反動政策作堅決的斗爭,不敢放手發動群眾,不敢放手發展革命軍隊,不敢在日寇占領區擴大抗日根據地,將抗日戰爭的領導權送給國民黨。他們還胡說什么統一戰線“更大膽些,更放手些,把門完全打開!”“領導權不為誰專有”,應是“共同負起責任來”,無產階級不要“以特殊的資格去要求領導權”,否則就會“嚇跑別的階層的戰友”。甚至鼓吹建立在國民黨領導下的“國防政府”,王明自已也“梳妝打扮,送上門去”,指望在國民黨政府能封上一官半職。這樣,王明又回到了1927年陳獨秀“一切聯合、否認斗爭”的錯誤路線上去了。
王明為了推行這條錯誤路線,又搬出孔孟之道,大肆鼓吹發揚《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一文中,告誡全黨:“一九二七年陳獨秀的投降主義,引導了那時的革命
歸于失敗。每個共產黨員都不應忘記這個歷史上的血的教訓。”當時就提出在黨內要反對階級對階級的投降主義,在全國要反對民族對民族的投降主義。毛主席重新提出了無
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爭奪領導權的問題,強調必須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一切統一戰線工作中必須密切地聯系到獨立自主的原則。”但是,王明拒絕毛主席的挽救,拒不執行黨中央的指示,繼續推行他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
(原注:毛澤東《上海太原失陷以后抗日戰爭的形勢和任務》。《毛澤東選集》,第361、364頁。)
1938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毛主席作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的報告和《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問題》、《戰爭和戰略問題》的結論。在報告和結論中,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問題,駁斥了王明的機會主義路線,規定了黨獨立自主地領導武裝斗爭的路線和政策。全會通過了毛主席的報告和結論。后來毛主席又在《論政策》等著作中,反復地教育全
黨,統一戰線“既不是一切聯合否認斗爭,又不是一切斗爭否認聯合,而是綜合聯合和斗爭兩方面的政策。”
(原注:毛澤東《論政策》。《毛澤東選集》,第721頁。)
由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線已經在全黨占統治地位,由于徹底批判了王明右傾投降主義路線,又糾正了在同國民黨作斗爭時出現的“左”的傾向,堅持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正確方針,在對反共頑固派斗爭時,實行利用矛盾,爭取多數,反對少數,各個擊破和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我們黨戰勝了國民黨一次義一次的反共高潮,緊緊地掌握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發展壯大了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游擊隊和各個抗日根據地。毛主席在反對王明右傾投降主義路線的斗爭中,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略和策略思想。
二、《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延安整風運動的勝利
由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和抗日根據地的迅速發展和壯大,嚴重的威脅著敵人的后方,日寇從1938年10月占領廣州、武漢以后,不得不停止對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戰略進攻,而以主要力量對付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從此解放區戰場成為抗日的主要戰場。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日寇對國民黨反動派則采取以政治誘降為主、以軍事打擊為輔的政策。英、美帝國主義為了集中力量對付希特勒德國,為了誘使日本進攻蘇聯,就打著“調解”中日戰爭的旗號,積極策劃召開所謂太平洋會議,妄圖犧牲中國以取得和日本帝國主義的妥協。這就是所謂“遠東慕尼黑”陰謀。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堅決斗爭下,太平洋會議沒有開成,東方慕尼黑陰謀遭到破產。
在日本誘降,美英勸降的情況下,國民黨的投降危險迅速增長,以汪精衛為代表的國民黨親日派,于1938年12月公開投降日寇,當了漢奸賣國賊。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更加采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方針,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高潮。他們頒定一系列反共法令,加強法西斯統治,擴大特務組織,迫害和屠殺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
國民黨反動派在政治上、軍事上發動反共高潮的同時,在思想戰線上也發動了猖狂進攻。他們瘋狂的鼓吹“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法西斯濫調,大肆宣揚所謂的“一次革命論”,叫囂“一切革命都已包括在三民主義里面”了,胡說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應該“收起”,共產黨應該“取消”。與此同時,他們狂熱的吹捧孔孟之道,蔣介石甚至叫嚷什么孔教是中國“崇高的體系”,“比之于世界任何派別的哲學實有過之而無不及”,瘋狂攻擊馬列主義,大搞尊孔復古。
蔣介石反動派高唱尊孔讀經的時候,也是王明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竭力吹捧孔學的時候。王明打著“仁愛”的旗號,掩蓋其投降主義路線實質,模糊階級界限,腐蝕革命斗志,破壞革命斗爭。王明認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只能是國民黨的勝利,抗戰勝利后仍然是國民黨統治的繼續。XXX這時拋出黑《修養》,還在一些黑文中,吹捧蔣介石是“革命的旗幟”,叫嚷中國革命要“在國民黨三民主義這面旗幟下進行”,完全混淆了共產主義與三民主義的界限。反共老手陳XX這時也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吹捧孔丘,吹捧三民主義是什么“救國主義”,抹殺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的原則區別,抹殺共產主義同三民主義的原則區別。其要害是妄圖用三民主義代替共產主義,溶化和取消共產黨。
在這種反共聲浪甚囂塵上的情況下,中國向何處去?已成為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
為了反擊國民黨反動派在政治思想戰線上的進攻,進一步批判黨內的右傾機會主義思潮,反擊黨內外尊孔復古的反動逆流,闡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的全部見解,引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的勝利,1940年1月,毛主席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這篇光輝著作。毛主席在深刻分析中國社會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和中國革命所處的世界歷史時代的基礎上,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基本原理,總結了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基本經驗,規定了新民主主義節命的總路線和政治、經濟、文化綱領,批駁了尊孔讀經,尊儒反法的反動本質,科學的回答了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深刻地揭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
毛主席指出,近代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近代中國革命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對內推翻封建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中國資階級民主革命自從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以后,發生了變化,它已不是屬于舊的世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一部分的舊民主主義革命,而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屬于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這是因為“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和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在這個歷史時代,任何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都“成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成了無產階級社會主義世界革命的同盟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時也發生了根本變化。
(原注: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628、632頁。)
毛主席關于十月革命劃分了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主革命的論述,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發展史上第一次將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明確劃分為新舊兩個歷史范疇,創立了完備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學說,發展了列寧、斯大林關于十月革命擴大了民族問題的理論。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明了爭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徹底勝利和走向社會主義的康莊大道。
無產階級領導是新民主主三義革命的根本標志,是決定革命成敗的關鍵。毛主席正針對資產階級妄圖篡奪革命領導權和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機會主義路線,明確指出:“在中國,事情非常明白,誰能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誰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為人民的死敵是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而特別是帝國主義的緣故。在今日,誰能領導人民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并實施民主政治,誰就是人民的救星。歷史已經證明:中國資產階級是不能盡此責任的,這個責任就不得不落在無產階級的肩上了。”王明、XXX、XX把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蔣介石吹捧為“抗戰建國的領袖”、“民族解放的英雄”、“最高統帥”,充分暴露他們反對革命,出賣革命的叛徒嘴臉。
(原注: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635頁。)
毛主席分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任務后,明確地提出了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毛主席深刻地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歷史條件,發展了列寧關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科學論斷,論述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步走,新民主主義革命必然發展到社會主義革命,批判了妄圖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反動謬論。毛主席指出:“這個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階段,決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國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的社會,而是要建立以中國無產階級為首領的中國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新民主主義的社會,以完結其第一階段。然后,再使之發展到第二階段,以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總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是性:質不同的互相區別又互相密切聯系著的兩個革命過程,這里“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兩個革命階段中,不容橫插一個資產階級專政的階段。毛主席這個光輝思想,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不斷革命論和革命發展階段論相結合的原理,指明了中國革命發展的方向。
(原注: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614頁。)
毛主席科學地分析了國革命運動的企過程,徹底揭露和駁斥了國民黨反動派叫囂的所謂“一次革命論”的反動本質。指出它是故意混淆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以證明什么革命都包括在三民主義里面,“其目的,是想根本消滅任何革命,反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徹底性,”“‘一次革命論’者,不要革命論也,這就是問題的本質。”毛主席進一步闡明了新三民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原則區別,指出:絕不能因共產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在民主革命階段的政綱是基本上相同,就抹殺它們之間的原則區別。
毛主席駁斥那種狂叫共產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要“收起”共產主義的謬論時說:“這是‘收起’不得的,一收起,中國就會亡國。”
(原注: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632、633、645、646、647頁。)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具體地制定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經濟綱領和文化綱領。
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幾個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國體。它的政體,即政權構成形式是實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
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是:沒收帝{國主義和官僚買辦資本的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新民主主義國家所有,這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沒收封建地主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實行“耕者有其田”,并在此基礎上發樓具有社會主義因素的勞動人民的合作經濟;實行“節制資本”的政策,允許那些不能操縱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的存在和發展。新民主主義的經濟,一定要走“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決不能建立歐美式的資本主義社會,也決不能保持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是:發展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用共產主義思想領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毛主席說:“在中國,又有半封建文化,這是反映半封建政治和半封建經濟的東西,凡屬主張尊孔讀經、提倡舊禮教舊思想、反對新文化新思想的人們,都是這類文化的代表。帝國主義文化和半封建文化是非常親熱的兩兄弟,它們結成文化上的反動同盟,反對中國的新文化。這類反動文化是替帝國主義和封建階級服務的,是應該被打倒的東西。”“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不是平的自然的產生的,而是在反復批判打倒為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服務的反動文化的斗爭,即在與孔孟之道,與鼓吹復古崇洋復辟倒退等反動思潮的激烈斗爭中,建立起來的。“毫無疑義,應該擴大共產主義思想的宣傳,加緊馬克恩列寧主義的學習,沒有這種宣傳和學習,不但不能引導中國革命到將來的社會主義階段上去,而且也不能指導現的民主革命達到勝利。”黨內機會主義路線頭子無不是既尊孔又崇洋,有的還充當了漢奸、賣國賊。但是“凡屬倒退行為,結果都和主持者的原來的愿望相反。古今中外,沒有例外。”帝國主義文化和半封建文化這兩個難兄難弟并不能阻止中國人民前進的步伐,中國人民在毛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取得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偉大勝利。
(原注: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655頁。
《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655、666、696頁。)
《新民主主義論》是一部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文獻,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戰勝國內外反動派的強大思想武器。它粉碎了資產階級頑固派在思想戰線的猖狂進攻,深刻的批判了孔孟之道的反動本質,打破了在中國建立資產階級專政的幻想,批判了黨內的“左”右傾機會主義者的種種謬論,極大的加強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思想統一,促進了抗日戰爭和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它所揭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無產階級革命的一般規律,繼承、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的理論,極大的豐富和發展了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
1941一1942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戰爭極端困難的年代。在西方,希特勒德國占領了一系列國家并向蘇聯發動進攻。在東方,1941年12月,日本不宣而戰,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本國主義為把中國變為它在太平洋戰爭的后方基地,集中大部分侵華兵力與全部偽軍,采取極端野蠻的手段,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反復“掃蕩”。為了克服日寇的“掃蕩”和民黨反動派反共投降活動所造成的嚴重困難,毛主席制定實行了一系列方針政策。毛主席親自領導的全黨整風運動和解放區軍民大生運動,是從思想上和物質上戰勝困難堅持抗戰的中心環節。
毛主席從黨創立的初期就非常重視黨的思想建設。1937年毛主席發表《實踐論》、《矛盾論》等光輝哲學著作,全面地深刻地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從世界觀高度揭露了“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思想根源,為整風運動奠定了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
為了徹底肅清“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的影響,提高全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水平,毛主席和黨中央抓住了抗日戰爭處于相持階段這個極好時機,開展了全黨整風運動。
在整風運動中,毛主席先后發表了《改造我們的學習》、《整頓黨的作風》、《反對黨八股》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光輝文獻,進一步從思想上總結了過去黨內路線的分歧,分析了廣泛存在于黨內的偽裝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小資產階級思想作風,號召全黨“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原注:毛澤東《整頓黨的作風》。《毛澤東選集》,第770頁。)
毛主席親自領導的延安整風運動,是一場偉大的普遍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育運動,是一場無產階級思想反對資產階級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反對機會主義的重大斗爭。全黨通過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著作,學習毛主席的著作,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和歷更唯物主義,揭露“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實質,分清什么是正確路線,什么是鉛誤路線,分清什么是無廣階級思想,什么是非無產階級思想,收到了顯著的成效,“這種成效,主要地是在于使我們的領導機關和廣大的干部和黨員,進一步地掌握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的統一這樣一個基本的方向。”在整風中實行毛主席規定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借以達到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團結同志這樣兩個目的”,使全黨在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基礎上達到了新的團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毛主席以整風的形式在全黨開展思想和政治路線方面的教育,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建黨學說的新發展。
(原注: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毛澤東選集》,第1148頁。
毛澤東《學習和時局》。《毛澤東選集》,第892頁。)
三、世界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反對白勞德修正主義的斗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廣泛建立,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兩條路線的斗爭在新的形勢下尖銳化起來。右傾投降主義成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主要危險,中國共產黨內的王明,美國共產黨內的白勞德,都是右傾投降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斗爭的中心問題是在統一戰線中要不要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和獨立自主的方針。
埃爾·白勞德(1891一1973),1905年加入美國社會黨,1920年參加共產主義運動,1930一1944年任美國共產黨總書記。
白勞德極端崇拜資產階級民主,在1934年美共第八次代表大會上,他公然提出了“共產主義是二十世紀的美國主義”的口號。他荒謬的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只是擴張的和不斷延續的資產階級民主。在面臨法西斯威脅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美共采取了支持總統羅斯福、反對資產階級極右派的政策,但美共在白勞德領導下在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卻沒有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放棄了對資產階級政府的必要斗爭,日益屈服在羅斯福的綱領之下。白勞德完全被羅斯福迷住了,公然提出“跟著羅斯福走,一切服從羅斯福的政策”的機會主義綱領。從此,白勞德的修正主義就開始逐步暴露和發展。在1938年5月美共第十次代表大會上,白勞德宣稱:“杰斐遜原則的充分的完全的運用,民主思想按今天的情況的一貫應用,這就自然會而且必然會達到共產黨的全面綱領,達到美國的社會主義改組,達到美國經濟的共有共管,為全體利益服務”。
在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發生根本變化的情況下,1943年11月,蘇、美、英三國首腦斯大林、羅斯福、邱吉爾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舉行會議,討論有關加速擊潰德國法西斯和戰后有關問題,并發表了德黑蘭宣言。《宣言》表示:“我們的國家在戰爭中及在戰后的和平中將實行合作”,“我們相信:我們的協和一致將使之成為持久的和平”。這更使白勞德對資產階級的所謂“民主”、“進步”、“明智”著了迷,從而完全拜倒在資產階級腳下,墮落為徹頭徹尾的投降主義者。
1943年12月,他在美國橋港的一次演說中胡說:“德黑蘭宣言是在我們的時代使文明繼續存在的唯一希望,這就是為什么我能夠…以它作為我對于我國及世界的問題的一切思想的出發點”。1944年1月初白勞德在美共全國委員會護大會議上作了關于德黑蘭協議的報告,全面提出了他的修正主義綱領。4月白勞德又拋出了臭名昭著的《德黑蘭:我們在戰爭與和平中的道路》一書。在這個主要著作以及其他一些論文、演說中,白勞德系統地詳盡地發揮了他的修正主義觀點。
白勞德根本否認我們的時代是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他宣揚德黑蘭宣言的發表,是“具有決定意義的歷史轉折點”,使世界進入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長期信任和合作”的新時代,能夠保證“世世代代的持久和平。”
白勞德宣揚帝國主義本性已經改變。他說:“大資本家屬于‘世界上明智人士’”,“他們在為一個新的更美好的世界而奮斗”。在他那里,帝國主義這個概念完全消失了。
白勞德反對階級斗爭,主張和平過渡。他詭稱蘇、美、英達成的國際協議,使“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已經開始找到在同一世界中和平共處和合作的道路”,它“毫無例外地代表著世界上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國人民的最高利益”,“國內發生混亂局面的前景同國際秩序的前景是不相容的”。因此,必須反對“國內爆發階級沖突”,“盡量減少”和“明確限制”國內的階級斗爭。他宣揚“完全依靠民主說服和信念”來實現社會主義。鼓吹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在一些國家中“已經得到了使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成為可能的條件”。
白勞德宣揚戰爭恐怖,反對革命戰爭。他胡說新的戰爭將使“世界大部分地區真正毀滅”。“投入野蠻時代五十年至一百年”,要消除戰爭災難,就得“強調超于一切階級分野的一致”。
白勞德還是一個無恥的美國殖民主義的辯護士。他反對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的解放運動。他一方面宣揚美國壟斷資本的利益能夠同被壓迫人民的利益“共存”,胡說只有美國才能幫助亞、非、拉國家廢除殖民制度,而代之以“自由的,自治的,統一的國家制度”,并實現工業化;另一方面為壟斷資本家出謀獻策,鼓吹美國必須“率先提出一個開發拉丁美洲各國經濟的共同計劃”,以保證給美國提供“日益擴大的市場”。
白勞德還瘋狂攻擊馬克思列寧主義。叫囂什么:“老的公式和舊的成見根本不能在這個新世界中引導我們尋找道路”,必須“徹底清除我們身上的教條主義和公式主義的最后殘余”。
白勞德否定無產階級政黨的獨立性和必要性。說什么共產主義者所“懷抱的實際政治目的,在一個長時期內,在所有一切主要之點上,將和人數要多得多的非共產主義者的目的一致”。“一個共產主義者的獨立政黨的存在再不適合實際目的了,反而會成為團結的阻得”。并叫嚷:“必須準備犧牲我們的成見,我們的思想和我們的特殊利益”,“甚至把共產黨本身解散”。在他的反動思想指導下,1944年5月,白勞德解散了美國共產黨,另行組織了一個非黨的共產主義者協會,并任會長,該協會以白勞德修正主義綱領作為總綱。在協會章程中一點也沒有提及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甚至連帝國主義這個詞也不敢提。幾個月之后,白勞德還建議從共產主義政治協會的名稱中刪去共產主義一詞,但這太露骨,故未得逞。
白勞德從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完全背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背叛了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屈膝投降,成為一個可恥的叛徒。
白勞德的修正主義路線,給美國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造成嚴重危害,破壞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破壞了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反對階級壓迫的斗爭,為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服務。白勞德修正主義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也產生了惡劣影響,使一些國家的黨感染了取消主義的毒素,特別是古巴、哥倫比亞這樣一些國家的黨。
白勞德的修正主義路線,一開始就受到了以福斯特為首的許多美國共黨人的反對,并且為很多兄弟黨所抵制和批判。1944年1月20日,福斯特在給黨的全國委員會的信中,對白勞德的修正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批判,他指出:白勞德的言論造成一種假象,“似乎現時在美國歷史上最尖銳的一場階級斗爭中緊緊連在一起的那些彼此敵對的力量,即絕大部分的大資本同全國的各個民主階層,在現在以及在戰后時期,都能夠而且應當融洽無間地一道工作。”
福斯特在信中尖銳地批駁了白勞德鼓吹的帝國主義的本性已經改變的謬論。他說:“德黑蘭會議決沒有消滅美帝國主義”,“羅斯福政府仍然是一個帝國主義政府”,“只不過是一個略為受點自由主義控制的政府罷了”。美國壟斷資本的本性是不會改變的,它是“貪婪的、侵略成性的”,“不會對人民的利益作出讓步”。福斯特在信中還批判了白勞德鼓吹的“階級合作”的修正主義謬論。
但是,修正主義盡管猖狂一時,在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畢竟是一股逆流,·它終究不能壓倒革命的主流。僅僅過了一年時間,隨著國際國內階級斗爭的發展,福斯特和其他馬列主義者在黨內堅持斗爭,以及廣大黨員認識上的逐步提高,白勞德的修正主義謬論在現實面前遭到了破產。1945年5月,美國共產主義政治協會政治委員會否決了白勞德路線,同年6月,美國共產主義政治協會在福斯特領導下通過批判白勞德路線的決議,正式撤銷了白勞德的職務。7月,又舉行美國共產主義政治協會特別全國代表會議,會議決定徹底糾正白勞德路線,重建美國共產黨。
在這次全國特別代表會議上,福斯特對白勞德修正主義進行了系統的批判。福斯特指出:“白勞德帶著他的修正主義,是在企圖把一種右翼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制度加在我們黨的身上…這種修正主義完全放棄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則,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毫無共同之處。”“他是在對我們黨作戰,從而也是對他所稱的‘歐洲的馬克思主義者’作戰”。白勞德的修正主義理論同老修正主義者伯恩施坦等人的理論是一丘之貉,如果說有不同的話,那就是它比過去的修正主義表現得更加無恥。”
在這次會議上,對國際形勢也作了研究,并作了決議。決議批判了白勞德的“階級合作”及“有組織的資本主義”的謬論。決議拒絕了白勞德的戰后不罷工政策及對兩黨制的屈從。決議擬出了一個階級斗爭的綱領,要求工人準備迎接戰后時期艱巨的階級斗爭。
大會后,白勞德仍頑固地宣傳修正主義路線,并進行反黨的派別活動,因此,在1946年2月被開除出黨。此后,自勞德更加緊進行反動活動,公開充當資本家的《共產主義研究》私人顧問,成為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的奴才和走狗。
列寧指出:“機會主義不是偶然的現象,不是個別人物的罪孽、疏忽和叛變,而是整個歷史時代的社會產物。”白勞德修正主義的出現也決不是偶然的現象,是美國壟資階級政策的產物。美帝國主義是世界上最大的帝國主義,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發了橫財,掠奪了大量的財富,使得它在風雨飄搖的資本主義世界中保持著表面強大的虛假面貌。美帝國主義利用這種暫時現象,大肆散布所謂“美國例外論”,叫嚷美國是什么“進步”的、“年青”的資本主義,胡說什么“美國可以用政府計劃的方法來克服生產過剩的危機”。妄圖用這種反動思想來麻痹美國和世界人民。白勞德修正主義就是美帝國主義的這種反動思想在共產黨內的反映。同時美共在基本產業工人里的組織力量很薄弱,再加上白勞德又在這個時候,解散了車間基層組織,使這一弱點更為嚴重。當時有一大批思想不成熟的工人和自由職業者涌進了黨,白勞德本人就是工人貴族。這就是白勞德修正主義的社會根源和階級根源。
(原注:列寧《第二國際的破產》。《列寧全集》第21卷,第224頁。)
以毛主席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堅決支持美共反對白勞德修正主義的斗爭。1945年7月29日,即美共在福斯特同志領導下決定解散“共產主義政治協會”、重建美國共產黨的第二天,偉大領袖毛主席就給福斯特同志發了電報,電報說:“欣悉美國共產主義政治協會特別會議決定拋棄白勞德的修正主義的即投降主義的路線,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領導,并已恢復了美國共產黨。我們對于美國工人階級和馬克思主義運動的這個偉大的勝利,謹致熱烈的祝賀。”毛主席在電報中還指出:“白勞德的整個修正主義—一投降主義路線(這條路線充分表現于白勞德所著《德黑蘭》一書中),本質上是反映了美國反動資本集團在美國工人運動中的影響。這個反動資本集團現在也正在力圖擴大其影響于中國,贊助中國國民黨內反動集團的反民族反人民的錯誤政策,使中國人民面臨著嚴重的內戰危機,危害中美兩大國人民的利益。美國工人階級及其先鋒隊美國共產黨反對白勞德修正主義一投降主義的勝利,對于中美兩國人民目前所進行的反日戰爭和戰后建設和平民主世界的偉大事業,無疑地將有重大的貢獻。”毛主席在這里深刻地揭露了白勞德修正主義的反動本質,高度評價了反對白勞德修正主義斗爭的重大國際意義。
(原注:毛澤東:《給福斯特同志的電報》。《毛澤東選集》,第1016。)
白勞德是現代修正主義最早的代表人物。反對白勞德修正主義的斗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期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次重大路線斗爭。
白勞德的修正主義路線,在美國共產黨內雖然進行了清算,但是,就整個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來說,對于以白勞德為代表的修正主義思潮,當時還沒有進行徹底的批判和清算。
因此,在戰后新的形勢下,在一些國家的共產黨的隊伍中,修正主義思潮又有了新的發展。后來在意大利出現了陶里亞蒂的“結構改革論”,在南斯拉夫出現了修正主義,到赫魯曉夫則形成了一個“三和”、“兩全”的完整的現代修正主義體系。
如果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后,第二國際的修正主義者伯恩施坦、考茨基等人,曾經是一脈相承、一家兄弟;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白勞德、赫魯曉夫等也是一脈相承、一家兄弟。白勞德在1960年曾經說過:“赫魯曉夫現在采納了我在1945年為之而被踢出共產黨的那個‘異端’。”赫魯曉夫新政策“同我十五年前所倡導的路線幾乎是逐字逐句地相同。因此,至少在目前,我的罪惡已變成為新的正統
了。”白勞德的這一段自白說明了:赫魯曉夫修正主義是白勞德修正主義在新的條件下的繼續和發展,只不過是后者同前者相比,具有更大的危險性罷了。因此,徹底批判白勞德的修正主義路線,對于把反對現代修正主義的斗爭進行到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三節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和歷史經驗
一、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
早在1938年5月,偉大領袖毛主席在其光輝著作《論持久戰》一書中,曾經指出過:“這次戰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所已開始的世界資本主義總危機發展的基礎上發生的,由于這種總危機,逼使各資本主義國家走入新的戰爭,首先迫使各法西斯國家從事于新戰爭的冒險。我們可以預見這次戰爭的結果,將不是資本主義的獲救,而是它的走向崩潰。這次戰爭,將比二十年前的戰爭更大,更殘酷,一切民族將無可避免地卷入進去,戰爭時間將拖得很長,人類將遭受很大的痛苦。但是由于蘇聯的存在和世界人民覺悟程度的提高,這次戰爭中無疑將出現偉大的革命戰爭,用以反對一切反革命戰爭”。在反法西斯戰爭最后勝利的前夕,毛主席又再一次地指出:“戰爭教育了人民,人民將贏得戰爭,贏得和平,又贏得進步。”歷史的進程完全證實了毛主席的科學預見。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反法西斯力量取得完全勝利,德、意、日法西斯遭到徹底失敗而告終的。
(原注: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443頁。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932頁。)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成為繼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后,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轉折點,它揭開了人類歷史的新的一頁。
(一)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雄辯地證明了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是不可戰勝的。
反法西斯戰爭的主力戰我是在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和最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德國之間進行的。法西斯德國在占領了幾乎整個歐洲大陸之后,動員了龐大的人力和資源才發動對蘇聯的戰爭,這是對蘇維埃國家的嚴重考驗,這是社會主義制度同帝國主義制度的一場決戰。
斯大林同志在總結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意義時指出:“我們這次勝利說明:獲得了勝利的是我們蘇維埃社會制度;蘇維埃社會制度在戰爭火焰中很有成效地經住了考驗,并證明出它是有充分生命能力的。”列寧所締造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在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共產黨的領導下,經歷了同國內外階級敵人的長期斗爭,使得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地得到鞏固和發展,從而保證蘇聯在不長的歷史時期內,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就為打敗法西斯德國準備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蘇聯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勝利,是斯大林領導的黨和人民的勝利。今天,蘇修叛徒集團,為了推行他們的修正主義路線,竟公然歪曲蘇聯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全盤否定斯大林的偉大功績,把社會主義制度和無產階級專改說得一團漆黑,把赫魯曉夫一伙小丑妝扮成反法西斯戰爭的“英雄”。這完全是對歷史的歪曲,充分暴露了這伙叛徒背叛馬克思列寧主義,背叛無產階級專政的反動嘴臉!
(原注:斯大林《1946年2月9日在莫斯科斯大林選區選民大會上的演說》。《戰后蘇聯與國際形勢》,人民出版社1951年2月版,第6頁。)
(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嚴重地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
法西斯勢力的興起和挑起世界大戰,是最反動的帝國主義的垂死掙扎,他們曾經在一段時期內窮兇極惡,飛揚跋扈,妄想征服世界,曾幾何時,他們被掃進了歷史垃圾堆。
這次大戰的結果,德、意、日三個帝國主義國家被打倒了,英法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被削弱了。帝國主義挑起的世界大戰,大大加速了他們自己走進墳墓的進程,帝國主義橫行霸道為所欲為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帝國主義步德國法西斯的后塵,妄想稱霸世界,蘇修社會帝國主義也夢想走老沙皇的舊路把侵略的魔爪到處亂伸。但是他們的結局只會比他們的先輩希特勒、墨索里尼、東條英機之流的下場更壞,決不會更好。
(三)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開辟了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革命斗爭的新階段。
毛主席在總結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意義時指出:“如果說,十月革命給全世界工人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開辟了廣大的可能性和現實的道路,那末,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就是給全世界工人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事業開辟了更加廣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現實的道路。”這就是教導我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大大地鞏固和發展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力量進一步發展壯大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各人民民主國家的成立,使世界人民勝利的局面更加發展和鞏固了。戰爭引起革命,戰爭教育和鍛煉了人民。世界各個地區的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日益覺醒。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出現了巨大的革命風暴。如果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帝國主義對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統治還有一個相對的穩定時期,那末,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這種相對的穩定再也沒有了。
(原注:毛澤東《全世界革命力量團結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毛澤東全集》,第1249一1250頁。)
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經驗
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之久,先后有40多個國家,20億以上的人口卷入了這場規模空前的大戰。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經驗表明:帝國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只要世界上還存在著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社會主義國家和世界上一切革命人民就必須保持高度的繭命警惕性,百倍加強戰備觀念,切實準備好對付帝國主義可能突然強加在我們頭上的戰爭,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但是,世界大戰并不是不可能制止的,革命人民并不是只能消極等待戰爭的爆發,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關于世界大戰問題,無非是兩種可能:一種是戰爭引起革命,一種是革命制止戰爭。”帝國主義總是交替使用或者同時使用武裝侵略與和平欺騙的反革命兩手政策來對付各國人民。往往在和平欺騙的蓋掩下對被侵略國家搞突然襲擊。如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進攻蘇聯。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在這些突然襲擊之前,帝國主義都是搞假和平作煙幕的。我們必須牢牢記住這些歷史經驗,決不上帝國主義假緩和的當。
(原注:轉引自中共九大政治報告。)
反法西斯戰爭的經驗說明,針對帝國主義反革命的兩手政策,各國人民同樣必須善于運用革命的兩手政策,來同帝國主義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蘇德戰爭前夕,蘇聯曾同法西斯德國簽訂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一事實表明,在不損害人民根本利益的條件下,革命的國家,在適當時機,同帝國主義達成某些協議是完全允許的,必要的。但是同帝國主義進行談判必須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即使同帝國主義達成了某些協議,簽訂了某種協定,帝國主義也是從來不講信義的,是隨時可能一手加以撕毀的。
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經驗表明:人民戰爭是一定能夠勝利的,帝國主義侵略者是完全能夠打敗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任何一種新式武器。
偉大領袖毛主席在1934年曾經指出:“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這是真正的銅墻鐵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們,我們卻要打破反革命。”毛主席又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日本敢于欺負我們,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國民眾的無組織狀態。克服了這一缺點,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使它象一匹野牛沖入火陣,我們一聲喚也要把它嚇一大跳,這匹野牛就非燒死不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事實完全證實了這一真理。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有了正確的領導,執行正確的路線,人民的力量就能在斗爭中逐步成長壯大起來,逐步改變敵我力量的對比,最后戰勝侵略者。人民的正義戰爭必勝,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必敗!
(毛澤東《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澤東選集》,第125頁。
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478一479頁。)
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由于脫離人民、同人民對立,不敢也不可能依靠人民,它們只能把希望放在武器上面,竭力夸大武器的作用,宣傳“唯武器論”。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曾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過兩顆原子彈,美國和國民黨政府的宣傳機器就大肆宣傳什么:日本政府所以投降是因為害怕美國原子彈的緣故,他們想用這種宣傳來貶低中國人民長期抗擊日本侵略者和蘇聯參戰的作用。毛主席當時就批判了這種錯誤觀點,指出:“原子彈能不能解決戰爭?不能。原子彈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彈而沒有人民的斗爭,原子彈是空的。”毛主席在批判“唯武器論”時指出:“武器是戰爭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對比不但是軍力和經濟力的對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對比。”
(原注:毛澤東《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毛澤東選集》,第1031頁。
毛澤東《論特久戰》。《毛澤東選集》,第43頁。)
戰后二十多年的歷史證明,這些論斷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美帝國主義的核武器、核訛詐只能嚇唬那些神經衰弱的人,而絕對嚇不倒革命的人民。蘇修叛徒集團完全背叛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背叛了蘇聯人民,背叛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今天他們同美帝為了重新瓜分世界,互相爭奪,又互相勾結。勃列日涅夫之流拚命煽動戰爭狂熱,實行希特勒的“要大炮不要黃油”的政策。并吹噓他們的“戰略火箭”“能消滅任何地方的任何目標”,大搞火箭核訛詐。蘇修叛徒集團步當年希特勒法西斯的后塵,決不會有好下場。帝國主義和社會帝國主義不但不可能通過戰爭來挽救它垂死的命運,而只能加速它的滅亡。這是歷史的必然。
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經驗表明:為了打敗帝國主義侵略者,必須依靠世界各國人民革命力量的團結,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集中打擊世界人民最主要的敵人。
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廣泛的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勝利。當時,德、意、日法西斯是人類最大的威脅,他們是侵略戰爭的發動者,是世界反動勢力的中心,反對法西斯奴役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的斗爭任務。全世界人民是戰勝法西斯的基本力量,反法西斯的勝利是世界各國人民相互支持、共同戰斗的結果。
蘇修叛徒集團卻一筆抹殺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狂安地宣稱蘇聯是“粉碎德國法西斯機器的唯一力量。”他們這樣叫囂,無非是要推行大國沙文主義、社會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政策,要一切國家聽從他們的命令,接受他們的控制,聽任他們的欺負,忍受他們的剝削。這是白日做夢,永遠辦不到的。
事實很明顯,當時,如果沒有一個世界范圍內的廣泛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單憑任何一個國家的力量,要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
當前,美帝、蘇修同包括它們本國人民在內的世界各國入民的矛盾以及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爭奪世界霸權、劃分勢力范圍的矛盾更尖銳了、更擴大了。帝國主義、社會帝國主義的侵略、顛覆、控制、干涉和欺負,說明它們今天所走的道路還是二十多年前德、意、日法西斯所走的老路,它們的倒行逆施只能激起亞非拉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群起而攻之——一切受到兩個超級大國侵略、顛覆、控制、干涉和欺負的國家和人民正在結成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為徹底打敗美帝、蘇修的侵略而斗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